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白起---人屠

字數:3607   加入書籤

A+A-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國力日盛,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東方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使秦國的野心愈發膨脹,公元前325年,秦國秦惠文王稱王。此時隻要有實力的國家,都在這時期先後稱王,這說明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其在各諸侯國間已經徹底喪失了威信。公元前2年,秦昭襄王在動用武力壓製了楚國後,自稱是西方大帝(西帝)。其實他的這一舉動不過是為了將東方的強國齊國拉到一條船上,所以他在稱帝的同時,還派人去齊國請齊王田地為東方大帝(東帝)。這足以說明此時的秦國,已經徹底不將周王室放到眼裏。齊王認為秦國此舉是對齊國同等地位的認可,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秦王的提議,將整個天下一分為二,但是齊國這樣做無疑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將自己置於眾矢之的的困境中。因為國王的地位已經夠高了,改稱帝號不但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利益,還會給其他國家不必要的刺激。最終齊國國王稱帝變成了一個鬧劇,僅僅兩天後,帝號就被取消了。但秦國卻依然能夠麵對其他國家帶來的壓力,其隻需要齊國在東方給予些微的配合,就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從表麵來看,雖然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說明秦國最終一統天下,是商鞅或者秦孝公蓄意製定的任何長期戰略性計劃或謀略的結果,但是從秦孝公開始,秦國似乎已經在醞釀一場顛覆六國的計劃。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對外戰爭總是起起落落,隻要秦國打擊一個國家,各國合縱的策略就會將秦國打回原形。東方六國似乎都有這種默契,它們從來沒有想要滅亡秦國。秦國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優勢,隻要突破了函穀關,它就可以馳騁中原,覬覦社稷神器,即使沒有進取之心,也可以憑借其四麵環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處於不敗之地。當然,要圖取天下,還需要進一步占據隴西、漢中以及蜀中三地,前麵兩地可以保證後方的穩固,獲取精悍的兵源,後麵的蜀中則可以保證戰略供給,進而可以從南北兩路進取中原。所以公元前36年,秦國才會從楚國手中,花費巨大的代價將蜀(今四川成都平原地區)的領土握在自己手中,緊接著巴國(今重慶附近地區)的領土也被秦軍占領。可以看出,秦國通過對這些地區的占領,不僅實現了秦國的戰略意圖,也削弱了楚國的國力,楚國在秦國的打擊下日益衰落。為了能夠一統天下,秦國的連橫外交活動接連不斷。事實證明,連橫、遠交近攻等措施獲取的勝利為秦**隊作戰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得秦軍在沙場征戰的過程中,一路所向披靡。而具體實現秦國由內部的政治改革到外部的外交強化之人,就是可稱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魏、韓、楚、齊等國都不屑一顧的邊陲小國,在白起指揮下的南征北戰中將殺氣一點點彌散開來。東方列國對秦國的勢力逐漸感到不安,時刻感受著利劍在頭的威脅。為了對抗秦國的鐵騎,各諸侯國也加緊了軍隊的訓練。這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名將,在這些名將的指揮參與下,許多著名戰役名流史冊。看《史記》中的記載,戰國末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便是許多大規模的征戰。就在公元前364至前234年的30餘年間,秦國參與或者主導了至少5次大的戰役,單單秦軍給其作戰的軍隊造成的傷亡總數就多達50萬人左右。秦國主導的5次戰爭中有4(本章未完,請翻頁)次其都給對方造成了至少2萬人的傷亡,這其中0萬人以上傷亡的戰役有4次。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對趙國的長平之役,僅僅在5個多月的時間內,趙**隊的傷亡數字就高達5萬人。戰爭的結局是白起出奇兵,戰勝了隻會紙上談兵的趙奢,趙軍40萬軍隊投降,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趙軍最終得以歸故鄉的人,隻有區區240人。當然,有些學者對以上數字並不信任,原因是:第一,他們認為,這些數據都是《史記》給出的,隻有其他六國的傷亡數,卻沒有付出巨大傷亡的秦國的數據。第二,《史記》隻是簡單地介紹了5次比較著名的戰役,從戰國的“戰”字中,就應該知曉,趙國末期步入了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各個諸侯國之間肯定是摩擦不斷。如果將那些不知名的戰鬥也載入史冊,則意味著秦國及其他諸侯國同樣要遭受的傷亡數,包括被俘、受傷以及被殺的人,一定遠遠高於現在曆史所見到的。第三,體現在用詞上,當時所用的標準字眼為“斬”(此字的用法可追溯到商鞅時代),長平之戰為“坑”,前者是指在戰鬥中殺人,後者則是指沒有道義的、活埋的形式殺人。