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著名?還有什麽意義!
字數:8099 加入書籤
上一次的解組所對應的引力製造技術,已經被航空集團、航天局以及軍方部門接受,並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進行技術應用研究。
比如,引力飛行器,就是航空集團和軍方聯合組建的項目組。
好多實驗和應用研究,也以其技術為基礎,製造了很多固定參數設備。
所謂固定參數設備,是以物理性材料搭建出來的,也就是參數不可調整。
這些設備隻能用於上一個解組對應參數的應用和研究。
輿論上曝光的引力飛行器,核心部件就應用的固定參數設備,固定參數設備,有一個優勢是安全性非常高,幾乎不會出現問題。
如果新解組是可實現的,因為其製造出的引力強度略低於地球引力,應用範圍可能會更廣一些,擬定的應用以及研究計劃,,肯定會使用新的參數解組。
那麽很多的固定參數設備就要被淘汰了。
這些設備都是很昂貴的,因為使用的是物理性材料,改造成本也非常的高。
“不隻是應用科技的研究。”
薛鳳超跟著說道,“航空集團和航天局,已經計劃聯合建造一座大型的引力場。”
“這個計劃擬定初期投入就有50個億,主要用於拓展引力應用範圍的技術性研究。”
“他們大概要考慮更改了。”
薛鳳超是科技處派駐的研究員,也是科技處小組代表,他知道的消息還是很多的。
實驗組人員都跟著感慨一番,他們不斷說著研究速度快的苦惱,實際上,研究速度快當然很好,至於其他投入的損耗,相比來說,根本就無關緊要。
他們的心情都很好,也對於實驗非常的期待。
在確定了消息以後,各部門機構的代表也把消息傳了回去,也就是讓那些正準備投入製造的計劃先暫停一下。
很多部門機構也知道了消息,第二天的時候,科技處的王老師就帶隊來到了理論中心。
實驗準備速度是很快的。
現在的實驗組早就不是以前了,實驗人員包括設備都擴大了好幾倍,檢測裝置也都非常的先進,基礎的參數調節實驗並不需要準備太久,大部分工作就是對主要設備進行運行調試而已。
實驗室內部還引入了很多先進的設備。
比如,直接用於測定引力場強度數值的引力測定設備。
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引力測定設備就可以直接顯示製造出來的引力強度數值。
這個數值是以地球引力為單位做評估的。
王老師來到了理論中心以後,馬上就見到了張碩,並詢問起有關新實驗的問題。
“我們要測定一組參數。”
張碩談到實驗表現的很淡然,“進行的隻是常規實驗,能成功就最好了,那麽就掌握了一種全新的引力製造參數組。”
王老師側著頭,凝眉問道,“是新的參數組,對吧?”
張碩點頭。
王老師不由得深吸一口氣,即便已經知道了消息,得到確認還是感到很驚訝。
現在引力製造技術在高層已經不是秘密,王老師不了解理論內容,但對於實現方式還是知道的。
關於引力製造技術,王老師也和好幾個專家學者討論過,他聽到最多的就是‘電磁力、引力的關聯模型非常複雜’。
“如果要對其進行求解,需要大量的基礎實驗完善參數,基礎實驗層麵投入就很大,但不一定是有用的。”
“即便是完善的參數,並碰運氣似的找出了一組解,也不一定能夠投入應用,甚至說,概率很小。”
這就像是一條直線,就隻有單個坐標取值0~1,才具有科技應用價值。
隨機在直線上找一個點,取值0~1的概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換句話說,大量基礎實驗支持下,靠運氣似的找出一組解,極大概率不具有應用價值。
這就是王老師驚訝的原因。
大部分了解引力製造技術基礎的學者都認為,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裏,也不會再找出第二個可應用的解組。
結果……
這才過去多久?
