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顧康立學,死後封聖

字數:10315   加入書籤

A+A-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顧康似乎是已經察覺到了自己身體的異常。
    自此之後;
    他更加夜以繼日的著書。
    將自己的所有心血都耗費在了其中。
    顧康此書的核心思想便是“敬鬼神而遠之”,旨在勸導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通過一味地敬天拜神。
    但同時他又融合了一些今文經學的讖緯之學。
    將“君權神授”與“三綱五常”等正統觀念融合其中。
    真正做到了兼收並蓄,取古今文之精華。
    這就是顧康的聰明之處了。
    想要闡述自己的思想,但卻又不與兩派進行完全割離。
    其中又融合當初他與明帝所做的種種禮製。
    並且在其中顧康亦是注釋經典,融入了自己的見解。
    他根本沒有隱瞞此事的心思,再逐漸著成之後,變相繼數次前往太學,與太學眾學子論學。
    此事造成的影響之大,可謂是絲毫不遜色於顧晟打通了整個西域。
    顧康竟然在治學!
    群臣們終於反應了過來顧康到底要做什麽。
    尤其是在聽聞到顧康的學說之後,整個今文學派炸了!
    這種事情的影響可不是單單靠著身份就能夠壓製下去的。
    雖然顧康及其所長。
    但其核心的內容確與整個今文學派的觀念有著巨大分歧。
    雙方於太學之內多日論學。
    顧康自然屢屢占優。
    畢竟他的治學水平本就不差,更別說還有著當今天下盛世的底子在。
    這讓顧康顯得有些無懈可擊。
    甚至已經開始漸漸有人支持起了顧康。
    但哪怕就是這樣,整個大漢學術上的風波卻仍舊是停不下來。
    劉炟於經學上的天賦確實極佳。
    就在這種狀態之下。
    他竟決定於白虎觀召集各地儒士,討論五經異同。
    此事影響之大著實是難以想象。
    今文經學、古文經學、乃至於各地有名聲的儒生,皆是紛紛來此。
    雙方雖然一向不合,但在這種狀況之下,自然還是聯起手來對付顧康。
    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顧康的危險性。
    他這種身份且有著盛世根基的人,對於天下有著自己信仰的儒生而言都是一個考驗。
    但就算聯手又能如何?
    何為融合兩派之長?
    顧康於這其中所花費的心血是旁人難以想象的。
    他總是能在最精準的角度給與兩方打擊。
    最關鍵的是,顧康這盛世的底蘊實在是太深了。
    縱然翻遍史書。
    也根本不可能找的出來如當今這般的盛世。
    這可是由劉莊與顧康親手打造出來的。
    這對於顧康而言就是一個必殺技!
    肥田與治水的相繼成功,為顧康的整個思想奠定了足夠的根基。
    足足數月時間。
    顧康一直都在麵對著所有人的針對。
    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顧康的影響,他的思想再加上當今的盛世實在是過於有說服力了一些。
    到了最後,眾人終於是沉默了。
    期間,劉炟一直都在仔細的聽著。
    如今的他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整個人看上去愈發的具有英氣了。
    他一直在讓班固記錄著一切。
    並且,他同樣是有著自己的判斷。
    對於儒學方麵。
    劉炟表現出了比光武帝乃至於明帝都要在乎的態度。
    最後,他讓班固著成《白虎通義》,全方麵將顧康的思想引用其中,製為官學。
    徹底將整個東漢的學術界的分歧給定了下來!
    一時之間,顧康的聲望竟然再一次達到了巔峰。
    尤其是在那些選擇了追隨顧康的學子們進入太學之後,所有人似乎都已經猜到了什麽,甚至整個太學的氛圍都漸漸有了轉變。
    顧易一直都在看著這一切,此時心中亦是震驚萬分。
    “這算是通學與論衡的雛形嘛?”
    誰能想到,自己當初隻是為了避免家族子弟過於迷信的教育,竟然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顧易記得很清楚。
    鄭玄的通學就是及兩派之所長,王充的論衡則是批判了讖緯迷信。
    雖然如今顧康所著之書,看起來似乎還不如兩人那般的全麵。
    但顧康如今是在什麽時代?
    這對於後世的學術發展到底會有多大,如今顧易還不得而知。
    但是對於顧氏而言。
    這確實一件天大的好事!
    .......
