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

字數:12773   加入書籤

A+A-


    “明公是希望布留下高順在徐州,訓練新兵麽?”
    呂布張口問。
    劉備頷首,答:
    “備無甚才德,卻占據大州,手中乏人管理。”
    “久聞高將軍統兵有方,治軍有道。”
    “若能得高將軍訓練徐州新銳,誠乃天邀之幸。”
    呂布微一沉吟,他知道高順此人有能力,而且對他很忠心。
    但呂布並不喜歡高順,反而常常疏遠他。
    史書叫,“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這話聽起來就很矛盾。
    呂布這什麽腦回路,明明知道高順能力強還忠心。
    卻不肯用他?
    其實這很好理解,
    高順品德高尚,就像是一麵鏡子,與呂布形成了鮮明對比。
    高順經常勸諫呂布,說那些國破家亡的人,不是說麾下沒有忠臣智者。
    隻是他們不能用人。
    呂將軍您做事輕率,懶得思考。
    動不動就說自己犯錯了,那您犯的錯也太多了。
    這滿是說教的語氣,爹味兒太濃了。
    眾所周知,呂布最不喜歡的就是爹味兒太濃的人。
    他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聽了這話能高興嗎?
    你了不起,你清高!
    是我呂布耽誤了你行不行?
    這就好比有一位經常批評你的老師,雖然人家說的句句在理,但你是想躲著他還是親近他呢?
    高順其實也是一個不懂職場的耿直人,跟關羽很像。
    但又沒關羽那麽高的魅力,到哪都有老板哄著慣著。
    作為對比,張遼在職場上就圓滑的多,呂布也是比較喜歡張遼的,願意跟他親近。
    至於高順,呂布直接奪走了他的部隊,交給了魏續帶領。
    等打仗的時候,再把它還給高順。
    仗打完了再交回來。
    高順對此始終毫無怨言。
    史書叫,“順亦終無恨意。”
    而諷刺的是,呂布喜歡的張遼、魏續都投降了曹操。
    魏續是直接綁了陳宮、高順,舉城投降。
    張遼當時是魯相,也是看呂布大勢已去,直接帶領部隊主動投降的。
    反倒是高順寧死不降。
    呂布對不起高順,而高順絕對對得起呂布。
    “是否是隻要借用高順一人?”
    呂布試探著問。
    雖然他不喜歡高順,但高順手上可是有著七百陷陣營。
    若是劉備還想把陷陣營給拿了去,那他送的那點錢糧是根本不值一提的。
    “備隻想借高將軍一人,別無他意。”
    劉備打消了呂布心中的疑慮,沒有想搶奪陷陣營的意思。
    反正有了高順在,何愁訓練不出陷陣營來?
    “好。”
    呂布再無所顧慮,轉頭麵向一旁的高順說道,“高將軍,你便留在徐州,替使君訓練新兵罷!”
    “喏。”
    高順拱手領命,未想其他。
    劉備見此大喜,即命麋竺將承諾好的錢糧,如數交割給呂布。
    又帶高順前往校場,檢閱新兵。
    沿途所見,令高順也不由一歎:
    “我聞劉使君在徐州廣聚糧草,調練兵馬,遠近之士多歸之。”
    “今日得見,可見所言不虛。”
    劉備點頭笑道:
    “備本愚陋,起於草野,後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遂聚誌同道合之義士,共商起兵,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
    “若能得社稷安定,海宴清平,備平生之願足矣。”
    好誌向……
    高順暗自感慨,劉備有雄才,無怪能在徐州收眾人之心。
    “高將軍可能將這支兵馬演練一陣?”
    劉備指著這隊新兵,向高順示意。
    “樂意之至。”
    高順領命,即至校場訓練新兵。
    三令五申過後,軍士已能進行基本的調度布陣。
    又過半個時辰,新兵已經能夠聽從高順調度,列陣攻守。
    列陣整齊,張弛有度,威風凜凜。
    劉備及關羽、趙雲在內,無不驚訝連連。
    他們平生尚未見過如此陣勢。
    “這便是陷陣營的威力麽?”
