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 楊彪的挑戰

字數:5609   加入書籤

A+A-




    楊彪出身弘農郡,乃著名閥閱家族弘農楊氏嫡係子弟,自幼跟隨家中長輩學習《歐陽尚書》,學有所成之後又博覽群書,增進學問,年紀輕輕就博得很大的名聲。
    當然,與袁樹最初的名聲差不多,都是家族內部發現有一定的才能,然後發動家族喉舌為其揚名、奠定未來通順仕途,而這隻是最開始的初步行動,往後還有很多行動。
    比如讓郡太守、州刺史、朝中三公等有權力辟召屬吏的人招募他做官,然後他都不去,以此彰顯名望和自持的態度。
    最後,等到朝廷用公車來征召他的時候,他才會扭扭捏捏的過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子臣屬。
    閥閱家族出身的子弟,沒必要承那些小角色的情,沒必要給人家當門生故吏,隻有天子用公車來征召才算是給他們麵子。
    楊彪比袁樹大十二歲,也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從小被家裏吹捧著長大,未曾遭逢天下敵手,自然覺得天上地下我最強。
    忽然間冒出來一個比自己還要閃耀奪目的小家夥,還是妻子的娘家人,楊彪自然來了興趣。
    於是和父親楊賜說過之後,他就打算“西向遊學”,打著拜訪大儒馬融的旗號,想要去會一會袁樹。
    楊賜倒也沒有阻攔。
    一來楊彪現在沒有官身,還在待價而沽階段,家族為他準備的程序還沒有走完,所以他可以自由行動。
    二來,能夠在這個階段多爭取到一些名聲,和一些有名望的人多交流,大家互相吹捧,花花轎子人抬人,以後也能得到諸多助力。
    三來,楊氏家族和袁氏家族同為閥閱高門,曾經關係不錯,但隨著外戚專權、宦官亂政,兩個家族逐漸有了不一樣的價值導向。
    在政治層麵,袁氏家族已然處在了混沌中立的局麵上,而楊氏家族還在一定程度上堅守士人本該有的立場。
    在道德層麵上,楊賜對於袁逢、袁隗兄弟兩個是有點看不上的。
    而現在,聽聞袁氏家族又開始走學術路線,他也有些興趣,便允許了楊彪的行程。
    楊彪很高興,頂著寒風,乘坐豪華的大車,一路向西。
    在路途中,楊彪通過手下的一些渠道搞到了一部分袁樹所著《孟子解詁》的抄本,一番閱讀之後,楊彪皺起眉頭,感覺袁樹還真不可小覷,這名聲還真不是胡亂吹出來的。
    如果這本書真的是他自己所著,那麽他的學術功底和他對《孟子》的研讀理解就已經不是常人所能質疑的了,要質疑他,就要把他的全盤邏輯都給推翻掉,而想要這樣做,難度很大。
    他把《孟子》按照他所傳揚的致良知之學的方式進行二次解讀,從中發掘了大量學術圈子沒有發掘出來的內容,樹立起了虞舜作為致良知的先祖。
    他通過虞舜這個上古賢王來宣揚致良知的正當性,等於給他的學說樹立起了一杆大旗。
    正如今文學派尊孔子,古文學派尊周公,他直接又來了一個超級加倍,遵奉上古帝王虞舜!
    偏偏虞舜還是袁氏始祖的始祖。
    怎麽駁斥?
    懷著沉重的心思,楊彪於十二月中旬抵達了茂陵縣,抵達茂陵縣的第一天,他就碰上了袁樹講學。
    麵對數百人,袁樹毫不怯場,先是十分自若地講授《左氏春秋》相關的東西,一板一眼的古文經學,等這些東西講完了,他再話鋒一轉,開始講授自己的一套東西。
    楊彪湊在人群之中聽了一段時間,莫名的感覺袁樹說的這些東西還挺有意思,甚至可以說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在裏頭。
    看著袁樹尚未褪去稚嫩的容貌,恍惚間還真的懷疑他隻是一個孩子,但是他那極其明亮銳利的雙眼還有犀利的言辭,卻處處體現出了名副其實的神童風采。
    很快,楊彪就下了結論,這小子,有真東西。
    他不是單純被吹捧出來的俗物,而是個有真才實學也有自己一套想法的學者。
    這是真神童!
    但是最讓楊彪感到驚訝的,是袁樹對於整個場麵的把控能力還有那種不自覺的情緒感染力。
    傳授古文經學的時候,他一板一眼,十分板正,沒有任何逾越規矩的地方。
    但是輪到自己的私貨的時候,他就開始發揮自己的能耐。
    講話講的速度很快,情緒十分飽滿,語調上抑揚頓挫,隨著內容的不同而變得不同。
    講到激動的地方,他甚至直接站了起來在高台上來回踱步,並且搭配有一些肢體上的動作,滿場學子的眼睛都被他吸引了。
    包括楊彪自己都情不自禁的受到了袁樹演講的感染,內心深處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點點對致良知之學帶來的美好未來的向往。
    然後他猛然反應過來,自己差點就被袁樹給繞進去了。
    講學結束之後,楊彪真切的感受到了袁樹的強悍之處。