    天下攘攘。
    無數人來無數人去。
    但這一切卻再也與顧氏無關了。
    自白虎觀會議之後,顧康似乎是真的耗盡了所有的心血。
    整個人的狀態迅速變差。
    明明年齡還沒到風燭之年,但整個人確早已是滿頭白發,一看便知道是耗盡了心血。
    “父親。”
    冠軍侯府內,顧良等一眾顧氏子弟皆跪在房中,滿臉哀痛地望著床榻上奄奄一息的顧康。
    整個房間彌漫著沉重的哀傷氣息。
    顧康費力地轉過頭,目光中滿是擔憂,依次掃過家族子弟,最後落在顧良身上:“良兒。
    他的聲音微弱而沙啞。
    顧良不得不湊近一些,才勉強聽清他的話語。
    “待我死後,家族勢力定會迅速削弱。”
    “爾等雖有些才能,放在其他家族或可守成,但於我顧氏而言,卻不足矣撐得住整個家族。”
    “這也是為父不曾舉薦你們的原因。”
    “這是你們不能麵對之重。”
    “自先帝離世,我便漸漸收斂鋒芒,除重大事務外不再過多參與議政,相繼舉薦有才之人。”
    “並非是天下人所想的那般將心血都埋在了著書立學之上。”
    “而是要逐漸的放權,便是為了我顧氏的未來。”
    “我一生輔佐先帝壓製百官,百官對我敬畏有加,多年來已成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我若扔保持鋒利。”
    “待我死後,群臣定會將因我的怒火加之於顧氏。”
    “這幾年的放權,便是為了降低他們對我顧氏的芥蒂。”
    “這樣或不會針對我顧氏。”
    “我顧氏兩朝為尊,當今天子又重情義,我死之後,或會給爾等賜下官爵。”
    “但爾等要切記,無論如何都不可操之過急,若真有險,當讓則讓。”
    “我們顧氏誌在萬世傳承,而非爭一時之長短。”
    “哪怕家族勢力當真衰弱,憑借我顧氏兩代人積累的聲望,亦足以庇護家族百年平安。”
    顧康的呼吸愈發急促,好像思維都有些不清了,就連說話都顯得有些雜亂,但他的目光卻仍是死死盯著眼前這些顧氏子弟:
    “巨鹿乃是家族根基。”
    “我顧氏兩代人施恩於郡中百姓。”
    “待我死後,此事亦不可停。”
    “爾等家族子弟需切記,將來若當真會有大亂,這些百姓便是我顧氏的保障。”
    看著眼前愈發虛弱的顧康,一聲聲的嗚咽聲於房間內響起。
    顧康並未在乎這些。
    他似乎是想抓住自己最後的時間,來跟這些家族子弟做最後的交代。
    “爾等切記...此後...要讓家族子弟多多鑽研我所著之書。”
    “我...雖無法看到後世如何。”
    “但總...隱隱覺著此事或是我顧氏萬世不倒的根基。”
    “至於未來我顧氏可能會麵臨的種種問題,我也想了很多,並留下了具體辦法。”
    “然家族子弟,無需....過於在乎這些。”
    “家族子弟可以我給出的方法為引,卻絕不能完全照用。”
    “天下始終都在變。”
    “後世如何,無人能知。”
    “我這終究也隻是杞人憂天罷了。”
    他的聲音愈發的虛弱。
    說完了這話,似乎是已經交代完了一切,整個人緩緩轉過了頭,視野愈發的模糊。
    “無需傷悲。”
    “我與振羽一般,心中已無遺憾。”
    “我覺著...死亡不是一個人的終點,遺忘才是。”
    “就像我不會忘記父親、忘記先帝、忘記振羽...”
    “隻要我顧氏長存。”
    “那天下人便不會忘記我等。”
    “我死之後,可將我的屍身送回巨鹿。”
    “昔年我曾以為....巨鹿終是限製我顧氏的牢籠,如今才知,那才是能讓我等心安之地...”
    “若...”
    他的聲音忽然停止。
    那一直竭力睜著的眼睛,也在這一刻緩緩合上。
    ——建初三年,八月。
    大司徒冠軍侯顧康薨於洛陽。
    .......
    當這個消息被傳出去之事。
    洛陽巨震。
    朝野上下一片沸騰。
    甚至就連馬太後以及劉炟都親自趕來了冠軍侯府,臉上都掛著滿滿的哀傷之色。
    對於顧康這個臣子。
    其實無論是馬太後也好,亦或是劉炟也罷。
    都十分的清楚。
    他就是劉莊留給劉炟鎮壓滿朝群臣的根基。
    劉炟以少年之身繼位,能迅速掌控實權,免不了顧康的幫助。
    他哪怕不開口。
    但對於群臣而言都是一眾震懾。
    雖然在劉莊逝世之後,顧康再也沒有向往常那般無微不至的處理朝政。
    但這又何嚐不是一種表態?
