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

字數:18097   加入書籤

A+A-


    一百萬斛糧食!
    當劉備從口中說出來這個數時,龐季眼珠子差點兒沒爆出來。
    “……多……多、多少?”
    龐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萬斛糧食倒不是說荊州拿不出來,而是不可能送給別的州郡。
    糧食在亂世中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平日小數目可以拿去作為利益交換,算是小打小鬧。
    但真要涉及大數目,那就不是一個可以談論的問題了。
    真要費百萬斛糧,那荊州還不如直接去找曹操談判,說不定費的還更少。
    甚至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幹了。
    龐季認定徐州不是真心實意想要談判,正打算憤然離席時。
    李翊開口說道:
    “龐侍中莫急,吾主話還未說完。”
    一旁的龐統也在身側勸道:
    “叔父,待劉將軍話說完未遲。”
    龐季這才重新坐下,平複了一下心情,正色問:
    “劉將軍是真打算向荊州要一百萬斛糧食?”
    “……不錯。”
    劉備一頷首,又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翊。
    李翊便幫腔說道:
    “不過我徐州非是要找你荊州要百萬斛糧秣,而是買。”
    買?
    龐季一皺眉,聽李翊這話的意思,是不打算白嫖啊。
    “願聞其詳。”
    “此前荊、徐二州貿易,多以糧食為資貨。”
    “每年所市不過五、六十萬斛糧而已。”
    “徐州希望把這個交易額提高到百萬斛糧來。”
    聽完李翊的條件,龐季這才認真思考。
    百萬斛糧食若是按年來交割,且是付費的,確實值得商榷一下。
    之前劉備也說了,河南正在全力備戰河北。
    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儲存糧食。
    若真每年以百萬之數,向河南輸送糧食。
    那劉表自己都很難去做騎牆派了。
    河南與河北遲早大戰,劉表想坐收漁翁之利,徐州方麵卻以廬江為餌,強行拉劉表下場站隊。
    如果你想要廬江,就來做選擇吧。
    劉表若真同意每年輸送百萬斛糧食到河南來,那河北方麵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荊州拋去的橄欖枝。
    因為大戰之際,此舉是妥妥的資敵。
    劉備開口說道:
    “若景升兄同意,那備願為廬江作保,也相信曹司空也會為廬江作保。”
    劉備有信心,劉表要真每年拿出百萬斛糧食來,輸送給河南。
    曹操絕對願意把南廬江讓給劉表。
    或者說,這本就是劉表向河南交的保護費。
    兗州、徐州願聯合擔保廬江,至少在與袁氏的大戰結束之前,不會南擴。
    這期間劉表可以盡情鞏固自己在淮南的勢力,並向揚州方向擴展。
    河南方麵當然是不虧的。
    除了得到重要的糧食資源外,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劇了荊州與孫吳的矛盾。
    劉表與孫策本就有著殺父之仇。
    孫策手下以周瑜為首,拉到支持的淮南家族,基本上全在南廬江。
    而南廬江如今卻被劉表所控製著,孫策不攻打劉表怎麽都說不過去。
    算上此前,曹劉又默許孫策向柴桑擴展,威脅到了荊州的核心利益。
    兩番操作下來,劉表與孫策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他們戰事的爆發,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現在,
    李翊決定在孫劉矛盾上,澆上最後一把火。
    “揚州刺史劉繇,乃朝廷親自任命的官員。”
    “向者其在曲阿時,為孫策所敗,收兵回了豫章鄱陽。”
    “近聞劉揚州病重,恐時日無多。”
    “假使劉揚州害疾身故,則揚州刺史之位,當有空缺。”
    “屆時,我徐州想請劉荊州一同前來商議,推舉新的揚州刺史出來。”
    言外之意,就是將揚州刺史的表奏權許給了荊州。
    這算是李翊畫給劉表一張新的大餅。
    你不是一直想染指揚州事務嗎?