    try{ggauto;} catc101nove.come="margin: 0px auto;">
    比起他的學術能力、辯論能力,這種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怯場、鎮定自若甚至可以帶動聽講人群情緒的能力,才是特別牛逼的能力。
    哪怕是一個之前對致良知之學完全沒有任何了解的人,現在去聽他的講學,也能夠聽的進去。
    他的話語並不繁瑣枯燥,甚至可以說很多地方都是淺顯易懂的大白話,偏偏又能調動人們的情緒。
    他把社會上的黑暗現實融入到了他的學說裏麵,言辭之中傳達出了他的學說就是為了改變黑暗現實而誕生的意思,並且引導人們去相信致良知可以帶來的美好未來,把致良知當作切碎黑暗的利刃。
    來聽他講學的人大部分都是未經官場、現實社會的出身還算可以的年輕學子,這部分人對他的講學都是十分喜歡的。
    少部分年齡偏大的中年人或者是一些有經曆有生活的人,或者質疑,或者反思,或者幹脆去找袁樹辯論,而後也漸漸轉變了思想,對於整個致良知之學開始認真地對待、探討。
    所以最先被忽悠的確實是年輕人,但是後麵被忽悠的,大多數都是年齡偏大的學子乃至於有知識積累的學者。
    楊彪很年輕,沒有經曆過什麽大事,但是也經常聽家裏人談論朝中的黑暗現實,對於宦官、外戚之類的也是十分憤恨。
    盡管這種憤恨並非是絕對出自樸素的正義感,也包含有自身高門士族的身份的驕傲,但是聽到袁樹談論過往曆史、抨擊外戚宦官專政、講述重塑精神支柱之類的言論,他也很難不受到觸動。
    當然,最關鍵的是,袁樹真的很會講話,能讓聽眾的情緒跟著他的情緒走。
    他歎息的時候,人群也隨之歎息,他悲傷的時候,人群也隨之悲傷,他展望未來情緒高昂的時候,人群也會隨之情緒高昂。
    然後就不自覺的成為了他的擁躉,乃至於信徒。
    楊彪混在人群之中聽了袁樹三天講學之後,便對袁樹的學術功底以及忽悠人的本領有了一定了解,他不得不承認,袁樹確實是個真神童,袁氏家族算是撿到寶了。
    不過,那又如何?
    楊彪並不覺得自己在學術能力上會不如袁樹。
    於是,在抵達茂陵縣城的第六天,楊彪向袁樹下了“戰書”,約袁樹一起討論一下學術問題,切磋一下學術水平。
    當然,是公開的。
    他沒說要辯經,但句句不離辯經。
    袁樹剛開始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挺驚訝。
    雖然說自己名聲那麽響亮,想要踩著自己往上爬的人不少,但基本上都是缺少進身之階的寒門士人,如楊彪這樣同樣出生閥閱高門的士子,還真沒有過。
    他們不缺進身之階,不缺揚名的渠道和手段,自然會有很多人幫他們吹,什麽天下英才、王佐之才、南國上士之類的。
    而且這些閥閱高門的子弟大多數都沒有如名氣那麽牛逼的真才實學,所以老老實實的不去當顯眼包就是最穩妥的選擇。
    而楊彪居然選擇公開和自己“切磋學術”。
    而且袁樹聽說楊彪四年前迎娶了袁氏女為妻,兩家自此有了婚姻之好,楊氏和袁氏沾親帶故,怎麽就突然來找自己的麻煩了?
    真是有趣。
    這麽有趣的事情,自己怎麽能拒絕呢?
    袁樹很是高興,立刻應下了楊彪的挑戰,然後兩人見麵,約定挑戰內容,在一個公開的場合,直接就開始“切磋”了。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播出去,一聽弘農楊氏年輕一代領軍人楊彪要和袁樹辯經,大家都激動起來了,圍觀者把辯論場所圍的是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
    甚至於養病許久深居簡出的馬融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難得的出麵了,表示自己要來做這場“切磋友誼賽”的見證者。
    這下大家更興奮了。
    牛逼的學術大佬親自旁觀、作見證,這一場辯經看來肯定是刺刀見紅,狗腦子都要打出來了。
    為了公平起見,兩人辯論的內容交給馬融決定,而馬融思考之後,建議袁樹和楊彪以春秋為議題,展開圍繞春秋方麵的討論,立場不重要。
    簡而言之,隨便選議題,甭管是站在古文經學還是今文經學的立場上,都可以討論,主要就是看他們的學問是否精深。
    對此,楊彪和袁樹都認為可以。
    於是,這場引人注目的辯經大獎賽就此開始。
    袁樹沒打算和楊彪來什麽友誼賽,楊彪顯然也不是為了友誼賽而來,所以兩人一上來就大招齊發、天雷勾動地火,打得那叫一個精彩。
    第一個論題就很有分量。
    辯論禮製體係之中,國君遭遇三年之喪時是否可以使用卿出聘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