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視角

字數:7122   加入書籤

A+A-


    自從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生產關係,社會模式開始發展,逐漸取代傳統封建土地貴族政治,傳統,文化,從先發國家向落後國家擴張。
    從一個民族向另一個民族,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從一個文明向另一個文明。
    從最先進的西歐,到同質文化秩序人眾的海外領土,到不同文化 ,單純經濟聯係的殖民地,被完全控製的殖民地,被間接控製的殖民地,未被控製的殖民地。
    認同價值觀和文化的經濟敵人競爭者,和不認同文化但經濟聯合的朋友。
    作為擴散的最快,控製力最弱的一種秩序,早期主要依賴貿易,控製海洋的大英帝國秩序。金融=原料=軍隊=工業。
    互相彼此依賴快速發展,但也隨著規模化的擴張到達極致,世界都被完全探索完了。
    更紮實的,控製力更強的秩序開始衝擊,這薄弱鬆散的秩序。
    (一個組織,國家是有主體性的爭奪的,政治上偏向工業集團?偏向貿易的集團?偏向農業的集團?對一個集團的偏向都是都其它集團的削弱,能不能有力的壓製?製造更大的蛋糕,利益共享或者拿刀對內都是可選項之一。兩條路都不通,說明走的下坡路,結構體係在塌陷,要內部洗牌,開源的部分和開銷的部分要再平衡。)
    德國想要擴張土地。國家民族主義
    俄國想要擴張土地,進入海洋市場。帝國主義
    美國想要擴張市場。自由貿易主義
    日本想要擴張,但也是利益共同體。(受英國壓製,東邊需要對付俄國在東北的擴張,要對付德國遠東的擴張,要守英國的規矩,維護英國遠東利益,表忠心,隻為了進入英國構建的殖民地貿易大市場,但和英國本國工業利益衝突時,還被有選擇的拒絕商品進入。)
    法國作為盟友,有共同的殖民地控製,市場利益。
    隨著協約國發起戰爭,為了防止大陸霸權的出現,新的強力秩序陸權的崛起,維係歐洲平衡付出了太多代價,因為利益太大,所以不能放手,因為決定將來的命運,所以賭上一切。(海路運輸更經濟,但德國經過巴爾幹把鐵路修到伊朗?中東後。如果再打歐洲戰爭,誰勝誰負?)
    從貴族戰爭到全民戰爭的跨越。
    但戰爭模式的跨越,也意味財政消耗的幾何式增長。
    英法德俄元氣大傷,為了贏,英法還借了美國更多錢。
    英法沒有錢,政策隻能保守。
    俄國革命。
    德國經濟危機,選擇賴賬。
    英法收不到賠款也隨之賴賬。
    美國收不回貸款,隨之經濟衰退,孤立主義,大政府主義,羅斯福新政。
    日本在東亞擴張。
    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不同主體,不同的利益訴求,為了不同的未來發生的衝突。
    衝突結束了嗎?沒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強大秩序統合一切。
    二戰後美國吸取教訓,趁著歐洲打成白地,發放貸款,主導重建,即是控製也是滲透,建立了完整的,強大秩序,歐共體。
    作為一個共同體,不同分工,市場共享。(但一個組織一定是有階級的,誰富誰貧?將來有機會翻身嗎?自由貿易走到今天,強者橫強的規則,先發國家對後發國家的壓製,剝削,不平等,有沒有力量,想不想反抗?自由貿易沒問題,但掌握自由貿易的國家,把自由貿易這個共公平台,私有化了,坐收地租,還越來越貴,實在是不可忍受。被踢出去的,妥協的,既得利益者,被壓迫的,心裏都有一本賬。)
    美國為主導,金融,和軍事,負責維護主導秩序。
    但蘇聯是反資本主義敘事,不能向資本主義邏輯的秩序妥協。所以沒有加入西方一體化進程。
    美國主導西歐一體化,又聯合蘇聯的東歐,肢解舊殖民地體係後。
    美國建立自由貿易體係,和蘇聯的互助會體係共立。
    但資本主義的發展,講究比較優勢,規模優勢,性價比,分工配合,專業化等,才能快速發展。
    兩者的體量差距太大,又是競爭敵對關係,軍事的開銷也大,蘇聯逐漸不支,解體,很多加盟國進入了西方一體化進程。
    俄羅斯也想加入,但西方需要一個敵人,階級敘事有存在的土壤,是真實的問題,但沒有人可以解決,所以需要一個敵對敘事,來蓋住階級問題。
    即所有的問題都是敵人造成的。等敵人被消滅後一切都會好的。一個敵人被消滅後,就再建立一個新的敵人。
    東大作為一個新的崛起的經濟體,反美,但不反資本主義。
    要成為資本主義邏輯中,主導資本運作的核心。
