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

字數:8261   加入書籤

A+A-


    “啊!!!”
    “郭貢無能鼠輩,竟然不戰先退!”
    此時,鄄城的曹操正在大發雷霆。
    抽刀在手,將身前案幾斬作兩段。
    若是郭貢在他麵前,他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
    “此小兒枉為名士,先從涼逆,如今竟敢依附大耳賊,與我為敵!”
    荀彧、程昱、滿寵、夏侯惇、曹仁、曹洪、於禁、李典一眾文武皆在大堂之內。
    除戲誌才重病在床,未能前來之外,能到的都到了。
    “若非困於呂布戰事,吾當親自發兵梁國,斬殺郭貢。”
    “然後戮其屍,方雪吾恨!”
    眾人皆沉默不言,本以為三路兵馬同時出擊,能給劉備造成麻煩。
    讓他停止向豫州擴展。
    結果袁譚不堪一用,被生擒不說,損兵折將,丟人現眼。
    郭貢更是離譜,居然不戰自退,使劉大耳不費一兵一卒便退去一兵。
    更可恨的是,郭貢疑似已向劉備投誠。
    好家夥,不但不能讓郭貢這路兵馬給劉備造成威脅。
    反而讓劉備在豫州又插了一顆釘子?
    而最令曹操感到憤恨的還是袁術。
    這廝坐山觀虎鬥,明明已經派了張勳、橋蕤領兵兩萬北上,卻遲遲不進攻。
    想等郭貢、袁譚那邊吸引住劉備火力後,再來趁火打劫。
    “塚中枯骨!塚中枯骨!”
    曹操歇斯底裏地吼道:
    “都是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無能之輩!”
    “與此輩共謀,操深感恥辱!深感恥辱!”
    曹操氣得直跺腳,暗想世界上怎麽會有這麽蠢的人?
    三路兵馬同時出擊,飛龍騎臉的局。
    被你們三個廢物打成這樣。
    曹操差點兒沒被氣得吐血。
    “諸位都不必相勸了,等滅了呂布,我非提兵去徐州問罪他劉備不可!”
    我們也沒勸啊……
    眾人都在那裏暗想,曹操真是氣昏頭了。
    但他們作為屬下,麵對這種情況,也隻能選擇默不作聲,任由曹操發泄胸中怒火。
    又過許久。
    曹操把劉備從出身到家世又給罵了個遍,直到終於罵不動了。
    這才怒氣漸消。
    “……罷了。”
    曹操精疲力盡地坐倒在地,理智也恢複了不少。
    “諸公,看來是時候和劉備講和了。”
    這便是恢複理智的曹操。
    剛才他盛怒時,還揚言說要提兵找劉備問罪。
    現在發泄完了,便知道正確的做法,就是跟劉備講和。
    但是代價呢?
    曹操看向滿寵,頹然道:
    “伯寧,勞你去往徐州一趟,麵見劉備。”
    “就說我願意與他共分豫州。”
    不錯,代價就是讓劉備參與到豫州勢力的瓜分中來。
    原本豫州還是曹操、袁術兩家爭鬥。
    但從劉備先讓陳珪重回沛相,又讓張飛提兵進魯國的舉動來看,劉備已有染指豫州之意。
    盡管戲誌才已經獻策,三路出兵,欲將劉備勢力趕出豫州。
    但從結果來看,戲誌才輸了。
    他輸給了劉備背後那位高人。
    成王敗寇,不容分說。
    既然曹操輸了,就隻能是讓劉備的大手,伸進他的豫州裏來。
    “明公打算怎麽做?”
    滿寵躬身問道。
    曹操隻覺頭疼,盯著豫州的地圖目不轉睛。
    上麵的每一寸土地,曹操都舍不得。
    他的家業本來就在豫州,未來重點的發展方向肯定也在豫州。
    現在卻不得不讓出部分土地給劉備,曹操的心都在滴血。
    “既然劉備想要魯沛,我便將此二地讓給他。”
    “公等看是如何?”
    本來這兩地就不是曹操所有,他相對來說沒那麽心疼。
    而從地理環境來看,魯國和沛國剛好覆蓋住了徐州的西部。
    與徐州西邊的彭城接壤。
    等於是給了徐州一個緩衝地帶。
    我們都知道徐州的地形主要就是平原,易攻難守。
    如果在西邊能多出魯國、沛國兩個緩衝地帶,那麽徐州的國防也將進一步提升。
    至少不會再發生曆史上呂布一舉偷襲下邳的這種情況。
    因為缺少緩衝地帶,呂布幾乎一馬平川,直接就殺至下邳治所。
    對於老劉來說,實在太過危險了。
    “隻怕劉備胃口未止於此。”
    滿寵歎息一聲,無奈說道。
    “伯寧此話何謂?”
    曹操眉頭皺起,心中揚起一抹不好的預感。
    “明公且看。”
    滿寵用手在地圖上輕輕一敲。
    “魯國直插兗州心腹,劉備卻舍泰山,而進兵魯國。”
    “況其去歲收複琅琊,所得臧霸等泰山將,皆出身泰山郡。”
    “寵隻恐劉備他……”
    雖未將話說完,但曹操已經知道滿寵想說什麽了。
    劉備除了魯沛以外,還想要泰山。
    泰山毗鄰彭城、琅琊。
    如果與魯國、沛國連接在一處,則徐州西部徹底安全無虞了。
    接下來,若是有人想打徐州,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繞過泰山,從青州入琅琊,南下奪取徐州。
