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風口浪尖
字數:3433 加入書籤
被韓國派出去,請求秦國救援的使者的名字叫陳筮。陳筮,戰國時期韓國人,生卒年不詳。曆經韓國的三個君王,可謂三朝元老,然而他依舊是個小官,在韓國相國門下做事,略有才能,為韓國相國所知。在趙國和魏國聯手進攻韓國時,韓王便向臣下谘詢,該派遣誰去向秦國求援。於是,韓相國想到了陳筮。韓王對相國十分信任,便委托他全權代理此事。聽聞陳筮抱病多時,韓國的相國連忙來到陳筮處,對陳筮言道:“世事艱難,國家危急,小病不足慮,希望你能夠為了國家大事計,到秦國走一趟。”(《史記韓世家》)陳筮聞言,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既然相國能夠親自來到府上請他,那就代表整個韓國都對這件事情很重視。所以陳筮欣然答應,並向相國保證,不成功說服秦國,誓不還鄉。當時人人都畏懼秦國,談秦色變。陳筮這一次出使秦國,實在是任重而道遠。陳筮來到秦國後,直接前去拜見秦國當前的掌權者——穰侯魏冉。魏冉知道,趙國要出擊了,但是為了攫取最大化的利益,宣太後等人還是認為,應當從韓國獲取一些好處。於是,魏冉胸有成竹地說道:“韓國的事情應該很危急,不然何以會特地派您來呢”陳筮說:“此言差矣,韓國沒有任何危急之處。”魏冉沒有料到,這名不見經傳的一個人,來向強大秦國求援,竟然敢如此傲慢,遂生氣地說道:“您這樣沒有誠意,如何為你的國君做使者呢眾所周知,你們韓國的官員為了向秦國求援,可謂車馬不絕於道。他們都向敝國報告,韓國遭到魏國和趙國聯軍的入侵,情況危急。您來了卻說不危急,這又作何解釋呢”陳筮聞言,不慌不忙地說道:“韓國危急了,就不會前來找秦國幫忙,而會改變立場投靠其他國家。”陳筮這句話的用意很明顯,因為韓國的情況不那麽危急,所以他才能夠來這裏了,否則早就向魏國和趙國投降了。秦國最害怕的就是三晉真正地合為一體,到時候互相呼應、鐵板一塊,秦國再想圖取這些地方,就難比登天了。魏冉自然知道其中深淺,見陳筮如此說辭,忙將麵色一緩,急忙說道:“秦王的麵你不用見了,秦國這就發兵援救韓國。”此次陳筮到秦國求援,雖曆時不長,卻足見其出眾的外交才華,竟然連一向老奸巨猾的魏冉也受了他的激將法。魏冉問陳筮韓國的形勢是否危急,自然是別有用心。然而陳筮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這不禁讓魏冉感到奇怪,便想一探究竟。陳筮趁機指出當前的形勢:韓國的形勢之所以不危急,是因為韓國會在危急時刻改變立場投靠趙國或者其他國家,這樣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化解危機。其實,魏冉之所以答應韓國,固然有害怕失去韓國這樣一個盟友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則是秦國早就謀定而後動的戰略——引誘趙國出戰,為秦軍打擊趙國找到理由。然而,秦國上下都知道,趙國可是塊硬骨頭,名將趙奢、廉頗,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鐵騎,可都不是易於之輩。此次作戰如果魏冉出戰,秦軍也許隻有五成的勝算,而如果是白起領軍,則無論是在謀略上還(本章未完,請翻頁)是在士氣上,秦軍都會上一個台階,勝算就會高出許多。此戰是白起蓄謀已久的一戰,為了能夠徹底地打敗趙國,他一直在研習兵法,苦練士兵。在出戰之前,秦國的四個掌權者:魏冉、宣太後、秦昭襄王和白起,對魏國和趙國聯軍的戰略意圖分析得一清二楚:讓韓國背棄秦國,投降趙國,這也是陳筮的意思。俗話說,救人如救火,既然決定了派遣白起前去援救,那麽速度就成了援救的最大問題。如果去晚了,則韓國勢必會降了趙國。雖然三晉之地的統治者們各懷雄心,但是其中的平民百姓卻有著共同的根基,很容易結成同一力量。“兵貴神速”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到了行軍打仗之時,這速度二字就非易事了。當時趙魏十幾萬大軍已經攻破了韓國的軍事重鎮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離韓國的都城鄭(今河南新鄭)不到百裏之遙。白起所部在鹹陽,離華陽還有千餘公裏的山路,崎嶇難走不說,而且還恰逢雨天。於是白起再次拿出了其看家本領:命令部隊脫去上衣,隻帶著盔甲一路急行軍。0萬人馬隻用了天時間,便神兵天降般地直奔到華陽前線。而另一邊的魏國和趙國的聯軍,則滿心以為勝券在握,所以很緩慢地往韓都鄭前去。這次帶兵的是魏軍主帥芒卯,《戰國策》中涉及了關於他的四篇文章,具體的信息不詳。有人評論芒卯是個能使詐的將領,能在危險時刻挽回局麵,或許還能獲得小利,但卻沒有大才,此次帶兵,便是孟嚐君田文所舉薦。