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造遊艇
字數:7253 加入書籤
1957年的10月。
陳光良攜長子陳文傑,驅車來到北角的殯儀館。
此時殯儀館的外麵,匯聚著大量的市民和記者,他們都是來參加‘一代巨商’劉鴻生的葬禮。
劉鴻生的葬禮雖然沒有當年杜月笙的規模龐大,當時是3000名市民前來送葬,但劉鴻生的逝世也是港島的一大新聞,送葬規模也是非常龐大,需要JC維持著北角這邊的秩序。
算起來,劉鴻生是‘劉氏家族’的第三代,晚清時,劉家第一代移民劉維忠在滬市租界經營娛樂業,為劉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第二代劉賢喜出任招商局的輪船買辦,家境尚屬於小康。以劉鴻生和劉吉生為代表的第三代,在劉家創業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紡大王、水泥大王等於一身的“企業大王”劉鴻生,使劉家成了滬市屈指可數的豪門望族。
陳光良、陳文傑一前一後走進殯儀館,引起不少人的騷動。
“陳先生也來了”
“那是自然,陳先生和劉鴻生先生既是同鄉,也同是滬市的豪門望族,據說也是朋友,豈會不來送最後一程。”
“說起滬市的豪門望族,如今這香港也成為他們的天下,粵籍商人不如他們啊!”
“主要是有陳光良先生撐起滬籍商人的大旗,那粵籍商人自然不可能超過。陳氏家族在金融、航運、地產、工業,都是香港華資的龍頭,強大的讓人窒息,比英資都更勝出。”
“是啊,這一波航運高峰,聽說環球集團就賺了8000萬美金,匯豐都不得不眼巴巴的湊上去,尋求合作。”
陳光良來到室內,看了好友最後一眼,隨即行禮。
他和劉鴻生算不是知心的好友,但卻有一種強者之間的默契,為此,陳光良甚至指點劉鴻生,來到香港發展。
如今的劉鴻生一家,大部分的子女都在香港發展,僅一兩個已經加入陣營的,留在內地。
“節哀”
“多謝陳先生,謝謝你能送大哥最後一程。”
劉吉生站在家屬前首,帶領家族向陳光良鞠躬致謝。
他主動說道:“大哥最後時刻,還說陳先生是我們劉家的恩人。”
陳光良感歎道:“劉先生是我的至交好友啊,一輩子為國家的實業而奮鬥,曆史是不會忘記他的。”
沒有晚清民國的資本家,又何來一個國家的實業脊梁。當年的民族資本和外資較量,每一次勝利都來之不易。
就算四十年代末,這些資本家很多都離開家鄉,但他們依舊給國家留下了技術人材、熟練工人、以及工業的底蘊和基礎。
紡織業、化學工業、航運、食品.更不要說,‘船王’盧作孚回國,‘冠生園’老板冼冠生留在滬市、‘天廚味精’老板吳蘊初留下、‘永安集團’掌門人郭琳爽也留下了.
隨後。
陳光良、陳文傑參加了葬禮,送好友最後一程。
參加劉鴻生的葬禮後,陳光良和方椒伯、謝蘅窗等一眾滬市好友,也來到香格裏拉酒店坐一坐。
其實,包括劉鴻生在內的滬市來港的老資格商人,事業發展得並不算很順利。
劉鴻生來到香港後,投資了毛紡廠、火柴廠、航運等產業,其中毛紡廠的業務做的一般,以後都未必做得過後起之秀曹光彪。至於火柴廠,主要是劉吉生的產業;最後便是航運,目前也僅一兩艘船的船東,而且劉鴻生一家卷入在朝戰時支援北方,因此被美國列為‘禁令人物’。
綜合來看,劉鴻生家族的後人,預計也和榮宗敬的後人,在香港將來可以成為億萬富翁、十億富翁,甚至是百億富翁,但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而像方椒伯、謝蘅窗等人,更是隻能投資一些小事業和物業,在香港做做寓公而已。
方椒伯品嚐著香格裏拉酒店的點心,仿佛回到上~海灘的那個時候,感歎的說道:“香格裏拉酒店變了,也沒有變。保留的這些上~海灘特色,是我們這些人的精神寄托啊!”