    現在我們鼓勵你去染指揚州,你盡管放手去做。
    兗州、徐州方麵都會默許你對揚州的入侵。
    這個條件就對荊州太有誘惑力了。
    完美符合劉表的保全荊州,四方幹預的外交政策。
    他在揚州扶植劉勳,本就是想要一個代理人,讓揚州不斷內亂下去。
    這樣荊州東部就永遠不會受到威脅。
    “劉將軍的意思,季已知曉,待我回去之後,會與我主好生商議此事。”
    龐季認真聽完後,心中也長舒了一口氣。
    一百萬斛糧分一年交割,且是付費的,這個條件對荊州來說可以接受。
    並且此次出使,竟還有意外收獲。
    徐州竟把揚州刺史的表奏權許給了荊州。
    按照曆史線,劉繇本月就會病逝,而當時的豫章太守華歆頗有人望。
    大夥兒都打算推舉華歆為新的揚州刺史,不過華歆本人拒絕了。
    孫策趁著劉繇病逝,進一步向西擴展,主動攻打江夏,為父報仇。
    所以,即便沒有李翊的挑動,荊州與孫吳之間都避免不了一場戰爭。
    隻不過李翊把兩地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麵對孫吳使者時,鼓勵他入侵荊州,並表示河南方麵會支持。
    麵對荊州使者時,鼓勵他入侵揚州,也表示河南方麵會支持。
    總之就是一句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操作。
    若是兩地沒有矛盾,就給他們製造矛盾。
    若是兩地有矛盾,就把這個矛盾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
    曆史上的孫策對荊州的渴望,遠比對揚州的渴望要更深。
    畢竟揚州南部被當時的人視為“瘴地”,很難立業。
    所以孫策更加想要劉表深耕多年的荊州。
    他的外交政策就是北聯合曹操,西聯合劉璋,然後三麵圍攻劉表。
    在江東尚未平定時,就打到了江夏,不僅斬敵兩萬餘人,還繳獲了數千艘船隻。
    一下子就肥了一波,然後才轉頭回去平定江東剩下的豫章等郡。
    所以這個位麵的孫策,外交政策依然是不變的。
    依舊是北聯合曹劉,西聯合劉璋,然後向西攻取荊州。
    孫策在荊州的戰事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還是曹操錯估了形勢。
    當時的廣陵太守陳登,力勸曹操采取對孫吳的高壓政策。
    但曹操卻認為孫策勢力太過弱小,秉著幫弱不幫強的原則。
    曹操在孫策與劉表的戰事中,選擇了站隊孫策。
    結果沒想到孫策這麽猛,直接把黃祖打得差點兒全軍覆沒,妻子全部被俘。
    然後孫吳勢力一下子便騰飛了,曹操隻能無奈感歎:
    “恨不早用陳元龍之計,而令封豕養其爪牙。”
    所以,李翊在這個位麵打了補丁,鼓勵荊州與孫吳兩相攻並。
    然後河南方麵則不下場參與。
    比起曆史上的孫吳,這個位麵的孫策少了河南的支持。
    以及少了丹陽、廬江兩個大郡。
    而廬江南部則被河南交給了劉表,兩家實力基本趨於平衡。
    內鬥時間短不了。
    而在淮南,曹操、劉備又各自有著廬江北部,以及丹陽郡兩個緩衝區。
    可以放心坐看江南鬥蛐蛐兒。
    “既如此,外臣謝過左將軍了。”
    龐季起身,再次向劉備、李翊二人道謝。
    劉備正準備送別龐季出屋,忽有人報孔北海至。
    一聽孔融將至,龐季、龐統叔侄無不精神一振。
    孔融在這個時代幾乎是士人代表,放現代等於是頂流明星,誰不想見一見?
    “孔北海如何親至?”
    劉備還是十分尊重孔融的,上前與他噓寒問暖。
    孔融則顯得神色有些急切,問道:
    “適才聽聞,禰正平來過下邳,不知是否有此事?”
