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

字數:18550   加入書籤

A+A-


    卻說身在徐州的劉備,亦未停止自己治理齊國的努力。
    與此同時,身在襄陽的曹操,亦在想方設法加強自己在荊州的影響力。
    一麵又使人嚴格探查江夏水寨處,齊吳聯軍的動向。
    探子回報說,諸葛亮到江夏後,整頓了江夏的吏治。
    並將那裏一度鬆弛的武備,給重新整頓了一番。
    雖然目今荊州之地,孫劉同盟隻有江夏一郡。
    但江夏畢竟是重鎮,是荊州的蔭蔽,軍事底子本身不差。
    兼之又得了齊軍、吳軍,為其注入新鮮血液。
    使得江夏一個郡蓬勃發展,展現出了完全不遜色於荊州八郡的力量。
    曹操看著江夏傳回來的探報,驚駭不已,憂心忡忡道:
    “吾軍士本不擅水戰,若使諸葛亮這般治理江夏而去。”
    “早晚為其所破也。”
    於是,聚眾文武商議對策。
    程昱獻計道:
    “今可使反間計,使人前去詐降,伏於盟軍之中。”
    “與我軍為內應,以便後來行事。”
    曹操當即問,誰可為我內應。
    程昱答曰:
    “蔡瑁被誅,蔡氏宗族,皆在軍中。”
    “瑁之族弟蔡中、蔡和現為副將。”
    “何不使這二人前去詐降?”
    曹操抬眸問:
    “孤殺其族兄,彼安肯為我所用,為孤前去詐降?”
    程昱乃有條不紊地解釋道:
    “明公多慮矣。”
    “宗族之親,利合則聚,利盡則疏。”
    “瑁在時,二人仰其鼻息。”
    “今瑁已死,彼等失恃,正需新主。”
    “明公若施以恩威,假以爵祿,彼必感恩效死,豈複念及亡兄?”
    程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亂世中的宗族兄弟,本就是靠特殊的血緣紐帶來鞏固連接的。
    如今蔡瑁已死,不知有多少族內弟兄,盼望著領導蔡家。
    隻要曹公你此時向他們伸去橄欖枝,他們肯定會抓住,借著這個機會往上爬的。
    “丞相可以恩結之,差往詐降東吳,彼必不見疑。”
    程昱接著補充一句。
    畢竟蔡中、蔡和與曹操完全有反目的理由。
    程昱不相信諸葛亮會懷疑他們兩個。
    即便是那退居於幕後的太上皇,李翊也不可能直接認定二人是奸細。
    等兩人打入內部,為魏軍內應之後,接下來曹操這邊的行動就會便利許多。
    曹操沉吟良久,乃道:
    “仲德之言是也,此計宜速發。”
    “定叫那諸葛村夫不疑!”
    於是,將蔡中、蔡和二人召來,以溫言撫慰道:
    “汝兄之罪,不及爾等。”
    “今仍以水軍相托,若能立功,必當重賞。”
    初時,蔡中、蔡和二人被曹操召來時,心中還忐忑不安。
    唯恐曹操要斬草除根,加害他們兩個。
    但若不來,更加難逃一死。
    可以說是去見,九死一生。
    不去見,十死無生。
    而最後的結果,無疑是令兩兄弟又驚又喜的。
    曹操不愧是一位政治老手,短短兩句話,就向兩兄弟釋放了三個信號。
    第一,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言外之意就是曹操不會害他們兩個。
    讓兩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第二,使二人仍統水軍。
    所謂有兵就有底氣,曹操在讓二人吃下定心丸之後,又給了二人一顆大甜棗。
    但這還沒完。
    第三,倘若功成,必當重賞。
    在定心丸、甜棗吃過以後,又給兩兄弟畫了一張大餅。
    一套組合拳下來,蔡中、蔡和兩兄弟皆已被曹操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當即拜謝說道:
    “我兄弟二人願為曹公效死!”