此時的香格裏拉酒店,和對岸的半島酒店齊名,在海外的影響力都非常大。而香格裏拉酒店在現代化經營的同時,也保留了滬市的一些特色,本幫菜和寧波菜都有專屬的餐廳,畢竟地盤夠大。
陳光良笑道:“該放下那種精神寄托了,我們現在是香港人,應該有一種歸屬感和責任感。香港必將成為下一個滬市,甚至超越滬市,和倫敦、紐約齊名的城市。看到那些工廠的工人,我忍不住想,‘香港人’這三個字的含義,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大家如果依舊不把香港當成家,那香港也會讓你們的後人少一份財富的。”
此言一出,大家都精神一震。
這位寧波商人、滬市商人、香港商人的‘領袖’,可謂一向是金玉良緣,同時也很照顧同鄉。
方椒伯說道:“有道理,是我們一時還沒有轉變觀念。我們這一輩倒是無所謂,隻是影響到後人。”
謝蘅窗等人也點點頭。
這一波工業浪潮中,滬籍商人(含寧波商人)受益最大。
如今香港的工業產值,大概超過前世同期的15~20%,以至於這一波地產,目前還能保持著‘維持’狀態,估計明年才會崩盤。
隨後,方椒伯作為寧波商會的會長,實際上也是陳光良的‘代表’,他講述起來:
“在這一波塑膠花的中,我們寧波商會的會員,大概有150家進入這一行業,占香港的40%假發產業中的300工廠主,也有35%是我們寧波商會的會員當然,還有航運方麵.”
眾人聽得忍不住驚歎,更是佩服陳光良這個寧波商會的領袖,硬生生在香港打造了‘寧波財團’。
陳光良聞言後,說道:“以後,我不會再如此偏袒寧波同鄉了,畢竟我現在要的是‘香港人’概念。而且我們須知,碩大無朋的道理。”
在塑膠花、假發,甚至是前麵的航運、紡織等產業,陳光良確實優先照顧了寧波同鄉。
那些潮汕商人雖然厲害,但畢竟少了先機,再加上經驗,自然在這些產業落後不少。
方椒伯點點頭,說道:“嗯”
他完全是陳光良的‘管家’,當然也得益不少,包括讓他一家繼續來港富貴,以及他也參與了一些工廠投資,保證了他們來港後,還能有些收入來源,不用坐吃山空。
陳光良來到北角的‘維他奶工廠’視察工作。
維他奶,從生產玻璃瓶裝的豆奶開始,陸續又拓展到豆奶粉、大白兔奶糖、果汁係列,如今再次拓展至‘康師傅’方便麵、紅牛功能性飲料。
可謂一步一個腳印,走的非常的踏實。
陳光良來到研發室,維他奶總經理陳誌興陪同在一旁,這裏是研發方便麵的地方。
“老板,這是我們已經研發好的產品,您要不要嚐試一下?”康師傅方便麵的負責人馬嘉柏,第一時間迎上來。
其他研發人員,也帶著希冀的眼神,畢竟他們感覺到——老板對產品的把握和理解,是超過他們的。
在大家研發期間,老板提供的想法,使大家的目標明確。
陳光良笑道:“一來就有口福,那就是吃起來!”
不是他在意一個方便麵的利潤,而是他在意‘發源地’和‘發明企業’的頭銜。
不一會,幾碗香噴噴的方便麵,便已經泡好。
或許是幾十年不吃了,陳光良居然吞吞口水。
吃慣了山珍海味,如今對這種‘垃圾食品’也是直流口水了。
“嗦嗦.”
有雞湯的味道,口味比較‘淡’,但也無疑是一種美味。
“嗯,是我想要的口味!”
聽到陳光良的滿意答案,所有人都露出笑容,七八個月的閉門研發,如今總算達成。
當然,其實僅三個月時間,就已經大概研發出來。
但後續對生產工藝、口味等的進一步研發,花了一些功夫。
馬嘉柏當即說道:“一個月,我們的生產線便可以搭建成,並開始在香港銷售。”
陳光良提醒道:“美國、英國那邊申請專利,要同步進行。你們不要小看這樣一袋麵,他遲早會普及全世界。當然,如果有一種材質,比如食品級聚乙烯什麽的,製作一種杯或碗,將方便麵裝在裏麵,再配備塑料叉子。你們想想,消防員救火後,來一桶吃下;白領晚上加班,來一桶吃下,那麽他將普及全世界.”