    劉備回答是。
    孔融歎道:
    “……誒呀,將軍如何將之驅走。”
    “正平素有才學,淑質貞亮,英才卓礫。”
    “初涉藝文,升堂睹奧。”
    “目所一見,輒誦於口。”
    “耳所瞥聞,不忘於心。”
    “性與道合,思若有神。”
    “實真真正正天下名士,宜當在帝左右。”
    “其才十倍於我,我當將之薦於天子。”
    “亦或為將軍左膀右臂,共做忠臣。”
    孔融與禰衡交好,聞說禰衡被劉備打出了下邳,特來替禰衡求情。
    劉備解釋道:
    “禰衡雖有才學,然言行輕人,迷而不覺。”
    “在席間侮慢賓客,故而將之驅出席外。”
    孔融聞言,亦不免歎了口氣,暗道禰衡這臭毛病還是沒改。
    在徐州高座之上,怎能如此狂悖無禮?
    “禰正平素有狂疾,今日許是狂症犯了,將軍勿怪。”
    “回頭我當責備於他。”
    禰衡二十歲時,就已經和孔融相識了。
    兩人有著五、六年的友情,孔融太清楚禰衡的為人了。
    他相信禰衡雖出言不遜,但肯定沒有惡意,定是他的狂症犯了。
    李翊在一旁笑道:
    “……孔北海所言甚是。”
    “隻是此輩輒喜言病,病不可數也。”
    意思是你跟禰衡都喜歡說他有病,那他犯病的次數未免太多了些。
    有很多人說,禰衡稱自己有狂疾是詐病,他隻是單純不想見曹操而已。
    但你真要結合禰衡的生平來看,你很難不懷疑這人腦子有沒有點兒毛病。
    就拿劉表來說,人家作為漢室宗親兼荊州牧。
    在荊州經營這麽多年,也算是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為百姓做實事了。
    禰衡到荊州時,劉表不僅親自接見,甚至寫的文章、言談議論都要先征詢禰衡的意見。
    沒有禰衡的意見,就不能定下來。
    這麽尊重禰衡,結果禰衡還是經常當眾侮辱、輕慢劉表。
    人家好歹是政客,你隻是個文人,這麽不給人家麵子。
    沒有剁了你,真的算禰衡運氣好。
    要知道,政客最看重的就是臉麵。
    你要是當眾羞辱人,人家威嚴掃地,以後還怎麽領導手下人?
    所以李翊隻是讓人將禰衡亂棍打出徐州。
    因為隻要出了徐州,禰衡這種顯眼包,走到哪都會引人注目。
    但徐州之外的人,還有沒有劉備李翊這樣好的脾氣就難說了。
    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活不長。
    你要真是個狂士,就應該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別跑到政客甚至軍閥麵前嘚瑟。
    不然,隻會招來殺身之禍。
    “好了,孔北海既然來了,容翊為孔公介紹一下。”
    “這位是襄陽名士龐侍中,這小郎則是其子侄龐統龐士元。”
    李翊在介紹龐統時,稱呼其為小郎,心中也是感慨萬分。
    遙記得自己剛穿越來時,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劉備喊出的“小郎”。
    如今自己已有些年歲,可以稱呼後輩為小郎了。
    “……見過孔北海。”
    龐季、龐統叔侄齊齊向孔融行禮。
    孔融當即還禮,經過一番交談。
    孔融驚訝的發現,這位叫龐統的年輕人,才智絲毫不遜色於禰衡。
    隻是禰衡更加善於雄辯文章,而這位龐士元卻能夠論王霸之餘策,有奇畫策算之才。
    妥妥的少年天才啊!
    見到這樣的才子,孔融忍不住與龐統多聊了兩句。
    才知道龐統竟還未弱冠,尚在遊學之中。
    李翊在旁見縫插針,順勢說道:
    “今孔北海在徐州置辦太學,為往來學子傳道、授業、解惑。”
    “士元既然在外求學,何不就留在徐州,師從於孔北海?”
