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功過張孝純上
字數:3503 加入書籤
關於曆史上介紹張東的資料很少,隻說他繼承其父張邵的伯爵之位,官至通直郎①也就是上文書所說郡倅。說他勇力過人,曾經徒手與猛獸搏鬥,最後官至輔國將軍,死於淮水。
僅此而已,也許和劉豫一起害死關勝,才被綁在一起的,所以說二人臭味相投,關係特殊。
李成自恃清高而看不起孔彥舟,結果被人家找機會算計了一把。也因此負氣,隻帶五千人馬南下攻打平陰。
後因兵敗請好友徐文出馬,偷襲清河,對平陰南北夾擊。算盤打得不錯,可惜被陳方亮將計就計,反而使清河城得而複失。
也因此讓大將丁忠難以脫身。丁義聽說哥哥被困,打馬舞槍就殺了回來。此時宋兵正在打掃戰場,隻好到處亂竄,根本就沒有倆人對戰的。
他這亂跑正好碰上秦月橋和孔方,二人一看準是來找人的,“呔,什麽人,賊眉鼠眼的要行竊嗎?”
把丁義氣得直翻白眼,但他還是忍住了,必竟要跟人家打聽事兒的。
於是馬上一拱手,“這位將軍,我來尋找哥哥的,就是和一個使狼牙棒對戰的那個。”
孔方明白了,找人的,隻能去閻王爺那了,就是不告訴你,“賊將,打贏了再說!”
丁義說一聲,“好,一言為定!”
上來就是拚命的招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可孔方不能這麽幹,很快就處於被動。
月橋也看出來對方的意思,這小子是真玩命了,幹脆把你也留這兒得了。
催馬擰槍就加入戰團,剛打一會兒白勇也到了。
“徐將有令,丁義將軍快走!”
丁義這才清醒過來,再不走一會兒就走不了了,虛晃一槍,撥馬就跑。
回頭再說張孝純,他今天跟孔彥舟一唱一和的有什麽目地。咱們先簡單的回顧一下曆史。
張孝純生年不詳,逝於公元一一四四年,字永錫,騰陽人②,北宋時期官居河東宣撫使,太原知府。
宋朝靖康年間,是南宋和北宋的分水嶺。大廈將傾之際,張孝純的忠奸善惡之舉,讓後人多有爭議。
宣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斡離不率領,從平洲向中原挺進。西路由宗翰出雲中③,兵鋒直指並州④。
此時,北宋的樞密使童貫正在河東太原。因收買幽燕之地有功,被封為廣陽郡王。樞密使是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長官。
此次正奉命宣撫河北,燕山等地。在前方正好遇到金兵入侵,童貫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理應擔負起指揮抗戰的職責。
可是金國使者見著他卻提出蠻橫無理的要求,將河東,河北等地無條件割讓給他們。童貫即不敢拒絕,也不敢答應,隻是思謀著盡早逃離太原前線。
知府張孝純不無譏諷地說,”金人毀約棄盟,您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當令天下之兵,全力抗金,支持太原。今天你隻想棄城而去,是想把整個河東地區送給敵人嗎?若河東不保,奈何整個北方都將陷入敵手。”(文言文翻譯)
童貫惱羞成怒,“本王是宣撫使,守土不是我的職責。我留下來指揮打仗,要你們這些地方官幹什麽?”
張孝純並沒有因為童貫的位高權重而畏縮不前,他不卑不亢的回答說,”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臨事則蓄縮畏懾,奉頭鼠竄,有何麵目複見天子呼?”
童貫被金人嚇破了膽,幾句譏諷怎能讓他改變主意,仍然是連夜逃走!
現在的太原知府張孝純是城內的最高長官,在巡撫司統治官王稟的協助下,帶領太原軍民頑強的抵抗了敵人的強大攻勢,打退了敵人一輪又一輪的瘋狂進攻。
此戰讓金兵動用了他們的所有手段,比如雲梯,拋石車等都派上用場,最後把附近河道裏的大石頭都已經用盡,仍然無法攻破城池。強攻不行,金軍西路統帥宗翰改變策略,將太原城團團包圍,切斷所有外援通道。
從戰略層麵上講,宋軍若守住了太原,也就擋住了西路金兵南下之路,這是宋朝抵禦金人的第一道屏障,張孝純相信朝廷一定知道其重要性,及時派兵救援的。
可是軟弱無能的大宋朝廷,的確也派出了幾支援軍。由於當時軍隊內部各自為政,矛盾重重,相互扯皮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得戰鬥力非常孱弱,很快就被金兵打得大敗而逃。
宋欽宗無奈,最後決定割地求和,放棄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這就等於放棄了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並且首都汴梁再也沒有防守異族進攻的壁壘。等於再次打開了北邊的第二道大門。
張孝純抗旨不遵,拒絕放棄太原誠,一直堅持了九個多月,糧食吃完了,殺戰馬充當軍糧,戰馬吃完了,又用盔甲武器的牛皮和一些樹葉樹皮來充饑。
這時守城者已經傷亡過半,虛弱不堪。靖康元年,太原失守,王稟父子戰死,張孝純被俘,押往雲中。
被俘期間,張孝純一直囚禁在雲中,按當時的情況,兩國有達成和平協議的可能性,他心存兩國一定能夠和好的僥幸心理,有被放回故國的念想。
沒有想到疾重難返的北宋王朝,搖搖欲墜,形勢卻急轉之下。
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二月,丙寅日三月二十,北宋正式宣告滅亡。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宮女嬪妃以及所有在京官員四千多人,被押往北國。張孝純的震驚可想而知。
他的好友張叔夜在過宋金兩國交界處的白溝時自縊殉國。張孝純特做兩首詩以吊念故友,其中一首是;
季世遭奇禍,煩冤痛可論。
交情傷死別,親屬慟遺言。
空向還家夢,難招去國魂。
一朝成千古,斜日下平原。
在這首詩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孝純的絕望和無奈,回家竟成了空想。
當初沒有一死報國,而今再回頭,已是兩世為人,一朝失節,萬劫不複,此時的他已經知道了自己注定的未來,別無他選。
①通直朗,宋朝官稱,州郡副職,六品武官。
②騰陽,今山東省騰州市,張孝純家鄉在羊莊鎮北台村。
③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
④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