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來源
字數:6334 加入書籤
麥丘城外,趙軍依然在持續不斷地進攻齊**隊。此一戰,雖然使得麥丘城下伏屍數萬,城牆都斷了一截,趙軍卻沒有攻下麥丘。眼見父親如此冥頑不靈,趙括再次犯顏直諫,對趙奢說道:“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他們精通防禦,幾年下來,對趙軍的進軍策略可謂了如指掌,因此尤其善於抵禦趙軍的攻勢。幾年下來,數次大戰,趙軍都是無功而返。我認為我們這次進攻,除了換了將領之外,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麽不同。大王換了將領,就是希望父帥能夠一改前麵諸位將領的作為,以最小的代價攻克麥丘。”趙奢聽到趙括如此說,也認為如果繼續這樣打下去,趙軍真的很難在接下來的二十餘天時間內攻克麥丘城。軍中將士聽聞趙括的言論後對其佩服有加,大家不約而同地讚歎:虎父無犬子。隻要這場戰鬥在趙括的建議之下,能夠一舉取得勝利,不僅趙奢可以功成名就,連著他的兒子趙括也會聲名鵲起。此時此刻,城中的齊**隊,為了化被動為主動,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不少墨家子弟組成的散軍也經常在城外對趙軍進行間歇性的騷擾,以達到疲憊趙軍的目的。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一個月內趙軍勢必難以攻克麥丘。到時趙奢父子,非但無功,反而會英名盡毀。這時候,趙軍在城外也廣布密探,並且還試圖將探子勢力伸到麥丘城內。不久後,齊國在外進行騷擾的士兵就被趙軍抓到了幾個。趙奢於是向抓到的俘虜詢問城中的情況,齊國在麥丘城內的軍紀軍心應該還是很穩定的,因為趙奢想盡了辦法,也難以讓他們開口說話。趙括見此舉並不會取得成效,便對俘虜采取攻心法,每天給他們飯吃,對他們禮遇有加,而且將趙軍手中的糧草發給他們,讓他們回去分給家人。這是一招“以退為進、明收暗攻”的方法,趙括的計策很快就收到成效。俘虜中有人為趙括的“善舉”所感召,於是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已經不多了,而且都被齊軍控製。城中百姓早已斷糧,很多人幾乎已經開始易子而食了。趙括問依照目前這種狀況,齊軍大約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城中軍心雖亂,卻因被圍困而恐懼趙軍,所以負隅頑抗,再不濟,齊軍也還能守幾個月,隻要援軍一到,他們便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於是趙奢表示,趙括果然有一般為將者所不具備的先見之明,趙軍沒辦法在一個月時間內攻克麥丘,遂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趙括還借機向趙奢進言,說及當今天下,大多數軍隊都是不仁之輩,所謂上兵伐謀,一個城池最為恐懼的,就是禍起蕭牆,變生肘腋,隻要城中不穩,有一支勢力和外麵的攻城軍隊利用外合,那麽破城之日,就定然在旦夕之間。果然,這批俘虜被放回麥丘之後,如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麵,刹那間,一石激起千層浪。麥丘城中無論百姓軍民,都盛傳趙軍仁慈,不僅不侮辱俘虜,還優待他們,給其糧食帶給城中自己的家人。由此產生的連鎖效應,比之一萬軍隊的進攻還要強大,城中百姓大多數不願意隨著齊軍一起滅亡,都想出城投靠趙軍,連齊軍軍營內,也人心浮動。齊軍將領見此,知曉再這麽放任下去,則麥丘城必然會不攻自破。城破之日,士兵百姓自然無所損失,但是為軍隊將領者,一不能為國盡忠,二不能保全性命,實在是奇恥大辱。於是,齊國將領決定,將俘虜都抓起來,百姓士兵遂敢怒不敢言。趙奢見城中明顯地劃分成了兩派之後,認為時機已到,就命令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並無攻城的措施。城中軍民更加生出向趙軍的投奔之意,隻是苦於齊軍防範嚴密,城中百姓和普通軍士們也隻能望洋興歎。數日之後,守城的齊軍將領認為,如果聽任趙軍如此,則齊軍會人心盡喪。為了不讓趙軍的計謀得逞以及斷絕城中軍民的投誠之心,齊軍索性派出代表,將趙軍投到麥丘城中的糧食悉數奉還,表示勢不兩立的決心。齊軍代表甚至還對趙奢說道,趙軍要戰就正大光明地來攻,不要再對齊軍實行陰謀詭計。趙奢隻是輕輕一笑置之,並沒有為難齊軍使者,讓他回城裏等著,但卻依然不見任何動作,隻是和往日一樣,不時向麥丘城拋送糧食。齊軍見趙軍不為所動,遂決定以出城為戰為誘餌,來斷絕趙軍的招降之心。於是,齊軍再次派出使者,來向趙軍下戰書,請求與趙奢擇日決戰。攻城之人,當然希望守城將領能夠率領軍士出來,與己方決一勝負,而不是依靠高牆深池,負隅頑抗。所以齊軍此次拋出的誘餌,不可謂不大。但事已至此,趙奢清楚破麥丘城隻是早晚的事情,犯不著因小失大。所以再次聽從趙括的建議,拒絕與來使見麵,斷絕齊軍決戰的圖謀。數日過後,麥丘方向突然傳來消息,齊國守城的將領,竟然被其部下斬殺,城中軍民遂舉家向趙軍投降。