    李翊正式提出讓龐統在徐州留學的建議。
    這在漢末還是很常見的,孫策主政時,就把孫權派到外地去留學。
    而孔融在這個時代的名望,自不必多說。
    光孔子二十世孫的名頭擺在那裏,就對士人擁有巨大的殺傷力。
    果不其然,龐統在聽到李翊的這個建議後,誠惶誠恐,趕忙拜道:
    “統如何當得起郯侯如此錯愛。”
    李翊正色道:
    “不然,士元乃一塊璞玉,正當巧匠雕琢,以為將來社稷之用。”
    “匡扶漢室,吾輩皆義不容辭。”
    這話是說給孔融聽的,孔融本就喜愛龐統之才,聽到這話後,大喜道:
    “是也,若是士元不棄,可留在徐州治學。”
    龐統心動了,古代很多人拜師都是拜他的名望。像劉備拜師盧植,就是拜的他的名望,使劉備可以進入士人圈子裏麵去。
    龐統現在一心想要揚名,若能拜天下大儒的孔融為師,這對他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
    “……叔父。”
    龐統看向龐季,雖未明言,但眼神已經出賣了他心中所想。
    龐季沉吟道:
    “徐州政局清明,民多安樂。”
    “劉將軍又寬以待人,遠得人心,士元若能留在下邳治學,也當有裨益。”
    “況師從於孔北海乎?”
    “既然士元心中已有計較,當叔叔的自無反對之理。”
    “隻是……”
    話說一半,龐季轉頭麵向劉備、李翊。
    “隻是要叨擾劉將軍還有李郯侯了,小侄若有不到之處,懇請多多包涵。”
    劉備說道:
    “龐侍中說的哪裏話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士元盡管安心留在這裏便好。”
    龐季這才寬心,又對一旁的李翊拱手說道:
    “李郯侯乃天下智謀之士,深有韜略,算無遺策。”
    “小侄平日治學,還望郯侯在旁多多開導。”
    李翊連說放心。
    龐季又再三叮囑龐統,在徐州務必小心謹慎,不可像禰衡那樣恃才傲物。
    畢竟徐州不比荊州,龐統孤身在外,背後可沒家族照應著他。
    隻能仰賴劉備與李翊的照料。
    龐統卻非常自信坦然地說道:
    “叔父寬心,統久聞左將軍宏毅雅量。”
    “尊士愛賢,拔擢幼才。”
    “今日得見,才知傳聞不虛,實讓統欽佩萬分。”
    劉備哈哈大笑起來,這話聽著很是受用。
    即拜了龐統為客卿,用為功曹,另賜綾錦及金銀器皿。
    功曹類似於秘書的存在,劉備的意思就是讓龐統跟在李翊身邊,好好曆練曆練。
    站在劉備的視角,他當然認為龐統是不如李翊的,所以要好生培養他。
    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曆之後,日後便有理由給他升官,加以重用了。
    龐統自然也明白劉備的用意,連連謝恩。
    而李翊對此還是高興的。
    此前那麽多重活兒壓在他身上,累得都快喘不過氣了。
    這段時間,真的是吃的比寵物少,幹的比畜生多。
    現在有了龐統當副手,自己總算可以適當放一些權了。
    之前劉備也不是沒有想過給李翊安排功曹,隻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能力夠的人,當功曹屈才了。
    適合當功曹的,能力又差點意思,李翊不放心。
    而龐統就很合適,能力肯定夠,並且資曆淺,功曹非常適合積累政治履曆。
    曆史上的龐統就是給周瑜當功曹,慢慢熬資曆。
    ……
    “郯侯,日後還要請多多指教。”
    既領功曹,龐統自是來向自己這位“新領導”示好。
    “……好說。”
    李翊當即領著龐統,帶他一一介紹徐州的大小工作。
    隨後還帶他參觀了徐州的軍營,將配重式投石機也給龐統展示了一下。