    曹操滿意地點了點頭,當即授予密計。
    二人依言聽了,曹操親自送二人上船。
    臨行前,又再三叮囑:
    “汝二人去東吳詐降,千萬謹慎行事。”
    “雖然此次領兵的不是李翊,但那諸葛村夫乃是李翊帶出來的門生。”
    “劉大耳使這村夫督江南軍政,足見其之器重。”
    “此人奸詐狡猾的很,千萬不可露餡。”
    “不到萬不得已,亦無須與孤聯絡。”
    “汝二人隻管便宜行事便好。”
    雖然曹操嘴上罵罵咧咧,看不起那諸葛村夫。
    但內心裏還是有數的。
    荊州乃是南方政治中心,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那麽多人選不派,而派了一個資曆淺的諸葛亮。
    雖有培養下一代人的考量,但肯定是對方有一定能力,才會如此。
    更別提劉備還為其配備了極其豪華的陣容了。
    陳登的淮南水軍,趙雲的中央軍,高順的陷陣營,黃忠的神臂營。
    更有李翊在幕後作為指導老師,保證此行的順利。
    麵對這樣一個強大的敵人,即便蔡中、蔡和有充分的理由去投降。
    仍然困難重重,畢竟李翊、諸葛亮的眼睛並不好瞞。
    “汝二人千萬千萬小心,事成之後,重加封賞。”
    “休懷二心,否則汝等齏粉矣!”
    曹操軟硬兼施,再次叮囑二人。
    二人再次俯首,拜道:
    “吾等妻子俱在荊州,安敢懷二心?”
    “願丞相勿疑,某二人必取李翊、諸葛亮之首,獻於麾下。”
    曹操大喜,厚賞之。
    然後予二人五百軍士,駕船數十隻,順風望著南岸去了。
    ……
    話分兩頭,
    且說諸葛亮正在江夏理會進兵之事,忽報江北有船來到江口。
    其人稱是蔡瑁之弟,蔡中、蔡和,特來投降。
    二人非常耍滑的隱去了“族弟”身份,隻說是蔡瑁弟弟。
    以此來營造他們兄弟之間感情深厚的錯覺。
    二人想著,即便諸葛亮深究,繼續追問。
    到時候再解釋說是族弟也不遲,畢竟族弟也確實是蔡瑁弟弟。
    諸葛亮乃喚二人入內,二人一進屋子,當即哭拜道:
    “督帥明鏡!吾兄無罪,被曹賊所殺。”
    “曹操為人心狠手辣,既殺吾兄,又欲謀害我等。”
    “我等若繼續留在襄陽,早晚為曹賊所害。”
    “故吾二人,特來投降,欲為兄長報仇雪恨。”
    “望督帥賜恩收錄,我二人願為前部,敢不效死?”
    諸葛亮大喜,讚賞道:
    “……善!”
    “我軍中正乏了解荊州的宿將,汝二人來此,正解我燃眉之急。”
    “盡管放心,留在吾軍中便好,吾定為汝二人報仇。”
    話落,重賞蔡中、蔡和。
    兩人連連謝恩,垂淚頓首。
    不管蔡中、蔡和是不是真心投降,這都是一項重要的軍機。
    諸葛亮還是將之如實報給了李翊。
    李翊聽罷,乃問諸葛亮道:
    “蔡中、蔡和既是蔡瑁之弟,必熟悉荊州水軍。”
    “若委以重用,當大利於我軍擊破魏軍。”
    “不知孔明對此,作何感想?”
    諸葛亮知是李翊有意試探自己,當即回道:
    “丞相明鑒,亮以為蔡中、蔡和二人既是前來投降,卻不帶家小。”
    “隻恐不是真心投降,乃是曹操使來為奸細者,專欲刺探我軍情報。”
    在見到蔡中、蔡和的第一眼,諸葛亮就已經知道二人不是真心投降了。
    倒不是說,你前來投降,就必須要帶家屬。
    而是你蔡中、蔡和既然有功夫帶五百軍士過來,居然沒時間把家小給一起帶過來。
    想讓人不懷疑都難呐。
    李翊滿意地點了點頭,乃問道:
    “既然孔明識破二人的詐降計,打算如何處置?”
