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駕崩的消息第一時間便被閻姬封鎖。此前她和閻顯、江京都與劉祜一起,前去江南。劉祜一死,她三人便聚到一起商議,如何處理皇帝駕崩後的相關事宜。
江京見多識廣,一直以來便是皇後閻姬的心腹。此刻直言不諱地說“當前最為緊要的事情,便是嚴密封鎖陛下駕崩的消息,如果消息不慎走漏,那接下來我們的路就難走了。”
皇後聞言,深感有理,她知道,如果讓遠在洛陽的王公大臣們得知了這個消息,自己千裏之外,鞭長莫及,勢必會引起宮中變動。特別是那些對自己掌權、朝中滿布閻氏宗親不滿的官員,很可能會搶先自己一步,擁立早已經廢黜的太子劉保為帝。如此一來,則閻姬等人將命不久矣。何談功名大業?
於是三人毅然決定,對洛陽謊稱皇帝劉祜隻是病重,無法與其他人相見。而他們三人則依然每天對這皇帝劉祜的死屍貢獻飲食、問候起居。適時江南天氣漸暖,如此終非長久之計。於是在秘不發喪的同時,也星夜兼程地回返洛陽,四天之後,皇帝出行的車隊便邁上了洛陽的官道之上。
此刻皇後終於向百官發布皇帝劉祜身死的消息,出殯發喪之日,皇後特別命令不準許廢太子劉保參與相關事宜,劉保見此,隻能在皇宮之內悲號不已,讓人動容傷懷。
《後漢書》記載“延光四年春,安帝崩……其夕,乃發喪。尊後曰皇太後。皇太後臨朝,以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後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立為皇帝。”
劉懿年紀很小,被閻姬太後擁立為帝,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她這是要獨攬國家軍政大權。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輪到閻姬掌權,當然要對忠於先帝劉祜的那些人來一個大清洗。同時積極地將自己的心腹臂膀安插在國家的各個機要部門,以便自己能夠得心應手地行外戚之專權。
大將軍耿寶位高權重,威儀堂堂,閻顯很是妒忌,於是便暗示親附的小人彈劾耿寶、樊豐等人,說他們結成朋黨,作威作福,意圖謀反。樊豐等人給投入大牢,受盡折磨而死。而耿寶也被貶,遣送到封國。不堪受辱,耿寶便自殺身死。而閻景等幾兄弟卻都居權要,作威作福。
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眼下閻姬如此順利地便登上太後大位,享聽政大權。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可以像鄧綏一樣,執掌江山幾十年。這一點,從其對待百官和親人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鄧綏寬以刑罰,多用教化,閻姬嚴刑峻法,獨斷專行;鄧綏善待百官,約束族人,閻姬慣於殺伐,兄弟無法無天。由此而觀者,其位必不久遠。
