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7章 大明,大步邁入工業帝國!
字數:4634 加入書籤
劇情發展到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卻皺起眉頭:“陳友諒的樓船哪有這麽花哨?都是拿民船改的...”
突然指著某個一閃而過的將領,“誒!這不是趙普勝嗎?怎麽連個台詞都沒有?他可是...”
話到一半突然停住。
老皇帝怔怔看著屏幕上血火交織的戰場,那些倒下的“士兵”讓他想起真實陣亡的老部下。
他念出一連串名字:“張德勝、丁普郎、張誌雄...”
每個名字都像從記憶深處硬拽出來的。
湯和紅著眼眶補充:“還有廖永安,被俘後罵不絕口...”
廳內彌漫著奇特的氛圍。
這些早已作古的名字,此刻竟通過這“未來戲文”
重新鮮活起來。朱元璋突然問江臨:“後世...還記得他們嗎?”
江臨沉默片刻:“專門研究明史的人知道。普通觀眾可能隻記得主要角色。”
朱元璋重重坐回椅子,第一次對這部戲文產生某種複雜的敬畏:“所以演咱的能出名,演他們的就...”
馬皇後適時轉移話題:“看,演我的丫頭出場了。”
屏幕上,馬姑娘正在傷兵營為“朱元璋”包紮。真實的朱元璋突然抓住妻子的手:“你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麽?‘
馬皇後抿嘴一笑:“我說再動就把你胳膊鋸了。"
老皇帝放聲大笑,笑著笑著卻突然哽咽:“那時候...你才十六歲...”
眾人驚訝地發現,鐵血帝王竟在此刻淚流滿麵。
馬皇後溫柔地為他拭淚,朱元璋卻抓住她的手貼在臉上,像個委屈的孩子:“這戲...把咱演得太光鮮了...”
江臨輕聲說:“觀眾愛看英雄。”
“英雄?”
朱元璋搖頭,“英雄不會因為半碗餿飯跟人拚命,不會看著妹妹被賣卻無能為力...”
他突然指著朱標,“知道咱為什麽非要你學《孟子》?因為咱沒讀過書!吃過多少虧!”
朱標震驚地看著父親——這是朱元璋第一次如此直白地暴露自卑。
劇情推進到稱帝段落。
當演員穿上龍袍。
這一刻,朱元璋仿佛突然蒼老了十歲。
他怔怔地看著屏幕上“自己”接受百官朝拜的畫麵,喃喃自語:“原來在後人眼裏...咱是這樣的...”
當片尾曲響起時,朱元璋仍沉浸在震撼中。
他忽然問:“江臨,這戲...後世評價如何?對咱的評價....”
江臨謹慎回答:“有人認為您出身布衣卻開創偉業,是千古一帝;也有人批評您殺戮過重...”
“殺戮?”朱元璋冷笑,“他們沒經曆過亂世!”
朱元璋盯著江臨看了許久,忽然露出個意味深長的笑:“有意思...後人竟敢評判咱...”
轉頭對朱標說,“明日起,你跟著史官修《實錄》。”
馬皇後敏銳地察覺丈夫的變化:“重八?”
老皇帝卻擺擺手,對著屏幕上滾動的製作名單出神。
當看到曆史顧問一欄時,他突然問:“這些顧問...都是讀書人吧?”
江臨點頭:“多是大學教授。”
“教授...”
朱元璋玩味著這個陌生詞匯,“他們...可曾種過地?當過兵?餓過肚子?”
不等回答,又自言自語:“罷了,能記住咱放牛的事...也不容易。”
離府時,朱元璋在門檻處突然駐足,回望廳內尚未關閉的投影。熒幕藍光映在他溝壑縱橫的臉上,晦暗不明。
“江臨。”
朱元璋的聲音突然柔和下來,“明日...把這個投影儀和電視劇都送進宮吧。”
夜風中,朱元璋的輕聲呢喃幾乎微不可聞:“得看看...咱得好好看看...”
當禦駕遠去,江臨望著星空長舒一口氣。
他沒想到,一部電視劇竟能讓鐵血帝王展現出如此豐富的人性側麵。
朱有容扯著他袖子追問:“父皇剛才哭了嗎?”
徐妙清輕聲道:“不是哭...是沙子進眼了。”
但三人都知道,今晚那顆埋在朱元璋心底數十年的種子,終於破土而出——那是作為人而非神的自我認知。
曆史的洪流中,放牛娃、和尚、士兵、皇帝的影像層層重疊,最終定格在熒幕上那個有血有肉的"朱元璋"。
江臨突然想起現代史學界對朱元璋的一句評價:“他畢生都在逃離過去,卻又被過去永遠定義。”
自江臨接任內閣首輔以來,大明王朝的疆域與國力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藍玉率領的遠征軍一路向西,鐵騎踏過波斯,橫掃奧斯曼,最終在非洲大陸插上了大明的旗幟。
歐洲諸國戰戰兢兢,紛紛遣使求和,生怕下一個被滅的就是自己。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江臨帶來的未來科技——燧發槍、佛朗機炮、蒸汽戰艦,以及最關鍵的青黴素,讓明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在國內,江臨的改革更是翻天覆地。
應天府率先點亮了電燈,百姓們再也不用忍受昏暗的油燈,夜晚的街道亮如白晝。
電力局在江臨的指導下鋪設電網,水力發電站、蒸汽發電機源源不斷地輸送電力,連皇宮都裝上了電風扇和空調,朱元璋再也不用在酷暑裏揮汗如雨地批閱奏折。
水泥路取代了泥濘的官道,蒸汽機車開始在南北大動脈上試運行,雖然還未普及,但已經讓朝野震驚。
獨輪電動車、自行車成了達官貴人的新寵,而江臨的越野車更是成了應天府的一道奇景。
雜交水稻的推廣讓江南糧食產量翻倍,北方抗旱作物讓饑荒成為曆史。
朱元璋看著戶部呈上的奏報,笑得合不攏嘴:“江臨這小子,比咱當年屯田養兵還厲害!”
紡織廠用上了蒸汽機,生產效率提升十倍;鋼鐵廠采用新式高爐,打造出的兵器更加鋒利耐用。
玻璃、肥皂、香水、啤酒.....
各種新奇商品湧入市場,國庫稅收節節攀升。
青黴素的普及讓瘟疫不再是噩夢,太醫院甚至開始嚐試外科手術,雖然大多數禦醫還是覺得“開膛破肚”太過駭人,但效果確實立竿見影。
江臨創辦了“格物院”,專門培養理工人才,朱標親自擔任院長,朱允炆、朱雄英等皇子皇孫也成了第一批學員。
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逐漸被納入科舉考試,雖然老學究們罵罵咧咧,但大勢所趨,誰也擋不住。
加特林機槍、巴雷特狙擊槍雖然還未大規模列裝,但已經讓邊軍戰力飆升。?
有線電報開始試點鋪設,雖然還無法做到即時通訊,但比起八百裏加急的驛馬,效率已經提升太多。
短短數年的時間,大明已經不是那個傳統農業帝國。
在江驍的奮力建設下,逐漸向著工業化強國大步邁進。
百姓們的生活日新月異,朝堂上的老臣們也從最初的抵觸,變成了如今的驚歎。
當然,朱元璋偶爾還是會拍著桌子罵:“江臨!你小子又搞什麽稀奇古怪的玩意兒?”
但罵歸罵,老朱心裏清楚——沒有江臨,就沒有今日的大明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