    劉備主動發問,感慨不愧是軍師力薦的人。
    一群新兵蛋子,才半個時辰,愣是能夠被高順調教的虎虎生風。
    像是征戰了多年的老兵似的。
    徐州乃是四戰之地,三麵環敵。
    除了北麵琅琊有些山嶺可以阻擋敵軍之外,剩下地方皆是一馬平川。
    所以隻能靠戰士的血肉之軀,築成一道道高牆,用來防範敵人的進攻。
    “陷陣營健兒善於攻堅,我等自立徐州以來,多為防守戰,鮮少攻城略地。”
    李翊在一旁為劉備耐心解釋,“有此陷陣先登之士,日後攻城略地,將大有裨益。”
    史書記載高順的陷陣營是,“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說起來,曆史上老劉就被高順擊敗過。
    當時在小沛,呂布派高順來攻打,老劉沒擋住。
    然後曹操又派夏侯惇過來幫老劉一把,結果又沒打贏。
    可見高順不止會練兵,指揮作戰也是相當不錯的。
    劉備不覺喜上眉梢,拉著李翊的手,感慨道:
    “軍師費了良多心思,為我徐州謀劃,備實在感激不盡!”
    少時,
    高順走了過來,向劉備拱手一禮。
    “使君,這支新銳可以訓練。”
    劉備微微一怔,“原來高將軍適才是為試煉人手。”
    高順點了點頭,非常實誠地答道:
    “兵者,生死之地,非勇者不能任爾。”
    “若欲訓練陷陣健兒,須選勇猛者,出列受命。”
    “然使君這批健兒,皆壯士勇猛,可充先鋒。”
    高順說這話時,雖然平靜,但內心實則波濤洶湧。
    暗歎劉備在徐州已擁重兵,竟還能招募到這麽多精壯之士。
    其人在徐州是多有名望?
    其實,這群新兵是劉備準備了很久,才湊齊的。
    他們的父母親人大多死於戰亂,現下無依無靠。
    這些人皆懷著對仇敵的痛恨,有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力。
    同時,也有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多年的戰士,他們的孩子,有的也被選了進來。
    劉備在這些人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之所以個個龍精虎猛,身強體壯,除了每日的訓練外,他們的夥食也是最好的。
    每日每天可分配到一升的口糧供應。
    並且不時會有魚、蝦、肉禽類的賞賜。
    之所以敢這麽搞,主要得益於李翊推行的屯田政策。
    徐州並不缺水,大量的水田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更有利曲轅犁的發揮。
    光是在廣陵,就能夠做到一年三熟。
    後世所謂的隻有宋朝占城稻出現時,水稻才有一年三熟。
    其實占城稻並不是宋代的。
    它甚至都不是東漢才有的。
    早在西漢時期它可能就已經存在了。
    2007年11月,在對荊州被盜的謝家橋一號漢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就從中出土了一批西漢古稻。
    在對古稻進行分析後,發現古稻性狀與野稻、早期古稻和粳稻都不相同。
    而比較接近秈稻,因此被認為屬於傾秈稻類型的栽培古稻群。
    包括《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也認為,宋代以前便已經有秈稻了。
    所以在徐州推廣水稻的種植,如不出意外,是可以使糧食產量翻個三五倍的。
    等到明年春天,徐州便能收獲一大批糧食。
    得益於此,劉備除了大肆購買戰馬,擴建騎兵之外。
    也開始擴軍,給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部曲都各自擴充了一千人。
    然後,在李翊的建議下,挑選一些敢死之士,重點培養。
    訓練好之後,用來先登陷陣。
    好巧不巧,呂布來了。
    他麾下剛好就有一位能夠訓練陷陣之士的名將。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幫高順留在了徐州,讓他幫忙訓練陷陣營。
    “若要順替使君訓練陷陣健兒,倒也不難。”
    “可若要將這些人皆練做陷陣營,卻難呐。”
    高順向劉備如實匯報,表示自己訓練不了這麽多人。
    “哦?”
    劉備眉毛一揚,“高將軍可是覺得力有不逮?”劉備暗想這群新兵也才三千人,高順不至於連這麽點人都訓練不好吧?