後來田文還因為此事,被魏王免去了丞相一職。對於秦軍的來援,芒卯並不是沒有任何預料。隻是他認為,秦軍就算來援,也絕無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到達,所以當0萬秦軍如幽靈般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芒卯大驚失色,丟下部隊落荒而逃。軍中無大將,自然混亂不堪。軍心大亂的趙魏聯軍,見白起大軍如入無人之境般,在聯軍中所向披靡,不斷地收割著他們的人頭,隻能各自為戰、隻求能夠保住性命。轉眼間,聯軍3萬人馬,都做了秦國的刀下亡魂。其實韓趙兩國名為聯軍,實際上也是各自為戰,因為將士之間的配合需要一段時期的磨合。為了不影響戰爭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此次戰役中,打著聯軍旗號的3萬人馬,其實都是魏軍。如果是趙軍,也許就不會如此輕易地被擊潰,尤其是在趙軍大將廉頗、趙奢等人的指揮下。白起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和趙國的精兵強將一較高下。隻可惜,這一次帶兵的趙軍將領,竟然不是廉頗,而是賈偃。眼看著魏軍敗得如此迅速,賈偃大吃一驚。此時賈偃隻能率領大軍死守,隻要趙軍能夠支撐到廉頗大軍的到來,兩麵夾擊之下,定然能夠擊潰秦軍。賈偃也頗有領兵作戰的經驗,見白起大軍來勢洶洶,他不慌不忙地在黃河岸邊布下陣勢,秦軍先鋒胡陽幾次猛攻,都慘敗而歸。幾日以後秦軍隱約地看見,黃河對岸的廉頗大軍即將到來,激起的塵土遮天蔽日,將士的腳步讓大地搖晃。此一戰對白起來說,是他一生第一次正麵和趙軍交手,廉(本章未完,請翻頁)頗成名早過他,是他向往已久的對手。如果讓賈偃的大軍順利支撐到救援到來,敵軍以逸待勞,秦軍勢必會大敗虧輸。既然強攻不成,那就隻能智取。白起用計,向來是連環出招,讓敵人應接不暇,此次也不例外。第一招,白起派遣使者前去趙軍營中,向賈偃招降。賈偃自然不會就範,一見使者,差點就違背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慣例。其實白起也沒有指望賈偃會率部投降,這不過是他的疑兵之計,旨在為第二招打掩護。第二招,就是讓4000輕騎兵在雙方談判時,悄悄掩到趙軍的側翼,隻待兩軍處於膠著狀態之時,再趁勢衝擊趙軍。到時,趙軍必然會驚慌失色,軍心一亂,大事可期,成敗在此一舉。果然,就在秦國和趙國的軍隊於正麵廝殺不停時,輕騎兵出動了,他們都沒有攜帶任何盔甲,而以血肉之軀直接衝擊趙軍的陣營。不久,趙軍就出現了變亂之相,開始緩慢地向後撤退。白起依照計劃,命令軍隊在包圍魏軍時故意留下一個缺口,其後設長矛,其他三麵豎起盾牌,將趙**隊逐漸往黃河的方向逼去。很快,趙軍將領賈偃弄明白了秦軍的詭計,但是為時已晚,趙軍退到黃河邊後,就沒有了退路。秦軍向沒有退路的趙軍強攻,趙國士兵一個個被擠入滾滾的黃河之中,還沒來得及叫一聲就被黃河水衝走了,兩萬浮屍差點堵塞了黃河河道。主將賈偃見大勢已去,不堪受辱,於是拔劍自刎。而對岸,廉頗大軍正好趕到,一雙血紅的眼睛死死地盯著河岸這邊的白起。此一戰,白起大軍再次大獲全勝。自白起出師以來,魏國連番損兵折將。在伊闕一戰中損兵6萬,不久又被魏冉斬首萬,如今再被白起滅掉3萬,整個魏國,已經無人可用。從當時的戰略局勢看來,魏國是東方六國的脊梁所在。眼看秦國馬不停蹄,欲要擴大戰果,趁勢滅掉魏國。天下危矣!趙惠文王隻能馬上聯合燕國,以救援魏國。這時魏安釐王再次決定以土地換取和平,於是將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之地給秦國。這一次,魏王雖然還是沿用了老伎倆,但還算是明智之舉。因為秦國已經認識到,趙國雖然損失了兩萬人馬,但是其精銳並沒有被消滅。趙國正在策劃各國合縱共同打擊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審時度勢,決定見好就收,接受魏國南陽地後退兵。在第二年,秦把所占韓、魏的南陽與楚的宛,合建為南陽郡。但是魏國並沒有參加趙國的合縱,而是借機投入秦國的懷抱,趙國的圖謀就這樣化為泡影。而秦國則終於打破了澠池之後的盟約,可以順理成章地打擊趙國了。但在此之前,秦國還需要對付其後方最後的一個隱患——義渠國。此後的事情,前番已有介紹。秦國宣太後以鐵腕手段,誅殺了和她相好了數十年的義渠王,秦軍順勢滅掉了義渠國,平定了西北邊患,秦國有了征戰天下最為鞏固的大後方。而趙國,已經站到了與秦國大軍戰鬥的風口浪尖之上。(本章完)/04/0450/23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