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社會理解
字數:7631 加入書籤
褪去意識形態,和主觀性,所謂的社會學就是人口數量和資源價格,技術水平綜合研究的學問。
現代社會的發展水平決定擁有多少種社會分工,從衣食住行,到軍,醫,教,政,等等所有的一切社會分支,是有數量和規模要求的!
比如一場意外人類數量,突然回到了100萬人的水平,他們能重啟文明嗎?他們做不到,達不到最低社會分工需要的人口。
我以為想要重啟文明,回到現在的科技水平,需要的是10 億級別的人口,這還是勉強把社會運作起來,科研主要依靠考古,要是想有餘力繼續發展需要的人口更多。
我們總是動不動就說世界,人類這樣的概念性詞語,但內外有別!這句話可不是說說的!
看冷戰時西方陣營把文明運行起來用了多少人口?
看蘇聯陣營把文明運行起來用了多少人口?然後發現人口不夠用了?
我們為什麽有超越蘇聯的人口,但為什麽不能把文明運作起來?一定程度上發展緩慢了?我們發現資源不夠用了,資源不夠用所以要精打細算的用,所以不能把人口數量徹底的發揮出價值,很多人口沒有資源去供應他,讓他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比如上學沒位置,工作沒崗位,科研沒經費。資源緊張所以限製社會必須保持在,低消耗水平,一個人在2020年消耗的物質水平,超出1970年水平一個量級。以我國的資源用現在的消耗水平根本不能供養如此多的人口!
所以想想發生了什麽?蘇聯想繼續發展文明,然後社會分工的人口不夠用了,然後判定向軍事重工業傾斜人口,民生類的輕工業投入人口不夠,然後就被不想繼續忍受的人民推翻了政權。
蘇聯解體,西方破壞了它的運行文明需要的機製,基礎,讓它癱瘓掉了,吸收了一部分,剩下的不能帶來經濟效應,文明分工重疊了!難道吸收進來莫斯科和華盛頓打擂台?
人類社會有了無可爭議的主宰,然後我們選擇了擁抱服務意識,我們服務,客人花錢。
美國 擁有一切,花不完的錢,弄不完的權,無可爭議的暴力軍隊,文明最頂尖的研究學者,科技水平。
歐洲,日,韓,中,世界上想要加入主文明,擁抱世界市場,貿易的,都一定程度在擁抱服務意識,去主體性,壓製自己的主體性。
不能壓製主體性,主體性意識過剩,或者被敵視的另類文明國家,就不停的挨打,或者被封鎖,如古巴,俄國,伊朗,伊拉克等。
什麽是中美矛盾?是意識形態對抗?是經濟對抗?武裝衝突對抗?資源爭奪對抗?人才爭奪對抗?技術競爭對抗?
目前看最主要的是,主導主文明的權力爭奪,隨著中國的發展,美國主導主文明,說一不二的權力不存在了!美國不能像控製日本,一樣控製中國,對中國失控了,不能動武,不能封鎖,不主動進攻,隨著時間,權力流失還會更嚴重,最後將主導文明的權力拱手相讓,但那樣文明核心的位置,分工重疊了,華盛頓和北京,誰選擇服務意識?將來按誰的需求來改造世界?
中國來改造世界,自己負責製造,一些國家分享製造份額,一些國家負責資源供給。
美國能分享多少製造業份額?願意變成資源供給類國家嗎?澳大利亞這種國家,比美國將來過的更好?美國人不喜歡這個未來,那想辦法分裂主文明?自己關起門來,稱王稱霸?
中國可以主導製造業,但可以製造什麽樣的國際規則?是要受到所有國家製衡的!能像美國那樣肆無忌憚嗎?我看是不現實的。那就隻能拚性價比,我們搞全工業鏈,有國家玩車,分走一些市場,有國家玩手機分走一些市場,所有國家隻要願意都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分享分走一些市場,但有沒有第二個全產業鏈國家出現了?如果沒有,總有國家缺東少西,需要對外進口,就像我們需要進口原材料,食品一樣。
既然你需要加入大市場,那就麻煩你選擇服務意識!
什麽是服務意識?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能換位思考,也就是同化。
我們去美國留學,學習當美國人,美國人的思維,然後考慮如何服務美國人,中國人經過幾十年時間,除了不認同美國人基於自身利益選擇的路線,有什麽不能理解美國人思維的?中國人和美國人,除了出生,社會環境,內在思維能有多大不同?
在主流文明中,人和人的思維差距有多大?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的國家,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歐洲人,頂尖的印度人,大家不會以為差距很大把?