    “非也。”
    高順搖了搖頭。
    “若隻是將這群人練做陷陣先登,敢於衝陣,倒是不難。”
    “可若要使他們發揮出陷陣營的真正威力,卻誠難辦到。”
    “非是順不盡心竭力,而是恐使君有心無力。”
    跟我有關?
    劉備更加疑惑,暗思這跟我有什麽關係?
    李翊站出來替劉備解惑,道:
    “想來高將軍所指的,是陷陣營的裝備。”
    “正是如此。”
    高順點了點頭。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陷陣營既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取,可為何高順自己手裏才七百人呢?
    呂布明知道陷陣營強,為什麽不擴建呢?
    因為史書原話叫,陷陣營是“鎧甲鬥具皆精煉齊整。”
    這個是百分百的披甲率,在當時屬於頂配。
    漢末諸侯混戰時,士兵的披甲率是非常低的。
    別說鐵甲,很多士兵連皮甲都湊不出來。
    呂布之所以能夠武裝出一支千來人的陷陣軍士,是因為他之前在朝廷當過奮威將軍。
    既然是軍官,從武庫裏搞一千件裝備出來不是難事。
    等他離開京城後,再想搞一套全副武裝的精甲,就沒地兒搞了。
    所以麾下的陷陣營,始終隻是“號為千人”。
    “哈哈哈……”
    聽到高順表明的難處,劉備卻從容一笑。
    “我道是甚事,原來是鎧甲鬥具不足。”
    “此易事耳。”
    劉備轉頭問一旁的別駕麋竺,道:
    “子仲,你家裏的鐵營,可產鐵多少斤?”
    麋竺對自己家裏的產業是非常清楚的,隻是微一沉吟,就回答道:
    “臣老家朐縣有處鐵營,隻要給足原料,可日產生鐵五百斤,一歲可產二十萬斤。”
    東漢在天下一共設置了34個鐵官營。
    而其中徐州就是產鐵大戶。
    除了麋竺老家朐縣外,彭城、下邳、廣陵等地都有著官營鐵匠鋪。
    當然了,由於漢末皇綱失統,這些鐵官營基本上都被本地的豪強大族給兼並了。
    麋竺家裏就壟斷了徐州的鹽鐵官營,不可不謂豪強。
    如今劉備五郡一統,手裏已經控製了七座鐵官營。
    而原料就更不缺了,除了徐州本土生產之外。
    隔壁豫州的魯、沛兩國,也是產鐵大國。
    劉備已經遙控了這兩個地方,當地生產的鐵礦直接通過泗水水路運送到下邳來。
    除此之外,北邊兒的青州同樣有六處鐵官營。
    而劉備早就和袁譚達成和解,互通貿易。
    通過販售精鹽,來換取青州的生鐵。
    甚至都不用加工生產,直接就能夠得到現成的鐵。
    有了充足的鐵料,徐州的鐵匠鋪可謂是火力全開。
    除了打造兵器甲胄之外。
    劉備撥了三萬斤鐵,命人打造一萬把鋤頭,用作屯田之用。
    又撥兩萬斤鐵,用來打造兩千架曲轅犁,輔以水稻耕種。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徐州已經有了鋼鐵軍工企業。
    這也是為什麽,李翊力薦劉備開始屯田,休養生息,莫起兵戈。
    因為糧食、裝備、人口都在高速增長,這不屯田發育一波太浪費了。
    等這些數量堆積起來,那真的是可以對外重拳出擊了。
    見誰打誰,一拳一個。
    “子仲,你便命鐵匠按照高將軍的需求,如數打造三千副鎧甲鬥具來。”
    “中間需費多少鐵料,多少金錢,可一並從府庫裏支出。”
    劉備大手一揮,吩咐麋竺按照高順的標準,嚴格打造這陷陣營所需用到的裝備鎧甲。
    高順暗自感歎,這劉徐州不單出手豪橫,更是做事果決,能成大事。
    他幾次諫言呂布,可以擴建陷陣營,增加全軍實力。
    但都被呂布以成本過高為由,給拒絕了。
    唉,人比人真的會氣死人。
    “劉玄德乃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嚐得水。”
    “今得徐州,正是困龍入大海矣,前途不可估量。”
    高順如此想道。
    “將軍在想什麽?”
