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

字數:25159   加入書籤

A+A-


    話說,屋外傳來一聲響動。
    姊妹倆俱是各自坐好。
    隻見來人於萬丈夕光中款款而至,不染纖塵,卻鍍得一身溫柔。
    手腕一抬,輕輕挑起屋簾。
    眉目是山河清雋,唇畔是皎月生輝。
    端的是一派貴介公子,俊邁風流。
    袁瑩見是李翊來了,眸中倏爾一亮,啟唇欲要開口。
    卻忽然想起姊姊方才說的什麽話。
    如今已不比當年,身份特殊,當謹小慎微些。
    遂又將邁出的步子輕輕輕停住,停在了原地,隻輕輕絞著手中的帕子。
    待李翊走至近前之時,
    袁瑛、袁瑩二姝俱是低下頭,端端正正一拜:
    “妾身……見過子玉先生。”
    尤以袁瑩最為拘謹,大抵是方才被姊姊提醒過後,已不敢在李翊麵前有絲毫失禮之處。
    李翊微微頷首,啟聲不自覺地緩和。
    “……兩位不必多禮,在宮中住的可還習慣?”
    二女對視一眼,旋即齊齊說道:
    “虧得先生照料,倒還習慣。”
    善……
    李翊眸光一轉,接著道:
    “我與劉將軍商議,決定將汝二姝各收一姝入宮闈。”
    “不知兩位可願意?”
    李翊直接開門見山,並無太多彎彎繞繞。
    二姝二女聞言,俱是雙頰飛紅,但依舊低眉順眼,欠身說道:
    “若能侍奉劉將軍與李先生,是我姊妹幸事。”
    嗯……
    李翊對二姝的態度還是很滿意的,看來再是高貴的千金小姐,在遭遇挫折之後。
    也知道低頭。
    “既如此,汝二位,誰願意隨我左右?”
    李翊也懶得挑,反正二姝並無多大差別。
    倒不如給他們一個自行選擇的機會。
    “……姊姊。”
    袁瑩望一眼袁瑛,雖未多言,但眸中含意,已經溢於言表。
    袁瑛看出妹妹心思,這位李郎君年輕有為,又是個體貼人的。
    跟在他身邊,料想妹妹不會吃太多苦。
    便朝李翊端方拜道:
    “若蒙子玉先生不棄,便讓小妹跟在先生身邊,早晚侍奉。”
    “……姊姊。”
    袁瑩看出了姊姊的相讓之意,感動又難過,不免喉頭哽咽,牽住了姊姊的衣袖。
    “……姊姊,你也要好好的。”
    一滴清淚順著臉頰淌下,無論如何都再說不出話來。
    李翊隻覺心底隱隱作痛,這世道就是如此,其實這對她們來說已經非常好的結局了。
    便伸手輕輕去幫妹妹拭去臉上的淚珠,臉上仍是牽出幾分溫淺的笑意。
    “好了,莫要再哭了。”
    “汝姊妹在徐州,不會受人欺辱的。”
    妹妹袁瑩漸漸止了啜泣,抬頭盯著李翊的臉,“……真的?”
    徐州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女人,在徐州誰能欺負的了你?
    “李某從不大言。”
    李翊正色說道。
    過了好一會兒,還是姊姊袁瑛率先開口說道:
    “有子玉先生這句話,我姊妹倆也知足了。”
    “能侍奉在劉將軍與子玉先生身邊,是我等幸事。”
    一麵不由暗歎一口氣,李子玉確實溫潤君子。
    如今他為座上客,她姊妹為階下囚,卻還願意放下身段來跟她們交流。
    完全沒有一點階級差距的凝視感。
    或許這便是妹妹說的,李翊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吧。
    她們真的應該感到慶幸,是被李翊俘虜的。
    若是被此前那位夏侯將軍俘虜,落在曹操手裏,也不知等待她們的會是什麽。
    反正曹操,她們是見過的。
    其貌不揚,身高不高,眼睛細小。
    漢朝可是一個重度看臉的朝代。
    很多人都好奇曹操為什麽那麽喜歡關羽。
    其實關羽就是曹操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
    身長八尺,麵如重棗,美髯公,標準的漢朝審美下的美男子。
    然後又武藝高強,忠義無雙,還是個遊俠。
    以上幾點,都是曹操最渴望成為的人。
    早年的他,也是有著一番報國之心的。
    在分配好袁氏二女之後,李翊又將二女請入座。
    二女見此,俱是猜到李翊肯定是有事要與她們相商。
    “不知我姊妹有什麽是能為子玉先生效勞的。”
    “隻要是我們姊妹能夠辦到的,一定盡心竭力。”
    袁瑛主動開口問。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到底是大戶人家出身,確實心思細膩。
    “我聽聞汝二姝叔父尚在丹陽,可否令他率兵來降?”
