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訌
字數:5109 加入書籤
190年,長安,司徒府。
“子師,董卓那邊,進展如何?”
黃琬走進書房,便不由焦急問道。
“子琰兄莫急,我已經取得了,董卓的信任。”王允給黃琬斟了杯酒,“這之後我們行事,也就方便許多。”
黃琬落座後,壓了壓驚,一仰而盡,有些不放心道,“那董卓可曾有懷疑,這會不會,太順利了?
“不會,盟軍已退,失去大敵,董卓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梟雄了。”王允搖了搖頭,自顧自地對黃琬道。
“不管如何,子師還是謹慎為上,畢竟咱們還要,匡扶漢室社稷。”黃琬鬆了口氣,還是囑咐道。
“嗯,我曉得,如今,董卓任命我為司徒,子琰,你覺得如何?”王允飲了一杯,皺眉說道。
“我以為,於公於私,子師都要接下任命。”
黃琬輕歎一聲,猶豫了一下,然後徐徐說道。
“哦?這是為何?”王允臉色不變。
“我們大臣,幾乎沒幾個和董卓合作,而這就是你的投名狀。”黃琬看了眼王允,默默分析著。
“為了大漢,我願自汙,以匡社稷。”
聞言,王允起身向黃琬,鄭重施了一禮。
王允,字,子師,司徒。
王允設美人計,也許令人不齒,手段,也不怎麽光彩,但是,他對大漢,拳拳之心,天地可鑒。
。。。。。
如果一個國家,需要依靠女人身體,來拯救之時,這個國家,已經滅亡了,它將是,肮髒的,缺鈣的。
袁熙舉朝,無男兒之氣。
晉太宗,宣武帝,實錄。
191年,連環計,前夕。
宋朝,就是如此,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也是大漢男兒的恥辱。這樣的王朝,不亡何待?
袁熙漢室傾頹,不能護我華夏,我袁家,取而代之,有何不可?
。。。。。
袁熙,並不是,一個好人,也不幹淨,不過,相對於袁家,其他人來說,也算是,難得的一抹,微光。
新生代,梟雄之光。
好人,定不了,亂世。
壞人,安不了,治世。
。。。。。
190年,盟軍這一邊,發生了大事。
半夜,劉岱、橋瑁營中,泛起火光,隨之便是,喊殺聲一片,持續半宿。諸侯紛爭,因為缺糧,而爆發了。
袁熙遠遠看著這一切,他什麽也沒做,他也阻止不了,隻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場諸侯鬧劇,父親袁紹的麵子,都不好使了,更別說,他這個袁家二公子了。
次日,袁紹派人查探,才知道情況原委。
劉岱向橋瑁借糧,這才發生了火拚。因為,盟軍糧草所剩無幾,諸侯間的矛盾,也就無法掩蓋了。
橋瑁也缺糧,於是推辭不給,接著,劉岱氣不過,帶兵殺入瑁營。此戰,橋瑁陣亡,劉岱盡降其眾。
作為袁紹的小弟,劉岱不敢拿袁紹撒氣,隻能向旁邊的,小老弟橋瑁下手了,而且早就看他不爽了。
對此,袁紹很是憤怒,不過,他也沒辦法,沒有糧草,說什麽也不好使,他已經調不動,其他諸侯了。
再說,袁紹他總不能,向劉岱開戰吧,劉岱畢竟還是他,袁紹麾下的小弟,這不利於他團結的立場。
。。。。。
盟軍徹底完蛋了,草草的收場。公孫瓚帶領軍隊,先行一步離去。當然,劉備三兄弟,也在其中的。
臨行前,袁紹帶著袁熙,去送公孫瓚一程,所以,袁熙有幸再見一次他們。
此時,公孫瓚在劉備建議下,提前撤離了,他怕幽州劉虞,在背後搞事情。
幽州有兩位首腦人物,劉虞主政,公孫瓚主軍,他們並不對付。乃至後來,劉虞更是死在公孫瓚之手。
當然,這裏邊,袁紹也拱火了。
。。。。。
190年,公孫瓚,大營。
“玄德賢弟,接下來,要隨我去幽州嗎?”
在北上幽州前,公孫瓚向劉備,拋出了橄欖枝。
“兄長,備想留在平原縣。”
劉備向公孫瓚,施禮拒絕道。
“這是為何?”公孫瓚麵有慍色。
“兄長勿惱,備想問一下,兄長以後,河北大敵是誰?”劉備組織好措辭,他向公孫瓚分析局勢。
“那當然是,袁紹,袁本初。”公孫瓚狐疑地,看著老弟劉備,不假思索地說出,“玄德,你是何意?”
“然也,平原乃是河北腹地,若是兄長用兵冀州,平原便是,兄長之側翼。”劉備再次施禮說道。
“哦,賢弟所言,有幾分道理,那行吧,為兄也不強人所難了。”公孫瓚突然釋懷地,笑了起來。
盧植,漢末三傑之一,也是他們的老師。
。。。。。
番外,192年,青州之戰,前夕。
“我說張將軍,你追我做甚?”
袁熙伏在馬背上,向身後大聲喊道。
“小子你別跑,給爺爺我停下。”
張飛緊跟後邊,手提長矛大聲叫道。
“我說張三爺,你抓我有什麽用?你該抓我家少主,才是吧。”袁熙側頭向身後,再次高聲喊道。
“我大哥說了,你小子身上有貴氣,非一般人,所以,大哥讓我追你。”張飛這人倒也實在,直接交底。
“額,替我向劉平原致謝。”此時,袁熙哭笑不得,又有些無奈,還有對劉備感知的,一種忌憚和欽佩。
“不急,待本大爺抓住你,你親自向我大哥問候。”張飛冷笑著,他一個策馬追上,離袁熙越來越近了。
“氣煞我也,張飛你個莽夫。”看著,靠近的張飛,袁熙又驚又怕。他突然有些後悔,沒讓許褚跟著了。
袁熙仲康何在?快救我。
宣武帝袁熙,孤身入平原,勘探敵情,被劉備識破,遭到了追殺,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張飛的勇猛。
。。。。。
番外。
“孔融一案,寡人欲閉門會審,諸位以為如何?”袁熙審視著眾人,因政治立場問題,孔融被他法辦了。
“臣以為不妥,此事,萬萬不可。”見袁熙對孔融動手,尚書田豐,立馬站了出來,大聲反對道。
“田豐,怎麽又是你?”袁熙不忿說道。
“法者,天下人之法,當與天下共之,若其有罪,當正王法以示天下,若其無罪。當正王過以示天下。”
田豐剛直說道,一點也不怵,袁熙的恫嚇。
“好你個田豐,真是好膽呢?”
袁熙氣息沉重,陰鬱地看著下首的田豐。
“大王以臣為尚書,臣當盡職以諫王過。”
田豐不卑不亢說道,他心中有自己的道義堅持。
“哼,行了,寡人說不過你,押孔融至大理寺,公開會審。”袁熙不耐煩地,向田豐擺了擺手。
晉太宗,宣武帝,實錄。
國有諫臣,社稷之福也。
家有諫子,家門之幸也。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