    因為沒有下跪的餘地,除非解決階級問題,否則一定是不容與西方秩序的敵人,隻有被肢解,衰弱,不構成威脅後才有可能進人,西方的經濟一體化。
    但也就意味著是經濟中最邊緣的那個,所以以鬥求和,以抱著完全掀翻西方秩序,成為新的核心的姿態,嚐試可能性,最不濟也要好的和平條件,在自由貿易中各憑本事吃飯,誰能卷,誰能拿到算誰的,公平競爭。
    意識形態也隻是為了,一定程度掩蓋彼此競爭時,付出的代價,階級矛盾。
    兩個經濟體為了主導資本主義貿易,都在承擔巨大的軍費壓力。
    這軍費本來是所有自由貿易的參與者一起承擔的(鑄幣稅),用來維係自由貿易的秩序。但隨著自由貿易的分裂,也就壓在了少數人肩上。
    (貨幣就是信用,國家機器隨便印錢,怎麽會有信譽?我們和美國誰先失信?美國會保美元嗎?我覺得會,把民眾賣了也該保美元。也許不會?信譽是為了將來持續做生意,將來的收益,如果生意不打算繼續了,信譽這就不是絕對剛需了。
    我們可以控製發鈔嗎?誰有權力監督?或者不要信譽,不要超過需求的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品互換,不負擔一般等價物保值的需求,一般等價物本身有保值的屬性是荒誕的?過去的相對常識的東西,在未來不是必要的?)
    隻有證明可以維護所在國,地區的自由貿易利益,才能收到分擔的軍費。
    競爭帶來政治的革新,不會有不偏不倚的秩序,但更加公平的競爭,更加公平的貿易環境,還是有可能達成的。
    誰可以在自由貿易獲取最大的利益,誰負責維護自由貿易體係。
    美國的貪婪,去工業化後,就靠自由貿易的核心地位,金融,和軍事,印錢來覆蓋政府開支。
    如果去核心化,金融就會玩完,也就養不起軍隊了。
    西方包括美,歐,俄一定成程度還是一體的,也許會逐漸讓出自由貿易核心的地位,但憑借體量優勢,利益聯合還是會占有一定的自由貿易中的地位的。
    所以將來還是以鬥求和,規模化,比較優勢,性價比,磨合出國際自由貿易,多邊主義的最大公約數,才是最有可能的方向。
    雙方像兩個在求偶的生物,展示武力,展示內部政策,展示掙錢的能力,展示血條,展示潛力,畫大餅。也少不了一些碰撞。
    但我覺得階級矛盾摻雜在社會裏麵,都沒有總體戰的想法,那樣會需要民眾的支持,雙方隻想玩下貴族戰爭。隻有足夠大的利益才值得總體戰,賭上一切,在當今社會存量競爭,多邊體係,哪裏有超額利潤來喂飽人民?既然拿不出安撫民眾的利益,就不要動員民眾,因為喂不飽的民眾會反噬的。
    需要納稅的主體出錢,來處理公共事物,但對方可以拒絕,這些納稅人便是議會,擴大征收財稅的範圍便是公民階級,全體納稅便是民主。
    民主的最後,不納稅,不幹活,便是蠻族入侵。
    處理公共事物的人,可以自行征稅,而無有限製,便是王朝。王朝的興衰隻受製於稅基的大小,開疆拓土。受製於稅收和支出,稅收從稅務係統,鹽鐵專營,包稅製等,從性價比,效率,浪費,對民眾的傷害,各個方麵考量進化,便是國家財政係統。支出包括分析領地是不是有價值?可以維係收支平衡?還是有戰略價值?內部既得利益者,對稅基的腐蝕。對應的國家內政改革。
    王朝直到財政破產,重新構建王朝,循環不止。
    我理解為,西式文明說階級,是因為社會的構建最重要的保持讓“自己”保持公民身份,有公民身份才能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壓迫,為自己發聲,謀利。自我開始平等,自我以下為奴。公民是自私的,還會墮落,一但公民群體變得太大,或者變得墮落,下麵的奴隸將養不起公民,公民本身都會成為負擔,社會失去活性,開始衰落。
    東方式王朝,權歸於上,大部分社會變化都是上麵在謀劃,不論是權利的劃分,收稅,內鬥,外交,改革。
    下麵都是插不上話的,下麵就是稅基,上麵對稅基這個整體負責,但不對個人負責。權力隻為權力來源負責,不對權利本身負責。
    幾千年的演化,把底層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中式精英的傲慢。我“愛”民眾,與民眾無關,我是為民眾好。不會說話的民眾,幾千年了,第一次開始政治表達,稅基的萎縮難道不是話語?精英可以隨意玩弄公權力,直到財政崩潰。直到平衡組織本身,或者把自己吃光。
    我看人家不想平衡自己,平衡自己就是背叛權利來源,權利是人組成的?別人為什麽聽你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你斷人財路,別人怎麽聽你的?權力自然變得鬆散。下一個人再為了權力,大撒幣,再哭一哭百姓,政治的劣化直到玩完。所以隻能開疆拓土,搏一搏,當然勝了可以擴大稅基,輸啦,完的更快。有核彈的今天,隻能貴族戰爭的今天,有敵人的今天,你能開疆拓土多少?