    如今袁術所滅,但他還剩下不少殘餘勢力。
    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是以汝南劉辟為首的黃巾餘孽。
    這幫賊人都是靠著袁術吃飯的,袁術身死,他們肯定也要鬧騰。
    可別小看汝南這群黃巾賊。
    他們雖然是賊,但汝南山地多,樹林多。
    賊寇分布的非常分散零亂,還經常打遊擊戰,很不好清繳。
    曆史上,
    曹操在建安元年平定了汝南,可四年過後,官渡之戰時,汝南都還能夠掀起大規模叛亂。
    曹操為此不得不分兵去鎮壓汝南的叛亂,進一步拉開了前線與袁紹的兵力差距。
    不過汝南的問題,李翊已經將它丟給了曹操、呂布了。
    讓他們倆去頭疼去吧。
    真正令李翊比較關心的,還是廬江劉勳、丹陽袁胤。
    他們倆,一個是袁術的部將,一個是袁術的從弟。
    廬江那邊讓曹操自己慢慢打去吧。
    至於丹陽,它毗鄰九江、廣陵,並且還連接著孫吳勢力。
    可以說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更別說丹陽還盛產精兵了。
    老劉的徐州部曲裏麵,丹陽兵可是先鋒主力。
    不過丹陽唯一的缺點就是,世家大族眾多,統治起來很不方便。
    或者說整個江東,士人豪族都多。
    李翊都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幫老劉統一了徐州各派。
    現在還要消化一個九江,實在無力再伸手去往丹陽了。
    孫策統一江東後,他的處理方式倒是比較簡單。
    就是全突突了。
    不過在漢末屠士族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曹操就殺個邊讓,就搞得兗州全境叛亂。
    孫策以武力橫掃江東,號為小霸王,照樣被士族刺殺。
    所以,按照李翊的構想。
    就是在丹陽扶持一個傀儡政權。
    袁術身死,丹陽眾人心惶惶。
    袁胤本身也是被丹陽豪族和袁術一起扶上去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仍舊把他留在丹陽。
    不說像呂布那樣,作為緩和曹劉關係的樞紐。
    袁胤更多是用來限製孫吳發展的,不能讓孫策繼續往丹陽擴展。
    而且利用袁胤,在丹陽給徐州輸血,也不錯。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
    可以讓袁胤時不時輸送些丹陽兵過來,給徐州回回血。
    李翊也是臨時在丹陽定下的這樣一個方針。
    首先自己和老劉各娶了袁氏女。
    此二女作為袁胤的侄女,袁劉兩家也算是姻親關係了。
    漢左將軍、帝室苗裔、四世三公。
    這些背景加在一起,李翊想不到老劉會輸的理由。
    “如何,不知此事對兩位小姐而言,是否為難?”
    李翊再次出聲詢問,臉上依舊帶著溫淺的笑意。
    仿佛即便二女拒絕,他也不會為難她們似的。
    袁瑛與袁瑩對視一眼,便道:
    “此我等分內之事。”
    “請子玉先生予我等紙筆,我姊妹這便修書一封,勸袁叔父來降。”
    “……哈哈哈,好!”
    李翊大喜,即命人取來紙筆,命二姝修書。
    李翊親自在旁側監督,書劄中的遣詞造句俱由他來把關。
    有不到之處,李翊則命二女修改。
    很快,書信寫好。
    李翊將之收起,朝二姝拱手一禮:
    “多謝兩位配合!”