    見高順出神,劉備上前關切詢問。
    唔。
    高順趕忙回過神來,躬身道:
    “竊聞曹操二伐徐州之時,生民不遺,雞犬聲不聞。”
    “然自使君至徐州後,白土複有炊煙,賊寇已然俯首。”
    “此皆州牧之文治武功,使順好不歎羨。”
    劉備聞言,握住高順的手,道:
    “將軍不必豔羨,大丈夫立於世,何患無建功立業的機會?”
    “將來若有機會,備當與將軍同上戰場,一起建立不朽功勳。”
    並肩作戰,馬革裹屍而還。
    這是一個男人的浪漫。
    高順鼻頭微酸,再次拜道:
    “善!若能與使君並肩作戰,誠為幸事。”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高順跟著呂布長期顛沛流離,一直沒什麽機會建功立業。
    如今客居徐州,來到了更大的舞台。
    或許會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打出身價。
    也算是全了自己的一個心願罷。
    隨後,劉備將這批新兵交給高順訓練。
    與眾人回了州府,人又報荊州又來使。
    原來劉先自回荊州向劉表匯報了劉備的心意之後,劉表大喜過望。
    急忙再次派出使者,去往徐州,商議荊徐二地互通貿易的具體細節。
    劉備不擅長錙銖必較,委托麋竺來和荊州使者交談。
    最終商議出結果來。
    荊州賣給徐州糧食。
    粟米、麥子、稻穀,兩百錢一石。
    大豆、黍米三百錢一石。
    而像梁米這種優質小米,則賣三百五十錢一石。
    而徐州這邊,如果一時拿不出現銀也沒關係。
    可以用等價的食鹽來交換。
    徐州這邊將精鹽賣給荊州,以兩千錢為一石出售。
    荊州方麵,願意在一年之內,向徐州輸送至少一百萬石糧食。
    徐州方麵,則要保證不少付荊州至少三億錢。
    並且劉表特別要求,這些錢裏,至少得保證有三分之一用真金白銀來換。
    這個價格算是相當公道的了。
    徐州方麵肯定是獲利的。
    畢竟亂世之中,糧食有時候甚至比黃金都寶貴。
    劉備曾使人探聽過隔壁老曹的兗州,目前糧食的價格。
    每石糧食竟炒到了恐怖的一萬錢。
    而劉表賣給劉備的糧食,最便宜的也才一石兩百錢。
    所以劉備對這個結果是欣然接受的。
    這都多虧了李翊交好劉表的荊州政策。
    劉表輸血式的交易,就是希望未來在揚州問題上,能夠參與進來。
    並且瓜分到廬江、豫章兩地,以此作為荊州的屏障。
    而劉備則會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劉表兼並這兩地。
    望著商議好的協議條款,劉備不得不感慨李翊深謀遠慮。
    若無他當時全力主張交好劉表,他劉備的徐州又哪能如此輕鬆的獲得這麽多糧食呢?
    隻要荊州不單方麵撕毀協議,有了它的輸血。
    徐州不僅可以安心搞屯田,擴軍,養馬。
    甚至在廣陵河道上,也能增加人力規模修建,加快成建速度,提高徐州境內的運輸效率。
    徐州現在的局勢,是真正的勃勃生機,萬物競發。
    現在劉備望著徐州的一片大好形勢,自己的心情也是大好。
    又去找李翊去城外賞雪。
    這是兩人難得的忙裏偷閑。
    “軍師,昨晚你與張文遠交流了許久,不知都聊了些什麽?”
    路上,劉備騎在馬背上,出聲詢問李翊。
    李翊彎唇笑道:
    “倒也無甚大事,無非就是給他說了些豫州事務的細節。”
    “望他能在與曹操對峙之時,盡量減少損失。”
    劉備頷首,凝起眸子問道:
    “文遠雖然勇烈,但手中郡兵隻五千人。”
    “郭貢那裏雖有萬餘眾,但是否能和文遠合的來,還是個未知數。”
    “不知這二人聯手,能否退了曹操。”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