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
字數:4482 加入書籤
190年,諸侯討董。
待到王允走遠後,袁隗這才緩緩睜開眼。
他看向袁方,“袁方,事情都安排妥當了嗎?”
袁方抱拳道,“回稟家主,一切都安排好了。”
袁隗將兩封信,遞給了袁方,“嗯,很好,我這裏有兩封信,你立刻出洛陽,送到本初和公路手上。”
袁方收好書信後,繼續勸說道,“家主,您還是走吧,憑借袁家死士的戰力,他們留不下我們的。”
袁隗輕歎一聲,神情落寞,“唉,你不懂,老夫現在不但不能走,還要等董卓來,這是我們袁家,進一步崛起的代價,也是我這個家主,必須承擔的責任。”
袁方還要再勸,“家主三思啊,現在還來得及。”
袁隗冷然道,“我意已決,莫要再勸,你趕緊離開,免得夜長夢多,我袁家的涅槃,需要流血和犧牲。”
袁方拱了拱手,“唉,家主,請您多保重。”
袁隗是大漢的罪人,但也是袁家的功臣,此人爭議太大,大晉建國後,沒有給袁隗立傳,隻是私下祭拜。
宣武帝袁熙,為了政權的合法性,給袁家立國遮醜,以及堵住,天下悠悠之諸口,袁隗沒有位列太廟。
。。。。。
王允離開太傅府後,董卓就派李榷、郭汜,帶領西涼軍,圍住了袁府,李榷帶人殺入了正廳。
郭汜則帶人殺入後院,一路之上,不論男女老幼,全部被殺,一時間,袁家血流成河,慘不忍睹,事後,董卓來了一趟袁府,但是不知為何,鐵青著臉走了。
袁隗用自己的鮮血,帶走了袁家,最為腐朽的部分,換來了袁家的新生,也給袁紹發起總攻,提供了政治借口,而袁家和董卓,也結成了死仇,不死不休。
不過後來,宣武帝袁熙,進長安刺殺董卓,幾年後南下勤王時,又手刃了李榷和郭汜,報了這國仇家恨。
。。。。。
盟軍大營中。
曹操看眾人,皆對董卓心存畏懼,不敢進一步發兵,他氣憤之餘,有些懊惱自己的實力不足,但不管如何,曹操還是想試一試看,能否喚醒他們的公義之心。
於是,曹操出列看著眾人質問道,“我等起義兵,為誅暴亂、安社稷,諸軍已集,為何遲遲不進?”
袁紹推諉道,“孟德,今時機未到,再等等。”
“還等什麽,董卓倚仗陛下威勢,據守洛陽,向東進軍,即便董卓無道,也會是我們的心腹大患。”曹操很是不忿,這時的他還是一個,大漢熱血好青年。
袁紹深深地看了眼,中二青年曹操,單手敲著案幾,幽幽說道,“哦,那孟德,你有何良策呢?”
曹操不疑有他,分析道,“諸位,如果能聽我的計劃,盟主,當令河內諸軍,進逼孟津,而酸棗各位,當據守成皋,占領敖倉,封鎖軒轅、太穀,全製險要。”
張邈讚同道,“不錯,我覺得孟德所言可行。”
見有人支持他,曹操向張邈點了點頭,繼續推演道,“盟主還當遣公路,帶領南陽軍,暗中急趨丹水,杞縣,然後攻入武關,以威脅三輔,圍魏救趙。”
袁紹有些猶豫,“孟德之言,甚合我意,不過。”
。。。。。
見袁紹推諉,曹操惱怒道,“我們號稱義兵,如今遲疑不前,恐失天下之望,我們當大置疑兵,誘其出戰,耗其銳氣,然後決戰,攻入洛陽,則大事可定矣。”
這時,探子來報,“報!急報!洛陽急報!”
這時的曹操,還是一位有誌青年,野心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就有的,而是曆經事變,一點點滋生的。
曹操的軍事部署,基本上可以說是奇正相合了,他提前預判了,董卓的預判,可惜了,當家的人是袁紹。
袁紹雖然說有私心,比如說要保存實力,其次沒有根據地,還要仰仗韓馥給糧,諸侯也各懷鬼胎。
盟軍這個隊伍,確實不好帶,但是老大哥都不帶頭,這幫盟軍小弟,更不可能出力,盟軍先天缺鈣。
萬一兵敗,那就一無所有了,有這種想法的,也不隻袁紹一人吧?都是秉心為國?他袁紹第一個不信。
何況他的兵力,也就兩萬五千多,從京城帶出的小兩萬,再加上渤海募兵五千,這才勉強鎮住場麵。
見袁紹點了點頭,探子這才悲痛說道,“啟稟盟主,京中傳來消息,袁太傅一家,皆被董卓處斬。”
袁紹先是一愣,隨即大驚,“啊?什麽?叔父?”
袁術上前質問道,“你說什麽??叔父!!”
“啊,啊,啊!!!”眾人都是一片驚呼。
隨即,袁紹大叫一聲,隨即暈倒了過去。
。。。。。
袁紹的親衛和淳於瓊等人,趕忙上前扶住他,又傳來軍醫進行救治,眾人見狀也紛紛,退出了大帳。
而我們的,袁家二公子,袁熙,則是冷冷的,看著這一切,他倒是讚同,曹操的方案,不過他插不上話。
離京前夕,袁熙曾經看到過,祖父袁隗,父親袁紹,二叔袁術,他們在書房密談,內容他不得而知。
但是,袁熙心中有一個,大膽且驚悚的猜測,該不會父親他們,緊接著,他又搖了搖頭,不敢相信。
不久後,袁熙穿戴整齊,急匆匆的走入營帳,就看見,一身素裹的袁紹,正在營帳中大哭,在他另一邊的二叔袁術,也是身著白紗,低著頭不時的抹淚。
先不說親疏遠近,眼睜睜的看著,明明可以營救,卻白白送死的袁隗,袁熙他心裏,多少有些悲戚。
這就是世家大族的涼薄嗎?但是即便袁熙想救,也沒辦法,袁家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看似光鮮的袁家已經腐朽了,必須有人流血,真不愧是爺孫嗎。
袁熙真的是葉無道?袁隗真的是葉正淩?真的有前世今生?誰又說的清呢?袁隗的孫子,能是什麽善類?
。。。。。
見大家再次匯聚大帳,袁紹拔出佩刀,斬斷案幾,“我與董賊勢不兩立,眾將聽令,依孟德計策,各自整頓兵馬,即日攻打洛陽,誅殺董賊,不死不休。”
袁紹倒不是作假,他是動了真怒了,袁紹本是庶出,要不是叔父,袁隗提拔栽培,他袁紹到不了今天。
袁術也表態道,“國仇家恨,不共戴天!!!”
悼念完之後,袁紹梟雄本色盡顯,擦幹眼淚,就開始調兵遣將,袁紹不被逼到分上,一般不會雄起。
“董卓屯兵虎牢,欲截斷我軍中路,可令半數迎敵,孟德你作部署。”袁紹把指揮權,交給了發小曹操。
曹操也不推辭,“諾,謹遵盟主之令。”
袁紹點了點頭,又看向孫堅,“文台將軍,你協同公路,即刻兵進南陽,以威三輔,牽製洛陽。”
回來的孫堅應聲道,“諾,謹遵盟主之令。”
袁隗的犧牲,以及袁家被屠戮,給了袁紹一個大義,和最後一次助攻,也給了天下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
之前少帝劉辨,被董卓鳩殺,盟軍就喪失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但是為父報仇,也算是另一種大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