    二女待要開口,忽聽屋外傳來一陣囔囔的腳步聲。
    來都尉許褚也。
    “……軍師。”
    許褚拱手一禮,望一眼二女,並未直接說明來意。
    李翊淡淡道:“何事?”
    許褚這才開口,“是子敬先生找您。”
    魯肅麽……
    李翊頷首,“知道了,你先下去,我隨後便到。”
    “喏。”
    許褚拱手領命而退。
    不說多餘的話,不做多餘的事,這便是他的行事風格。
    “兩位,翊失陪了。”
    李翊唇角微揚,向二女道別。
    二女齊端方落拜,恭送李翊出門。
    出了門,李翊見到了在外等候的魯肅。
    “……子敬,你找我?”
    李翊上前,見魯肅手裏捧著幾碟書劄。
    “子玉先生,我已按您的吩咐,清理府庫中的書卷。”
    “粗略計算出了壽春的人口了。”
    哦?
    竟如此之快。
    李翊微微一笑,魯肅這辦事效率的確不賴。
    “壽春共有民戶一萬三千七百多戶,其中可征用的民夫可達五萬兩千餘口。”
    魯肅如實向李翊匯報。
    這個數據肯定是粗略估算的,真實人口會有差距。
    不過壽春在經曆糟亂,又被骷髏王盤剝多次後,還能有這樣的人口已屬不易。
    “若我要征用民夫的話,再不傷民力的情況下,子敬覺得壽春能征發多少民夫?”
    李翊又問。
    這……?
    魯肅停頓了一下,思慮半晌,才皺眉道:
    “壽春飽經戰亂,人民相食,大是困苦。”
    “若是想在不傷民力的情況下,我想最多能征發三到五千人不等。”
    正常來講,一戶人家也就三四口,男丁一兩個。
    若是從一萬多戶居民中征發三到五千的民夫,幾乎已是四丁抽一了。
    “就這麽辦吧。”
    李翊背著手,下達了命令,“你卻傳我命令,征發壽春民夫。”
    “凡成年男性,隻要是自願被征用的,都征集起來。”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道,“壽春人民困苦,若是用為民夫,除每日糧米供給之外,可額外再賞些糧米補貼家用。”
    魯肅連連點頭,“誠如是,我想應征民眾必會齊齊響應。”
    話鋒又一轉,“隻是如今淮南方定,人心不定,宮室殘破。”
    “子玉先生卻大肆征用民夫,不知將做何用?”
    正常來講,打下一個新的地方,都是先養民。
    尤其是農事,此前戰時,大家沒辦法好生耕作。
    現在安定下來了,就應該專心經驗農作。
    冒然征發民夫,對民力農事的傷害是很大的。
    李翊卻有自己的考慮,他解釋道:
    “我想趁在明年開春之前,疏通一下芍陂渠道。”
    “整備江淮之地的水利工事。”
    “哦?先生是想整備江淮水利。”
    魯肅恍然大悟,也難怪李翊會不惜成本的,在這個時候征發民夫。
    原來是為了疏通芍陂渠道。
    芍陂就位於壽春以南,有肥水流經。
    曹魏的統治者在淮南屯田,鄧艾親自主持,七年時間,得了三千萬斛糧食。
    一方麵自然是因為鄧艾是三國頂尖的屯田高手,
    另一個原因,是曹魏統治者不惜下血本,修建了大量的水渠。
    比如睢陽渠、泉州渠、討虜渠、白溝等等。
    而在淮南,芍陂渠便是重中之重的水利工程。
    李翊拉著魯肅的手,邊走邊為他解釋自己所構想的宏偉藍圖。
    “北方以冀州為富,中原以豫州為富,南方以荊州為富。”
    “而揚州雖然不及別的州郡富庶,然淮南之地,不必他處。”
    “揚州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了淮南,這裏有著大量肥沃的土地。”
    “隻可惜引水甚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若我們能在淮南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開通漕運水路。”
    “如此淮南便能成為徐州後方最好的良田。”
    “隻須三五年時間,與河北爭雄,未嚐不可一試。”