    諸葛亮乃道:
    “亮在江夏整頓軍備已久,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奈何曹操忙於訓練水軍,固守襄陽、江陵,不肯出戰。”
    “若使我軍強攻這兩處重鎮,斷難克也。”
    “時日一長,軍士亦必生疫病。”
    “則我軍敗績不遠矣。”
    沒錯,雖然看似孫劉聯軍這邊優勢很大,但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
    因為蔡瑁、張允的投降,使得曹操白嫖了荊州,占得了先機。
    導致孫劉盟軍這邊相當被動。
    而幾場水上作戰下來,把曹操給打怕了。
    直接縮在江陵不肯出來了。
    畢竟曹操已經輸不起了,也不敢再隨便浪了。
    逆風的曹操,是頭腦最為冷靜的狀態。
    所以,諸葛亮定下的作戰方針,就是誘曹操主動出來作戰。
    然後尋找戰機,一舉將之擊潰。
    這段時間,諸葛亮一直都在等待這個機會。
    而蔡中、蔡和的到來,使諸葛亮明白他的機會來了。
    “……依亮愚見,不妨將計就計。”
    諸葛亮一搖羽扇,洋洋灑灑向李翊獻上自己的作戰計劃。
    “管教他他們兩個去通報消息。”
    “吾這邊隻管殷勤相待,就裏提防。”
    “至出兵之日時,先要殺他兩個祭旗。”
    正說之時,人報征南將軍陳登至。
    陳登入內,與二人敘禮畢。
    當即開門見山,說明來意:
    “所謂兵不厭詐,蔡中、蔡和之降,切不可收用。”
    李翊聞言,彎唇笑道:
    “適才孔明亦言蔡中、蔡和二人是詐降,元龍親至,可為吾試言之。”
    陳登當即發表自己的看法:
    “大江隔遠,細作極難往來。”
    “故曹操使蔡中、蔡和前來詐降,刺探我軍中之事。”
    “我意將計就計,正要他二人通報消息。”
    “待時機一至,取二人頭顱作福物,為我水軍祭旗!”
    眼看陳登與諸葛亮的建議是一樣的,李翊忍不住放聲大笑:
    “……好好好!”
    “元龍之言與孔明甚是相合。”
    “看來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諸葛亮與陳登對視一眼,旋即異口同聲道:
    “丞相過獎了,如若丞相不反對。”
    “我等便依此計行事!”
    “……不,我反對。”
    李翊忽然話鋒一轉,打斷了二人的計劃。
    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解其意。
    李翊乃笑著為二人解釋:
    “二君之謀固善,然吾亦有廟算。”
    丞相也有計?
    兩人同時豎起耳朵,在他們看來,對蔡中、蔡和二人將計就計已是上策。
    李丞相在這個基礎上還能作何改良?
    李翊眼眸蹙起,背著手,緩聲說道:
    “戰之難者,非破曹軍,乃誘曹操出寨耳。”
    “若使曹操出寨,其人不善舟楫,非是淮南水軍敵手。”
    “況有周郎江東水軍為援乎?”
    “我自有計破之,然其固守江陵,退居襄陽終非長策。”
    “依我之計,何妨將蔡中、蔡和納為己用,使其為我誘敵。”
    此言一出,諸葛亮、陳登兩個人俱是身軀一震。
    讓你將計就計,不是讓你真的收降二人啊。
    麵對兩人的疑惑,李翊乃笑道:
    “……若納蔡氏兄弟,助我誘敵。”
    “待其傾巢來攻,伏兵四起,可一戰而擒之。”
    “江南之地,豈非反掌可得乎?”
    諸葛亮驚呼問道:
    “丞相欲行大險耶!?”