我有時看到在上述範圍內的留學生,除了膚色,一些細微的習慣,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差距基本沒有。
在此範圍之內的文明國家國民一定程度上就是內外有別中的內,不認同的才是外,有點古代華夷之辨的意思了,認同的都是自己人,盡管文字,語言不同,內外利益衝突不斷,但大旗在,誰也沒有我蠻夷也,這樣的膽子,自絕於主文明,堅持單機遊戲的勇氣。
在這個主文明,國際貿易,分工裏麵,的利益衝突,比如倫敦和華盛頓,莫斯科和華盛頓,華盛頓和北京,等等,要競爭,誰有規模優勢,誰有武力優勢,誰有資源優勢,誰有技術優勢,都是一點一點磨出來的。
人口是有價值的,因為市場經濟中人口是有出廠價格的,賠錢?那人口數量持續下降是必然的。
技術是錢和人堆出來的也是昂貴的,有成本的,如果賠錢,技術不會發展,隻會萎縮。
資源在海邊?還是大山裏?埋的深還是埋的淺?數量多還是少?市場需要多還是少?開發技術自有,還是用外國的,也是有價格約束的,生意能不能做,要綜合考慮的!
人口,技術,資源,就這樣在國際貿易中被標價,被變現,被交易,用來維係國家的平衡,國民的消耗。
當然這也是理想狀態,工業就是要規模化,大家互補才是最高效的模式,但世界是沒有規則的,需要防身,所以在隻有一個霸主,一個主文明市場的情況下是一回事,當霸主放棄世界警察的責任,世界進入小戰國,經濟絕對不在最優先級裏,不可能為了好的物質生活醉生夢死,所以分裂成幾個全產業鏈的小型文明組織,去規模化,來確保獨立性和安全。當然從人類宏觀整體的角度看,是不經濟的活動,世界一體文明世界能容納二十億社會分工崗位,但重複建設,多個社會可以出現多個十億規模的文明社會組織經濟體。從人類角度來說浪費地球資源,但從單個組織的角度來說,是爭奪生存空間,是必要而不是浪費,別太天真了。
我們要維持高消費?我們要發展技術,爭奪市場份額,進口資源,人口數量和自己有的,和自己的欲望想匹配,想要的越多,越消費,越競爭,越壓力大,人越少。
人少了,消費低啦,競爭壓力小,資源夠用了,自然人口就穩定下來。
要貿易,要競爭,就要服務意識,或者我蠻夷也,沒得選,這是動態平衡的世界。
人力,能改變一些,但也出不了這個框架,人力是改變不了環境的。
你想要喜歡的國際規則,想要更多的市場份額,根據自己的需要資源漲價,或者便宜,自己內部消耗的多少,有多少富裕,有多大缺口?,內部政治上變賣資源?變賣人力?變賣技術?你有什麽?賣出去利益怎麽分?一點點的磨,平衡各方麵,智慧和愚蠢,發布政策,主動的或者被動的運動。
分辨智慧和愚蠢,內政政策,外交邏輯,就是我理解的社會學的內涵。
西方冷戰時的陣營國家,美國從冷戰開始到結束,人口數量翻了一倍還多!這可是成熟的工業國家,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增加了一倍還多!
除了自身資源的富裕,身為主導主文明的國家,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國際規則,讓其獲利豐厚也是不可否認的吧?身為主子,下麵有歐,日,韓,中等國家伺候著,國民生活水平上天了!
歐洲人口從二戰結束後,基本沒有增加多少,現在還要靠移民撐數據,日韓人口在持續萎縮,中國也走上了人口萎縮的道路。我們國家人口多資源少,依賴進口,所以在國際市場分工中必須競爭,尋求出口,競爭壓力大,人口下降是正常的,但拒絕美國的壓迫,抽血,能降低一些社會壓力,也是必然的,當然前提是不能被踢出主文明的國際自由貿易市場!
所以打台灣要慎重,如果有可能,被拖下水,違反文明大旗,繼而被國際貿易排斥,就有可能走上,我蠻夷也的路線,因為被封鎖成功,一定會社會自潰。
我們的現代社會根基是服務意識!因為我們國家人口消耗的資源是自己承擔不起的。我們必須依賴貿易,依賴別人,當然有些資源國也依賴我們的製造業,彼此依賴。
所以國家之重在製造業,但我怎麽聽說資本收益占比越來越高,勞動收益占比越來越低了?也就是說有錢人,錢生錢的規則收益在腐蝕勞動者的生存空間。
但我也看的開,勞動收益高,多活一些人口,資源消耗的也多,壓力也大,直接一步到位,讓人活不起,把人口削減下去,14億有14億的活法,12億有12億的活法,10億,8億,6億人口,還是那些土地,還是這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未來。
你多吃一點,國際貿易中,別人不就少吃一點嗎?你自己吃的少了,別人才不會那麽大敵意。在世界人口數量爆炸的現在,這條路也不錯。
放棄立場,無我以後,世界上哪裏有什麽對錯?不過是不同立場,價值觀的相互擠壓。
人智力初開,以力強為勝,紛爭不休,以道馭暴,道不足以撫恤民艱,以利為先,變革文明,利不足,將來何往?以痛苦相製衡吧!