    魯肅邊聽邊點頭,李翊想把淮南打造成後方的良田,他可以理解。
    因為這裏的地理位置確實好,土壤又肥沃。
    骷髏王那麽不當人,都能收起來這麽多財富。
    若是開鑿河渠,引水灌溉,當能得大量糧食。
    “此事主公知否?”魯肅問。
    “一會兒我便去與主公商議此事,此乃利國利民之舉,想主公並無不允之理。”
    其實現在水渠的修建,也是屬於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此前李翊大力支持陳元龍修建廣陵的邗溝河道,這在吳王夫差之前,就已經修過一次了。
    現在這條芍陂河道,此前楚國也修過一次。
    楚王連接淮水、肥水、沘水,打造了著名的芍陂水利係統。
    雖比不得秦國的鄭國渠、都江堰,但卻使得原本江水泛濫的淮南變成了魚米之鄉。
    為楚國製霸天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骷髏王能富有淮南,也算是沾了楚國的光。
    李翊先命魯肅提前去準備,至於劉備那邊,他會親自去說。
    魯肅知道,劉備對李翊的計策向來是言聽計從。
    既然如此,他便提前去安排好了。
    李翊找到劉備,此時劉備正在安撫新加入的袁術大臣,與眾人有說有笑。
    見著李翊來了,忙站起身來,拉著他的衣袖,笑著對眾人介紹道:
    “來來來,我與你們諸位認識認識。”
    “這位便是我軍的軍師,李翊李子玉。”
    李翊見此,也非常配合的向諸位新同事見了禮。
    眾袁術舊臣,見李翊儀表非凡,心中皆有敬畏之意。
    雙方敘禮過後,劉備也請李翊入座。
    李翊率先說道:
    “主公,關於袁氏二女,我已安置妥當。”
    “可先使人送回下邳去。”
    劉備卻滿不在乎,揮了揮手,說:
    “此間當著眾公卿的麵,不聊這個。”
    “子玉你來的正好,適才我們還在討論你呢。”
    討論我?
    李翊眉梢一挑,問:
    “討論我什麽?”
    一人笑嗬嗬地起身,說道:
    “劉將軍在討論該給先生表奏何等官職。”
    唔……
    李翊先拱手問,“足下是?”
    “嗬嗬,陳地袁渙見過李先生。”
    袁渙拱手一揖,向李翊見禮。
    “原來足下便是袁曜卿,久仰大名。”
    劉備一生中隻為兩個人舉過茂才,一個袁譚,另一個便是袁渙。
    這二人雖然都姓袁,但來自不同的地域。
    豫州有兩大袁氏,一個便是赫赫有名的汝南四世三公袁氏,另一個便是後來除國治郡的陳郡袁氏。
    嚴格意義上講,陳郡袁氏才是主脈,汝南袁氏都是從陳郡遷徙過去的。
    這也是為什麽袁術稱帝時,會喊出“袁姓出陳”的口號。
    在魏晉時期,陳郡袁氏成為了當時頂級門閥。
    不過在漢末,陳郡袁氏雖為主脈,卻還比不上汝南袁氏。
    曆史上劉備為袁譚舉茂才,是為了交好袁紹。
    而給袁渙舉茂才,是因為當時他在小沛當豫州刺史。
    借著袁渙的家族背景,來展現自己求賢若渴,希望天下英才能投到他的麾下來。
    後來袁渙避難於江淮,在袁術手下用事。
    現在袁術覆滅,自然投到了自己舉主的劉備麾下。
    大堂之內,坐滿了袁術的舊臣,尤以袁渙為首席,最受劉備青睞。
    李翊暗想袁渙被劉備如此重視,不單單是因為他們的舊時情誼,更是看重袁渙的出身。
    袁渙的父親袁滂現在就在朝中任執金吾。
    他們家族,活躍於政壇數百年,直到唐朝時期,都還身居要職。
    基於這個身份,劉備也得拉攏好他。
    “些許薄名不值一提,倒是李先生你,才是真正的名震江淮。”
    袁渙哈哈大笑起來,“大夥兒適才都在討論你,說你有淩雲萬丈之才。”
    “今日我等總算是見著真人了。”
    話音方落,諸臣無不起身,連連應和。
    李翊也不知為何自己會突然多出來這麽多迷弟。
    隻是袁術平時用人,多用諂媚小人。
    現在這幫新降的舊臣,雖已經過篩選,但也難保不會在袁術底下養成阿諛奉承的習慣。這幫人表麵尊敬自己,又有多少人是看上了他的地位,想要攀關係呢?