果然,少帝劉懿剛剛被擁立二百餘日,便身患重病。這一下,可是急壞了閻姬等人。此番如果劉懿一死,斷然不能擁立劉保為帝。前麵就沒有擁立他,一旦他上位,閻姬等人必是難逃厄運。江京和閻顯此時都在皇帝身邊,每日憂心忡忡。一日,江京忽然靈機一動,便將閻顯叫到一處僻靜之地,小心翼翼地對他說道“國家繼承人的事應該及時確定。先前沒有立濟陰王劉保,現在如果立他,以後必定要怨恨,又為什麽不早做準備征調其他王子,從中挑選立為皇帝的人呢?”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劉懿和漢殤帝劉隆一樣,對於自己所謂的九五皇權還沒有任何了解,便悄無聲息地死去。曆史上,許多史學家對於劉懿並沒有什麽具體的說明,事實上也確實沒有什麽可以說的。他不過是閻姬為了臨朝聽政所選擇的一個前台棋子,於漢朝而言,一來沒有長久的居於帝位,二來也不是名正言順,因此可以說,他甚至算不得是一個皇帝。
此時的大漢王朝,又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上,麵臨另一場選擇。少帝劉懿去世之後,江京、閻姬等人便急切地需要找到另一個替代品出來。可惜閻姬無鄧綏一般的見識。鄧綏在漢殤帝身死之前,便找到了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承繼帝王大位。此時,閻姬等人急切之間,又到哪裏去找這樣一個合乎禮儀、又合乎自己利益的人來做這傀儡皇帝呢?幾人正在商議間,突然,江京靈機一動,忙察告太後,微調濟北王、河間王的王子前來。閻姬以為大善。
與此同時,早在劉懿病重之時,宮中原本位高權重、到閻姬執掌政權之時便被架空的宦官孫程早就心懷不滿了。於是趁著太後等人無暇他故的機會,忙於聯絡各方人馬,不久,就成立了以孫程、劉保的近臣長興渠為首的倒閻組織。其實他們也心中明白,此番雖然危險萬分,但一旦成功,便可一飛衝天。何況朝堂之上,不乏欲要擁立劉保為帝之人。所謂富貴險中求,孫程等人此番的政變,正是充分計較之後,最為合理的做法。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孫程即使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也不可放過。
這年十一月某日,孫程等人趁著京師洛陽發生地震的機會,對天盟誓,誓死擁立劉保為帝。一行人到達章台門,正好看見江京和李閏在外躲避。孫程等人見狀大喜,遂一擁而上,殺了江京。李閏見勢不妙,便臨陣倒戈,願意立劉保為帝。劉保在宦官的擁立下,於西鍾樓下做了皇帝。雖然沒有玉璽在手,龍袍加身,但其頒布召集公卿大臣前來議事。隨後,皇帝便在宦官和朝臣的簇擁下,頒布了一係列詔令。同時派虎賁、羽林兵把守南北官各門。
消息傳到北宮之時,太後等人正在商議如何才能穩定局勢,扳回敗局。最終決定,詔令越騎校尉馮詩進宮護駕,馮詩早就對太後的做法有所非議,兼且王公大臣都想擁立劉保,自己一個小小校尉,可不能錯估了形勢,誤了自己的性命。一進宮,馮詩便決定無論太後等人說什麽,自己都要推脫。恰如他所料,太後一見他,便顯得極為親切,許之於高官厚祿。可越是這樣,就顯出其心虛得很。馮詩便以帶兵不多為辭,回到營中。不久,前去鎮壓叛亂的閻顯也被抓捕。
一夜之間,劉保和孫程便順利完成了政變,穩定了朝中大局。次日,孫程等人又進入北宮,奪回玉璽,將閻顯、閻耀、閻晏等閻氏三兄弟全部下獄處死,太後最後的一道屏障也就此消散。閻姬貴為太後,劉保殺她,於禮不和,遂將之打入冷宮。這年,劉保十一歲。
第二年,太後去世。自此,開始了東漢順帝的統治,皇權幾經易手,終於又回到了劉氏正統手中。按理說,此番劉保即位,應該會大展宏圖才是。然而從他的廟號來看,不過是一個久經變故,欲求順利的無為皇帝罷了。這樣的一個皇帝在位之時,會是怎樣地一番情景呢?