張碩又找到了一組可應用的解,速度之快讓人無法理解。
王老師還知道一個消息,歐洲那邊組建了一個大型的科研團隊,專門來研究引力製造技術,名字叫做‘歐洲聯合引力組織’,簡稱‘聯合引力組’。
聯合引力組非常龐大,成立之初就有幾百個科學家、過千的工程師參與,初期募集的科研資金就高達30億歐元,並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做基礎實驗。
上個月的時候,聯合引力組有理想研究成果,他們的理論組依托基礎實驗,求出了一組模型參數解組,他們還把成果公開了。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所研究出的模型解組根本無法進行應用,甚至無法進行實驗。
其參數需求中,穩定的磁場強度就高達18t。
媒介材料單質鋰元素的活躍度,要求也很高,具體是把鋰元素加熱到兩千萬攝氏度以上才可以。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驚訝過後,王老師對張碩的天才感慨萬分,也關心了一下新實驗的參數。
089倍地球引力。
這是最重要的參數,其數值小於地球引力,並且接近地球引力的90,那麽可拓展應用的範圍就更大一些。
在引力飛行器的製造方麵,高於地球引力的參數當然更好,,可以直接以引力強度提供自身的加速度,但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上,高於地球引力的數值並不好,而越是接近地球引力,應用範圍就會越廣。
最基礎的,可以製造模擬宇宙失重環境的空間。
另外,新的參數解組需求降低,磁場強度的需求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媒介材料粒子活躍度需求降低,就大大降低了技術實現難度。
王老師和張碩在新的節奏上聊了一下,然後問了一個很感興趣的問題,“依托現在的兩個解組,是不是能夠研究一種調節引力場強度的技術。”
他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引力強度進行調節。
這樣的話,可控性就非常高了,應用也會範圍也會更廣。
張碩思考了一下說道,“如果隻是在小範圍進行調節,比如說偏差百分之二十以內,是可能的。”
他解釋道,“常規來說,媒介材料的密度、狀態、範圍,都能夠影響到最終製造引力場的範圍和強度。”
“但在強度上,可調整的闕值範圍是有限的。”
“這方麵就是技術性的了,可以讓專門的技術組,去針對單一參數解組實驗進行研究。”
張碩對於技術研究不感興趣,尤其是單一參數解組的技術拓展問題,就更加不感興趣了。
他感興趣的還是研究出新的技術或者完善理論。
至於技術提升,其他人也可以做研究,有了實驗基礎後,分支性技術研究,就不需要他來做了。
……
第二天的實驗非常順利,順利,當然有些意想不到。
這主要是因為設備已經更新換代,各類的檢測,再包括配套設施也很完善。
還有,研究人員數量增加,水平也都是很高的。
有了參數解組的數值,他們隻需要把設備參數經調整,就可以完成一次實驗。
整個實驗過程中,每個人都非常的從容。
最終,實驗成功了。
在實驗過程中,好多人就注意到引力測定裝置已經顯示出了理論解組對應的數值,也就是089倍地球引力。
這和理論數值幾乎一致。
實驗成功以後,每個人都感到非常的興奮,他們又完成了一項引力製造技術的實驗研究。
王老師是在信息室觀看的實驗,他也和張碩一起進行了慶祝。
張碩的反應則相對平淡,因為他早就知道能成功,對他來說,實驗也隻不過驗證了一組新參數而已。
如果讓其他機構或團隊知道張碩的想法,大概就隻能用吐血來應對了,他們想研究個模型的參數解組實在太難了,更不用說什麽可應用的參數解組。
現在很多機構或團隊,已經對電磁力引力關聯模型的求解難度有了深刻理解。
這個模型想求任何一組解,都需要大量基礎實驗的投入。
好多機構或團隊也開始了投入性研究,他們的研究也是有成果的,包括聯合引力組公開的理論參數解組成果。
伴隨著更多機構、團隊以及科學家加入到研究中,國際上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
一個月後,聯合引力組公開了新的成果。
這一次是很難得的實驗成果,而且意義非常重大。
法國科學家蒂恩法比亞諾,代表聯合引力組宣布,他們利用超高強度的磁場成功測定到了引力信號。
“1139t。”
“這個強度的磁場環境下,我們利用超高活躍度的媒介材料,測定到了引力信號。”