    不看好。
    (央地財稅,原來是地方八成,中央兩成,90年代改革後五五分。參考溫鐵軍,溫老的視頻。
    我書裏說的清末的國家財政結構,土地占絕對大比重,去掉農民的消耗,地主作為包稅人收取三分一?地方政府三分之一?中央占三分一?還有直屬的海關稅收,一些專賣壟斷財源,大概這個樣子。
    我說過清末的政治表達是比較精致的,就是換個皇帝,原來的能量分配模式也不一定有人能拿出更好的方案,所以除了吃不上飯的人,對有產者來說意義不大。換個皇帝,稅收和分配還是老樣子。
    現在國家財政表達為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地方上又表達為轉移支付,有些省份人力流失,人力是一種資源,所以在政治上表達為財政補貼。
    財政補貼是給民眾的?也沒錯,但主要還是補貼政府,教育,醫療等負責社會秩序的機構。
    不怕貧,患不均。沿海的飛黃騰達,政策偏向,貧富差距一定程度在撕裂社會。
    所以有些地方在發地方債,債是國家信用,地方發債,投資自己,就是在稀釋國家的財富。有窮有富,有的人有一塊,有的人有100,平等的稀釋錢,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二次分配。
    當然有的人,抱著的是二次分配,心裏還想著點民眾。有的人完全就是給自己二次分配,左手倒右手,公債變私財。比如?獨山縣什麽的。這種立體式塌方腐敗。你要稀釋財富,要二次分配,但有的地方連可以投資的方向都找不到。國家修路,三通一達,可以投資賺錢的方向私人資本早就進入搶先機了。不盈利,能保本的也有政府投資進入。
    到最後就是找不到方向,所以巧立名目,今年修路,明年拆了,重新擴寬,反複的為了花錢而立項目。
    原來環村有雙向車道,修好三五年,然後重修四車道。就村子的人口,經濟活性,第二次修路的經濟效應,恐怕也就百分之二十把,不能再多了。
    對應我說過的,國家的債務擴張不能對應實體經濟,出現大量的虧空。隨著時間拉長,變成不良資產,借債搞出來的實體產業,不能對應債務。
    開始出現大量債務違約,地方對花錢沒節製,擴大債務規模。所有的一切都是站在稀釋國家財富的基礎上的。
    因為債務拉動經濟,創造需求,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增加崗位,隨著創造出來的需求消失,產能過剩,要不要倒閉小型企業?裁撤崗位?經典的生產過剩大蕭條。
    計劃是開拓海外市場?先創造生產力,然後給生產力找方向,走出去,嫁接到海外市場。
    現階段,海外市場不夠大,不能消化生產力,所以化債階段。也就是大蕭條。換個名詞,畢竟資本主義危機,怎麽能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
    因為要錢來化債,平衡國家財政,二次分配維持社會穩定,所以想要蠶食西方的高利潤產業,所以要花錢,上政策傾斜。擴大財政壓力。自然導致西方敵視,從韓國,日本,美國,到歐洲,要麽投降融入,要麽上關稅壁壘。
    賭的是對手卷不過我們,賭的是對手不敢打仗,賭的是對手不能團結。)
    內部壓力和外部競爭力的的綜合平衡,優化,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平衡。
    世界上永遠不缺想要 躺著賺錢的人,但隨著時間躺著賺錢的人都會被淘汰。
    讓你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保持性價比才能存在,欲望平衡能力才會被市場經濟接受。
    時代改變人,人從來不曾改變時代,階級矛盾是隨著時代進程變得平衡。但誰能推動時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