    李翊對此深有感受,就因為他爸的關係,集團裏一幹人等全舔著個臉來巴結自己。
    李翊對此是非常反感的。
    他之所以努力內卷,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靠爹上位。
    但眾人的巴結,卻把他的努力給忽視了。
    所以當看到眾人對他的極致奉承之時,李翊心中波瀾不驚,沒有絲毫變化。
    他對此早已習慣。
    並且不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始終以身作則,反對結黨營私。
    “諸位當各司其職,素其位而行。”
    “往日袁術在淮南時的官場風氣,斷不可帶到徐州去。”
    李翊出聲提點眾人。
    眾人皆麵有愧色,但還是喏喏稱是。
    袁渙也隻聽說過李翊的一些事跡,但今日一見,其人確實品行高潔。
    當即也心生佩服,說道:
    “李先生真乃高尚君子,袁某佩服之至。”
    “好說……”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袁渙身後之人身上。
    那人年紀比較輕,許是沒見過李翊這般人物,神色竟有些緊促。
    尤其是在迎上李翊的目光之後,更是慌忙避開,不敢與他對視。
    “這位是……?”
    李翊出聲問。
    “哦。”袁渙忙將那人拉至身前,向李翊做介紹。
    “此人乃是舍弟袁敏,字潁卿。”
    一言蔽,又輕輕扯了扯袁敏的衣袂,衝他使個眼色。
    袁敏會意,忙正了正衣冠,向李翊行禮。
    “袁、袁潁卿見過李先生!”
    “袁先生不必多禮。”
    李翊伸手去扶他,他看得出來這孩子很緊張。
    “不知潁卿現居何職?”
    袁敏忙答:“袁術在時,任陰陵縣令。”
    唔……
    李翊一頷首,“如此卻有些屈才。”
    袁敏聞得此話,心中頓時一動。
    他年紀比兄長小上許多,能在這時擔任一方縣令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可李翊,徐州重臣,劉備副手,卻在諸大臣中選中自己,說自己當縣令是屈才。
    士為知己者死,僅這一句話便令袁敏大為感動。
    “敏還年輕,不能擔當大任。”
    袁敏誠惶誠恐地謝過李翊。
    李翊卻拍了拍他的肩膀,對袁敏大加賞識。
    “不然,我聽聞潁卿有武藝而好水功。”
    “你在江淮也待了些年頭了,應當了解淮南水勢吧?”
    麵對上級突如其來的靈魂拷問,袁敏忙躬身答:
    “是,敏除習武之外,多習治水之道,平日也會讀一些治水典籍。”
    很好。
    李翊笑著點了點頭,“現在淮南正缺一河堤謁者,不知潁卿可願擔當此任?”
    劉備好奇問道:
    “軍師怎麽突然想找河堤謁者了,莫非你打算治水?”