皇朝但凡新帝登基,便會有大赦天下的傳統。劉保少年被廢,後來大權更被閻姬等人執掌,此番上台。也少不得要效法先帝。其實,劉保在登基之初,也是懷著一腔抱負的,可惜他的性格懦弱,注定成不了世祖劉秀那般文治武功世所罕見的一代天驕。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皇帝劉保,大赦天下。被赦免的也包括閻氏一族。由此可以看出,漢順帝的性格是比較溫和。但是任何一個生於漢室衰微之時的皇帝,要想建功立業,隻有溫和而沒有殺伐果斷的鐵血政策,是萬萬難以成就大業的。
後世之中,唐太宗為寬以待人的皇帝典範。但是他正處於唐朝的巔峰上升階段,早年也曆經血與火的洗禮。等到他執政,對人寬和的同時,也善於用人。
皇帝無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所用之人皆是誤國誤民的昏庸之輩。
劉保安定國家大局之後,便著手封賞擁立自己上位的那些王公大臣以及後宮宦官。其中以孫程為首的十九位擁立劉保的宦官全部封侯。可是劉保登基日久,有感於這些人無一個是易與之輩,擔心他們抱成一團,威脅自己的皇權,便逐漸疏遠了他們。由此而觀之,在皇帝的眼中,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劉保不惜去寵幸另外一個宦官張防。宦官張防有一定見識,並沒有參與孫程等人滅閻氏的事情,但一直以來,都比較忠心於皇帝。劉保少年稱帝,沒有什麽主見,一旦遇著大事便會找張防商議。一般臣下受了皇恩,要麽更加忠心行事,要麽恃寵而驕。張防便是第二種人,仗著皇帝的信任,為非作歹,賣弄權勢。司隸校尉虞詡不畏權勢,見不慣張防的所作所為,便暗中收集張防的罪證,上書彈劾於他,可是幾次三番下來,皇帝依然不為所動。孫程見此,忙向皇帝進言,說應該抓捕張防,嚴明法紀。孫程素有威名,張防見此,也不得不束手就擒。即使連皇帝,也礙於孫程的功勳,無法責怪於他。
皇帝劉保登基日久,也感念到宦官之害甚巨。自己長久地寵信宦官,必將導致大權旁落,便以“爭功”之名,罷免了孫程等十九人的爵位,趕出洛陽。可是這順帝劉保卻是一個當斷難斷的人,過了兩年,又覺得這樣做會讓功臣寒心,便將孫程等人調回了洛陽。孫程此後官拜騎都尉,沒有實權,最終病逝洛陽。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洛陽發生地震,漢陽地陷裂。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洛陽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其他十二個郡國也發生了蝗災,以後風、澇、水、旱時有發生。順帝朝的經濟形勢日漸衰落,政治上也日益**。值此內憂外患之際,皇帝劉保整日憂心忡忡,他想學鄧綏太後一樣力挽狂瀾,卻有心無力。
永和五年(公元130年),羌族因為不滿當地官員的暴政,在其首領的帶領下,又爆發了起義。起義爆發後,順帝大驚失色,連忙下令,集結了漢朝的精銳兵力十餘萬前往西涼之地鎮壓。戰端一開,便一發不可收拾,遷延了十五年之久,到衝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才結束,國力耗損巨大,使得漢朝一蹶不振。本來,此次戰爭是早就可以取得對羌人戰爭的勝利的,當時羌人兵力隻有幾萬,而且內部還有許多人不同意叛亂,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萬萬不及漢軍。可惜參戰的將官們放縱無忌,為了自己利益,相互遷延不出,貪汙軍餉,中飽私囊;士兵們受盡虐待,曆盡艱辛,白骨相望於野。此外,為了供應十數萬軍隊在對羌人作戰中的巨大消耗,漢朝不得不大肆向民間征收重稅,同時還征調民工。是時天災不斷,許多人傾家蕩產,四處流浪,拋屍於高山,捐肉於寒草,無論國家興亡,苦的都是平民百姓,順帝劉保,眼見大漢江山江河日下,自己雖然勤勉執政,卻收效甚微,不由得感歎傷懷。如何自己就碰不上一個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盛世呢?即使是順順利利地做一個守成之君也可以。眼下自己不僅不能建立功業,反而將自己的人民陷入禍患之中。惋惜之餘,隻能為百姓減低一些負擔,降低自己心中的愧疚。這說明劉保是有中興之誌的。可惜他太過文弱,竟然學習先帝劉祜,大肆地寵幸外戚,在不知不覺之間,又讓東漢陷入了另一個輪回之中。
是故有人對其一生功過論曰“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鑒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觀夫順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與?”
