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加害者

字數:6698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朱祐樘出宮,自然是想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事物。
    他也想過點普通人的生活。
    張周要做的,就是滿足一下皇帝心中另類的精神需求,這種東西就好像五穀雜糧一樣,偶爾吃還行,讓他頓頓吃,肯定受不了。
    “……上天的預兆,臣不好說,也不能說。”
    “但如果陛下擔心的話,何不等事將要發生時,預兆更清晰一些時,臣再跟陛下詳細說明呢?”
    本來朱祐樘以為張周能說出個所以然。
    結果還隻是敷衍他。
    朱祐樘歎道:“朕也知道不能太心急,但這要是比地動的事情還大,那朕將要……唉!”
    皇帝也最怕被人吊著胃口。
    一旁的蕭敬也勸說道:“張先生,您先前料事如神的,就不能再多透露一些?”
    張周搖了搖頭。
    這下朱祐樘也就沒法再強行問詢。
    等張周出去安排說書人要說的項目時,蕭敬還不忘對朱祐樘提醒:“陛下,這位張先生一向都是直來直去的,或許隻是戴公公他多心了吧。”
    “希望如此。”朱祐樘道,“朕不希望張家的人,跟上天的警示聯係在一起……”
    蕭敬一下就明白了。
    皇帝也怕張家兄弟步李廣的“後塵”,先前大明最大的蛀蟲李廣就是因為上天的警示給弄死了,皇帝也知道自己對張家兄弟是有多縱容,這要是再牽扯上……
    ……
    ……
    當晚朱祐樘沒有在張周家裏過夜。
    他是去了就近的官所內。
    翌日回宮後,朱祐樘就在乾清宮後殿休息。
    戴義急忙把蕭敬叫到司禮監的值房內,此時蕭敬顯得一臉疲憊。
    “……那位張先生沒具體說是怎麽回事?”
    戴義知曉昨夜的情況後,也有些意外。
    如果張周要幹涉皇帝的家事的話,那這就是最好的機會,什麽機會會比皇帝親自上門問詢更好呢?
    蕭敬道:“有關那兩卦,張先生真就什麽都沒說。不過隱約……還是能感覺到這件事跟張家外戚有關。”
    戴義搖頭道:“如果是張家兄弟為非作歹,上天有警示,除非下一道雷是劈在張家家宅或是宗祠內,否則……很容易把火燒到事主身上。”
    “戴公公的意思是……”
    蕭敬琢磨出點味道。
    戴義拍拍他肩膀:“張先生難道不怕這麽做聯想,會害到他自己身上嗎?”
    蕭敬這下是徹底明白了。
    先前清寧宮的火災,所有人都會覺得那是上天在警示皇帝,不能寵信李廣,罪在李廣身上。
    要是下一個預兆也是這麽沒有太強指向性的事件,諸如是再劈個什麽乾清宮,那時別人不就會說,這是因為皇帝寵信張周而導致?
    到時張周可就成了作繭自縛了!
    ……
    ……
    上元節過完。
    朝臣十天的假期結束,當天是恢複早朝後的第一天。
    第(1/3)頁
    第(2/3)頁
    朝堂上,朝臣沒了任何限製,馬上火力全開對朱祐樘開炮。
    兩件事。
    一個是西北備戰,一個則就是建昌衛指揮僉事彭泉參劾張延齡反要被下詔獄。
    彭泉那邊還隻是下旨,人估摸這會才剛上路,從蜀地來京城,就算一路上急著走,一個月也夠嗆。
    文臣對於彭泉這樣敢諫直諫的武將還是很中意的,一堆在朝堂上為其說話的,更有大臣直接在朝堂上痛陳張家兄弟這兩年的胡作非為……
    以前朱祐樘聽了還會生氣。
    這次他聽了……覺得這都是大臣們壓箱底的保留節目,傳統藝能項目,見怪不怪。
    反正沒事就樹個靶子自己打唄?
    朱祐樘便在想,文人的格局,跟張周的比起來,甚至都顯得有點小家子氣了。
    看人家秉寬,明明有機會攻擊張家人,卻都一個字不提。
    朱祐樘對於大臣們所談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西北備戰,也沒著惱,反而有些“欣慰”。
    先前皇帝還因為劉健跟大臣打了招呼,大臣們就噤聲不言此事,而有些著惱。
    現在皇帝看明白了,劉健大概隻是讓大臣們不要在休沐前的朝議上說這件事,避免事態發酵被外人所知,打亂了皇帝在西北的布局……
    雖然現在再提,還是會有這方麵的顧慮,但好歹是比先前好多了。
    “諸位卿家,宣府鎮加強防備,是朕思量後的結果,你們對此有異議,朕不怪責,但有事隻在朝堂上說,退朝之後任何人不得再有議論。再有何疑問,一概上奏,朕會親自給上奏的人答複!”
    朱祐樘故意把偏頭關說成是宣府,其實也是在擾亂視聽。
    他也是提醒在場大臣。
    你們在這裏提,朕不怪你們。
    但要是下了朝誰還說,最後導致大明朝備戰的事泄露出去,朕有一個算一個,一定會問罪。
    大臣們卻沒當回事。
    真要泄露出去,韃靼人不來了,正是我們所求。
    到時就算是當皇帝的,就能查出來這責任在誰身上?反正這麽多人知曉!
