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帶著淚漬的答卷

字數:4077   加入書籤

A+A-


    夜色漸深,宣政殿內的燭火不知換過了幾輪。
    眾臣雖疲憊,卻仍是判筆不停。
    其間,又陸續有幾份策問答得出彩的試卷被挑出,呈送到李徹案頭。
    李徹一一細覽,分別給出了‘中上’、‘上’等評價,但再未有如林清源那篇般,讓他毫不猶豫批下‘上上’之作。
    其餘臣子也是差不多,陛下已經給出了判罰標準,所以文章不以辭藻華麗為高,而是以觀點取勝,答案大多中規中矩。
    其實也不能怪這些考生,畢竟判卷的人就是官和君,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敢幫著百姓罵官、罵皇帝的勇士畢竟是少數。
    陶潛年事已高,精力已不如年輕人,加之有些老花眼,閱卷速度稍慢。
    他揉了揉酸澀的眼角,取過下一份卷子。
    剛入手,指尖便觸到卷麵空白處有些許異樣的凹凸感。
    他湊近燭光仔細一看,又用手摸了摸,確認那是幹涸的水漬暈染開的痕跡,使得紙張微微起皺。
    “嗯?”陶潛不由得眉頭一皺。
    科場規矩,卷麵務必整潔。
    這空白處的水漬,雖未汙損字跡,算不得‘大汙’,但終究是留下了痕跡,屬於卷麵不潔。
    若是嚴按照規矩,此類卷子即便內容尚可,也當降等處理。
    若遇苛責之上官,直接判入‘下下’等亦不為過。
    “可惜了......”
    陶潛心中暗歎一聲,便欲將這份卷子歸入不合格之列,手腕都已抬起。
    然而,就在卷子即將離手的瞬間,他的目光無意間掃過了卷首那三道邏輯題的答案。
    【四支】、【朝下】、【三十九歲】。
    陶潛的動作瞬間僵住,瞳孔微微一縮。
    全對?!
    這三道刁鑽古怪的邏輯題,竟全數答對?!
    此次科舉,邏輯題並不直接計入總分,隻在兩位考生其他成績完全相同時,作為區分排名的參考。
    但其難度眾人有目共睹,即便是那些策問得了‘上’評的考生,也罕有能三道題全部答對者。
    此人邏輯題能得滿分,至少證明其思維敏捷,有急智。
    “或許......此子隻是不慎汙了卷麵?”
    陶潛心中一動,起了愛才之心,改變了主意。
    無論如何,先看看此人的策問寫得如何,再下定論不遲。
    他重新鋪開卷子,將目光投向最後的策問部分。
    這一看,渾濁的一對老眼如同被磁石吸住,再也挪不開眼。
    起初,他還能保持冷靜審閱的姿態。
    但越往下讀,呼吸便越是急促,昏花的老眼越來越亮,持卷的手甚至開始微微顫抖。
    文中源自田野鄉間的泥土氣息撲麵而來,飽含血淚的控訴與近乎悲鳴的呐喊,毫不掩飾對官僚體係的質疑。
    一字一句,仿佛帶著千鈞重量,重重敲擊在他這位老臣的心坎上。
    這已不是一篇策問,更像是一篇為民請命的血書!
    讀到激憤痛切之處,陶潛仿佛能看到那書寫者一邊流淚一邊揮毫的模樣。
    而那卷麵上的淚痕,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汙跡,而是至誠至性之情的烙印。
    “啪!”
    陶潛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一拍案幾,霍然起身。
    由於動作過猛,他身形不禁晃了一晃,引得周圍幾位大臣一陣擔憂。
    “陶老慢著些。”
    霍端孝和諸葛哲連忙起身攙扶。
    但陶潛渾然不顧,抓起那份帶著淚痕的考卷,步履踉蹌地衝向禦階。
    李徹正專注於手中一份卷子,被陶潛的動靜驚動,連忙關切道:“陶老,何事如此急切?當心腳下,莫要摔著了!”
    陶潛卻已來到禦案前,也顧不得太多禮節,雙手將那份考卷高高舉起:“陛下!陛下!此文......此文您一定要看!老臣......老臣......”
    李徹見他如此情狀,心知必有非凡文章出現。
    他接過卷子,入手便覺紙張有些異樣。
    目光落下,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帶著淚痕的卷麵。
    隻是這一眼,李徹心中便是一動,嘴角不由微微勾起一絲弧度。
    是他!
    正是他苦等多時的答卷!
    “陶老莫急,朕這便看。”李徹安撫了一下激動不已的陶潛,深吸一口氣。
    懷著前所未有的期待,開始閱讀這份早已在他心中掛了號的策問。
    【陛下垂問君、民、世家之要。
    草茅寒士,鬥膽妄言:三者之中,民最眾,亦最苦,卻最真!】
    李徹輕吸一口氣,麵露震驚之色。
    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一點鋪墊都沒有,直接大膽表明態度。
    民為重!
    李徹側目看向陶潛,心中有了計較。
    怪不得陶老如此激動,他本就是農學泰鬥,是整個大慶除了自己之外,最讚成民主的人。
    換個時代,那就是革命先鋒。
    看到如此大膽的開篇,陶老自然是喜不自勝,全力推薦。
    李徹凝氣,往下看了下去:
    【縱觀青史,王朝更迭如四季輪轉。
    唯有田間農人,市井小販,邊關士卒等百姓,始終如一。
    所求者何?不過一餐飽飯,一身暖衣,一屋避雨,一條活路矣。
    何人能令其活,便認誰為君主。
    故學生私以為,千載光陰,天下可無特定之君,無特定之官,無特定之世家,卻不可無生生不息之百姓!
    天下,實乃百姓之天下!】
    李徹讀到這裏,隻覺得腦海一陣清明。
    這文章毫無詞藻堆砌,甚至近乎於白話文,但其中的情真意切卻是撲麵而來。
    是他,絕對是那位學子!
    若無在底層生活的經驗,是寫不出如此接地氣,又切入中心的文字的。
    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誠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