    “……非險也,此乃必勝之策。”
    李翊執扇,一直地圖,說道:
    “曹操生性多疑,若見二蔡得信,必自將大軍來戰。”
    “待其大軍傾巢而出,使之盡歿於江河之中,雖百萬不足懼也。”
    “到時魏軍將士皆為水中魚鱉,江南之地,當入彀中矣!”
    陳登忙道:
    “可蔡中、蔡和如何肯降丞相?”
    “縱其投降,若非真心,故意使詐,又當如何?”
    李翊乃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蔡中、蔡和二人本非忠良之輩,曹操殺其兄,其尚肯為曹操效力。”
    “今我以利誘之,料二人難以招架,必為我所用。”
    諸葛亮一皺眉,不解地問道:
    “既然欲用此二人,又何須得其真心?”
    “隻管將計就計,使之為我軍傳去情報便好。”
    “倘二人使詐,不僅錯失一大戰機,還須防此二人。”
    不止諸葛亮有此疑惑,陳登亦大感不解。
    想要利用蔡氏兄弟,直接將計就計就行了。
    何須招降那麽麻煩?
    萬一其偽降,你還得防著人家一手。
    況且蔡氏兄弟的家小都在荊州,人家真心投降的概率就更小了。
    李翊乃解釋道:
    “若隻是利用這二人船探軍報,有何難處?”
    “曹軍中人,謂我不敢用險。”
    “我偏要叫其知道,蔡中、蔡和二人吾不僅敢用,還要對其委以重任。”
    聽完李翊的發言,諸葛亮與陳登皆是一怔。
    隻能說丞相不愧是丞相,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這兩個雞狗之輩,咱們想的都是廢物利用。
    而丞相想的卻是將廢物利用之後,打造成高新產品。
    這頭腦確實與眾不同。
    無怪人家能在齊王身邊,掌大權十餘年,而穩如泰山,不被打倒。
    諸葛亮資曆淺,率先表示對李翊決策的支持:
    “既然丞相心中已有計較,那亮便全權聽丞相吩咐便是。”
    諸葛亮也是一位職場高手。
    他這話不僅表達了對李翊政策的擁護,又間接地將鍋甩給了李翊。
    既這政策是李相你定下來的,若是失敗了,咱們隻是按照你的吩咐辦事。
    到時候可不要怪罪我等。
    陳登則是遲疑了半晌,才無奈地歎口氣;
    “……也罷,既然丞相計較已定,吾輩又豈好多言?”
    “隻讓千萬小心便是,蔡氏兄弟絕非善類。”
    李翊淡然一笑:
    “善類者有善類之用,惡類者有惡類之用。”
    “宵小之徒,亦有其用。”
    “吾之用人,盡用其才,皆此之類也。”
    陳登默然,見李翊自信滿滿,知他每到用險兵之時。
    雖看似凶險,其實大多是其有八、九成把握的。
    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他又何須操心?
    隨後,李翊設帳,命關平引帳上帳下武士數百人在帳內帳外。
    然後召蔡中、蔡和二人來見。
    二人聽說是李翊召見,乃私下裏商議:
    “雖然此次南下之主帥是諸葛亮,然李翊才是齊國位高權重之人。”
    “他若發言,料諸葛孔明亦不敢違背。”
    “我二人雖過了諸葛亮這關,卻須得小心應付李翊。”
    蔡和說道:
    “隻管言及殺兄之仇,然後跪地垂淚。”
    “料李翊必不生疑。”
    計較已定,兩人依照命令,去見了李翊。
    見帳外陳列武士,鎧甲覆爽。
    軍容甚肅,皆心中不安。
    眼看就要進帳了,二人又強打精神,挺直腰杆走了進去。
    方一入帳,二人正準備跪拜哭泣。
    誰來李翊先聲奪人,拍案厲喝道:
    “大膽蔡中、蔡和!爾等知罪否!”
    這一呼喊,瞬間將二人給喊懵了。
    將來前提前背好的台詞,也盡數忘之於腦後。
    被李翊這麽一嚇唬,頓時跪伏於地,連連叩首:
    “……丞相饒命!丞相饒命!”