    龐統聞說這些東西都是李翊發明的之後,目瞪口呆,驚歎道:
    “人言郯侯有治國安邦之才,今觀之,雖管仲、蕭何不及也。”
    “……嗬嗬,士元倒也不必抬舉我。”
    李翊背著手,領著龐統參觀徐州治所。
    “我聽聞你常常自言,‘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有一日之長’。”
    龐統忙道:
    “不敢當,統這點才識在郯侯麵前可就上不得台麵了。”
    龐統出身大族,這種職場話術幾乎是信手拈來。
    “……嗬嗬,好好好,眼下我正有一事須要解決,士元可為我出謀劃策。”
    “若能為郯侯分憂,統之幸事也。”
    嗯……
    李翊一頷首,澹澹道:
    “士元應該知道劉將軍委我以兩郡軍務,督廣陵、九江之事。”
    “劉將軍此意,是欲將淮南之事盡付於我。”
    龐統連連點頭,認真聽著。
    “不知士元可知,前滅袁術,我與劉將軍各納一女。”
    “……略有耳聞。”
    龐統淡淡答。
    “得益於與袁女結親,丹陽袁胤以向我徐州投誠。”
    “丹陽乃江南重點,可製江東。”
    “我力保袁胤,正是此故。”
    李翊背著手,邊走邊說。
    “隻是丹陽豪族甚多,袁胤也疲於應付。”
    “近日其向我上書,希望我派人前去幫襯一二。”
    龐統一揚眸,當即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翊在丹陽扶植了一個傀儡勢力,用來作為淮南與廣陵的蔭蔽。
    本來作為一個緩衝勢力,現在的丹陽是絕對合格的。
    但聽李翊的意思,他還想鞏固袁胤在丹陽的統治,以間接加強自己對揚州的控製力。
    事實上,按照曆史線,孫策在明年就會進攻丹陽,擊敗袁胤。
    這個位麵,李翊已經提前收複了袁胤,由徐州作保,又引劉表插手揚州事務。
    孫策肯定是不可能再按照曆史線那般規劃戰略的。
    饒是如此,李翊依然希望鞏固袁胤在丹陽的統治。
    畢竟無論是他還是劉備,與袁胤是有姻親關係的。
    不要小看這一層關係。
    整個漢末三國,幾乎都是靠血緣姻親為紐帶,來維持人際關係。
    像袁紹與袁術那麽不對付,明爭暗鬥了一輩子。
    結果袁術走投無路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紹。
    而袁紹也是真的派了人去救他。
    “丹陽多豪族,袁府君掣肘其中,唯有施以暴,方能製之。”
    龐統當即提出自己,關於鞏固丹陽統治的意見。
    “哦?”
    李翊眉梢一挑,牽唇笑道:
    “士元是建議我加兵於丹陽嗎?”
    “非也。”
    龐統當即搖了搖頭,“郯侯既然為河南規劃了息養民力的戰略,就不宜再起兵事。”
    微微一頓,龐統貼在李翊身前,小聲說道:
    “今袁術方滅,丹陽之眾人心不寧。”
    “郯侯何不命袁胤設下一宴,以撫慰人心為由,邀請各大豪族前來赴宴。”
    “然後於宴上擒之,則丹陽可立定也。”
    擒賊擒王,壓服豪族的方式大多都是先殺雞儆猴。
    劉表、劉璋都是這麽幹的。
    “……嗬嗬,這個提議倒是不錯。”
    李翊微微頷首,他估計袁胤其實是想幹但不敢幹。
    畢竟這種事兒太需要魄力了。
    所以專門寫信來向自己求助,明麵上說希望派人前來幫襯。
    實際上就是試探自己的態度。
    看看李翊是不是真的會死保自己。
    萬一袁胤真這麽幹了,把豪族給得罪了,結果丹陽還沒平定。
    那他就完犢子了。
    李翊當即密書一封,讓袁胤就效仿劉荊州、劉益州擺鴻門宴,殺雞儆猴。
    放開手幹,背後自有徐州為你撐腰。
    “士元可知我為何急著平定丹陽嗎?”
