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

字數:4328   加入書籤

A+A-


    東漢帝國的太學,從來都是官員子弟成長的溫床。

    平民子弟,要三五十歲才有機會,去太學遊曆一番,而官家子弟,十幾歲,二十歲,就可以在太學學習。

    太學主要麵對的,是高官子弟,皇親國戚子弟,勳貴子弟,更別說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了。

    早期,東漢初年,太學還是當之無愧的最高學府。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隨著漢王朝的衰微,和地方士族的勢力龐大,太學生的素質,也是每況愈下。

    到了漢末,尤其是黨錮之禍數年來,士族子弟,很多都不會進入太學,他們並不稀罕太學,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有,比太學更加優秀,和精英化的,家族教育。

    對他們來說,太學的師資,還不如他們的族學,所以自然不會去太學,比如說袁家,就有自己的私學。

    學成之後加冠成親,二十歲前到月旦評,求個評價,揚個名,然後大家,互相串聯一下,舉個孝廉。

    就可以去雒陽做官,開啟仕途之路了。

    當然,不是說沒有士族子弟,會進入太學學習,而是很少,因為世家和靈帝之間,產生了巨大隔閡。

    至於那些個高官勳貴子弟,他們根本不想著努力學習,大多數人隻是去點卯,簽個到表示自己來過。

    然後——『飽食而退』。

    這四個字是史書上記載下來的,嘲諷那些漢末魏初的太學生的,真的是相當的生動形象。

    日上三竿爬起來,穿好衣服洗漱完畢,到太學學堂點個卯,然後等著吃免費提供的午飯,吃完午飯就走了。

    然後,就去撒歡了,袁熙也做過,不過相對克製。

    祖先拚死拚活掙來的功績,給他們提供那麽好的學習條件,卻隻培養出了,一群酒囊飯袋,可悲可歎。

    白瞎了太學裏,十四博士的優良設置,和那麽好的教學條件,太學裏的教學條件,哪怕放到現代。

    都是非常不錯的了,除了沒有現代器具之外,能學到的東西,真心不少,關鍵是看你想不想學了。

    太學裏的自由度,比現在的大學還要高,所以真的是,非常考驗個人意誌和品格,袁熙算是半個另類。

    其他權貴子弟,當然就自甘墮落了,可是同樣的機會送到袁熙手中,袁熙可不會浪費,因為他所圖甚大。

    因此,袁熙上過袁家的私學,也在皇宮中陪皇子讀書,有時間了,就去太學報道,所以說他是半個另類。

    他努力的讀書,努力地將所學到的,所見到的,融合在一起,不斷的精進自己,為了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

    同時,還努力學習武藝,還跟著王越學習劍術,甚至跟著曹昂他們,一起學習騎馬和馬上擊朔的本領。

    不說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武將,至少,要擁有一定的自保能力,畢竟接下來的,可是吃人的亂世。

    時間就這樣緩緩流逝著,在太學的時候,袁隗為了自家寶貝孫子的前途,在朝廷裏為他運作,而成童子郎。

    拜他為童子郎的,是尚書台的,尚書趙建,是袁家門生,拜他為童子郎的理由是『通曉儒經,為人純孝』。

    就這樣,袁熙『純孝』的名頭,就在雒陽傳開了,這一波公關操作,很是成功,父親袁紹做官前也是如此。

    具體的內容和過程,袁熙並不清楚,但是看著祖父激動的表情,就知道這件事情,袁隗付出的代價絕對不低。

    十常侍當國期間,以袁隗的實際身份地位,想要辦成這件事情,估計出了不少血,或許這裏頭的付出,不一定比讓袁紹,成功舉孝廉更高,但是絕對不低。

    畢竟政治的本質,就是一場交易遊戲。

    。。。。。

    中平五年二月,發生了一件大事,這讓靈帝寢食難安,黃巾賊餘部郭太等,於西河郡白波穀,打起蒼天已,黃天d立的旗號起事,宣布要為大賢良師複仇。

    然後直接率部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襲擾東漢帝國的核心地帶,京師震動,畢竟黃巾之亂曆曆在目。

    延綿時間很久的,第二次黃巾起事開始了。

    相較於第一次,充滿政治意味的顛覆行動,第二次黃巾起事,則是純粹的底層民眾,借著黃巾軍的名聲,反抗暴Z的行動,和西晉末年的乞活軍差不多。

    比起第一次,第二次才更稱得上是起義,第一次則更像是一場陰謀,第二次隻是為了活下去。

    同樣的,沒有統一指揮的,第二次黃巾起事,更像是流寇作戰,沒有綱領沒有行動方案,完全不成氣候。

    但是這個事情,在漢政府內部,還是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屬於政治層麵上的,給人一種大漢要亡的感覺。

    第一次黃巾起事,給靈帝帶來的震動,實在是太大了,讓他至今為止記憶猶新,為此還差點翻船。

    一聽黃巾起事,靈帝立刻懷疑,是不是,又是袁家等士族,又要搞他事情,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這可算是冤枉了,袁家他們了,士族要搞他,要給他點顏色看看,絕對不會隻用這種手段。

    但是這種自發的,沒有控製的起事,更加難以應付。

    他們分散在很多地方,沒有統一行動綱領,散兵遊勇四處襲擊,給河北諸州郡,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

    不止是郭太一個人,在河北諸山穀中,具有巨大威望,和能量的張燕,也在此時活動起來。

    他配合郭太的攻勢,四處劫掠,甚至往南向,雒陽方向滲透,威脅到了漢政府中央的安全。

    河北地區有很多山,如太行山脈等等。

    當初河北黃巾軍戰敗之後,有不少餘部沒有被抓,而是潰散到了山脈之中躲藏起來,漢軍沒有往山中追擊。

    因此他們幸存下來了。

    他們以張燕為首,不斷地吸納活不下去的,逃竄農民和各地的黃巾餘部,漸漸催生出了一股,極其強大的勢力,到了這個時候,居然『聚眾百萬』。

    這個百萬的數字,多半是摻水的,但是,要從東漢末年,各地戰亂不息,民眾多流離失所的角度來看。

    即便摻水,也摻不了多少。

    在平原活不下去了,就往山裏麵逃跑。

    逃到漢政府的官員,管理不到的地方去,這也是活不下去的人的一條生路,因此還有『逃戶』這樣的稱謂。

    漢政府不是沒有,組織兵力去圍剿,但是在山中,漢軍精良的裝備,就沒有太大的用處了。

    受到地形的限製,占據地形優勢的山中黃巾們,利用地形優勢神出鬼沒的,打擊對地形不熟悉的漢軍。

    設置各種陷阱,將漢軍耍得團團轉,損失慘重不說,還得不到什麽戰果,畢竟他們為了活下去什麽都做。

    久而久之,就沒有地方漢軍願意去征討了。

    周邊活不下去的百姓聽說了,也前去投奔山中的黃巾們,這個勢力也就,發展的越來越強。

    一朝爆發,讓漢政府再度感受到了恐懼。(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