inf。inf
江京見多識廣,一直以來便是皇後閻姬的心腹。此刻直言不諱地說“當前最為緊要的事情,便是嚴密封鎖陛下駕崩的消息,如果消息不慎走漏,那接下來我們的路就難走了。”
皇後聞言,深感有理,她知道,如果讓遠在洛陽的王公大臣們得知了這個消息,自己千裏之外,鞭長莫及,勢必會引起宮中變動。特別是那些對自己掌權、朝中滿布閻氏宗親不滿的官員,很可能會搶先自己一步,擁立早已經廢黜的太子劉保為帝。如此一來,則閻姬等人將命不久矣。何談功名大業?
於是三人毅然決定,對洛陽謊稱皇帝劉祜隻是病重,無法與其他人相見。而他們三人則依然每天對這皇帝劉祜的死屍貢獻飲食、問候起居。適時江南天氣漸暖,如此終非長久之計。於是在秘不發喪的同時,也星夜兼程地回返洛陽,四天之後,皇帝出行的車隊便邁上了洛陽的官道之上。
此刻皇後終於向百官發布皇帝劉祜身死的消息,出殯發喪之日,皇後特別命令不準許廢太子劉保參與相關事宜,劉保見此,隻能在皇宮之內悲號不已,讓人動容傷懷。
《後漢書》記載“延光四年春,安帝崩……其夕,乃發喪。尊後曰皇太後。皇太後臨朝,以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後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立為皇帝。”
劉懿年紀很小,被閻姬太後擁立為帝,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她這是要獨攬國家軍政大權。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輪到閻姬掌權,當然要對忠於先帝劉祜的那些人來一個大清洗。同時積極地將自己的心腹臂膀安插在國家的各個機要部門,以便自己能夠得心應手地行外戚之專權。
大將軍耿寶位高權重,威儀堂堂,閻顯很是妒忌,於是便暗示親附的小人彈劾耿寶、樊豐等人,說他們結成朋黨,作威作福,意圖謀反。樊豐等人給投入大牢,受盡折磨而死。而耿寶也被貶,遣送到封國。不堪受辱,耿寶便自殺身死。而閻景等幾兄弟卻都居權要,作威作福。
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眼下閻姬如此順利地便登上太後大位,享聽政大權。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可以像鄧綏一樣,執掌江山幾十年。這一點,從其對待百官和親人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鄧綏寬以刑罰,多用教化,閻姬嚴刑峻法,獨斷專行;鄧綏善待百官,約束族人,閻姬慣於殺伐,兄弟無法無天。由此而觀者,其位必不久遠。
果然,少帝劉懿剛剛被擁立二百餘日,便身患重病。這一下,可是急壞了閻姬等人。此番如果劉懿一死,斷然不能擁立劉保為帝。前麵就沒有擁立他,一旦他上位,閻姬等人必是難逃厄運。江京和閻顯此時都在皇帝身邊,每日憂心忡忡。一日,江京忽然靈機一動,便將閻顯叫到一處僻靜之地,小心翼翼地對他說道“國家繼承人的事應該及時確定。先前沒有立濟陰王劉保,現在如果立他,以後必定要怨恨,又為什麽不早做準備征調其他王子,從中挑選立為皇帝的人呢?”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劉懿和漢殤帝劉隆一樣,對於自己所謂的九五皇權還沒有任何了解,便悄無聲息地死去。曆史上,許多史學家對於劉懿並沒有什麽具體的說明,事實上也確實沒有什麽可以說的。他不過是閻姬為了臨朝聽政所選擇的一個前台棋子,於漢朝而言,一來沒有長久的居於帝位,二來也不是名正言順,因此可以說,他甚至算不得是一個皇帝。