    “差不多,是興修水利。”
    李翊唇邊笑意不減,隻一頷首,“翊來此,正是想找主公說明此事。”
    “翊打算將淮水、肥水、沘水連接,疏通芍陂河渠。”
    “用以灌溉淮南農田。”
    “適才我也找子敬統計過了,淮南雖遭戰亂,但人力足備。”
    “隻要開挖河渠,引水灌溉,便能廣積軍糧。”
    “況我徐州用兵,每每大軍出征,轉運軍糧的士兵便占了一半,所費銀錢何止千萬。”
    “主公此次征淮南,當深有體會。”
    劉備蹙眉,對李翊的看法深以為然。
    征淮南,是他人生中打得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
    而戰爭中最令劉備感到壓力的,居然是軍糧的轉運。
    從前出征人少,沒有發覺這些問題有多嚴重。
    可當真正大規模作戰時,才發現這裏麵工作運轉之複雜。
    光是軍糧運轉,就要去一半的士兵,所耗費的成本更是天文數字。
    就打個淮南,直接把老劉這兩年攢的徐州家底兒給燒沒了。
    老劉第一次意識到,打仗是這麽燒錢。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翊才打算在淮南多挖河渠,增加農田灌溉,開通漕運。”
    “我們可屯三萬人在地,以十分之二的比例,輪流休息。”
    “如此往複,一麵屯田,一麵開挖河渠,待風調雨順之時。”
    “每年可保底得兩百萬斛糧食,以此雄厚基礎,可無往而不勝。”
    劉備對李翊的主張向來支持,當即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此前,軍師曾力薦陳元龍修建邗溝河道,今日想在淮南修建芍陂河渠。”
    “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軍師既有安排,便按意行事便好。”
    得了劉備的首肯,李翊當即任命袁敏為河堤謁者,又命其兄袁渙輔之。
    專門負責淮南的水利工事。
    袁家兄弟便這樣稀裏糊塗得接下了一個國家級的大活。
    尤以袁敏壓力最大,他確實好水工,但卻缺乏治水經驗。
    李翊把這個重量級的工程交給他,叫他又是感到壓力又是感到驚喜。
    “李先生,我……”
    “潁卿不必多言,放手去做便好。”
    李翊知道袁敏會先給自己打預防針,所以索性直接開口給他擋回去。
    “我想淮南之地,並無比潁卿更懂水利之人。”
    “你隻管去做,中間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我。”
    劉營中,真正的水利大才其實是陳登。
    但他還在忙著主持修建邗溝河道,實在脫不開身在跑到淮南來修建芍陂水渠。
    何況逮著一個人薅也不是事兒,倒不如提拔點新鮮血液上來,多給年輕人一點機會。
    袁敏有水利天賦,在淮南也待了很多年,李翊放心將這項工程交給他。
    “那不知李先生打算將這河渠修建多長?”
    袁敏征詢李翊的意見。
    “三百裏!”
    李翊淡淡說道。
    我去!
    莫說袁敏,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聽了,都感到震驚。
    修三百裏的水渠,這得耗費多少錢糧啊?
    而且要想三百裏,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還得在汝南、沛國施工。
    將那裏的水係一並連接過來,才能湊夠三百裏。
    這不單單是工程難度的問題,可是成本的問題。
    時間成本,錢糧成本,都是巨大的。
    “軍師,這項工程會不會太大了些?”
    連劉備都有些遲疑。
    一開始他還以為李翊要修的芍陂水渠,也就跟邗溝河道差不多。
    可沒想到他張口就要修一條三百裏的水渠出來。
    “目前戰事方定,將士需要撫慰,人民需要安撫。”
    “地方縣郡,亦有諸多雜事需要處理。”
    “冒然起如此浩大的工程,會不會太過冒險了些?”
    水利工程的確收益大,但問題是成本也高。
    一般人根本玩兒不起。
    現在天下紛亂,諸侯並起,鹿死誰手不可盡知。
    冒然在水利工程上下血本,可別到頭來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啊。
    “無妨,可以一邊疏通河道,一邊灌溉農田。”
    李翊耐心為劉備解釋。
    水渠雖然要修三百裏,但不是說非要竣工的時候,才能夠使用。
    修好一條河渠,便可以直接拿來灌溉。
    “按翊估算,若是能將這三百裏的水渠修完,足以灌溉兩萬頃農田。”
    “並且能將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不出三年時間,從下邳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我徐州大軍,亦可乘船,直達江淮。”
    “軍費、糧食都能夠得到大量的節省,水患亦可消除。”
    “此非好事嗎?”