眾人無不征服起來。
眼見如此,總經理陳誌興連忙說道:“老板說的,我們記下來了。不過眼下,我們當然是推出袋裝,以及注冊專利。”
“嗯,一步步來。”
至於另外一種產品——紅牛,此時還在初級階段,陳光良視察了一下,便隨即離開。
陳光良來到將軍澳的‘榮昌重工業基地’,隻見這裏已經建成了一座大型的煉鋼廠,向香港供應者鋼材、鋁合金等材料。
特別是這幾年的地產浪潮,讓‘榮昌鋼鐵’在香港打出了名氣,更是奠定了榮昌鋼鐵的絕對霸主地位。
榮昌重工業基地,不僅生產鋼鐵、鋁合金、銅(原材料海外進口),亦有拆船業務(二次煉鋼),還有機械研發和生產,也有船的維修和保養(一般的問題或部分小型船隻維修)。
主持工作的,乃是華夏重量級煉鋼專家孫德和,其在三十年代,便已經是德國鋼鐵廠的工程師。
“老板,這次香港地產出現危機,對鋼鐵鋁合金需求會不會有影響?”陪同期間,孫德和問到一個問題。
“短暫的,未來幾十年,香港的地產業都會是一種長久的持續發展,榮昌鋼鐵不需要考慮沒有市場,隻會增加產量。”
畢竟是技術人員出身,問這樣的問題很正常,更何況陳光良本來就是幹這種活的——為大家製定目標。
看著龐大的榮昌重工業基地,基本上將軍澳的‘霸主’,陳光良有種自豪感。
雖然,他搶的是前世香港‘鋼鐵大王’龐氏的機緣,但也更加的‘上進’。
榮昌重工業基地,能生產很多鋁合金,不僅可以供應拉鏈廠,還可以供應鋁合金門窗;還有煉銅也是如此,從巴西等地區采購銅礦石,在香港進行冶煉,供應拉鏈廠以及其他行業。
不過陳光良並不滿足,他隨即召開榮昌重工業基地的管理層和技術人員,講出他的想法:
“隨著世界的戰爭減少,世界的經濟的發展,一種新興的造船產業發展起來,那就是遊艇產業。我想讓榮昌重工業進入這個行業,大家有什麽想法可以說出來!”
香港的造船業,其實是很發達的,一直可以造幾千噸的貨船,太古造船廠巔峰時期,可是有幾千名工人。
當然,陳光良不會看中造貨船,畢竟競爭不過。
但造遊艇,他卻思考過,中高端遊艇,或許造不過歐美;但中低端的遊艇,確是有機會的。
在場的技術管理層都很陌生,有人質疑道:“遊艇?有錢人需要的是大型遊艇,而普通人又買不起,這個會有前景嘛?”
陳光良很自然的笑道:“我經常去美國,調查處一個數據,在美國,遊艇已經走進中產階級,平均.這是一個起步階段,我認為這是一個新興產業,前景無限可能。”
又有人質疑道:“那技術呢?歐美的技術領先,我們香港拿什麽競爭?”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這確實是香港工業的一個硬商,但我覺得,遊艇也分為高中低的檔次,我們可以先進入低檔遊艇領域,再慢慢的沉澱技術,進入中檔另外一方麵,香港理工學院成立在即,我會推動香港在這方麵的人才培養的”
他有這個實力,他是‘爵士’,也是香港華商領袖,前世1972年成立的理工學院,即將提前十年成立。
這時候,總經理孫德和說道:“前景很好,那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外國人可以的,我們華夏人也可以。”
此時,大家也不再有其他疑問,隨即陳光良開始組織起來。
招募人才,去西方引進技術,再一步步的發展。
前世台島能在遊艇產業發展不錯,香港相信也不會差。
更何況,陳光良考察那麽多的造船廠,他本人對造船行業也非常精通,各種技術都是了然於胸。
毫不客氣的說,等將來1978年時,內地要是好好拉攏他,造船業能提升更快。比如陳光良在內地造一艘貨輪,他就可以用甲方的技術,來指導你乙方,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事實上,到時候內地不會傻的,拉攏陳光良,就算不考慮政z,僅僅是工業上的,相當於考察一次日本的成效了。
畢竟這幾十年,長江工業集團將積累大量的技術和經驗,這都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