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藝術的奇葩
字數:2044 加入書籤
戰國時期,音樂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這一時期出土的樂器主要有大型編鍾、鈕鍾、鎛、編磬、笙、竽、琴、箏、瑟、篪、排簫、箜篌、建鼓、懸鼓、有柄鼓、扁鼓、銅鼓、?於、鐸、鉦等,種類多樣,製作精美,性能完備。除了樂器方麵的成就外,還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音樂作品。例如《廣陵散》,另外還有《屈原問渡》、《楚歌》、《幽蘭》、《易水歌》,等等。《易水歌》來源於人們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燕國的太子丹因畏懼秦國渡過易水,對燕國進犯,遂派壯士荊軻赴秦國刺殺秦王。臨行時,太子丹及其他知情人都到易水邊來為他送行。到了易水邊,祭過路神,荊軻正要上路,他的好友高漸離忽然即興拍打樂器,荊軻和著音樂慷慨而歌。大家聽到他悲涼的歌聲,“皆垂淚涕泣”。荊軻又走上前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首歌就是被後人所廣為流傳的《易水歌》,它是聲調激憤的羽聲。被荊軻的激昂情緒所感染,在場的人都瞪大眼睛,“發盡上指冠”。《屈原問渡》曲意出自楚辭中的《漁父》。屈子與漁父一問一答,曲子在綺麗中透著淡淡的悲意。世間滄桑好似都已概括在這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中。屈子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屈子又歎:“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沒有明確回答,而隻是告訴他滄浪水清,可以用來洗他的帽纓;滄浪水濁,可以用來洗他的雙足。曲子的寧靜處如漁父,(本章未完,請翻頁)激蕩處如屈原,一快一慢,一急一緩,截然不同的態度,自然會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屈原滿腹悲壯,最終縱身一躍而下,江麵激起幾多浪花,然後慢慢歸於平靜。人們在用音樂抒情方麵的功力比起今天也毫不遜色。所以,當我們重聽《廣陵散》,重聽《易水歌》,重聽《屈原問渡》的時候,還是會被這些音樂之中所蘊涵的情緒所打動。戰國時期,社會體製麵臨變革,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整個時期的藝術發展都非常活躍。我們祖先的藝術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上,他們在繪畫上的成就也非常引人矚目。戰國時期,繪畫具有鮮明的裝飾風,從目前已出土的漆畫、帛畫、銅器畫等已經可以看出一些中國畫的基本特征。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帛畫《鳳夔美女》於949年在湖南長沙的戰國楚墓中被發現。《鳳夔美女》寬20厘米,高2厘米,畫在帛上。畫中有一位婦女,雙手前伸,做祈禱狀。她的頭頂有一隻雙翅展開,昂首挺胸的鳳,鳳的左邊是一隻正在與之相搏的夔。這幅畫上有許多曲線的花紋,使整幅圖顯得非常靈動,鳳身上的曲線使它有了振翅飛翔的感覺,而女子衣服上的曲線使她整個人顯得很有動感。關於這幅畫有很多解釋。郭沫若認為,鳳是生命和善美的象征,而夔是死亡和邪惡的象征,鳳夔相搏是善靈和惡靈的搏鬥,鳳占了上風,這寓意生命終將戰勝死亡,善美終將戰勝邪惡。所以這幅畫的主題是對生命和善美的歌頌。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幅畫就是一幅“升仙圖”,它沒有什麽特別深刻的含義,畫中的女子就是墓主人,而鳳、夔都是神獸,可以自由上天入地,因此應該被看做是魂魄升天時的駕馭物。973年,在再次(本章未完,請翻頁)發掘戰國楚墓的時候,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幅名為《人物禦龍》的帛畫。這幅畫的正中是一位手持韁繩、身佩寶劍的男子,他側身直立,駕馭著一條正在向上飛的巨龍。龍的頭部向上高高昂起,身體呈舟形,翹起的龍尾上站著一隻昂首仰天的鶴。人物頭頂上方是一個類似車蓋地東西,上麵有三條隨風飄拂的帶子。龍首下方是一尾向前遊動的鯉魚。這幅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使用金粉的作品。整幅畫以簡潔流暢的單線條為主,輔以白描和渲染的色彩,技巧非常純熟,行筆也十分流暢,與國畫的特征非常相似。“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萬獸之首,自古就是中國文化中通天地之靈的神物。所以人們對這幅畫的含義沒有什麽爭議,普遍認為它反映的是先民對死後化作神靈、乘龍升天的一種願望,這是先民關於征服自然,戰勝生死的浪漫幻想。按照這種理解,畫中的男子就是墓主人,整幅畫所描繪的就是畫中男子走完塵世曆程,乘龍遨遊天際的場景。男子氣宇軒昂,泰然自若,禦龍乘風白鷺相隨。這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對生死所持有的觀點,靈魂不滅,死隻是超脫**之外另一種方式的存在。除了帛畫之外,這一時期的銅器畫也非常出彩。隨著“禮崩樂壞”的加劇,青銅器中的禮教成分減弱,開始逐漸趨於生活化。目前出土的許多青銅器如河南汲縣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鑒、四川成都出土的宴樂攻戰紋壺等造型都非常質樸、古拙。雖然造型簡單,但是畫中的場麵卻往往非常宏大,而且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動。當時的畫匠已經具有了非常高超的技藝,能夠畫出藝術水準很高的作品。戰國時期,人們在音樂、繪畫方麵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本章完)/04/0450/23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