第99章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字數:6137   加入書籤

A+A-




    秦王國的軍事力量在秦昭襄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秦國通過與齊國、韓國、魏國的聯合行動以及自己的單獨行動,使楚國受到重創。為了進一步穩固東方六國的局勢,消滅對自己有威脅的力量,秦國開始進一步加強對楚國的打擊。楚國與齊國的聯合,給了秦國進一步進軍的理由。這次,宣太後與秦昭襄王一起上演了一出“鴻門宴”。秦國之所以會采取這個策略,是有著充分考慮的。此前,即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秦軍對楚國發動了進攻,攻陷了楚國座城池。秦國雖有滅亡楚國的實力,但是列國正處於隔岸觀火的狀態中,隻要秦國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列國必然會再次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還有一點不可忽視,楚人曆來悍勇,秦國想要徹底地滅亡它絕非易事,還很可能會陷入戰爭的泥潭不可自拔。到時齊國、魏國、韓國便會就此機會進攻秦國。有鑒於此,秦國向楚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邀請楚懷王到武關談判。楚懷王正拿不定主意時,一位大臣向前進言道:“大王最好不要去赴約,秦國不守信用,不值得信任。”這時楚懷王的一個兒子卻說:“秦國是好意,為何拒絕”於是楚懷王便決定會見秦昭襄王。正如那位大臣所言,秦昭襄王並沒有按照約定到武關,而是用卑劣手段將楚懷王挾持到秦國的鹹陽,以此要挾楚國向秦國割讓土地。楚懷王堅決不接受這樣的條件,結果被秦國關押起來。消息傳到楚國後,大臣們為國家安全考慮,決定另立新君。然而,當時楚國太子卻正在齊國做質子。楚國上下可謂亂成一團,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楚國不可沒有掌舵之人。於是,楚國文武百官多數建議,既然太子不在國中,就讓楚懷王的一個庶子為登基之人,一者,可以穩定當前楚國的局勢,二者,可以防備其他國家的不軌。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楚懷王子嗣眾多,如果冊立庶子為君王,合乎規矩的人就太多了,眼下國際局勢不穩,楚國隨時都有被傾覆的可能。同時楚國內部也是風雲暗動,如果冊立庶子,名不正言不順,政局必將動蕩不堪,原本想要的結果,就會恰如其反。這一切,隻有昭雎看得清楚明白。昭雎為楚國的貴族大臣。平生做過很多錯事,例如楚懷王時,命屈原出使齊國說服齊與之聯合,而他竟然暗通張儀,致使合縱的計策就此失敗。後來,齊國、秦國聯兵攻楚國,麵對秦軍的進攻和楚懷王的命令,他竟然堅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對楚軍的困境置若罔聞,致使楚將唐昧兵敗身死。直到楚國衰微,他終於改過自新,暗想如果繼續下去,國家必定不得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貴也必將成為夢幻泡影。所以在楚王即將赴秦國之約時,昭雎便力勸懷王勿去,可惜為令尹子蘭所阻,楚懷王終於難逃厄運。昭雎明白唯有太子橫回國主持大計,楚國才能夠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穩定下來。於是,他決定派遣得力人手作為楚國的使者,前去齊國將太子橫接回。使者來到楚國,依照昭雎早就定下的計策,向齊王撒謊稱道,楚國國王已經在去秦國之後身死。當時齊國是東方強國之一,國內自然不乏能人異士,他們雖然不能預測楚王的生死禍福,但是對於局勢的分析還是很明晰的。最終齊國得出結論:楚王很可能出事了,但是不一定死亡,楚國群龍無首,所以要接太子回去主持大局。齊國當然不會就這樣讓太子橫回去,太子橫若想回國即位,需答應齊國的條件:拿淮河以北的土地交換。當時在齊國擔任國相的,正是聞名天下的孟嚐君。孟嚐君,曆史隻記載了他卒於公元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因而更多的人稱其姓名為田文。其和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此時此刻,孟嚐君正作為齊國的股肱之臣,為齊國國王出謀劃策。齊國人認為楚國要找一個人擔任君王並非難事,然而要楚國奉獻其淮河以北的土地給齊國,無異於是虎口奪食。因此,孟嚐君進言說道:“楚國除了太子羋橫之外,還有很多王子可堪大任,此次如果齊國不答應楚國的要求,不僅會就此和齊國結怨,還會讓齊國背負背棄盟約的罵名。如果楚國一怒之下,立了其他人做了楚王,那麽羋橫在齊國手中,又有什麽用處呢到時怕羋橫就成了齊國的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戰國策楚策》)齊國上下聞言,都覺得孟嚐君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將太子羋橫送回楚國,他就是楚頃襄王。太子羋橫之所以能夠安然回到楚國坐上王位,昭雎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然而楚頃襄王在位時,卻並沒有就此重任昭雎,反而讓子蘭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位子。可當初正是子蘭的建議,楚懷王才會深陷秦國、前途未卜,何以楚頃襄王會聞而不察呢其實楚襄王的心思正和後來的宋高宗一樣,他們並不是“名正言順”的獲得國君之位的。對楚頃襄王而言,若不是子蘭,他也許就不會登上王位,所以他才會對子蘭“聞而不察”。無論如何,楚國暫時免於戰亂,江山得到了暫時的保全。太子橫是最大的受益者,取代了楚懷王,開始了頃襄王的時代。秦國宣太後和昭襄王本以為借機會扣押了楚懷王,楚國會就此大亂,秦國可趁此從中漁利。沒想到他們的計劃泡湯,隻能重新調整戰略目標,開始新的戰略運作。“鴻門宴”沒有起到預定的效果,宣太後和秦昭襄王決定用武力震懾楚國。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年),(本章未完,請翻頁)秦軍由武關出擊,將楚軍再次打敗,殺死楚國5萬士兵,奪取了析邑等5座城。楚懷王在這一時期逃脫秦國的魔掌,但中途被捉回。此時的懷王,已經被秦國當做了一個戰利品,雖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是其威懾力卻是存在的。三年後,楚懷王幽怨不已,病死在鹹陽,秦國這才把他的屍體送返。楚頃襄王即位之後,不僅沒有勵精圖治,想辦法營救父親回國,共同圖謀楚國的強盛,反而整日沉醉在歌舞升平、聲色犬馬之中。這樣的楚國如何抵擋得住強秦的進攻呢春秋戰國時期,一國趁著與別國君主會見的機會將其囚禁或殺掉,並不罕見。楚國也使用過這種手段,秦國囚禁楚懷王一事反而成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但秦國扣押楚懷王對各國的威懾力特別大,因為楚國對東方各國而言仍是強國,其君王竟被秦國囚禁,可見秦國的實力已在楚國之上。楚國百姓極重感情,盡管楚懷王對不住國家,他們仍然很懷戀楚懷王,視他為一國之君。懷王屍體運回後,楚國百姓萬分哀痛。