    “我等實不知有何罪!”
    見此情景,連李翊都差點沒忍住笑。
    隻能說,沒經曆過政治場合洗禮的人,簡直不要太好嚇唬。
    遇到緊急情況時,連撒謊都不會撒了。
    你要是真不知道自己有何罪,又何須如此害怕?跪地求饒?
    李翊暗自歎一口氣,感慨對手太弱,連玩弄二人的興致都沒有了。
    隻繼續作怒,厲聲叱道:
    “汝二人好大膽,既見本相,還敢相欺耶?”
    “汝二人受曹賊之命,詐降於我,當真以為吾不識?”
    蔡中、蔡和盡皆失色,以為必死無疑,伏在地上,戰栗不能言。
    李翊高坐帳上,也不再發言,隻冷冷地望著二人。
    一旁的關平持刀在側,嗔目而視。
    唬得蔡氏兄弟兩個,出汗如漿,手腳俱顫。
    兩人就跪在那裏,等候李翊發落。
    偏偏李翊遲遲不發言,兩人也不知是生是死。
    心情此起彼伏,混亂如麻。
    良久,李翊這才緩緩開口,轉溫言說道:
    “汝等欲死耶?欲生耶?”
    蔡中、蔡和不假思索,磕頭如搗,連連道:
    “稟丞相,我二人願活命活命!”
    “但求丞相饒恕我二人,我二人縱是當牛做馬,亦當報效丞相大恩大德。”
    現在兩人隻求活命,哪裏還管其他?
    早已將曹操交代的事情拋諸腦後,先把小命保住再說。
    李翊見此,乃道:
    “吾知爾等行此事,亦非心甘情願。”
    “曹操本是閹宦之後,贅閹遺醜。”
    “今僭稱魏公,人人得而誅之。”
    “汝二人又何必為虎作倀,為他效力?”
    “當初曹操在河北,敗於我手,正是狼狽之時。”
    “其與我主爭奪天下,幾乎是敗局已定。”
    “怎奈其趕上劉表身死,蔡瑁、張允舉荊州之眾獻予曹魏。”
    “固使其得以在大江之上,與吾王師爭衡。”
    “故蔡瑁、張允二人,說是於曹操有再造之恩亦不為過。”
    “然而曹操如何對待此二人?”
    “無端將之殺害,奪其兵權。”
    “其人忘恩負義至此,可見一斑。”
    “今又欲差使汝二人為其張目,待其功成,必先害汝。”
    “我笑汝二人死到臨頭,還不自知。”
    李翊有深入淺的為蔡氏兄弟解釋了,你倆被曹操蒙在鼓裏還不知道。
    並且講的也是有理有據。
    你二人舍生忘死來替曹操當間諜,人曹操會領情嗎?
    你倆就算為他立下再大的功,能比的上蔡瑁、張允的功績?
    蔡瑁、張允可是真正使得曹操不費一兵一卒,白得了荊州。
    如此厚恩,曹操也是說殺就殺。
    何況你們兩個無權無勢的小輩?
    經過李翊這麽一分析,蔡中、蔡和二人頓時醍醐灌頂。
    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這麽個理。
    咱兄弟二人這是被曹操當猴耍了呀!
    兩人當即跪伏於地,再拜道:
    “丞相之言,真令我二人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敢請丞相教我等以保身立命之策!”
    蔡氏兄弟也不傻,既然李相沒有馬上殺他們兩個。
    那就肯定是要用他們兩個,兩人表現的機會來了。
    李翊乃接著說道:
    “今齊王劉玄德乃漢室宗親,仁義之名著於四海。”
    “曹賊殺汝兄長,汝等不思報仇,反為之效死,未免過愚矣。”
    二人乃泣道:
    “非是吾等不欲報效,實恨力不能及也……”
    李翊乃親扶二人起身:
    “吾非但能夠救汝二人性命,還能使二人後半生榮華富貴,包享清福。”
    二人垂淚拜曰:
    “倘如是,丞相恩同再造!”
    “計將安出?”