    劉備知李翊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他的目光一向看得長遠。
    隻是……
    劉備背著手,麵上仍有些擔憂:
    “若隻在壽春一帶修築河渠,我徐州倒還能夠承受。”
    “隻是軍師提出來的工程,未免過於浩大了。”
    “若按照軍師的要求,至少得在淮南征發數萬民夫。”
    “今江淮疲敝,吾正打算輕徭薄賦,休養淮南子民。”
    “若起這工事,隻恐有傷民生。”
    一言蔽,袁敏也在一旁幫腔,勸李翊道:
    “劉將軍所言甚是,某知李先生目光長遠。”
    “但眼下的淮南的確不宜起如此浩大的工事。”
    “袁公路自入江淮之後,盤剝過剩,百姓賣兒鬻女,苦不堪言。”
    “江淮早已不是幾年前的魚米之鄉了,實在經不起折騰。”
    袁渙也出來說道:
    “李先生有愛民之心,乃江淮百姓之福。”
    “隻是此時動工,不合淮南時宜。”
    “譬如人染沉屙,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
    “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
    “則病根盡去,人方得以全生也。”
    “若能先休養淮南百姓三年,然後方可動工。”
    袁渙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李翊卻有自己的考量,“我亦知此事甚難,但是時不我待啊。”
    “當今天下紛亂,群雄並起,袁術所滅,袁紹尚存。”
    “公孫瓚如今被困於易京城,不出兩年必為袁紹所滅。”
    “若是袁紹徹底解除北方邊患,試想他會不會南顧呢?”
    李翊這才道出了需要加快淮南建設的真相。
    現在的曆史線早已發生了變動。
    曆史上,曹操這幾年飛速擴張。
    沒過兩年時間,就統一了兗、徐、豫、青四州,並且還占了不少司隸地區。
    這個地盤已經夠大了吧?
    但曹操卻仍沒有信心敢跟袁紹開戰。
    曆史上的官渡之戰,還是袁紹主動進攻的曹操。
    曹操在擁有整個河南的情況下,前期都一直被袁紹壓著打。
    現在,曹劉分勢,河南也並未一統。
    老劉在三年之內,是絕對不可能擋得住袁紹的大軍的。
    所以李翊一直在爭分奪秒,壯大老劉的實力。
    為此,他甚至不惜讓老劉和曹操摒棄前嫌,聯合在一起對抗袁紹。
    因為曹操並不好對付,就算你真的超神,三年之內把他滅了,那你自己也必然是國力大減。
    吃了曹操的地盤,說不定反而變得比之前更弱了。
    所以,還不如先兩家聯合。
    袁紹南顧,首當其衝的就是曹劉,這個聯盟的促成並沒有什麽難度。
    李翊不僅要爭分奪秒的打造淮南良田,更要在這期間,幫助老劉拉到盡可能多的盟友。
    相互吞並是來不及的了,不若先聯合起來,防備天下第一的袁神。
    所以在處理丹陽問題上,李翊便反對出兵解決。
    隻讓丹陽袁胤作為附庸便好,即便是不給徐州輸血,也別在背後搗亂。
    “軍師,你便這麽自信,袁紹會在三年之內,對河南用兵?”
    劉備表情嚴肅地問李翊道。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開不得任何玩笑。
    以袁神的實力,老劉自己目前是真沒信心能夠打贏。
    即便聯合了曹操,他都仍得保持謹慎看好的態度。
    “公孫伯圭已被困於易京城,坐城死守。”
    “主公以為公孫將軍還能堅守多久?”
    李翊這一反問,劉備頓時沉默了。
    公孫瓚倒行逆施,大失民心。
    滅亡的確隻是時間問題,至於什麽時間,李翊剛剛已經給出了具體答案。
    兩三年之內,公孫瓚覆滅,袁紹稍微恢複點元氣,便會向南方動兵。
    也就是說,劉備隻有兩三年的時間做準備。
    難怪李翊會如此重視淮南的開發。
    若真打起來,軍糧就是重中之重。
    一切都是為將來的戰事做準備呐……
    “諸位以為,在下所言,是否虛談?”
