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完璧歸趙

字數:3119   加入書籤

A+A-




    藺相如(約公元前329~前259年),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也有記載稱他是山西古縣藺子坪人。他曾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因為在繆賢準備逃去燕國時,對繆賢進行過合情合理的勸誡,遂甚得繆賢的信任。繆賢對其才華亦是十分的欣賞。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藺相如的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有三,一是完璧歸趙,二是澠池之會,三是負荊請罪。其中完璧歸趙的故事將他的智勇雙全體現得淋漓盡致。適時,藺相如已經年過不惑之年,卻還是宦官手下一名名不見經傳的門客,可謂“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盡管他得到了繆賢的禮遇,但對於才高八鬥、誌比天高的藺相如而言,卻仍是遠遠不夠的。而他之所以甘心一直在繆賢的門下做事,一方麵是因為繆賢胸懷寬廣,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麵則是因為繆賢是趙國都城內最大的宦官,很得趙王的信任。在戰國那個大爭之世,必須存有大爭之心。隻有聞達於諸侯才不負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艱難。藺相如相信,隻有通過繆賢的舉薦,自己才能夠一飛衝天,實現自己的功名大業。後世有言:“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藺相如的苦心經營之下,這一天終於來了。趙王在聽到繆賢的舉賢之後,大喜過望,當即便命人前去繆賢府上,通傳藺相如前來晉見。一見麵,趙王上下打量一番藺相如後,便迫不及待地向他問道:“秦王在信中說,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本王的和氏璧,你認為能不能給他”藺相如在來時就已經想好了這個問題的關鍵,遂胸有成竹地說道:“秦國強,趙國弱,沒有辦法,隻能答應他。”趙王聽聞藺相如的說辭,並沒有失望,而是將自己的擔憂說了出來:“世人皆知道秦王貪婪,本王料想,秦王得了和氏璧,是斷斷不會給本王城邑的,本王又該怎麽辦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自然知道趙王的憂慮,也知道當前秦國和趙國的形勢是秦強趙弱,但是他更明白,秦國此舉是一石二鳥之計,秦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則趙國理虧,秦國就有了攻擊趙國的理由;反之,如果趙國給了秦國和氏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則是秦國理虧。將兩種對策以衡量,便有了定議:寧可答應秦國的請求,也不要讓自己在政治上處於被動地位。趙王心中大喜,一方麵他看到了藺相如果然有才能,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通過藺相如的分析,看到了此事的關鍵:獻出和氏璧,謀取政治上的主動。他料定秦王決計不會將5座城池給予趙國,隻要取得了主動,到時說不定還能夠保全和氏璧。然而,再完美的計劃,也需要懂得權衡的人去執行,趙王心中其實已經認可了藺相如,隻是趙王畢竟不是很了解他,遂向他試探性地問道:“隻是這出使秦國的使者,應該派遣誰去才合適呢”聰明的藺相如,自然明白趙王的心思,他知道展示自己忠心和決心的時刻到了,遂大膽地向趙王說道:“大王如果急切地需要一個使者,而都城之中一時之間又確實無人可派,臣不才,願捧護和氏璧前往秦國出使。在此,臣向大王保證:如果秦國將城池給予趙國,履行承諾,則臣順勢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但是,如果秦國虛以逶迤,意在和氏璧,而不履行承諾,則臣勢必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聞言,趙王心懷大暢,遂命令藺相如為使者,代表趙國,西行入秦。數十日之後,藺相如便到達秦國境內,為了防止沿途出現變故,保全好和氏璧,藺相如想盡了辦法,一刻也沒有鬆懈。然而,他知道他與和氏璧安全到達秦國,也不過是走過了第一步難關,更大的風浪還在後麵。果然到達鹹陽之後,秦國國君便急不可耐地將藺相如傳到章台宮晉見。秦王看到藺相如後,並沒有為這個陌生的麵孔而詫異,因為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和氏璧上,在一番寒暄之後,秦昭襄王連忙要求,讓藺相如獻上和氏璧觀看。