痛定思痛,百姓將楚懷王的死歸咎於公子子蘭。如果不是公子子蘭勸楚懷王赴會,楚懷王就不會死。公子子蘭因勸楚懷王赴會被指責,與他持相反觀點的屈原就會被稱頌。在楚國,屈原品行高潔,智慧與才華兼具,深得民心。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建議,最終客死他國,這更能提升屈原的身份地位。楚國百姓重感情,屈原也是重感情之人。楚懷王生前未能善待屈原,但屈原對楚國的赤膽忠心不減。《史記》記載,屈原“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誌焉”。意思是,屈原不忘懷念君王,複興國家,扭轉乾坤,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表達此種情誌。盡管屈原忠心耿耿,情誌拳拳,卻始終無法一展抱負,滿腔愛國之情卻無處施展。屈原很愛國,他感情豐富心思細膩,為國家的衰微感到痛惜。一個感情豐富且心思細膩的人長期遭遇排擠,借助才氣,不免要發發牢騷。屈原認為,楚懷王不用忠臣,一味聽信張儀、上官大夫和子蘭之言才導致軍隊慘敗,丟失土地,最後落得客死他鄉的下場。於是屈原作文章大發牢騷抱怨子蘭,子蘭大怒,命上官大夫中傷屈原。幾個掌權的人合力整治一個無權的人是最容易不過的事。在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的煽風點火下,頃襄王偏聽偏信,屈原就被放逐了。一片忠心卻接連遭受貶退、流放、放逐,就算堅毅如鐵的人也會有灰心的一刻。被放逐的屈原來到汨羅江畔,披頭散發,步履搖搖,一邊走一邊吟歎,真是“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蘇秦遊說秦國不成,歸家時顏色憔悴。那時的蘇秦還不知道家人拋棄了他,現在的屈原卻感覺到整個世界都拋棄了他。對屈原這種深懷理想的人而言,如果不能實現理想,寧願死得清白。一位漁夫見到屈原,問他為什麽到汨羅江。屈原心痛地說了幾句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一句,將賢才被棄的失意、痛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漁夫告訴屈原,“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而屈原回複漁夫,“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夫對屈原說,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他對事物的看法就不是死的,而是隨著世俗風氣而改變。既然全社會的人都汙濁,就應該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既然所有人都昏昏醉醉,就應該陪他們大喝痛喝,甚至吃酒糟。但理想是不甘於向現實拜服的,屈原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幹淨身子的人,一定要去除衣服上的灰塵。如果一個人是幹幹淨淨的,怎麽能容忍塵垢沾染呢由此可見屈原品行之高尚。屈原品行高潔,寧願做一塊破碎的美玉,不肯掉落泥塵遭受汙染。齊王卻隻要能夠保全自己,即使當一塊烏黑油膩的瓦片也甘願。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這樣凸顯了出來。最後,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葬身魚腹,也不願讓自己的清白遭受世俗的汙辱。話都說到這個地步,屈原死誌已決,無可挽回。麵對淼淼江水,想到自己的一身清白,屈原寫了一篇《懷沙》。在《懷沙》中,屈原說“撫情效誌兮,府詘以自抑”。意思是,摸著心胸自省,並沒有一絲過錯,盡管蒙冤受屈接連遭受壓抑,內心也毫無畏懼。寫完《懷沙》,屈原懷抱大石,“噗通”一聲跳入江水中,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辭賦大家作別紛亂的戰國。屈原自殺,究其原因原因是懷才不遇。如果用曆史的眼光看待,是生不逢時。縱觀中國曆史,生不逢時的人很多,例如司馬遷、賈誼、李商隱等,比比皆是。作為懷才不遇的人,司馬遷老先生寫了一篇《悲士不遇賦》,起筆句就是: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細讀曆史,真是“楚人悲屈原,千歲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更咽。”(蘇軾《屈原塔》)隨後便是額外的知識拓展。關於《漁父》的作者,曆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本章未完,請翻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隻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何況全文采用第三人稱,亦與屈原作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認為此文並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說:“《漁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按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還是比較可信的。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麵。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莊子說:“虛而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裏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汙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汙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他唱的歌,後人稱之為《漁父歌》,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最後這一部分,不見於《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漁父》的價值在於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後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於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采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本章完)/04/0450/2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