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新棉花

字數:4169   加入書籤

A+A-


    早上一起來蘇昭昭就泡上了幹香菇。
    爐子上放著的大鐵壺裏裝了滿滿一壺的水,用爐子裏的餘碳慢慢燒著。
    隻是這水溫不夠燙雞,雞要燙一燙,雞毛才好拔。
    顧想跑回家,用廚房裏的大灶另外起火燒開水。
    宰雞的刀要鋒利才行,家裏的菜刀有點鈍了,顧衡拿了一個白底印花兒的碗用碗底來磨刀。
    磨了一會兒後,他把碗給了顧念,讓她拿著接雞血。
    然後一手拎著雞,一手拿著刀,飛快的拔了雞脖子上的毛,手起刀落的把老母雞給噶了。
    等顧想燒好水後,爺仨圍坐在一起拔雞毛。
    這是一個細致的活兒,要想幹幹淨淨的吃雞,就得仔細的拔。
    一家人分工明確,蘇昭昭隻負責燉雞。
    宰雞的活兒也是顧衡的,他力氣大,動作也麻利,一頓操作下來,讓蘇昭昭有一種每一塊兒雞肉都一樣重的錯覺。
    為了中午就能吃上雞肉,喝上雞湯,顧衡一宰好雞,蘇昭昭便開始燉雞。
    新鮮的雞肉,用不著焯水,泡一泡血水就可以了。
    蘇昭昭先用生薑炒了雞肉,放了一點白酒去腥,然後再加入水,大火燒開後,再放入香菇、鹽,用小火慢慢的燉。
    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香味兒就出來了。
    蘇昭昭吸了吸鼻子,這味道奇香!
    一家人,中午美美的吃了一頓!
    看著剩下的雞湯,蘇昭昭安排晚上的夥食,“晚上煮雞湯麵!”
    顧想顧念眼睛都亮了!
    ……
    星期一上班,蘇昭昭把上個禮拜就寫好了的會議報告交給了劉主任。
    劉主任看完很滿意,把報告放一邊,問她,“培訓課上得怎麽樣?青山鎮供銷社的同誌沒為難你吧?”
    蘇昭昭笑著搖頭,“青山鎮供銷社的同誌都挺好相處的,王主任還讓我帶話,說下次有時間請你喝酒。對了,王主任還包了紅封。”
    劉主任道:“給你們的,你們自己拿著,總不能讓你們白辛苦一趟。”
    從劉主任辦公室出來,蘇昭昭回了購銷科辦公室。
    “明天上午要到一批今年的新棉花……”楊遠征正在和謝科長匯報工作。
    進入十一月,溫度立馬就會大降,棉花成了這個月最受歡迎的商品。
    供銷社裏往年的舊棉花和棉被上個月就被清空了,大家都等著今年的新棉到貨。
    店裏幾乎每天都有人來問。
    就連蘇昭昭都被軍屬們問過。
    她也在等新棉,家裏除了顧衡不缺棉衣外,她和兩個孩子都要做棉衣,一人最少也要兩身換洗。
    她連布都買好了。
    第二天上午,送棉花來的貨車果然到了。
    供銷社的人齊齊動手先往庫房搬。
    搬完後,一個個的便開始內部購買棉花。
    蘇昭昭要了三十斤新棉。
    除了做衣服外,她還得做幾條棉被。
    家裏現在也就三床棉被,等到最冷的時候肯定不夠用。
    “蘇姐,你買這麽多啊?”
    見她一下要了三十斤,大家都驚了一下。
    胡佳癟癟嘴,“肯定是給人帶的唄!知道咱們有內部價……”
    話裏話外就是蘇昭昭幫著外麵的人占供銷社便宜。
    蘇昭昭沒搭理她,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新棉社裏有幾個全是買給自己家裏用的?
    隻要不過分,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她這麽一說,好些人臉上都不好看。
    要說占便宜,她爸胡副主任才沒少占社裏的便宜呢!
    蘇昭昭道:“大家都知道,我今年夏天才來隨的軍,家裏的東西都是一點點新添的,這棉被棉衣也一樣,都得一點點的添置,家裏是真的缺,就這些,還不知道夠不夠呢。”
    有人點頭,“俗話說:破家值萬貫,就是這麽來的,新辦一個家,要想把家裏一年到頭要用到的東西置辦齊,要費不老少的錢呢!”
    “對,我家冬天用的棉被,就一床就得要八斤十斤的棉花。”
    這麽一說吧,三十斤的棉花真的不多。
    內部購完後,何芳把以前寫的通知張貼到了店門口,上麵寫著幾個大字:‘棉花到貨。’
    然後供銷社又迎來了一波買棉潮。
    蘇昭昭去了一趟裁縫鋪,為做棉衣的事兒。
    劉桂蘭差不多已經出師了,大著個肚子,量尺記錄裁布踩縫紉機的都是她。
    隻有難點兒的才讓老裁縫動手。
    不是老裁縫偷懶,主要是劉桂蘭太勤快,用她的話說,等她生了,她師傅一個人就得累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就得讓他師傅歇歇。
    大著的肚子對劉桂蘭來說就像是不存在,手腳可麻利了。
    “你要做啥款式的?長的還是短的?”
    棉衣的款式差不多,除非就是外麵料子的顏色花色不同,再有就是領口的樣式。
    蘇昭昭道:“短的吧,兩個孩子的棉衣領子做成小立領……”
    她一邊說,劉桂蘭一邊記,“一個孩子做兩件啊?”
    “對,他們也沒棉襖,做兩件好換洗。”
    劉桂蘭就道:“棉衣可不能隨便洗,越洗越不保暖,最好是做一層內膽,外麵髒了,把帶著棉花的內膽拆了,隻洗外麵的衣服就成了,要是再多做一件外衣,就當有兩件棉衣了,這外衣,還能在其他節氣穿。”
    蘇昭昭挑挑眉,她之前都沒想到,這就是生活的智慧呀。
    “那就按你說的做,做個能拆洗的內膽,不過還是做兩件,要是缺布料我再去買了送來。”
    劉桂蘭道:“買點裏布就成了。”
    定好棉服,剩下的就是做棉被了。
    不用蘇昭昭自己去找,沒過兩天,裁縫鋪旁邊的店開了門。
    按以前的慣例,十一月到第二年的一月,這三個月期間,供銷社會開一家店,主要業務就是‘彈棉花,做棉被’,店裏麵的彈棉匠並不是供銷社裏的員工,而是專門找來的彈棉匠手藝人。
    算是臨時工。
    何芳私下告訴蘇昭昭:“有手藝沒點關係也當不了這‘臨時工’,別看一年就開三個月,可賺錢了。”
    彈棉匠並不像他們這樣按月拿工資,賺的每一筆錢都是他們自己的,供銷社也就收取一點兒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