趙括的辦法終於奏效了。經此一役,趙奢暗暗佩服自己兒子的軍事才能。趙軍亦對趙奢父子敬佩萬分,一時之間,“虎父無犬子”成為當時趙**士對趙奢父子最平常的評價。曹操曾說:“昔趙奢、竇嬰為將也,受財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嚐不慕其為人也。”可見趙奢之所以能夠成為戰國十大名將之一,定然有其非比尋常之處。借助麥丘一戰,趙奢功成名就,趙括一戰成名,趙惠文王對其父子之才,大加讚賞,並大肆封賞了他二人。但是這次戰爭在奠定了趙括的聲名和地位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養成了趙括輕敵的習慣。其實,趙奢無論是開始之時的不聽從勸告而攻城,還是後來攻城受挫之後,全力配合兒子趙括的作為,都顯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沒有(本章未完,請翻頁)趙奢,趙括依然隻是一個“紙上談兵”之輩。試想,如果一開始,趙軍就采取向齊軍投放糧食的策略,還有可能奏效嗎結果不言而喻,薑還是老的辣,正是趙奢的老成持重,能夠掌控時機,才能夠如意實現趙軍的戰略意圖和趙奢父子的成名意圖。狹路相逢勇者勝伴隨著麥丘一戰的勝利,趙奢的軍事才能開始在趙軍中廣為傳頌,特別是其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城池,比之秦國大將白起,也有過之而無不及。趙奢從此成為了能頂趙國半邊天的人物。而秦國在一切就緒之後,就發起了對於韓國不惜一切代價的進攻。而韓國與趙國同屬三晉之地,所謂“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秦軍攻擊韓國,與攻擊趙國其實是一個道理。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秦軍將領為秦穰侯魏冉。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當時的秦國大臣。魏冉原為楚國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後異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歲時,因舉鼎而暴死。他死後由於沒有兒子,而導致其兄弟爭位,秦國在刹那間陷入大亂。大亂之下,有識之士自然不會甘於現狀,而是積極出手,為自己的將來謀劃。這時候,魏冉實力較強,他選擇擁立秦昭襄王,並幫秦昭襄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所以魏冉很快成為秦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從惠王時起,魏冉就任職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為幫助其奪位,立下功勳,遂受任為將軍,警衛鹹陽(今陝西鹹陽東),由於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鄧州市),故而號曰“穰侯”。魏冉一生,戰功卓著,多次打敗韓國、趙國。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係,在秦國呼風喚雨,獨攬大權,一生四次擔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後寵信。此外,他在擔任丞相之時,還不失時機地向秦王舉賢才。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軍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備獨特的才能。公元前2年,他奉命去齊國,約齊湣王與秦昭襄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準備聯合五國攻趙,且三分趙國。隻可惜後來列國瞧出了秦國的不軌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經營的連橫策略,敗於蘇代的合縱之謀。公元前24年,韓、趙、秦、魏、燕五**力聯合,大破齊軍,將齊國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濟私,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後,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此刻魏冉雖然權勢赫赫,“富於王室”,“擅權於諸侯”,但是如此不顧國家利益的行為,難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憤。秦王認為魏冉此舉,已經嚴重地威脅了秦國的政權穩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將魏冉罷免,範雎從此代之為秦國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終落得個“身折勢奪而以憂死”的悲慘下場。