    數次開口,皆是因大事。
    他做到了昔年答應劉莊的一切。
    真的就幫他守住了這個盛世。
    但就是這種臣子。
    今日竟然就這麽死了!
    他們又豈能不悲?
    甚至就連朝堂群臣此時的心情都有些複雜。
    其實對於他們而言,顧康這種獨得“聖眷”的臣子,是很遭受嫉恨的。
    但顧康的功勞擺在這裏。
    他們可都是最為直接的受益者。
    天下所有人,誰人能說出自己未曾受到顧康的恩惠?
    他推行的肥田與治水之策,惠及的是整個天下!
    如今的大漢在道德水平上還是很高的。
    再加上顧康離世前幾年的放權。
    這些人如今對顧康也是生不出半點恨意,紛紛前來祭拜顧康!
    劉炟更是決定罷朝三日以寄哀思,並遵循顧康遺願,派遣中軍將士送顧康屍身回河北,並讓群臣為其商議諡號。
    然,最為震動的卻不是朝堂。
    而是民間!
    顧康於民間的聲望太過於驚人了!
    隨著多年的豐收,顧康早已在民間成了百姓們供奉的對象,皆稱之為“仙”!
    如今,這個仙人去世了!
    當這個消息在洛陽城內傳開之時。
    萬民悲痛。
    這個場麵就如同當初劉莊逝世時一般。
    甚至比那一次的場麵還要大!
    因為百姓去不了皇宮,隻能朝著皇宮哭泣!
    但冠軍侯府不同。
    雖然百姓還是不能臨近,但卻也可以直麵冠軍侯府而哭!
    蒼生泣血!
    並且,這還未完!
    這個消息從洛陽迅速傳到到了整個關中,再到整個天下各地!
    百姓們的反應竟然是出乎意料的一致!
    聲聲哭嚎聲響徹於大漢天下各地。
    甚至還有百姓為顧康立起廟宇,雖未曾親眼見過顧康,但憑借各種傳聞,雕刻出想象中的顧康形象,將其供奉於廟中,香火綿延不絕。
    當顧康屍身被送往河北之時。
    自洛陽開始,凡路過之地的百姓無不前來祭拜。
    整個大漢再次被遮上了一層陰霾。
    在這種景象之下,群臣對於顧康的諡號也是愈發看中,相繼提出了多個美諡。
    最後還是劉炟拍板定下了諡號。
    “文成”。
    文取經天緯地、慈惠愛民之意。
    成取安民立政、佐相克終之意。
    而隨著顧康諡號被定下的那一刻起;
    一個輝煌的時代也正是於此刻;
    ——徹底結束。
    —————————
    “康公者,字濟世。
    少負奇誌,通農稼之術,明水文之要。
    永平初,天下田疇多瘠,民苦饑饉,濟世乃上疏言:
    “農為邦本,宜廣辟阡陌,導民深耕,輔以糞壤之法,則地力可複,歲必豐穰。”
    明帝納其言,授大司農,總領天下農事。
    濟世勸課農桑,教民積肥沃土,分時稼穡。
    未及三載,野無曠土,粟溢倉廩,民謠曰:“康公肥田,天賜豐年!”連歲大稔,國力日阜,府庫之積,亙古未有。
    後河、汴頻決,兗豫之民溺斃者眾,濟世複請命治水。
    明帝賜節鉞,督河工。濟世率民鑿砥柱,疏汴渠,築堤堰千裏,導黃入海。嚐露宿河壖,與役夫同勞,風雨不避。凡一載,水患遂息,漕運通達,民得安居。
    百姓感念,呼為“河伯仙吏”,立生祠於河畔。
    建初三年,濟世薨。
    章帝慟甚,輟朝三日,諡曰“文成”,詔曰:“康公浚畎澮以活兆民,決江河以安社稷,德配禹功。”
    及葬日,白衣送者塞道,農者輟犁,工者棄斧,悲號震野。
    自河洛至幽冀,鄉邑皆私祀之,或刻木為像,祈以歲豐。
    後世凡水旱蝗疫,禱於康祠,香火不絕。”
    ——《後漢書.顧康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