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探索航海圖奧秘

字數:3840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劉傻子教授說:“在大海航行,離不開燈塔的指引,還離不開海圖的導引,我們將認識海圖的導航曆程。”
    海洋奧秘研究所所長高敏說,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製方麵,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文史作家於張喜說,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隻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圖罕見。
    小燕子說:“我知道,航海還有海圖呢,我們尋找的藏寶圖石板,也應該是刻在石板上的海圖。”
    劉傻子教授說:“對,藏寶圖石板就是海圖。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賣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於張喜說,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製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誌》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航圖遍及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
    小波問:“我們尋找的藏寶圖與《鄭和航海圖》有什麽區別嗎?”小燕子說:“肯定不一樣,《鄭和航海圖》對於航海意義重大,《藏寶圖》是尋寶的圖。”
    劉傻子教授點頭讚成,接著說:“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重視程度,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
    科普作家李任惠說,航海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用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
    於張喜說,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明代《海道經》中,保存了一卷據元人底稿而繪成的《海道指南圖》,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中國航海圖中最早的一幅。
    劉傻子教授說,到了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總結的鄭和航海術,主要記錄在《鄭和航海圖》中,集中國古代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之大成。該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一部最早的遠洋航用航圖,其中圖文記載,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科學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海洋爺爺說:“海道圖的產生和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麵,也有較大進步。”
    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來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借太陽辨向。小波問:“沒有指南針,人們怎樣航海呢?”
    計算機姐姐說:“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的一種。”夢弟問:“我想知道,人們是什麽時候開始使用指南針的?”
    海洋爺爺說:“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進行海洋航行。指南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問題,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河。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後,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科學博士說:“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而指南針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小明問:“羅盤是不是根據指南針改進的?”
    傻子教授說:“元朝時期,指南針應用技術進一步提高,將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以天幹、地支和四卦,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海洋爺爺高敏說:“元代航海中,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和‘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準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指南針已成為海船必備的航海工具。”
    劉傻子說:“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關係到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航海,已能熟悉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航行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充分說明,元朝時人們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
    海洋爺爺說:“明朝的航海技術,有助於人類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麵有較大的提高上。”
    劉傻子說:“明清時期,一更約以60裏計。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準航速下所航行的裏程。以‘更9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誌,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9‘更9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科普編輯程萍說,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編輯劉媛媛說,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麵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曆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做了詳盡的記述。
    劉傻子教授說:“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製,也有相當的水平。”
    海洋爺爺高敏說,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6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更為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做了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科學博士王可還給同學們介紹,在航海應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後人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係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
    劉傻子教授說,相形之下,清朝時期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地球上的水域麵積,占了三分之一,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航海事業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少海洋國家,都有自己的航海節或海洋日。華夏是世界第一航運強國,在其發展曆程中,始終將海洋視為國家繁榮與安全的根本,航運都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為弘揚華夏民族的航海文化與愛國精神,每年的航海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