“後續檢測評估,我們認為置信度超過五個西格瑪。”
“也就是說,研究已經確定了,源點論基礎是真的,電磁力、引力之間存在確定的關聯,我們可以依靠電磁力製造出引力。”
這是已經公開的消息,也是得到國際認可的,但真正得到其他團隊的驗證還是第一次,自然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
國際上大量的媒體進行了報道,也出現大量輿論信息科普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但輿論中出現最多的名字不是蒂恩法比亞諾,而是張碩。
張碩團隊早就宣布測定到了引力信號,還公開了一些實驗相關的數據,隻不過當時沒有多少人相信。
後來神秘飛行器曝光,並確定為一種引力場製造技術,源點論才被重視起來。
到現在,聯合引力組測定到了引力信號,才確定源點論基礎的正確性。
自此,可以說源點論真正成為了源點物理,並被國際所接受。
那些一直宣稱不接受源點論、不相信源點論,甚至認為新物理是陰謀的人,再去說什麽也不會有人相信了。
實際上,聯合引力組所測定的引力信號也隻是一個波段區間信號,是不可持續的。
這個成果也隻代表實驗中測定到了電磁力和引力之間存在關聯,並確定可以進行相互轉化。
但實驗成果,並不能轉化為技術,兩者存在根本性的差距。
這就像是測定到宇宙射線和製造宇宙射線,測定到可不代表能夠製造。
想要真正製造出引力場,最正統的方法就是進行模型求解,並根據求解結果進行實驗。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的實驗碰運氣似的測定到引力場,那麽就不需要進行理論求解,隻需要在引力場所對應參數範圍內進行大量實驗就可以了。
這個難度自然是非常高的,因為每一個參數調節,都代表一次全新的實驗,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時間以及精力。
聯合引力組所測定的引力信號,似乎是國際研究引力技術並產生成果的開始。
在短短半個月以後,費米實驗室新組建的引力技術團隊,也宣布測定到了引力信號。
之後,加州理工大學和軍方合作的團隊,也宣布測定到了引力信號。
好幾個團隊宣布測定到了引力信號,更進一步確定了電磁力和引力的關聯。
這也助推源點論以及張碩本人成為輿論焦點。
源點論,就是張碩提出的理論。
源點論被確定下來,也就是理論得到了驗證,也助推張碩的名氣更進一步。
現在世界範圍內,說張碩是最有名氣的科學家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媒體上有大量的報道,張碩的名氣可以說人人皆知。
哪怕一些不關心學術,甚至沒上過學的人,都聽說過引力技術,也知道了張碩的名字。
同時,一些特別的機構也考慮新的問題。
比如,是否給張碩頒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就在考慮這個問題。
之前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為源點論頒獎,因為國際上有很多不認可的聲音,而實驗成果也隻有中國團隊才有。
現在源點論基礎被好幾個團隊驗證,其重要性說值‘十個諾貝爾獎’也不為過。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馬上就聯係了張碩,他們給張碩的私人郵件發了信息,詢問他是否會到瑞典領取獎項。
然後,被直接拒絕了。
諾貝爾獎評選區別於其他獎項的規則是,需要詢問候選人是否接受獎項。
如果接受,評選後就要去參加頒獎典禮。
張碩的研究涉及到好多軍用層麵的技術,還有很多保密性的研究,顯然不可能參加頒獎典禮。
這也讓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很苦惱。
他們在考慮一個問題——
一個名字注定會寫進物理發展史、其研究必定引導人類科技發展,同時也是國際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都不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項的含金量會不會因此大大降低?
甚至說,所謂‘最著名的物理獎項’,還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