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海角之城
字數:5778 加入書籤
其實,牧良的多慮完全是多餘。
一對身無分文,明顯是流浪經年的老少,哪裏是這些航海經驗豐富漁民的關注對象。
路遇關心,不過是一種正常的交往罷了。
他們認為這對老少,並非本地人,接觸下來,還可能帶給自己麻煩,哪裏有深究攀交的想法。
殘陽待落,晚霞滿天,餘暉還盛。
所有漁船,先後張滿了風帆,趁著晚風快速航行,速度陡然大增。
木筏與漁船,走的都是同一大方向。
牧良眼見先前遇上的漁船,正風馳電掣般趕超過來,擔心故伎重演會出問題,通過語音指令,假意摻扶偽裝戰鬥機器人進入木屋。
與子書銀月快速交流了一番,設定新的觸發條件,便獨自立於木筏前端,裝作沒看見後發先至的漁船。
直到側邊漁民,經過木筏再向他打招呼時,才裝作恍然大悟般回頭,同樣用老一套動作,與學會的三句話,應付對方的詢問。
牧良從漁民眼裏,看到的都是善意,但那份深藏骨子裏的強悍與孔武,令他不得不有所警惕。
待到肉眼分辨不清,前方漁船具體事物,牧良放心地喚出子書銀月,兩人開始商談接下來的行動。
下午7點,太陽沉下了地平線。
雙月相互呼應升降起落,東西交替亙古不變。
木筏離最近的海岸線,不足3海裏。
絕大部分漁船,已經靠岸,卸載收獲各回各家。
直到此刻,2人終於感覺到,海上航行安全有了保障。
戰鬥機器人檢測回聲提示,水深不足30米,大型海洋生物出沒的可能性極小。
受陸地屏障阻礙,海底洋流開始緩慢轉向
木筏前進速度,越來越慢,進入一海裏範圍,開始停滯不前,且有倒退趨勢。
此時,隻能靠人工劃水了。
2人各負責一側,戰鬥機器人在木筏後端劃槳,呈三角形推動木筏前行。
牧良運轉能量異能,仔細感應水流的強弱。
2人相互配合,克服回流的阻力,緩慢地靠近海岸線,目標直指一處長約一公裏的石崖。
這是他透過望遠鏡,悄悄觀察選定的靠岸地點,離最近的漁家較遠,方便藏身躲避漁民或官方的盤問。
夜幕拉開,天色漸暗。
岸邊炊煙嫋嫋,燈火點綴其間,山巒起伏不見黃沙,林木稀疏卻很高大,與地星f洲大陸的普遍幹旱有所不同。
溫度太高,相對幹旱,種植不易,可能導致這裏的經濟欠缺發展,這是閑聊時得出的結論。
晚上9點多。
2人竭盡全力,累到癱軟時,勉強接近到石壁50米範圍內。
牧良以最快速度,取出事先準備的牽引線圈,固定在木筏前端最結實的木樁上。
線頭套上一支精心打造的骨箭,喚來戰鬥機器人,拉滿木弓獸筯弦,將骨箭射進崖壁間的一棵蒼勁虯枝裏,總算止住了木筏後退的勢頭。
牧良生怕骨箭、虯枝受不住大力,小心地轉動木輪,一點點收縮牽引線,帶動木筏緩慢近前,直到貼近石壁。
接過子書銀月遞給的2個卡環,將牽引線加固在岩石壁上,防止意外鬆脫。
虯枝旁邊,剛好有一個天然凹陷,大約5米寬深,可暫作容身之地。
正值晚間漲潮,木筏最高點,距離洞穴隻有2米,稍微借力就能攀扯上去。
按照計劃,在情況未明朗之前,兩人不打算將特殊物資搬進去,萬一碰上官兵搜查,想逃跑都來不及。
兩人好好休整了一會,等到體力恢複如初,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
叮囑了注意事項,牧良留下戰鬥機器人保護子書銀月,換上剪掉衣領的灰色衣褲,獨自一人爬上了崖壁,打算夜探周圍具體情況。
根據衛星的定位圖像,這段懸崖離中大陸北端,隻有150多公裏。
東北30公裏處有個城鎮,那裏應該有自己需要的東西。
打開腕表,確定好方向,牧良展開輕功,龍騰虎躍般快速穿行林間,翻山越嶺直插目的地。
中途,碰上晚間覓食的凶獸,立即施展精神磁場壓迫,逼退對方繼續前行。
晚上25點(自轉增加1小時),趕到了這個中大陸小城。
小城高達10米,城牆青石鋪就。
左右看上去,大約長15公裏,是方圓200公裏內唯一的城池。
牧良注意到,這麵城牆的紅銅大門已經關閉,小門依舊開放,不時有商旅行人進出。
從城池上空的光線對比,應該還有燈火在亮。
城門之上,有一巨大鐵製牌匾,上麵鐫刻著兩個象形字,非常類似華夏小篆:“海角”。