    李翊又接著問。
    龐統笑著答:
    “今河北勢大,兵多將廣,縱合劉將軍與曹司空之力,亦難相抗。”
    “故郯侯希望多收附庸,用為助力。”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乃精兵之地也。”
    “想必郯侯也是希望得到丹陽兵,作為戰力補充。”
    哈哈哈……
    李翊仰頭大笑,跟聰明人交流就是省事兒。
    丹陽出精兵,這個是常識。
    從西漢時期的李陵,到東漢時期的馮緄,都用丹陽兵為主力。
    至於漢末三國,曹操、劉備、陶謙、孫策、袁術,全都在丹陽征過兵。
    丹陽兵有多搶手,自不必多說。
    但是,
    在讚美丹陽兵驍勇善戰,民風彪悍之時,也會衍生出一個問題。
    丹陽人這麽能打,代價是什麽呢?
    代價就是,丹陽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被山越人霸占。
    所謂丹陽兵,其實本質上是取自山越兵。
    這些蠻兵的特點就是沒什麽文化,缺乏將略才幹。
    出不了名將,隻能出悍將。
    所以讓丹陽人衝鋒打仗還行,讓他們獨自領一軍團,就會被打得潰不成軍。
    此外,丹陽幅員數千裏,地域廣闊,大山眾多,溝壑縱橫,山林茂密。
    自然環境非常惡劣。
    這導致了丹陽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後。
    有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
    要不然怎麽說丹陽“民多果勁,好武習戰”呢?
    說好聽點才叫好武習戰,說難聽點就是一群街溜子。
    山越本地民族,與漢民混居在山地裏。
    他們蔑視皇權,不繳納賦稅,不屢行徭役。
    為了躲避朝廷賦稅,披荊斬棘,專門對抗官府過來的抓捕人員。
    可不就養成了果勁的民風嗎?
    外加丹陽的鐵礦資源十分豐富,以及漢人帶來的冶鐵技術。
    導致丹陽人自己造甲胄刀兵,人人都能習武操練。
    不過即使如此,山越兵依然是許多諸侯征兵的對象。
    一般來說,
    異民族語言不通,會影響交流,導致將領指揮困難。
    但丹陽這群山越人特點,偏偏就是已經漢化完成了的。
    常年與漢民族混居,導致山越人基本人人說一口流利漢話。
    “山越人雖然驍勇善戰,但到底是各自為戰,目標淺薄。”
    “若是能夠逐一擊破,應該不難。”
    龐統向李翊闡述自己的觀點。
    “若是郯侯想用丹陽兵,不妨采用鎮撫並用的手段。”
    “趁山越存糧即將用盡之時,搶先割收山越的稻穀。”
    “如此丹陽民畏其威,而懷其德,必然相從。”
    龐統洋洋灑灑獻上自己,收服山越人的計策。
    李翊聽罷,笑道:
    “人言士元乃楚地良才,能興世立業。”
    “今日觀來,楚人誠不欺我。”
    龐統躬身答,“郯侯過獎了。”
    其實龐統用計,一直都是偏陰狠的。
    以至於劉備都覺得龐統有時候太過激進了。
    為此龐統還被後世許多學者批評過。
    說他雖然與諸葛亮齊名,因為死的早,所以沒法和諸葛亮比。
    但即便不早死,也比不上諸葛亮。
    因為龐統的計策過於功利,缺乏王道。
    事實上,漢末大部分謀士用計都是偏陰狠的。
    亂世之中就是這樣,人不狠,站不穩。
    即便是諸葛亮,也曾勸劉備劫持劉琮,搶奪襄陽。
    不過就跟龐統勸劉備席上殺劉璋一樣,都被劉備給拒絕了。
    “我即修書一封,依士元之計,說與袁太守。”
    “讓他在秋收之時,搶奪山越人的稻穀。”
    “事若就,再以王道撫慰,山越人必向我投誠。”
    李翊欣然采納龐統之計,再秘書一封,發往丹陽。
    不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