    李翊再次出聲詢問眾人。
    眾人皆不能答。
    袁渙眉眼間一川不平,沉聲說道:
    “冀州戶口百萬,人民殷盛,田多墾辟。”
    “兵糧優足,有桑棗之饒。”
    “若袁冀州真舉河北之兵南下,誠難攖其鋒也。”
    劉備表情愈發沉重,坐在凳子上,不發一言。
    最後,還是站起身來,鄭重其事地對李翊說道:
    “好,就按軍師說的做!”
    “一切為了戰事做準備!”
    本來劉備是打算給淮南人民息養幾年的。
    但聽完李翊的分析後,劉備意識到了袁紹的威脅正在不斷迫近。
    那就隻能先苦一苦人民了。
    待芍陂水利工事完成,也能反哺到淮南子民身上去。
    當晚,劉備設宴款待了一眾降將。
    同時也給全軍將士加了餐,每人都有賞賜酒肉。
    待宴席結束之後,各營各將,各回各家。
    李翊本打算回房歇息,卻被下人通報說劉將軍有請。
    便匆匆趕往劉備房間。
    “主公喚我來,所為何事?”
    李翊一進門,便直接開門見山問。
    他與劉備的關係已經到了不需要太多客套的地步了。
    平時私底下相見,隻兩人在時,幾乎不會行君臣之間的虛禮。
    “子玉,你來的正好。”
    劉備案上擺滿了書卷,他見李翊來了,便將案上的書劄取來。
    笑嗬嗬地遞給李翊,道:
    “子玉瞧這是什麽?”
    李翊接過書劄,展開來看。
    原來上麵寫的是劉備的表文。
    此次出征淮南,劉備大肆請奏天子,為他的手下人升官求取賞賜。
    這其實也沒什麽。
    但是在給李翊的封賞中,李翊卻注意到了一項特別的獎賞。
    劉備上書請奏天子,希望給李翊賜爵郯侯,享食邑三千戶。
    李翊見此大驚,正欲開口,卻被劉備一把攔住。
    “先生且莫言!”
    劉備就知道李翊會是這個反應,當即握住他的手,正色說道:
    “我知軍師為人謙遜低調,並不貪圖功名富貴。”
    “隻是軍師隨備近三年,勞苦功高,凡徐州大小事務,軍師無不為之操勞。”
    “備都看在眼裏,若不能重賞功臣,時人皆道我賞罰不明。”
    李翊一挑眉,正色道:
    “翊竊聽聞,君子素其位而行。”
    “主公既拜我軍師,我自當在其位,謀其職。”
    “翊不過是做好了本職工作,何談勞苦功高?”
    “縱然要賞,也不該賜如此高位。”
    李翊確實有些受寵若驚。
    封郯侯,享食邑三千戶。
    因為李翊是在東海郯縣與劉備相遇的,劉備便將郯縣誤當成了李翊的家鄉。
    把郯縣作為封地,想表奏李翊為郯侯。
    這是一個縣侯級別的爵位。
    要知道,縣侯是列侯之中級別最高的。
    像關二爺的漢壽亭侯,隻是一個亭侯。
    諸葛丞相的武鄉侯,也隻是一個鄉侯。
    縣侯是比亭侯、鄉侯級別都要大的,並且可以世襲。
    現在就要李翊接領縣侯,比關二爺、諸葛丞相的爵位都要大,叫李翊如何能夠心安?
    “此議卻是不妥。”
    “三軍將士在戰場上浴血拚殺,吾不過是在背後出謀劃策,怎比得上將士用命?”
    “還望主公三思。”
    李翊婉拒了劉備的好意,認為自己的功績還不足以接領如此高位。
    但劉備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安撫李翊的情緒,拉他坐下。
    耐心地向李翊講明自己的心中所想。
    “我聞慮者為功之首,謀為賞賜之本。”
    “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愈國勳。”
    “先生雖未直接上陣殺敵,但戰場搏殺如何比的上廟算多寡?”
    “戰功勳著,又如何比得上對國家的貢獻?”
    “是故曲阜之錫,不後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
    “珍策重計,古今皆是如此!”
    劉備一臉真誠地說道。
    ……
    (感謝群友淺野瞳兄弟的繪製,此為曹劉瓜分完袁術勢力後的最新版圖)
    (此為草圖,僅供參考,勿究細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