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南海神廟的香火
字數:3975 加入書籤
最新網址:劉傻子教授說:“在仰韶早期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現了圓形和瓢形灶炕,並有保存火種的火種罐。這說明,中華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種和用火技術,但由於早期的房屋離不開草木建築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極其嚴重。所以早期的中華先民還沒有在房內用火的習慣,隻有進一步了解火的性質,掌握了更加全麵的用火技術以後,才敢於在房內用火。發展提高用火技術正是祝融氏部落的傳統。”
張洪德教授說:“大家見過北方的炕沒有。室內靠近門道處,有一口徑為1.12米的圓形灶坑,接近門道處有一地穴開一直徑0.3米的通風洞直通入灶坑內,並在對準通風洞的另一壁開一直徑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內置一夾砂粗紅陶罐,作為存火種之用。門道由3級台階組成,繞灶坑兩側可直通入室內。”
沈明貴說:“如此設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於防止野獸侵襲。當時周圍是原始大森林,野獸出沒,對人威脅很大。晚上人們休息入睡後,野獸出沒。當它來到房屋門口,見到一大堆火就會被嚇跑了。二是門口通風,並且灶坑置有通風洞,火不僅容易燃燒,而且火勢旺。三是門口有火,能夠防止冬天冷空氣入內,不但房內溫度高,而且暖和。”
於張喜說:“沈聰明編輯說起什麽都是一套一套的。”沈聰明聽了讚揚,更是興奮,接著說:“由此可見,灶坑相當複雜,在當時是房屋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為人們溫暖的家。發展如此複雜的灶坑設施並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這應該就是祝融氏事跡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祝融氏還有一個貢獻,使住房變成了溫暖的家。”
黃梅說:“我現在明白了,祝融這個《山海經》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他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為人類傳下火種,教人類用火方法。可是,我不明白,祝融是火神,怎樣兼任海神的呢?”
程萍編輯簡略回答說:“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關於南海神是祝融的說法,最早見於唐朝韓愈所寫《南海神廟碑記》,我想讓機器人潘小虹來回答吧。”
楊揚導遊說話了:“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我現在談談南海神廟與祝融。”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廟宇規模宏大,占地麵積達3萬平方米。是明代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廟外有“海不揚波”的石牌坊。南海神廟門前有石牌坊,額題“海不揚波”。廟中保存有曆代的許多石刻。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碑亭、洪武碑亭、康熙萬裏彼澄碑亭等附屬建築,構成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廟中還保存漢代和明代的銅鼓和製鍾,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還有木棉樹、相思樹等古樹名木。這裏存放的漢代銅鼓是中國現存三大銅鼓之一。
黃梅導遊說,廟西一小山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廟宇的主體建築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共五進,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楊揚導遊說,廣州南海神廟被認為是華夏海路的發祥地而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其實,南海神廟更是一處民俗文化遺址,是中國關於海神信仰保存至今、史料記述最完備、廟宇建築最宏大的古跡。修複前大殿僅存殿堂,如今其主體建築是一座五進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儀門及複廊、禮亭、大殿和昭靈宮。
黃梅導遊說,自原始社會以來,人們就有巫祝祭祀活動,先是自然崇拜,繼而祖先崇拜。到了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實際上相當於父係氏族社會的後期),上古帝王就有巡狩方嶽的傳統,當時主要活動在中原一帶,根本沒有見過大海。
劉傻子教授說,自夏朝建立國家以後,君權神授的思想逐漸完成,曆代帝王出於對政權報本知謝的需要,有祭日月山川的習俗;同時,還通過這些活動使人們對君主政權知敬知畏,達到神道設教的效果。當時,東海南海尚屬於東夷、百越等未開化民族居住範圍,西海北海更遙不可及,夏商周的各代統治者隻是象征性地對東南西北四海遙祭。
黃梅導遊說,到了秦漢以後,秦始皇對中國版圖的統一,使中原文化直接影響到東夷百越,出現了“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的一統局麵。封建皇權直接觸及東海南海海岸,形成於內陸的中原文化感受到海洋的廣大,但由於封建權力的中心在黃河中遊內陸地區,封建皇帝及其代表也隻是象征性地在中原一些山丘築坎朝四方祭海。
楊揚導遊說,在“川”神中,人們最先崇拜的是河神,因為中原文化發端於黃河流域,人們對黃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古代有祭河伯的習俗。隨著中原文化逐漸擴張到沿海,對海的崇拜也隨著皇權力量的延伸而盛行。因為海洋之大令人生畏,所以秦漢時期祭海用的是侯一級的禮儀,比河伯要高一個檔次。
劉傻子教授說,關於南海神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末期有關袁紹的傳說中。據傳袁紹在官渡時,見一白袍年輕人,袁問其為何許人,下屬答曰:南海君。從這一記載看,南海神當時還不被眾人所知,其地位也不高。一直到隋開皇年間,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隋文帝下詔於近海立祠祭四海,在廣州建南海神廟時,也隻是籠統地提到建祠祭南海,當時用的乃是侯一級的禮儀,並未提到南海神為何許人。
遍查古代文獻,了無可考。在韓愈稍前的張九皋所寫《冊祭南海神記》有“衝融浮天,汗漫吐氣”之句,這本是寫海景的詩,韓愈所言“祝融”是否“衝融”之誤傳,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由於韓愈碑一直立於廟中,南海神為祝融的說法也就廣泛流傳開來。南海神祝融是中國惟一以有曆史記載之祖先命名的海神。
據《淮南子》載,祝融是黃帝六大輔相之一。黃帝南巡,難於分清方向,派祝融“辨乎南方”。由此而命祝融管理南方事務,其封地為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區),建宮於湖南衡山祝融峰,所以祝融被認為是南方人的始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說,南方屬火,因而祝融兼管天下“火事”,有傳說其在帝嚳時曾任“火正”。現在民間還將起火稱為“祝融君光臨”,即源於此。
那麽,祝融又為什麽做了南海神呢?現有的文字資料記載,無不以韓愈碑所言為依據,似無更早資料佐記。這可能與三國兩晉至隋唐間長江中遊(即楚地)居民南徙嶺南有關。移民們來到一個新城,麵對海上變幻莫測的波濤,糅合嶺南先民們已有的海神信仰,幻想著冥冥中有一位海神在主宰海事的同時,希望這位海神就是長期以來保護自己的老祖宗祝融。因為祝融本來就受黃帝命有司南之職,南海在楚地的南方,自然也應該歸這位老祖宗管領了。
張洪德教授說:“南海神主要是隋唐以後受到特別推崇,這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嶺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民的南遷增多,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荊楚屬民對南方始祖祝融的崇拜,影響到了廣東沿海一帶。
“二是由於西漢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因中原戰事頻繁,政權分割而受阻,推動了廣東沿海路的開辟與發展,海上貿易為廣州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了條件,海事活動的增多,推動了封建政權對南海地區的重視及民間對南海神崇拜影響的擴大。
“三是韓愈的《南海神廟碑記》明確指出“南海神次最貴”,此碑成為人們考證南海神廟最原始的資料之一,被中央和地方統治者多次引用,民間傳頌甚廣,使南海神崇拜活動曆久不衰;同時,後來的蘇東坡、湯顯祖、陳獻章等著名文士的遊曆及題刻,也為南海神廟影響的擴大起到了推動作用。”
黃梅導遊說:“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以後曆代有重修擴建。現存的是清代建築,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模和建製。1988年起,政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複,現已基本恢複了廟宇的古貌。”
楊揚導遊說:“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易日益發達的地位決定的。中國古代海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的貿易船隊,經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後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裏,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