    要麽從揚州出發,北上進攻廣陵,自南向北,奪取徐州。
    但無論是青州也好,還是揚州也罷,這都不是曹操所控製的。
    兩邊地方,分別被當世最強的兩大諸侯袁紹、袁術所掌控。
    他曹操就好像是一個局外人一般,不知不覺間,被踢出了參與徐州的問題討論中。
    “難道這便是李翊對我的報複嗎?”
    曹操差人打聽過了,自己的騎兵之前追殺過李翊,結果被劉備救了。
    李翊便死心塌地為劉備出謀劃策。
    曹操不知不覺間,給自己挖下了一個大坑。
    早知道這樣,當初就該那個地方屠幹淨。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現在徐州在李翊的謀劃下,局勢越來越穩固。
    一旦割去魯沛、泰山,則徐州西部無虞。
    北邊的青州似乎也與徐州修好,開始互通貿易。
    而隻剩下南麵有威脅的袁術,卻又剛好是劉備重點對付的對象。
    妙,妙啊……
    曹操對李翊的種種謀劃愈發感到佩服,轉而又是一陣悔恨:
    “如此奇才,不能為吾所有。”
    “可恨,可歎……”
    “明公,那這泰山郡……?”
    滿寵接著追問,想看曹操對泰山是個什麽態度。
    泰山可不是豫州的,是兗州的。
    曹操作為兗州牧,要把泰山讓給劉備的話,確實有夠擰巴的。
    不過泰山郡雖從行政劃分中屬於兗州,但地理位置來看,卻非常適合徐州。
    因為泰山郡有蒙山、太山之險。
    簡直是徐州左翼的天然屏障,彌補了徐州無險可守的缺點。
    更為重要的是,泰山民風彪悍,那裏出來的兵卒,個個悍勇善戰。
    之前陶謙雄踞徐州時,就是靠著從丹陽帶過來的丹陽兵。
    不過丹陽在揚州,不論是劉備還是陶謙,都不好回血。
    但泰山兵不同,隻要控製泰山。
    然後利用臧霸這幫泰山將的影響力,就能源源不斷地從泰山征募士兵回血。
    泰山境內多河流,若是能夠將之與魯沛連接在一起,靠著水運交通。
    便能不斷地將本地的鐵礦與士兵運輸到徐州去。
    李翊這是為劉備打造了一個戰爭機器啊……
    曹操愈想愈是害怕,總覺得劉備在將來會成為一個比袁紹更加可怕的對手。
    荀彧站出來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泰山本非我有,今呂布乃首患,除呂布乃當務之急。”
    泰山郡原本的太守是應劭。
    但是受到曹操伐徐州的牽連,被迫去北方投靠了袁紹。
    泰山便成了無主之地。
    在青、徐、兗三州的包圍下,隸屬中立。
    境內多賊寇,真要入駐泰山,怕是也要費不少心力來剿賊。
    “劉備已得魯沛,若再將泰山讓給劉備,其勢力便覆至青、徐、兗三州。”
    “隻恐將來成我軍大敵。”
    曹操揉了揉太陽穴,表達了自己內心中的不安。
    荀彧一捋胡須,認真分析道:
    “臧霸本割據琅琊,自在為王,因迫於劉備壓力,而向其俯首。”
    “今可使驅虎吞狼之計,表奏臧霸為魯相,施之以恩惠。”
    “來日不說其為我所用,也好使其保持中立。”
    本來是想表臧霸為泰山太守的,但是此舉有違三互法。
    便改為魯相。
    但不管怎樣,都是在劉備陣營中埋下了一顆釘子。
    “此計甚好!”
    曹操頷首,又對滿寵說道:
    “伯寧可去徐州告訴劉備,就說魯沛我願意讓給他。”
    “至於泰山郡的費縣、南武陽、華縣、南城等地,亦可交割給他。”
    曹操說這話時,語氣雖是平淡,可內心實是滴血。
    這些郡縣都地處要隘,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但曹操現在卻不得不安撫好劉備,萬一他真發起狠來,明牌跟呂布合作,一起對付自己。
    那絕對不是曹操想要看到的。
    程昱眼珠骨碌碌一轉,補充道:
    “既然文若獻驅虎吞狼之計,不如更進一步。”
    “明公可表奏劉備之人,為諸縣縣令,然後再表奏呂布麾下之人也為諸縣縣令。”
    “以此挑撥呂、劉家關係,使之不能相合。”
    呂布麾下其實是有不少兗州名士的,甚至他的很多兵眾都是兗州世族幫他募集的。
    呂布其實已經半個身子和兗州世族綁定在了一起。
    程昱的意思就是,劉備既然想染指兗州,那就讓他和呂布麾下的兗州士人利益衝突。
    即便不能引起兩家爭鬥,也好讓他們貌合神離,不能聯手對付自己。
    “就這麽辦!”
    曹操一拍手,采納了程昱、荀彧二人的建議。
    在滿寵出發前,曹操又單獨找到他,私下裏對他說道:
    “伯寧,我欲再囑你一事。”
    “明公請說。”
    滿寵洗耳恭聽。
    “你此去徐州,見著李翊,就說我願表他為陳國相。”
    “可令其即日來陳國赴任。”
    說完,還不忘交給滿寵一個錦盒,補充說道:
    “見著李翊時,將這錦盒交給他。”
    滿寵微微一凜:
    “明公莫非是想……?”
    曹操揮了揮手,不再多言。
    “你且去罷,見著李翊,替我看看他是何心意。”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