秦代小篆母書《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等書文,他在網絡上查閱過相關資料,有些印象,具體字義需要揣測對照。
莫非就是“海角”城,他心裏嘀咕了一句,抬頭向上凝視。
有巡邏士兵,槍挑燈籠在來回走動,不時俯視城牆下方的動靜。
悄然靠近城門,偶見燈光照射進城門洞,與裏麵的油燈混合,映照著昏昏欲睡的十幾名士兵,以及坐在桌邊收費的兩名賬房先生。
這些士兵身高體闊結實有力,頭發膚色,五官體形與漁民長相一致。
身穿紅色製服,外套鋥亮鐵甲衣,身旁放著一杆3米長槍,尖端裝有勾刺砍三連接利器,是戈、刀和矛的合體。
比華夏古代兵器戰戟,還多出一重功能。
牧良稍微比較了一下,發現這杆兵器粗而重,在3倍重力環境中,要想揮舞殺敵,需要的力量應該很大。
從側麵可推斷出,這些士兵肯定身強力壯,戰力超出地星冷兵器時代。
忍住上前試試的衝動,牧良轉身離開青石板路,避開殘月光輝,隱身於高大樹木短葉之下,向郊外的農舍穿行。
在一家小莊園裏,壓製住高大獒犬的吠叫,取了一頂鬥笠、一個藤簍、一雙小號布鞋,迅速離開了此地,重新返回城門。
等到兩名挑擔的商販,從官道上行來,牧良從草叢間閃身而出,若無其事地放慢步伐,自然而然地跟隨在了兩人身後。
進門時,兩名持槍守衛睜開朦朧睡眼,待到兩人各交了一枚圓形的紅銅幣,瞥見跟隨在後一臉稚嫩的牧良,揮手就放行了。
牧良眼角餘光,看清了紅銅幣的形狀:
薄圓形,中間印有兩個象形字,下方有個圓洞,比華夏古代錢幣略大,形狀有出入,應該就是最小單元的流通貨幣。
象形字有些抽象,看不出具體含義。
牧良沒時間深思這些,出了城門洞後,轉入另一條街道,向內城方向快步走動。
這個時候,沒有具體目標,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城中的街道都很寬闊,房屋基本以3層為主,樣式呈現長方形、正方形造型。
青石、木樁、紅磚等單獨或混合搭配,顏色豐富多彩,少見雕塑描繪,整體比較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深厚。
走在街道中間,觀看門店上,用各種樹膠漆塗寫的文字,認識的、不認識的、猜測的,很有意思。
大部分的住戶,都沒了燈光,隻有個別飲食店,還在張羅生意。
吃夜宵的人群,基本都是青年男女,不知夜間有什麽娛樂節目。
這些人穿戴顏色各異,款式大都為無領短袖、短裙或寬鬆長短褲。
麵料材質無從考究,鈕扣以無棱角獸骨為主,偶見銀銅圓扣。
男女青年,傳出嘻哈笑談,講話音節相對獨立,很多發音雖有變調,仔細聆聽還能理解具體含義。
牧良心頭升起古怪的熟悉感,如同穿越到了地星,華夏古代社會。
這裏處在海洋季風的覆蓋範圍,淡淡的腥鹹味揮之不去,加上店鋪裏飄散的海鮮氣味,與身處大海岸邊沒有多少區別。
走過一段路,轉過2道彎,眼前的光景,立刻明亮起來。
街道左側,有一段50米長、5米高的院牆,懸掛長排喜慶的大紅燈籠,映照著白底牆壁上的黑色文字、俊俏美女畫像、配景山水畫等,給人如沐風情、遐想連詞、溫柔買醉的欲望。
中間,一扇紅色木質大門敞開,上書類似“春香樓”三字。
四個凶神惡煞的大漢,立於門邊守衛,幾名花枝招展的中年女子,點頭哈腰地迎來送往。
門內門外,不時有小廝駕馭精致的四輪雙馬轎車進出,裏麵傳出婉轉的吟唱,歡快的絲竹之聲,還有隱隱約約的男女笑聲,一看便知屬於風月坊間。
“嘿嘿,有意思,智慧生物尋找快樂的想法,果然如出一轍大同小異。”
牧良自言自語了一句,站在馬路對麵,認真觀察了一陣。
沒去理會四肢精壯、奔跑有力的角馬,將注意力轉移到馬車的金屬輪轂上。
驚奇地發現,此地的鋼鐵冶煉水平,遠超自己的預估,比華夏古代的馬車木頭輪轂製作,先進了好幾倍。
經過初步判斷,整個輪轂材質,達到了粗鋼水準,支撐結構非常合理,感覺並不沉重。
尤其是輪轂凹槽,填充了實心橡膠,印有花紋裂隙,采用多點刹車裝置,符合力學原理。
既堅固耐用,又輕便快速,屬於自然動力的高端產品。
這一次的探查,激發了他日後探究此地冶煉作坊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