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波蘭改製 (上)

字數:5414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由於安德魯法國在1796到1798年的歐洲戰場上,持續擊敗奧普俄三國,給予重生之後的波蘭,一種強而有力的安全保障,還有政治、外交與經濟上的鼎力支持。
    不僅如此,以巴拉斯、科翁泰、瓦萊斯基為首的波蘭執政官政-府長期的不懈努力,引導整個波蘭社會各階層上幹萬民眾,營造出有利改革的現實環境。
    此外,波蘭之所以能夠進行士地贖買政策的另一個大前提,就是國家,應該說是中-央政-府必須擁有充裕的財政支付能力。
    應巴拉斯執政官的邀請,法國經濟專家組得出的初步估算:從1799年開始,在未來的15到20年之內,華沙政-府需要分攤購買的士地總麵值額,將會多達10億法郎,折合約有20億茲羅提。
    如果再加上各種不可控因素,以及未來的利息支出等等,估計將不低於40億茲羅提,為最初預算的兩倍,甚至更多。
    毫無疑問,波蘭的執政官們深知,眼下的波蘭王國不說是一窮二白,但也屬於一貧如洗。哪怕是他們砸鍋賣鐵,也湊不出來這40億茲羅提(折合20億法郎)。
    基於此,巴爾斯等人就隻能去找新國王馬克西姆的生父,法蘭西的第一執政官,當時還住在瓦津基宮的安德魯-弗蘭克。
    需要說明的,馬克西姆的名字明顯沒有波蘭化。所以,等到新國王長到14歲,在正式回到華沙之前,必須擁有一個全新的波蘭名字。對此,無論是安德魯,還是夏洛特夫人都沒有表示反對。
    “發行波蘭建設債券”,這就是安德魯給予巴爾斯的建議。至於主導政策的金融機構,自然是交給了法蘭西銀行。
    如今的法蘭西銀行,已經發展成“歐洲征服者”希望看到的那種金融巨鱷,可以協助安德魯執政官控製歐洲大陸的經濟命脈。
    隻是這一次,在法蘭西銀行為波蘭政-府的長期融資方案中,拉上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幫手,就是以羅斯柴爾德家族代表的“法蘭克福-德意誌”猶太財團,以及旗下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
    在“德意誌保護者”安德魯的默許下,梅耶·羅斯柴爾德將法蘭克福的猶太人資金聯合起來,並逐步向德意誌各邦國的猶太社區擴展實力,不斷吸納猶太同胞,及同情者手中的各種閑散資金。
    在去年年底,正式獲得了法蘭克福自由市公民權的梅耶·羅斯柴爾德,牽頭成立了法蘭克福商業銀行。
    而這位非常懂得來事的猶太商人,在銀行成立之初,就成功說服了董事會的合作股東,將商業銀行總股本的10%,以象征性的五百勒塔的價格,“賣給”了法蘭西第一執政官,歐洲的征服者,德意誌(萊茵聯邦)的保護者,安德魯-弗蘭克。
    不僅如此,在法蘭克福商業銀行董事會的12位成員中,除了安德魯的代理人外,還有法蘭西銀行的代表。那是法蘭西銀行以2億法郎的合理價格,獲取了法蘭克福商業銀行20%的原始股本。
    毫無疑問的,梅耶·羅斯柴爾德的此舉,是希望得到上位者的支持。至於主動出售股本,引入法蘭西銀行參與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的運營與管理,這也是梅耶向安德魯表明心跡,他和他的猶太銀行無意去挑戰法蘭西銀行在德意誌地區的統治地位。
    也正是這一係列的謹慎操作,大大消除了安德魯的戒心,使得法蘭克福商業銀行能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從法蘭克福一地,迅速拓展到全德意誌30多個重要城市,其中就包括柏林、維也納、漢堡、埃森、紐倫堡、漢諾威、科隆、斯圖加特、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
    今年10月間,得益於法蘭西銀行與法蘭克福商業銀行,聯手包銷了“波蘭建設基金”的第一期,約10億茲羅提的士地債券,這使得巴爾斯等人最為頭疼的資金難題能夠順利解決。
    既然錢不再是攔路虎,而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早早的確定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組建一個社會各階層能接受的管理團隊,去領導波蘭的士地改良運動。
    第(1/3)頁
    第(2/3)頁
    在安德魯的建議下,內閣財政大臣科萬塔伊神父,成為了“農委會”的第一任主管。
    早在20多年前,這位科萬塔伊神父就在協助主教們打理波蘭天主教會的財產,他對全波蘭的士地、莊園,及權貴們隱匿的財富知道很多。
    與法國一樣,波蘭的天主教的職人員同樣可以擔當國家公職,就如同法國的紅衣主教,黎塞留公爵那樣。
    所謂的“農委會”,全稱叫做“研究農民問題委員會”,在履行中-央行政職能的各個機構中,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臨時部門。
    因為是科萬塔伊神父兼任擔當“農委會”的第一任主-席,所以,未來20年裏,該機構負責人,基本都是由內閣財政大臣來兼任。
    最開始的時候,眾人以為組建這個“農民委員會”的目的,隻是為了研究與討論波蘭境內的數百萬農奴事務而存在的。
    然而,在安德魯堅持下,波蘭的三位執政官賦予了科萬塔伊神父極大權力,不僅能隨時得到情報部門和軍警的全麵配合,甚至還可以請求當地軍隊,嚴厲鎮壓蓄意反抗或拒絕合作的農奴主,以及到處煽風點火的左派激進分子。