久負盛名的和氏璧,終於在藺相如的“小心嗬護”下,到了(本章未完,請翻頁)也’,趙王都這樣做了,足見趙國的誠意,現在秦國是否也應該表示一下秦王也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這樣,才能夠符合趙、秦兩國的身份,我也才敢獻和氏璧於大王。”聽聞藺相如的一番言辭,秦王知道藺相如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想要巧取豪奪和氏璧是不可能的。別無他法,秦王隻能暫時答應藺相如齋戒五天。藺相如遂被秦王安置在鹹陽城的廣成賓館裏。藺相如到了廣成賓館,並沒有閑著,反而更加迅速地行動起來,企圖保全和氏璧。他知道,秦王所謂的齋戒,也不過是托詞而已,要得到他所許諾的城池,可謂難比登天。為今之計,隻有一麵穩住秦王,一麵將和氏璧悄悄送回趙國,到時木已成舟,自己再想辦法脫身。翌日,藺相如讓忠心於趙國的隨從親信,換上粗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道溜走,把它送回趙王手中。秦王齋戒五天之後,按照藺相如的要求,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宴請藺相如參加。這一次,秦王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奪取和氏璧,哪怕背負不義的名聲,也不能讓自己“得入寶山、空手而歸”。豈料藺相如雖然沒有爽約,卻並沒有將和氏璧獻上,隻聽藺相如對秦王說道:“曆史可鑒,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已經經曆了20多個國君,何曾有人聽說,有一個國君是堅守信約的沒有!我藺相如不過是趙國官吏手下的一個門客,卻得到趙王的信任,擔當護送和氏璧、出使秦國的重任。死尚且不懼怕,唯獨害怕受大王蒙騙,而有負趙王的重托。無奈之下,我隻能出此下策,將和氏璧秘密送回趙國,相信此時它已經到達趙國國君的手中了。當今天下,秦國強而趙國弱,大王如果有誠意,大可以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將5座城池交給趙國,趙國定然不敢違逆大王的意思,將和氏璧如約送上。試想依照秦國的強大,天下還有敵手嗎趙國又怎麽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成為秦國的敵人呢然而欺君之罪,萬死難辭其咎,我感到無顏以對秦王,請求受湯鑊之刑。大王英明、公卿賢達,還希望你們仔細思考,以決定此事的處理方法。”秦王和大臣們聞言,頓時麵麵相覷,有的大臣甚至還發出驚異的呼聲,如此戲弄秦王,不是不將秦國放在眼裏嗎必須嚴懲,以儆效尤。但秦國上下,明智之人大有人在,這之中,還包括秦國的君王。事已至此,秦王無論怎麽奸猾,也難以重新奪得和氏璧,環顧朝中大臣,秦王歎了一聲,說道:“藺相如說的,也不無道理,現在殺了藺相如,隻能出得一時之氣,和氏璧還是得不到,失去和氏璧不說,還會斷絕秦、趙兩國的‘友好’邦交,甚至會導致戰爭,此乃不明智的行為。”其實,秦王何曾會懼怕戰爭呢他害怕的是,秦國理虧,對戰事有損。而且他知道,就在藺相如的隨從返回趙國之時,趙國老將廉頗已經率領數萬大軍,駐守在趙國的邊境上,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防備秦國的入侵。秦王見大臣們已經安靜下來,遂建議道:“藺相如既然是趙國的使節,我國理應好好地招待他,並送他回去趙國,以免落人口實。料想趙王不是迂腐之人,趙國也沒有那麽強大,會為了和氏璧而欺騙我大秦。”至此,和氏璧之事終於告一段落,秦王還將接見藺相如的地方轉到了正殿,以示對趙國的尊重。藺相如圓滿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重任,戴著滿身的榮譽回到趙國。一時之間,藺相如之名,傳誦在每一個趙國子民的口耳之間。趙王感念藺相如的功勞和才德,遂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對於此事,司馬遷在《史記》中讚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藺相如能夠找準時機,在趙國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可謂智;在大殿之上,敢於玉石俱焚,置之死地而後生,可謂勇;對於趙國的重托,時刻不敢忘,可謂忠;遣返和氏璧之時,讓隨從帶著和氏璧先行離去,可謂義。因此可以說藺相如實乃智勇雙全、忠義無雙之人。(本章完)/04/0450/23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