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

字數:5591   加入書籤

A+A-


    “不瞞使君,我母親年老需要奉養。”
    “……我、我我須回漁陽老家奉養老母,還請使君應允。”
    田豫無奈開口,其實他的理由要比趙雲牽強一些。
    長兄如父,趙雲哥哥死了回家奔喪情有可原。
    而田豫都已經離家好幾年了,這麽多年不見你說回家贍養母親,此時開口,不就是借口想走嗎?
    田豫其實真的不想走,劉備待他很好,他本人也認可劉備的人品。
    如今更是許以彭城相這樣的高官,田豫內心此刻也是非常掙紮,非常痛苦的。
    劉備知道,奉養老母隻是田豫離開的借口,去了就肯定不會回來。
    但如今這個局麵,他又能做什麽呢?
    站起身來,正想開口。
    卻被李翊搶先道:
    “原來是令慈需要奉養,這有何難。”
    “我們差人去漁陽接你母親過來,若令慈知道將軍如今做了彭城相,定當以你為榮。”
    啊這……
    田豫傻眼了,這劇本不對啊。
    你難道不應該是直接放行嗎?
    剛才跟趙雲說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咋到了我這兒,就改“綁架”人口了呢?
    劉備也是一臉懵的看向李翊,仿佛在說先生你這……
    但他沒有出言打斷李翊,他相信李翊這麽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哦?莫非將軍還有難處?”
    李翊佯裝不知,繼續追問道。
    田豫怔怔地說不出話來,你說我有什麽難處?
    難道非要我把話挑明了,我想回公孫瓚那裏嗎?
    這時,還是李翊先給了台階下。
    “許是令慈年老,將軍恐下人照顧不周。”
    “不如這樣,便請將軍親自回漁陽接你母親過來,如何?”
    這……
    田豫一怔,李翊這下算是放行了,但又沒完全放。
    他要自己接母親過來,等於是要求自己回來。
    “好,事情就這麽定了。”
    李翊拍了拍田豫的肩膀,拉著他入座。
    “來,將軍且先回座,待用過飯食之後,明日我與使君再為你和子龍將軍餞行。”
    臥槽……
    田豫傻眼了,心想我沒答應啊,你咋就定了。
    李翊不給田豫開口拒絕的機會,拉著他飲酒。
    要不然公司高管是怎麽當上的,酒桌文化的好處就是這麽來的。
    對,這就是欺負老實人。
    李翊就是不給田豫開口的機會,他既不要田豫拒絕,也不要田豫答應。
    因為這是最好的結果。
    隻要讓田豫以一個不答應,不拒絕的狀態回到幽州,那李翊就有自信他一定會回來。
    接下來,李翊跟劉備拉著田趙二人飲酒敘談。
    一直聊到深夜,二將這才辭行。
    劉備親自送二人出門,一直目送二人遠去,才依依不舍地重新回到屋子。
    李翊在桌上,兀自吃著小菜。
    “使君,不如你我二人再喝兩口?”
    劉備歎息一聲:
    “子龍、國讓將軍離去,雖瓊漿玉液不能下咽,龍肝鳳髓亦不甘味也。”
    李翊輕聲一笑:
    “我觀使君尚有諸多疑雲,不妨坐下來,讓在下為使君一一解惑。”
    劉備點頭答應,重新坐下。
    李翊不慌不忙地為劉備斟了一杯酒,一邊說道:
    “使君必然疑我緣何縱趙雲、田豫而去。”
    劉備又是一聲歎:
    “原以為聽先生之言,許子龍、國讓高官,又付予其兵權,善用其才,彼必不棄我而去。”
    “然終是備一廂情願矣!”
    話落,舉起酒盞一飲而盡。
    李翊順勢又幫劉備把酒滿上,笑道:
    “使君勿憂,我料子龍、國讓此去必然複回。”
    “必然複回?”
    聽到這句話,劉備登時酒醒了大半。
    “先生何以如此篤定?”
    “子龍將軍與國讓將軍皆是有遠誌之人,今使君欲在徐州成桓公五霸之業,授二人以高職,此二人豈有拒之之理?”
    “可適才二人不仍然辭去了麽?”
    “……嗬嗬,天性之親乃人之常情,待子龍奔完喪,國讓接回母親後,彼二人不就回來了麽?”
    劉備皺眉,沉聲道:
    “彼二人果真會回來麽?”
    他想說,先生你應該也能看出來,這隻是二人的借口罷了,你不能真當真了吧。
    “若是早個幾年,在下確實不能篤定,但現在我可以篤定。”
    李翊語氣十分堅定地說道:
    “大丈夫不可拘於一時之地。”
    “使君原是青州刺史田楷手下的平原相,如今不也來徐州建功立業了麽?”
    田楷是公孫瓚的手下,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劉你不也舍棄了公孫瓚,跑到徐州來了麽?
    “先生的意思莫非是指,公孫將軍他……”
    “正是。”
    李翊微微一笑。
    公孫瓚才是決定趙雲與田豫去留的最終因素。
    現在的時間線已經是194年了,公孫瓚也來到了人生中最癲狂的時候。
    自他殺了劉虞以來,野心膨脹,記過忘善。
    睚眥必報,肆無忌憚的壓榨百姓。
    儼然從一個保疆守土的護民官,蛻變成為了害民賊。
    要知道趙雲、田豫皆是高尚君子,尤其是趙雲。
    他是非常愛護百姓,同情底層人民的。
    公孫瓚的所作所為,無疑是令趙雲失望透頂的。
    隻是礙於上下級關係,趙雲不好說什麽。
    並且趙雲與公孫瓚的關係本身也不算好。
    趙雲初次投靠公孫瓚時,公孫瓚就曾問趙雲為什麽選擇自己。
    趙雲卻非常誠實的說,“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生靈有累卵之急,我們常山人決定追隨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
    “所以並不是因為要疏遠袁紹而投靠公孫將軍你。”
    所以,趙雲作為常山人,沒有投靠冀州老大袁紹,而是選擇公孫瓚,隻是單純不喜歡袁紹的所作所為。
    隻是沒想到公孫瓚也沒好到哪去。
    尤其這幾年越來越瘋批,就跟著了魔一般。
    公孫瓚尤其喜歡迫害豪族出身的士人子弟,他認為他們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即使得到了重用也不會感恩。
    這個看法就過於武斷了,一杆子拍死所有人。
    軍閥強如董卓、呂布也懂得籠絡士人豪族。
    劉備這麽照顧百姓,也知道要盡量拉攏世人士人豪族。
    可要說公孫瓚是“打土豪,分田地”,那他也沒有。
    他是“打土豪,田地都歸我”。
    並且還重用一些庸人,甚至和小商小販結拜。
    這些人一麵斂財過億,成為新貴,一麵又巴結討好公孫瓚。
    在公孫瓚看來,這或許就是他所謂的“懂得感恩”吧。
    所以,
    就公孫瓚這小人得誌的嘴臉,怎會不讓下屬心寒?
    趙雲離開劉備後,其實也並沒有回到公孫瓚身邊。
    正如他對劉備說的那樣,“終不能固守小節,而助紂為虐。”
    這說的就是公孫瓚。
    趙雲不想背上背主的罵名,卻也不想助紂為慮。
    索性幹脆留在常山老家不走了。
    直到公孫瓚覆滅以後,趙雲這才能夠名正言順的去投靠劉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