而此時趙**中,能夠獨當一麵、與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頗與趙奢之外,並無合適的第三人選。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讚同悍然與秦軍交戰。因為此時的秦軍實力強大,東方六國皆莫敢匹敵,趙國何以戰勝強秦另外秦軍並沒有直接攻擊趙國,趙國犯不著為了韓國而得罪這麽強勁的一個敵手。整個朝中,雖然隻有趙王、藺相如、廉頗和趙奢等人表示願意援助韓國,但因為這幾人幾乎代表了趙國的絕大部分勢力,所以援助韓國的計劃還是被批準。隻是真的到了救援實施的具體步驟之時,趙國上下卻開始犯難,不知能否救得了閼與,因為“願意”相救和“能夠”相救,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於是,趙王向臣下谘詢,該怎麽去援救閼與,廉頗回答:“道遠險狹,難救。”(《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不死心,遂又召問樂乘,樂乘所答與廉頗大致相同。這樂乘亦是當時趙國的名將,是燕國名將樂毅的兒子,樂間的同宗。雖然此刻他還沒有展示其才華,但是憑借著樂毅的名聲,他在趙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視。藺相如見此,心想直接援助閼與已經是不可能,遂提出放棄閼與,在武安設防的意見。趙王不禁犯了難,遂將眼光投向在麥丘之戰中一戰成名的大將趙奢。趙奢對這朝堂之上的局勢,可謂洞若觀火。趙王急切地希望能夠直接援助閼與,然而廉頗等人因為顧忌道路遙遠、山勢險要、通途狹窄而猶疑不決。趙奢遂麵露一笑,心中已經有了定計,談道:“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來源。聽完趙奢所言,眾人均以為有道理,連一向自負的廉頗,也不禁對趙奢刮目相看。趙王聞言,大表讚同,立即任命主戰的趙奢為將,率軍前往閼與。不納諫的名將對於這場戰役,《史記》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趙奢也正是憑借此次戰役,奠定了其戰國十大名將之一的地位。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當時秦軍對於趙軍的動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從關中地區發兵時,一路西向,直接進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於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處)。自此,這一支秦軍與圍攻閼與的軍隊,恰好構成了掎角之勢,可以在趙軍大舉來襲之時,互相馳援。然而,秦軍低估了趙奢的智慧。趙奢在戰前,就對秦軍和趙軍的優勢和劣勢進行過細心的分析,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趙奢絕非魯莽之人,雖然在出戰之前,他對秦**隊表現出藐視,但那個不過是戰略上的。真正兵臨作戰現場時,趙奢開始在戰術上,重新審視天時地利人和,把敵人重視起來了。恰如廉頗所言,(本章未完,請翻頁)此次救援閼與,可謂山高路險,行軍艱難。此時的秦軍,一方麵在閼與地區布下口袋陣,隻等趙軍一來,就將其全麵圍攻;另一麵,則加緊向武安地區進軍,並企圖揮師到達趙軍的背後,來個兩麵夾擊。趙奢對於這一切,早就洞若觀火。於是,趙奢率軍出邯鄲三十裏即築壘紮營,並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畏懼強秦的姿態。為隱蔽作戰企圖,趙奢不顧武安危機、閼與困境以及軍中將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軍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軍令:“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然,趙軍之中,也不乏熱血之士,對於趙奢的戰略意圖不了解不說,還對其做法表示不屑,甚至“冒死直諫”。但趙奢心裏的棋局已定,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他不會容許任何變動發生,一旦威脅趙軍取勝的因素出現,趙奢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抹殺。因此這一個冒死直諫的將領,就這樣命赴黃泉了。斬殺軍中一員將領,不僅讓軍心大定,也讓秦軍更加摸不著趙軍的意圖。沒有什麽比未知更可怕,這一下,該輪到秦軍軍心浮動了。他們不知道,這趙奢到底意欲何為,而且從目前的跡象看來,趙軍似乎沒有出兵的打算。很快,2天過去了,趙國隻是增築營壘,對秦軍的屢次挑釁,都做冷眼旁觀狀。秦軍對趙奢的意圖更加疑惑。