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

字數:4983   加入書籤

A+A-


    曆史上的陳登待在廣陵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但政績卻非常顯著。
    除了恢複廣陵的人口生產之外,在軍事上不僅兩敗孫策,還成功頂住了袁術的進攻。
    從袁術手中收回了射陽。
    這其中,都有陳矯的參戰,陳登的成功離不開背後陳矯的默默付出。
    劉備聽完陳矯這一年在廣陵的功績,盛讚其德行,也命人賞賜絹布酒肉,以彰其功。
    “登已收到確切的情報,袁術在九江糾集兵馬,將在明年開春來犯徐州。”
    “使君當早做準備!”
    盡管陳登已在書信中提醒了劉備,但現在見到本人,還是忍不住再次提醒。
    “哼,他來的正好。”
    “他不來找我,我卻要去找他。”
    劉備麵露不屑,巴不得早點兒與袁術一決雌雄。
    陳登又道:
    “登欲在廣陵開鑿一條邗溝西道,然後建一座堅城。”
    “如此進可以攻袁術心腹,退亦可守袁術北上。”
    要不然怎麽說陳登是六邊形戰士,他不但精通水利,還對築城術頗有研究。
    此來下邳的第三個目的,便是要錢。
    因為開鑿河道的工程太過浩大了,必須要劉備這個掌舵人親自拍板。
    並且強大如陳家,獨自負擔河道的開鑿,也有些吃不消。
    這需要老劉出麵幫襯一二。
    “需要多少錢?”劉備問。
    “隻需一千萬!”
    陳登眼皮都不眨一下地答道。
    數目已經算極少的了,虧得陳登懂行,能減少大量的成本浪費。
    並且他此前在廣陵鎮壓了大量的叛亂,可以通過征發囚犯作為勞動力,以此減少人工成本。
    不過這個數目依然不小,修河道所需要的不單單隻是錢,更重要的是糧。
    劉備並沒有馬上做決定。
    李翊在旁側給出了自己意見:
    “早在吳王夫差之時,便開鑿邗溝連接了長江、淮河的水路交通。”
    “今若能使元龍縮短航道,便能避開射陽湖的風浪之險,為將來水師南下做準備。”
    水路還能極大的減少運輸成本,光這一條,就值得投入大量的錢糧進去。
    隻要是有戰略眼光的人,都會極為重視水路的開發。
    而事實上,隨著李翊利用精鹽在徐州推廣,導致徐州鹽民和鹽商的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
    劉備僅去年征收的鹽稅,就高達八百萬錢。
    一千萬錢,其實咬咬牙也能挺過去。
    陳登也在一旁幫腔道:
    “我欲將津湖、白馬湖等小湖串聯,如此便能極大縮短廣陵與徐州本部的交通運輸。”
    “將來不論調兵遣將,還是運輸糧食財貨,都能極大減少時間成本。”
    “況廣陵地勢平坦,除北部淮河之水,與縱觀南北的邗溝之外,再無險可守。”
    “若能建好此次航道,不僅能抵禦南麵敵人的進攻,還可以因地製宜,興修水利。”
    “用來長久灌溉農田,廣陵一定能夠成為徐州的良田。”
    “此乃一舉三得也!”
    陳登洋洋灑灑地說道,向劉備講明開發邗溝水道的好處。
    劉備又問:“幾時能夠竣工?”
    陳登答:“少則三年,多則五年。”
    劉備沉吟半晌,道:
    “工程雖大,但收益不小。”
    “既然元龍有此誌向,便放手去做吧。”
    “回頭我便與子仲商議此事,不日便將錢糧送到。”
    這就是劉備,隻要手下人有能力有想法,他一定會給你機會。
    比之現在許多領導都要強。
    李翊拉著陳登的手,私下裏小聲對陳登說道:
    “邗溝水道工程浩大,元龍誇口一千萬錢便能竣工,豈非大言欺人?”
    陳登嘿嘿一笑:
    “若不如此說,隻恐使君心存疑慮,反而延誤工期。”
    “不過子玉倒也不必過於擔憂,水道航運乃是利國利民之舉,我陳氏絕不會冷眼旁觀。”
    李翊想想也是,曆史上的陳氏就是靠著自己修建了邗溝河道,用來抵禦袁術的進攻。
    屬實是不易。
    也再次證明了,陳珪陳登父子是真的忠於徐州。
    為了徐州,真是什麽都能夠豁出去。
    “言歸正傳,適才使君說要建設水師,隻是軍中缺少訓練水軍的將領。”
    “方才登言要為使君舉薦二人,正是水戰之才。”
    說回正題,陳登將兩名壯漢帶到劉備身前。
    兩人皆是遊俠打扮,自報家門道:
    “九江周幼平——”
    “九江蔣公弈——”
    “拜見使君!”
    這二人竟然便是此前李翊向劉備舉薦的周泰、蔣欽。
    不想連帶著陳矯三個人全部與陳登撞車。
    他二人其實也算是九江本地的豪強,但這個豪強又不夠豪。
    大致跟徐盛差不多,不至於像平民那樣為衣食發愁,也能拉出幾十號人來。
    但也僅限於此,跟真正動輒拉出上千童仆的豪強大佬還是比不了。
    “我二人本為水上營生,手下也有百十號人。”
    “隻是這終非長久之計,前日蒙使君軒車征辟,故來投效。”
    本來兩人是打算去投靠孫策的,因為挨得近嘛,袁術塚中枯骨不值一提。
    而孫策則是英雄豪傑,又在江南打仗,二人很有機會在那裏大展拳腳。
    不想中途收到了劉備的軒車征辟。
    兩人當即改了主意。
    無他,
    劉備是正兒八經的省級高官,而且仁義之名天下有知。
    反觀孫策,此時僅僅隻是袁術手下的校尉,寄人籬下不知何時能夠出頭。
    不要小看這一點。
    早年太史慈沒有歸順劉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劉備還是公孫瓚的小弟。
    而太史慈的誌向是:“帶三尺長劍,升天子階”。
    所以他寧願跑去揚州找劉繇,都不願意投靠劉備。
    現在孫策也是同理。
    此前周泰、蔣欽二人沒得選,但現在他們要選玄德公,他才是眾望所歸!
    況且人劉備還是主動過來征辟的,說明是真心欣賞二人的才華。
    士為知己者死,周泰、蔣欽僅是出於這一點,也要選擇劉備。
    陳登解釋道:
    “其實登在廣陵,發覺這裏水賊猖獗,便有意招募天下英傑。”
    “不想正撞見這兩位壯士,皆是水上英豪,便將之一並帶來薦於明公。”
    劉備大喜道:
    “二位壯士不棄備德行淺薄,不遠千裏來投效,備實是欣喜不已!”
    周泰、蔣欽二人同時拱手道:
    “我等皆願為明公效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