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人要名,樹要影

字數:3605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這一刻,周瑜頓生了幾分心緒鬱結之感,豐神俊朗的臉龐雙眉微凝。
    周瑜一家自洛陽遷回廬江郡,遑論是族內還是整個廬江世家,自然也是會暗生些許齷齪矛盾。
    再加上一些不願提及的原因,周瑜近一年來罕有出門,所以察覺不到廬江郡內被吳郡安插了大量探子,周瑜自覺還是情有可原的。
    可其餘的廬江世家也同樣是完全沒有察覺,這讓周瑜竟覺得對於這些老鄉一時屬實有點難評。
    就這……還舉兵攻伐吳郡?
    ‘雙方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
    周瑜臉上多了幾分苦澀之意,反倒是明白了自己此前所準備的“禮物”恐怕價值不大。
    而孫策則是在一一比對了一番,發現周瑜所獻的明細與吳郡所得知的差異並不大,這反倒是讓孫策看到了眼前這個自行上門的年輕士子的誠意。
    “不錯不錯!”
    孫策原本一直故作威嚴的神色散去了大半,反而流露出了爽朗的笑容,道。
    “若是廬江世家都如汝這般識趣就好了……”
    頓了頓,孫策將原來周瑜所獻的竹簡在桌案上重新推了回去,道。“不過其上少了一項,那便是廬江周氏參與會盟所輸送的錢糧明細吧?”
    周瑜無奈地苦笑了一下,道。“廬江周氏非是我一言而決,吾所想的便是獻上名目,以請寬恕廬江周氏。”
    孫策咂了咂嘴,摩挲著依然光潔的下巴,道。“這可是讓人為難之事啊,今日饒恕,說不準來日又再度暗中報複?”
    周瑜聞言,微微垂著的眼眸亮了些許。
    眼前這個年輕將領所說的是為難,而非是推脫沒有這個決定的權力,這無疑是說明了不少事情。
    盡管周瑜亦不喜族人的迂腐狹隘,但終究是同宗同族的叔伯兄弟,周瑜自然不可能做得到置之不顧。
    更重要的是,周瑜作為廬江周氏的一員,倘若廬江周氏被舉族清算,周瑜同樣也是其中的一員。
    當即,周瑜暗中細細地打量了一番孫策,再度拱手道。
    “未請教將軍大名。”
    “我乃國士之徒,吳郡孫策是也。”孫策微微昂起下巴,一臉自豪之色地開口道。
    這也讓周瑜整個人都下意識站起了些許,心中對於孫策多了幾分重視。
    人要名,樹要影!
    孫策自然還僅僅隻是個無名之輩,但是在前麵所加上的“國士之徒”前綴,卻已經足夠引起周瑜的重視了。
    原本察言觀色了一番,周瑜初步已經對孫策做出了並沒有什麽心計的判斷,這一刻卻是微微一驚之下,意識到自己怕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
    ‘城府極深或是大智若愚的類型嗎?’
    周瑜重新做出著判斷,一時反倒是生出了幾分緊張感。
    時常有人傳言“武不過呂布,文不過是李基”,周瑜對此自是相當不服,早就想要跟李基較量一番。
    如今麵對著李基的弟子,如何不讓周瑜為之萬分重視?
    而孫策身為國士之徒,以常理推斷亦知必是多謀善智之輩,那麽適才孫策所說的那一句話,那就顯得意味深長了。
    少了廬江周氏的名目?
    今日寬恕,明日又暗中報複?
    這可都是很值得推敲斟酌之言,明麵上或許僅僅是孫策直抒胸臆表明顧慮所在,暗中所蘊含的意思莫非是……
    年僅十六左右,尚未真正意義上出山的周瑜,一時腦海中浮現出近十種可能,然後又迅速敲定出了答案。
    廬江周氏在吳郡的名單之上,就算是想要重新向吳郡靠攏,也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可以保證絕不會再度叛變的代價。
    最有說服力的答案,無疑僅有一個:那便是廬江周氏必須要換一批決策人。
    而這,無疑是需要流血的。
    周瑜微微吸了一口氣,也絕非是什麽優柔寡斷之人,更是明白自己有些小視吳郡的決心與狠辣,過於想當然了,以為率先獻上名目向吳郡靠攏,就能換來寬待。
    不過周瑜也能理解孫策的做法,換做了周瑜掌權,在奠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斷然不會對治下將會形成不穩定因素的世家心慈手軟。
    而在吳郡主動向廬江周氏下手與自己發動奪權清洗一批族人之間選擇,周瑜並無其他的選擇。
    甚至,在廬江郡被滲透得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隻要孫策率軍接管了廬江府衙,郡內世家任何風吹草動既瞞不過對方,便是想要舉家逃離,也恐怕沒有這個機會。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一念至此,周瑜原本自信的語氣中多了幾分沉重地開口道。
    “好,我會讓廬江周氏做出足夠的證明,不過如今我尚未及冠且在族內根基薄弱,所以我需要孫將軍支持我擔任族長。”
    孫策聞言,一時卻是有些沒能反應過來。
    盡管由於信息傳遞的問題,如今整個大漢的主要注意力都還是放在司隸地區的討董之戰,與江東相鄰的荊州、豫州、徐州都不會有多餘的精力放在揚州的身上。
    但為了確保可以趁著這個極好的空擋,初步先將整個揚州吞了下來,吳郡幾乎將還在治下的水軍抽調一空,甚至臨時征召了不少民間青壯漁民協助。
    九江郡與廬江郡各派了四千水軍,豫章郡則是派去了兩千水軍,丹陽郡也僅有兩千水軍,為的就是先行搶占長江沿岸的主要港口以及控製各郡府衙的同時,避免各郡世家見勢不妙選擇外逃。
    眼下討吳盟軍已破,各郡世家在吳郡看來,那就是一個個等待開啟的寶箱,怎麽能讓這些世家輕易出逃?
    所以,孫策在確定了周瑜的誠意後,當即便是想要籠絡周瑜,將廬江周氏打造成一個典範,暫時將廬江世家都安撫下來。
    反正廬江世家的把柄已經盡數被吳郡握在手中,等待真正將整個揚州都控製下來,且劉備、李基返回吳郡後再慢慢秋後算賬也是不遲。
    因此,孫策適才之所以這麽多問一句,純粹就是想直接敲打一下,表明吳郡對於廬江周氏的狀況同樣相當了解,繼而恩威並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