於是,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查看趙軍的虛實,然後再做進一步的計劃。趙奢所部之所以一直在這裏,唱著疑兵之計,等的就是這個時候,好給秦軍來一個將計就計。所以在秦軍探馬到來時,趙**隊上下,都做渾然未覺狀,還將其當做一般的民眾,以好飯好菜招呼,待其酒足飯飽之後,再任其自由活動。適時趙軍之中,也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已明了趙奢的意圖。趙奢明白,要欺騙別人,首先要欺騙自己,如此,才能夠讓敵人無所察覺。尤其是普通士兵,隻需要奉命作戰即可,如果知曉太多,反而成為透風的牆。果然,在趙奢的苦心經營之下,探馬將眼前所見悉數告知了秦國將領。秦將不知是計,還妄自認為,趙軍“去國三十裏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因而對趙軍放鬆了警惕。此舉與三國之時,周瑜借助蔣幹,將東吳營壘不合的消息傳給曹操,最終導致火燒曹操、檣櫓灰飛煙滅的反間之計,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趙奢自然不會放過。等秦國的探馬前腳剛走,趙奢便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全力進兵,秦軍還沒有反應過來,趙軍便已經向西急進而去。兩日一夜之後,趙軍順利到達離閼與五十裏的地方。消息很快就傳到武安秦軍駐地,秦軍將領大驚失色,竟然在不知不覺之間,讓趙軍從眼皮底下溜走。秦軍還在武安癡守,做著春秋大夢,卻讓趙奢神不知鬼不覺地到達閼與。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秦軍急忙命令部隊,火速馳援閼與。趙軍雖然暫時擺脫了武安之敵的牽製,但是並沒有就此高枕無憂,一來武安之敵轉瞬及至,到時候兩麵夾擊,趙軍依然麵臨險境;二來趙軍的戰略目的在於解救閼與,目前閼與依然還在秦軍的圍困之中;第三,趙軍孤軍深入,千裏躍進韓國境內,在沒有後方良好的糧草供應之下,大軍時刻處於危險之中。就在此時一個名為許曆的軍士,冒著觸犯趙奢軍令而被殺的危險,向趙奢進言。概括說來,許曆之言,可以歸結為兩條:首先,趙軍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加強營壘的防備,以杜絕秦軍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特別是當前秦軍沒有料到,我軍竟然會兵從天降,出其不意掩其不備之下,秦軍必然會全軍壓上,以防止我軍進一步行動。我軍要保持不敗,就需要在秦軍到來之時,退避三舍,暫時避其鋒芒,加重兵陣,以逸待勞。其次,發兵搶占北山,北山為戰略製高點,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兩軍誰先搶占北山,則勝利的天平就會偏向於那一方。趙奢認真聽他講完後,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對其建議大加讚賞並采納。趙軍一萬人馬,在許曆的率領下,兵發北山,比秦軍快一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而趙奢則親自率領其餘趙軍,迅速攻擊圍城部隊。秦軍一部軍力繼續圍困閼與,另一部則倉促應戰。奔襲到北山下的秦軍,很快就陷入了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境地,待得趙奢殺來,許曆的一萬大軍也如猛虎下山,殺向秦軍。秦軍兵敗如山倒,很快就四散潰逃,閼與之圍也隨之解除。此次戰役,使強秦遭受多年以來未嚐有過的打擊,此後許久都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的覆轍。此次戰役,也展示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於戰爭的決定性作用。天時者,懂得把握時機,在秦軍圍困閼與之時,決定千裏躍進出擊,在武安秦軍麻痹之時,星夜兼程迅速出兵閼與;地利者,以封疆之界來劃分秦國與韓國的區別,以北山之險來加強對秦軍的戰略優勢,以趙奢所部的兵革之利而威震天下;人和者,一來趙國城內將相和睦,君臣一心,二來與韓國聯盟,攻擊秦國的無義攻伐,得盡天下人心,可謂得道者多助。而秦軍悍然發動對三晉之地的進攻,動輒屠城,流血千裏,可謂失道者寡助。有所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醜下》經此一戰,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比肩,從此奠定了其東方六國名將之一的地位。許曆也因為這次戰役的卓越表現,而被封為為國尉。趙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成為當時東方六國當中,唯一可以撼動秦國地位的諸侯國。(本章完)/04/0450/2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