人不明智,唯有苦難,使人成長。
一個社會的總和,綜合下來的最優解,苦難最少的路線,這不就是社會主義路線嗎?
開放三胎是錯的,養不起的還是養不起,生而不養,不過是給社會增加戾氣,給人心加負。有錢人隨便生三胎,自由自在的生,不過是增加社會不平罷了。
在人口萎縮的大環境下,有錢人多生些孩子,來促進消費?他們消費的多?還是將來占據的社會資源多?沒帶腦子的人多!
前麵幾十年太弱了,沒資本,裝孫子,學習美國玩法,資本收益占比一路走高,但現在你的牙都露出來了,你要是還搞不明白什麽是國本,勞動收益占比上不去,等文化層麵開啟塌方模式,用武力不能消滅的蘇聯,是內部選擇了自毀!就是不在乎,要吃到隻剩下8億人,當小國,選擇以統治,維持權力為目標,也是有可能的,學習滿清的路線。
隻是看你將來怎麽走了,能不能一直騙下去。
權力隻是手段,當權力變成目標,本末倒置,乾坤顛倒。
我又想另一個方麵,同化為什麽會發生?人類最早的同化是殺通過戮和暴力,然後是文化入侵加殺戮和暴力,經濟殖民加文化入侵加殺戮,暴力。
多元化後,經濟殖民沒有文化加殺戮和暴力的支持,能順利嗎?
人類世界的一切主流,都基於經濟問題,利益導向,隨著暴力和殺戮活動因為不經濟而逐漸被遏製,想要經濟殖民,談何容易?
沒人是傻的,你得到的多還是,付出的多?在有巨大空間的時候可以合作,但隨著時間文明變得成熟,精致,雙贏的空間在下降,到最後是武力帶來的平衡,或者武力失衡後帶來的入侵和壓迫。
蘇,美不就如此?麵對舊殖民體係,在有空間的時候合作,在殖民地瓦解後,開始競爭,然後是武力失衡,然後是入侵和壓迫。
我前麵說理想的國際貿易市場,各個國家互補,是有空間的情況下合作,在暴力壓迫下的合作,當中美之間合作的空間不夠以後,不也是走上對抗之路了嗎?
每個人都有主體性,偏向於自我的發展壯大是本能,可以壓下這種本能的,都是被環境規訓過的。
在國際社會環境中,存在這種規訓的力量嗎?
周王朝的權威落地後,各國自行其是。
保障現行世界運作邏輯,核威懾相當重要。
各個國家積極的加強自己,不同的階層,人,組織,集團,不同的利益訴求,內在的衝突,外向的擴張。外向的擴張和收縮,反過來影響內在的衝突。
總的來說是一個時間,力量,速度的競爭,看內部的壓力大?還是外部的壓力大,那邊的壓力大,決定政策的朝向。
所以大吃小,這不是生活常識嗎?做不到的生命,組織,必然凋零消亡。
所以未來最少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外部的壓力大,所以內部做平衡,人口下降,平衡社會的消耗和產出。
隨著內部的萎縮,壓力變大,社會公平是必然的!在這個信息化,原子化的社會,不公平是巨大的危險,不會消失,隻是被壓製,越壓製越危險。
美國的比歐洲強大,但國民比不上歐洲人的生活,在我看來就是社會壓力向外釋放了,能從外麵獲取利益,有空間稀釋內部的壓力。所以才有不平等的空間!普通人不是傻,隻是權衡利弊,但當壓力上升,事情自然會發生變化。
第二個方麵,隨著壓力,內部變得緊張,對外競爭也會變得激烈。
壓力傳導本來如此,掙得錢多,家庭壓力小,掙得錢少,家庭壓力大。
掙得錢多,社會競爭壓力大,掙得錢少,家庭壓力大。
看你喜歡麵對社會的壓力?還是家庭的壓力?
極簡生活方式。
逐漸消滅人口,減少對外貿易依賴,降低進口壓力。
降低物質消耗水平,匹配擁有的資源水平。
這些東西本質有什麽區別?
消費主義。
增加人口,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大進口,擴大貿易順差。
用更好的物質水平,吸引人去競爭。
不過是不同的社會分工,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不同群體間的不同利益訴求,是爭鬥也是壓力測試,去探索自己的邊界,自己的舒適區。
社會的磨合,社會不是有思想的東西,社會有思想,說明環境失衡了,導致人的取向趨同了,但本質上多元化,生態一樣的社會才是常態。
守規矩的多了,不守規矩的就會變多,善良的人多了,壞人就會多。
不守規矩的多了,社會的懲罰力度大了,守規矩的就變多了。壞人多了,所有人都把你當壞人看,沒機會作惡,自然又變成好人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