    從1798年11月正式開始,前後持續了20年,誕生於法國的近代社會的文明製度,最終惠及到全波蘭的數百萬農奴,以及涅曼河以東的廣大地區。
    改革之初的時候,波蘭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部與北部地區,60%的人口,都屬於農奴或半農奴。這些人被完全束縛在士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
    當農奴遭遇地主(農奴主)的肆意鞭打,甚至被處死時,地主不需要在法律上付出任何代價,隻需賠償一頭驢子。
    另外,未經地主的書麵允許,麾下農奴們不得私自入城雇工。即便獲得允許,農奴們收入的大部分也必須上繳給地主,以便衝抵沒完沒了的勞役和稅賦……
    總之,波蘭的農奴製度,嚴重妨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經濟的發展。
    從表麵上看,農奴的解放感覺非常容易,隻需要巴爾斯政-府聯合代表民意的波蘭國會,發布一道命令就可以完成,如同1794年的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領導的波蘭大起義那般。
    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士地的分配,那些沒有耕種地的農民,為了生計,又不得不重新依附於他們原來的農奴主,再度委身為農奴。因為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
    對於存在波蘭近幹年的毒瘤,曾有雅各賓派的激進分子反複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即效仿法國式的大革-命,實施血腥殘暴的士地革-命,可以方便快捷徹底解決這一社會難題。
    然而,科萬塔伊神父對此卻竭力反對,堅持認為這種看似合理的野蠻措施,不符合波蘭當前的內憂外患的艱難國情。
    如果將所有罪責統統歸於大貴族與農奴主的貪婪,顯然是極為不公平,且有失公允的,必須依照契約的精神,以公平、合理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一次,科萬塔伊神父在波蘭國會上發言時,毫不客氣的指出:
    “……這些激進的愛國者(雅各賓派份子)的確找到了國家落後的正確問題,卻給出了一個極為錯誤的答案。如果這樣去做,勢必讓波蘭重蹈法國大革-命的混亂覆轍,陷入無政-府主義與官僚主義相互替換的深淵。
    第(2/3)頁
    第(3/3)頁
    那些激進者竭力倡導的所謂革-命,無非是以紮榮契克為代表的,一群不得誌的中下階層的暴戾分子,他們以血腥殘暴等手段,取代城市貴族與士地所有者,將他們自己打扮為新式貴族與統治者的一個財富掠奪過程。”
    依照科萬塔伊神父的表述,一旦等到革-命成功之後,新興的官僚主義者勢必會導致以低成本獲取社會資源,或者壟斷資源,進而獲得暴利,而這種暴利既不是通過競爭來獲取得的,也不是因為官僚資本創造了足夠多的社會財富,本質上是對其他社會團體創造財富的掠奪。
    所以,這種官僚資本主義的暴利,絕大部分是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實現的,而不是自己創造的。
    因為官僚資本占有了超過自己創造財富的其他團體的財富,而這種財富並非通過技術進步獲得的有效財富,所以官僚資本主義必然導致社會整體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削弱其他資本的發展能力;
    必然降低經濟運行的效率;
    必然會損害社會公平,危害國家穩定,並將遲滯、阻礙社會的政治改革。
    可以說,它是最糟糕的國家資本形態,屬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
    基於科萬塔伊神父的謹慎考慮,為有效管理翻身之後的農民,令其不能投靠或依附於原有主人,波蘭政-府定決定增設鄉(鎮)公所與鄉(鎮)法庭。
    最初,這兩個鄉鎮機構不是由各村代表選舉產生,而是被政-府或軍隊強行指派的,那是科萬塔伊神父刻意強調的結果。直到5年之後的1804年,才最終放開各個鄉鎮的自由選舉權。
    鄉(鎮)公所的主要事務,是負責攤牌和征收捐稅及徭役,監督農民按時完成稅賦及徭役;代替上級傳達和貫徹法令,維持社會秩序。
    為保證公平與公正,鄉(鎮)公所施行“三人負責製”,本地擁有士地與財產的鄉紳地主和貴族獲得一個席位;由華沙大主教集中培訓之後,重新委派的外地神職人員享有第二個席位;最後一個席位屬於擔當治安官的軍事警察或退役軍士。
    在鄉(鎮)公所的三人團中,所有決議都施行一票否決製,防止鄉紳貴族相互間串聯,警惕心懷不軌的農民從中勒索,阻礙君主內閣對鄉鎮各項政策的施行。
    應該說,鄉(鎮)公所的成立與運作,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將行政治理權,成功延伸到波蘭社會的最基層。
    從1804年開始,鄉(鎮)公所的“三人團”,變成了“五人團”,除了貴族、神父與治安官外,又增加了代表政府利益的稅務官,以及當地教育官員,主要是中小學的校長。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