可想而知,還有更多的殺人方式所產生的死亡數據是沒有計在案的。第四,則是很多學者將秦國對其他諸侯國的戰爭和近代或現代戰爭相比。如發生在2年的拿破侖出征俄國之役,在6個月的時間內,損失了30萬人馬。乍一看,這與5個或6個月的長平之役相比大體相似(包括最後的坑殺),因為當時的法國(其實不僅包括法國,更多的是囊括了法國占領的廣大的歐洲地區)的人口,要遠比戰國時期的秦國或者趙國的人口多。因而一些學者最終得出結論:在字麵意義上,秦國在對於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所造成的傷亡數字是不可信的,要麽過大,要麽過小。如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最終坑殺了趙國將士40萬,對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要在短暫的時期內完成,可能性不大。即使趙軍在戰爭結束以前,由於孤軍深入、遠離後方而斷了糧草,也不會甘心就範。趙國經曆了長平之戰,還是繼續招募軍隊,防備秦國的入侵,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對於一個損失了幾乎半數以上青壯年男子的國家而言,經濟上應該很難維持,政治上也很可能崩潰,而不是曆史所記載的那樣,趙國人同仇敵愾,對秦國人仇恨無比。但是今天學者們很難從現存的史料中得出讓人更加信服的答案。最終他們給出的結論是:“萬”字隻是一種象征性的意義。因為縱觀所有關於戰國的史冊,其軍事記載中(在非軍事的記載中也能見到)屢屢說及的,不是數百、數千或者數十的傷亡,更多的是“萬”,因而它如“三”等於“眾”一樣,變成了一個概數:“大部隊”。曆史的真相,要完全地還原已經不可能。無論這些數據是否翔實,有一點無可辯駁,即秦國已經從開始的爭奪土地向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化。昔日為六國所不屑的邊陲小國,已經在蓄勢待發了。在秦**事力量增強的過程中,白起的作用不可忽視,戰爭中因白起而死的青壯年,粗略估計不下百萬。白起是一個職業化的軍人,在他的眼中,隻有殺與被殺兩種選擇;在他的思想意識裏,隻有功名大業、為國殺敵一種道路。他不諳政治,不懂外交,不屑於法家、縱橫家(本章未完,請翻頁)的繞彎子,他隻會進行直截了當的實際行動,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唐代曹鬆在《己亥歲二首》其一中有這樣的描述:“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正是提著無數鮮血淋漓的頭顱,望著漸漸淹沒在歲月風塵中的白骨,從一個普通士兵,一步步地往上攀爬,最終為一個無敵於天下的秦軍統帥。曆史最終給予他的評價是——人屠。但不同的曆史人物對白起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更多的還是對於他生平戰績的評價。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司馬遷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司馬遷是善用兵,又有天命。(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蘇厲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武安君戰國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墮邑,不致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張唐楚地方數千裏,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楚地[方數千裏],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再戰燒夷陵,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自是之後,趙、楚懾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賜死於杜郵。)----蔡澤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武安君所以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鄢郢、漢中,[北]禽馬服之軍,不亡一甲,雖周、[召]、呂望之功,亦不過此矣。)----蘇代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寒泉子君嚐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嬴稷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白起為秦將,南並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陳餘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穀永昔白起為秦將,東破韓、魏,南拔郢都,應侯譖之,賜死杜郵;----湖三老公乘興等昔秦白起,將略奇出,策並孫吳,雖孫吳複生,亦無以此,即受命於天,豈非神人哉《二十四史?齊書?卷五?文宣本紀?卷二》(本章完)/04/0450/23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