    吏部尚書屠滽走出來道:“陛下,據聞是有方士以妄言,提及西北軍情,才令朝廷加強戒備。還請陛下將此人下詔獄查問,看是否別有目的!”
    朱祐樘一聽眉頭緊皺。
    伱屠滽剛好了傷疤,這是忘了疼啊。
    先前你跟李廣那些眉來眼去的事,朕沒追究你,現在你居然想讓朕查朕所信任的秉寬?
    你屠滽為了彰顯所謂文臣直諫的風骨,有點過頭了!先前還是人家秉寬說情,朕才沒有追究你們這群閹黨!
    朱祐樘冷冷道:“諸位卿家可還記得先前於河南地動之前,朕曾說過,不要提前以所謂的妖言來妄加給人治罪嗎?事不能等到發生之後,再做定奪?何況……一個連地動都能準確推測的人,朕就算偶爾聽了他的建議,又有何不可?”
    “啊!”
    在場大臣一片嘩然。
    皇帝如此說,等於是間接承認了的確是因為聽信了方士的話,才有西北一係列的軍事動向。
    難道大明朝到了要聽道士的話,來進行軍事布局的地步?
    這不是禍國殃民,還有什麽才能稱得上?
    “陛下……”
    那群科道的言官一下子激動起來,有六七人馬上要出來跪諫。
    朱祐樘厲聲道:“夠了!”
    這一聲,聲如洪鍾,比以往軟弱無力的言語,威懾力提升了幾個檔次。
    “朕是西北出兵了,還是兵馬換防了?西北不過是如往常年一般的防備外夷,這還用你們來提醒?此事到此為止了!”
    第(2/3)頁
    第(3/3)頁
    皇帝也懶得跟這群人解釋。
    連馬文升和劉健這些人,最初知道他要以張周的建議來進行西北的軍事布局,也一樣是有顧慮,但隨後以這些人的高瞻遠矚,也看出來這不過是西北軍政體係的正常運作。
    王越又沒出兵,皇帝在西北成長防禦事宜上,憑什麽要完全采納大臣的意見?
    可這群禦史言官,似乎隻看到了“皇帝聽信方士之言”這一條,沒有看到背後更深層次的用意。
    所以皇帝也不耐煩了。
    劉健作為首輔,沉默了一整場,此時終於忍不住走出來道:“陛下,有關建昌衛指揮僉事彭泉的事,還請陛下再做思量,若輕易讓其到京,西川的防備不能加強,隻怕會……”
    朱祐樘道:“朕不過是把人提到京師來問詢一下,劉閣老是要替他說情嗎?”
    劉健道:“若有人檢舉揭發他人之罪,陛下不問事由,而將揭發者下獄,隻怕會……助漲其惡。”
    朱祐樘問道:“那是不是朕將建昌伯也給下獄,才符合你們的意圖?今日便先到此吧……”
    ……
    ……
    本來當天是休假之後第一場朝議,很多大事要商量。
    可就因為西北用兵和彭泉舉報張延齡的事,使得這次的朝議不了了之。
    君臣之間看起來是不歡而散,倒也沒什麽。
    朝議結束之後,也不出任何意外的,內閣三人又被一群大臣給圍住,這下好像誰都不想走了,都想知道劉健對這兩件事有何指導意見。
    李東陽道:“諸位若有何意見,多上奏,少言語,你們的意見都會上達聖聽。”
    謝遷也笑盈盈道:“出了這午門口,就當沒這回事。”
    屠滽問道:“那建昌衛指揮僉事彭泉呢?他不過是上奏參劾建昌伯不法,何以要被下詔獄問責?”
    李東陽瞅他一眼,雖沒明說,但意思是,他為什麽被下獄不知道嗎?
    你們以為那建昌伯是誰能參劾就參劾的?
    我們都還沒把張家兄弟怎麽樣呢,他一個建昌衛的芝麻綠豆大的武將逞什麽能,裝什麽逼?
    “陛下此舉,豈不是說,以後朝中再有何不軌之舉,他人都要聽之任之?”
    “對!不能讓這種事再發生!”
    “聯名上奏,請陛下赦彭泉之罪,並查究張家外戚!”
    一群人義憤填膺出去了,劉健往那邊往一眼,都是一群剛入朝沒幾年的科道言官。
    骨氣是有,但格局還是打不開。
    一群人好不容易散了。
    還沒等走出午門幾步,通政使元守直帶著幾分擔憂出現在內閣三人麵前。
    “良弼,何事?”劉健問道。
    元守直故意等一群人已經走出去,周圍沒人旁聽後才道:“昨晚司禮監剛從通政司調走一批奏疏,其中有一份,是國子監監生江瑢……參劾三位閣老……堵塞言路。據說……昨夜陛下便將江瑢給下了詔獄……”
    “什麽?”
    劉健一聽愣在當場。
    剛才還在跟皇帝提,不能因為有人舉報別人的不法行為而將舉報人查問。
    現在,他們內閣的人也攤上這種事,他們瞬間變成加害者。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