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內閣製度

字數:3754   加入書籤

A+A-


    發展、出海、變法,便是李徹定下的三項新國策。
    按照這三項國策的排序,難度也是與之俱增。
    自古以來,變法就不是容易的事。
    每當有人提出‘變法’二字,立刻就會引來各方攻擊和詆毀。
    更有甚者,還會引起後患無窮的黨爭!
    對於臣子而言,儒家護維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法’這個字在他們眼中本就是禁忌,更別提變法了,簡直就是big膽!
    而道教講究‘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不折騰,任由民眾發揮自我能動性。
    對他們而言,很顯然變法就是折騰。
    法家就不必提了,隻輝煌了一段時間,便已名存實亡。
    即便法家沒有落寞,李徹也不覺得他們的那種嚴苛的主張,有利於社會發展。
    雖然都帶一個法字,但法家的法更像是維護帝王權力的工具,而非社會正常運行的法則。
    “行了,諸卿先安靜一下,聽本王說完。”李徹拍了拍桌案,將眾人打斷。
    “殿下。”眾人安靜後,錢斌率先開口道,“自您封王後,施行的許多舉措皆為亙古未見。老臣覺得,此時奉國的政策已然是新法了。”
    “即為新法,豈有再變之理?朝令夕改與民生無益,也會讓諸臣心生迷茫,還望殿下三思啊。”
    其他臣子也皆是頷首點頭,顯然大多數人和錢斌的想法類似。
    殿下已經夠標新立異的了,奉國所施行的政策皆是從未聽聞的新政,雖然現在看上去都是不錯的舉措,但誰知道以後會怎麽樣?
    如今還要變法,一國之策又不是孩子玩的泥巴,可以任由執政者捏來捏去,塑造成不同形狀。
    稍有不慎,那可是會造成亡國之危的!
    李徹輕輕歎了口氣:“是啊,奉國施行的是新法,但還不夠新!”
    “有些政策在施行之時,奉國正處於內憂外患時期,本就是無奈之舉。救急一時尚可,可若是長久實施,必然後患無窮。”
    錢斌聲音沙啞:“老臣不明白。”
    對於這位老臣,李徹也很有耐心:“那本王給錢師舉個例子,比如說九等民爵製,當時是為了安撫外民,才出了這麽個製度。”
    “可如今呢,奉國的百姓組成越來越複雜,慶人、靺鞨人、高麗人,還有前朝的桓人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風俗習慣和身份不同,導致他們之間摩擦不斷,這就說明這個製度不足以統治所有人。”
    “不說別的,咱們隻說如今的高麗。”
    “按照民爵製度,高麗的百姓都是最低等的九等爵,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沒有,難道我們要將他們囚禁看管起來不成?”
    “如此,誰來種地,高麗那麽一大片土地難道都改成監獄?”
    “這......”錢斌捋著胡須,“即便如此,隻需稍加更改就好了,又何須大動幹戈呢?”
    李徹搖了搖頭:“不光是這一件事,軍製也有很大的問題,奉國軍製襲承大慶軍製,而大慶又傳襲自前朝。”
    “這套軍製用了幾百年,早已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導致兵不知君,隻知將。雖然奉國有政委,能保證士兵的基本忠誠,但還遠遠不夠。”
    李徹早就對這一套夥長、伍長、屯長、校尉的製度不滿了。
    軍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小團體,大家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同鄉、好友拉到自己身邊。
    那些軍官隻要手下有幾百個兵,就能被人尊稱一聲將軍。想要區分官職高低,還要看將軍前麵的封號。
    之前時機還不成熟,軍隊又是李徹的基本盤,所以不敢亂動。
    而現在站穩了腳跟,他準備把前世那套‘軍師旅團營連排’的職務製度安排上。
    尤其是在帝都,見識了那群勳貴奢靡而跋扈的生活作風後,李徹更是直接打消了大肆封爵的打算。
    封來封去,隻能造出一批魚肉百姓的新權貴。
    所謂的將門之後,又有幾個能成為合格的將軍?更別提超越父輩了。
    大多數都成了招貓逗狗的紈絝子弟。
    軍功封爵倒是可以用軍銜製度來代替,對那些有功之人,李徹絕不會吝嗇。
    但他們身上有戰功,不代表他們的子孫也有功。
    錢斌微微一怔,隨後歎息道:“看來殿下心中早已有了章程。”
    “沒錯。”李徹嚴肅道,“變法勢在必行,此乃百年千年之大計,關乎我奉國國本。”
    “不過眾卿可以放心,本王不會獨斷專行,隻按照自我喜好胡來一通。”
    “即日起,奉國設內閣,擇七位德才兼備之重臣入內閣,與本王共商國是。任何新法都要通過內閣討論,試行新法需至少四位閣臣畫押。”
    滿殿突然寂靜,片刻之後,諸多臣子眼中流露著驚人的火熱。
    內閣?
    在場眾人無不是聰明伶俐,稍加思考便看出了內閣製度的本質。
    縱觀曆史,在封建製度下,皇權與相權的爭鬥由來已久,是一個繞不開的死結。
    內閣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個死結,讓對立的皇權和相權,同掌一把勺子。
    七名閣臣就等於是七個宰相,雖然實際掌握的權力和地位一定比真正的宰相弱,但那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啊!
    十年寒窗苦讀,最終入朝為官,又有誰不想位極人臣呢?
    之前也就罷了,一年前的奉國就是一艘小舢板,在大風大浪中沉浮,隨時都可能翻船。
    那時候大家都想的是能不能在關外活下去,封什麽官倒不重要了。
    而如今的奉國已然是百丈樓船,大家都是苦讀多年,自然想要博一個好前程。
    李徹將眾人眼神變幻盡收眼底,眼中也閃過一絲玩味。
    奉國的官員已經算是素質和道德水平較高的了,但到底還是逃不過權力的誘惑啊。
    可惜,李徹搞的這個內閣製度和明朝的內閣不同,和諸臣想象的也不同。
    奉國的內閣,不該是皇權壓迫百姓的幫凶,而是推行民主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