此時的大漢王朝,又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上,麵臨另一場選擇。少帝劉懿去世之後,江京、閻姬等人便急切地需要找到另一個替代品出來。可惜閻姬無鄧綏一般的見識。鄧綏在漢殤帝身死之前,便找到了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承繼帝王大位。此時,閻姬等人急切之間,又到哪裏去找這樣一個合乎禮儀、又合乎自己利益的人來做這傀儡皇帝呢?幾人正在商議間,突然,江京靈機一動,忙察告太後,微調濟北王、河間王的王子前來。閻姬以為大善。
與此同時,早在劉懿病重之時,宮中原本位高權重、到閻姬執掌政權之時便被架空的宦官孫程早就心懷不滿了。於是趁著太後等人無暇他故的機會,忙於聯絡各方人馬,不久,就成立了以孫程、劉保的近臣長興渠為首的倒閻組織。其實他們也心中明白,此番雖然危險萬分,但一旦成功,便可一飛衝天。何況朝堂之上,不乏欲要擁立劉保為帝之人。所謂富貴險中求,孫程等人此番的政變,正是充分計較之後,最為合理的做法。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孫程即使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也不可放過。
這年十一月某日,孫程等人趁著京師洛陽發生地震的機會,對天盟誓,誓死擁立劉保為帝。一行人到達章台門,正好看見江京和李閏在外躲避。孫程等人見狀大喜,遂一擁而上,殺了江京。李閏見勢不妙,便臨陣倒戈,願意立劉保為帝。劉保在宦官的擁立下,於西鍾樓下做了皇帝。雖然沒有玉璽在手,龍袍加身,但其頒布召集公卿大臣前來議事。隨後,皇帝便在宦官和朝臣的簇擁下,頒布了一係列詔令。同時派虎賁、羽林兵把守南北官各門。
消息傳到北宮之時,太後等人正在商議如何才能穩定局勢,扳回敗局。最終決定,詔令越騎校尉馮詩進宮護駕,馮詩早就對太後的做法有所非議,兼且王公大臣都想擁立劉保,自己一個小小校尉,可不能錯估了形勢,誤了自己的性命。一進宮,馮詩便決定無論太後等人說什麽,自己都要推脫。恰如他所料,太後一見他,便顯得極為親切,許之於高官厚祿。可越是這樣,就顯出其心虛得很。馮詩便以帶兵不多為辭,回到營中。不久,前去鎮壓叛亂的閻顯也被抓捕。
一夜之間,劉保和孫程便順利完成了政變,穩定了朝中大局。次日,孫程等人又進入北宮,奪回玉璽,將閻顯、閻耀、閻晏等閻氏三兄弟全部下獄處死,太後最後的一道屏障也就此消散。閻姬貴為太後,劉保殺她,於禮不和,遂將之打入冷宮。這年,劉保十一歲。
第二年,太後去世。自此,開始了東漢順帝的統治,皇權幾經易手,終於又回到了劉氏正統手中。按理說,此番劉保即位,應該會大展宏圖才是。然而從他的廟號來看,不過是一個久經變故,欲求順利的無為皇帝罷了。這樣的一個皇帝在位之時,會是怎樣地一番情景呢?