    李翊乃道:
    “今曹操使汝二人來探我軍情報,汝二人隻管依我命令行事即可。”
    “隻要爾等誠心歸順,來日自當表奏天子,為汝二人封列侯。”
    “他日克複荊州,汝兄弟二人自可繼蔡瑁之名位。”
    兩兄弟當即頓首再拜:
    “丞相金石之言,吾等謹記,未知丞相有何吩咐?”
    “我二人依令照做便是。”
    李翊乃道:
    “今日天色已晚,汝二人可先回去休息。”
    “明日自有用汝二人之處。”
    兩人謝恩而去。
    關平見二人走遠,這才上前,詢問李翊道:
    “貪生怕死之輩,相爺何故重之?”
    “倘真有用處,適才何須揭穿二人身份?”
    “隻管將計就計,使之替我等欺詐曹賊便是。”
    李翊微微一笑:
    “此二人我有大用,非他二人真心實意投誠不可。”
    關平一頓,又問:
    “那相爺覺得,此二人適才是真心投降否?”
    李翊沒有馬上回答,沉吟半晌,點了點頭。
    “料二人已心服矣。”
    關平適才隻看見了兩個貪生怕死之輩,沒辦法看出二人是不是真心投降。
    隻盼李翊能夠小心,別真輕信了二人。
    將我軍重要情報泄露出去,使曹操知曉。
    李翊駐立於風口處,平靜地望著滾滾江水。
    他一直自負於自己的禦人之術。
    相信這次也不會例外。
    要說此刻已百分百信任蔡中、蔡和兩兄弟,倒也不至於。
    為此,李翊先晾了兩個人一晚上。
    之所以沒有馬上發布任務,而是等到明天。
    就是因為兩個人適才經曆了大起大落,腦子並不清醒。
    將這二人放回去休息一晚上,兩個人肯定也是徹夜難眠。
    會仔細思考李翊對他們說過的話。
    等一晚過後,兩人是否想通。
    李翊一看便知。
    次日,清晨。
    李翊再召蔡中、蔡和來帳中相見。
    果不出李翊所料,二人精神麵貌並不好看。
    顯然是沒睡好。
    但還是打起精神,來到李翊帳前,表示丞相但有吩咐,他二人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翊乃牽唇笑道:
    “我已知汝二人忠心矣。”
    “今可仍照前事辦理。”
    “我於汝二人受計,汝二人可依計行事。”
    蔡中、蔡和上前,側耳傾聽。
    隨後,依照李翊吩咐,給遠在襄陽的曹操回信。
    其書略曰:
    “蒙丞相密遣,詐降李翊。”
    “臣等幸不辱命,已得其信重。”
    “翊每議事,皆令臣等參讚,故盡得其謀。”
    “今探知,李翊欲趁秋汛水漲,親率舟師襲我江陵。”
    “其先鋒甘寧已潛師至沙羨口,約以火矢為號。”
    “江東糧草則俱屯陸口,守備空虛。”
    “翊嚐謂臣曰:‘曹操水軍新敗,膽氣已喪。若以精兵夜襲,可一戰擒之。’”
    “臣等佯讚其計,翊遂定於八月壬子夜舉事。”
    “伏惟明公早作準備,將計就計,可獲全勝。”
    “臣等當為內應,臨期舉火為號。”
    “建安十一年七月,蔡中、蔡和密呈。”
    曹操得其書,感慨於蔡氏兄弟驚人效率的同時。
    又對書信的內容產生了質疑。
    先不考慮蔡中、蔡和二人的忠心問題,單說李翊何等人精?
    豈會如此便輕易信了蔡中、蔡和,還將這麽多情報泄露給二人。
    於是,聚集眾文武商議。
    果不其然,此信一經展出,朝中立馬分為了兩派。
    一派人認為李翊狡詐多欺,不可輕信。
    一派人則認為蔡中、蔡和帶回來的情報極具軍事價值。
    若是放棄,錯失良機!
    一時間,曹操躊躇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