皇朝但凡新帝登基,便會有大赦天下的傳統。劉保少年被廢,後來大權更被閻姬等人執掌,此番上台。也少不得要效法先帝。其實,劉保在登基之初,也是懷著一腔抱負的,可惜他的性格懦弱,注定成不了世祖劉秀那般文治武功世所罕見的一代天驕。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皇帝劉保,大赦天下。被赦免的也包括閻氏一族。由此可以看出,漢順帝的性格是比較溫和。但是任何一個生於漢室衰微之時的皇帝,要想建功立業,隻有溫和而沒有殺伐果斷的鐵血政策,是萬萬難以成就大業的。
後世之中,唐太宗為寬以待人的皇帝典範。但是他正處於唐朝的巔峰上升階段,早年也曆經血與火的洗禮。等到他執政,對人寬和的同時,也善於用人。
皇帝無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所用之人皆是誤國誤民的昏庸之輩。
劉保安定國家大局之後,便著手封賞擁立自己上位的那些王公大臣以及後宮宦官。其中以孫程為首的十九位擁立劉保的宦官全部封侯。可是劉保登基日久,有感於這些人無一個是易與之輩,擔心他們抱成一團,威脅自己的皇權,便逐漸疏遠了他們。由此而觀之,在皇帝的眼中,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劉保不惜去寵幸另外一個宦官張防。宦官張防有一定見識,並沒有參與孫程等人滅閻氏的事情,但一直以來,都比較忠心於皇帝。劉保少年稱帝,沒有什麽主見,一旦遇著大事便會找張防商議。一般臣下受了皇恩,要麽更加忠心行事,要麽恃寵而驕。張防便是第二種人,仗著皇帝的信任,為非作歹,賣弄權勢。司隸校尉虞詡不畏權勢,見不慣張防的所作所為,便暗中收集張防的罪證,上書彈劾於他,可是幾次三番下來,皇帝依然不為所動。孫程見此,忙向皇帝進言,說應該抓捕張防,嚴明法紀。孫程素有威名,張防見此,也不得不束手就擒。即使連皇帝,也礙於孫程的功勳,無法責怪於他。
皇帝劉保登基日久,也感念到宦官之害甚巨。自己長久地寵信宦官,必將導致大權旁落,便以“爭功”之名,罷免了孫程等十九人的爵位,趕出洛陽。可是這順帝劉保卻是一個當斷難斷的人,過了兩年,又覺得這樣做會讓功臣寒心,便將孫程等人調回了洛陽。孫程此後官拜騎都尉,沒有實權,最終病逝洛陽。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洛陽發生地震,漢陽地陷裂。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洛陽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其他十二個郡國也發生了蝗災,以後風、澇、水、旱時有發生。順帝朝的經濟形勢日漸衰落,政治上也日益**。值此內憂外患之際,皇帝劉保整日憂心忡忡,他想學鄧綏太後一樣力挽狂瀾,卻有心無力。
永和五年(公元130年),羌族因為不滿當地官員的暴政,在其首領的帶領下,又爆發了起義。起義爆發後,順帝大驚失色,連忙下令,集結了漢朝的精銳兵力十餘萬前往西涼之地鎮壓。戰端一開,便一發不可收拾,遷延了十五年之久,到衝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才結束,國力耗損巨大,使得漢朝一蹶不振。本來,此次戰爭是早就可以取得對羌人戰爭的勝利的,當時羌人兵力隻有幾萬,而且內部還有許多人不同意叛亂,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萬萬不及漢軍。可惜參戰的將官們放縱無忌,為了自己利益,相互遷延不出,貪汙軍餉,中飽私囊;士兵們受盡虐待,曆盡艱辛,白骨相望於野。此外,為了供應十數萬軍隊在對羌人作戰中的巨大消耗,漢朝不得不大肆向民間征收重稅,同時還征調民工。是時天災不斷,許多人傾家蕩產,四處流浪,拋屍於高山,捐肉於寒草,無論國家興亡,苦的都是平民百姓,順帝劉保,眼見大漢江山江河日下,自己雖然勤勉執政,卻收效甚微,不由得感歎傷懷。如何自己就碰不上一個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盛世呢?即使是順順利利地做一個守成之君也可以。眼下自己不僅不能建立功業,反而將自己的人民陷入禍患之中。惋惜之餘,隻能為百姓減低一些負擔,降低自己心中的愧疚。這說明劉保是有中興之誌的。可惜他太過文弱,竟然學習先帝劉祜,大肆地寵幸外戚,在不知不覺之間,又讓東漢陷入了另一個輪回之中。
是故有人對其一生功過論曰“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鑒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觀夫順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與?”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