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生態圈

字數:4566   加入書籤

A+A-


    國際貿易市場是什麽?
    是西方起源,一脈發展壯大的工商業生產方式,文化,社會生產關係。
    是一個生發來的活物,各個身體器官各司其職,工業,賣礦,大農業,運輸,軍事,金融。
    西方是一體的嗎?西方又不是一個國家!
    但西方又是一體的,不斷的爭鬥,淘汰,妥協,各司其職,各自擁有了自己的社會位置。
    隨著蘇聯倒塌,西方這種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的進程,走到了巔峰。
    然後開始嚐試融合非西方化的國家進入全球分工協作的大市場。
    南亞四小龍,四小虎,開始承接西方淘汰產能。
    我們做出了反映,擁抱服務意識,把自己調整成了西方需要的模樣。
    借助世界的資源,技術,開始加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
    我的書裏提過,這是開始了,就不能停的路,停了,慢了社會內部都會出大事。
    借助社會轉型提供的人力資源,我們在工業生產這一塊,殺了出來。
    導致什麽後果?原來的工業生產國需要讓出位置,被淘汰了,被殺死了。
    溫鐵軍溫老說農村的時候,說農村是一個生態,百業興旺,互相依托。
    若果激進的專業化,那後果是隻能活幾個行業,幾個活下來的行業可以吸收多少人口?如果是河南腹地那樣的平原,改機械化農業,一個村子的土地也就活十幾個農民把?
    有的地區改水果,蔬菜,也不可能容納原有的一半人口。專業化,資本加密,規模化農業就是這個趨勢。
    那我問那些被淘汰的人都去哪裏了?都被工業吸收了。
    那我再問被打敗殺死的工業國,那些人該去哪裏?
    河南的農業被海外規模化農業打的潰不成軍。
    小城市的落後的工業被全國統一大市場,先進工業淘汰,破產。
    資源型城市,資源匱乏後徹底衰落。
    各種各樣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被粉碎後,那些需要吃飯的人,又被原生態拋棄的人該何去何從?
    進入了工業,工業吸收一切人口。(在外向型經濟,確立沿海大工業城市後,遠距離的規模化農業,果蔬業,也因為空間上的距離布局,成本賊高。正常該小工業城市帶動周邊農牧果蔬漁林旅百業興旺的,也可以反過來拉低工業人口生活成本。但我們迫於形式走極端,一定程度短期提高了工業的競爭力,一定程度也提高了未來成本,全看外向型經濟能不能持久。)
    但工業要被殺死了,怎麽辦?不,不,不工業不能死,給補助,給貸款,賠錢,也要運行下去。所有的農業,礦業,服務業,給工業輸血,補助。
    對,我說的就是歐盟。
    當工業掙錢的時候,有錢,工業可以反哺百業,讓人民安居樂業。
    當工業衰落,也會用百業的血供養工業。歐洲去工業化?那起碼喪失一半工作崗位,怎麽可以忍受?就是賭上一切,也要挺下去,死中求活。
    當然在全球貿易市場中處於,農業位置,礦業位置的國家不受影響。南美本來就是農業,礦業生態位,工業生態位換人?和我有什麽關係?就是繼續不同生態位置的利益集團不同訴求,世界才會複雜。
    對不受影響的生態位來說,工業生態位換人,說明工業品更加廉價,具有性價比了,生活會更好。
    對受影響的,可能會被換掉的生態位來說是生死存亡之危。
    一句話降本增效,大家競爭就完了,德國就是西方出名的工業國,我們該問一句,你為什麽不怕?他說因為不懼。
    一個生態位置上的生物被淘汰,有新的物種頂替它,不會出問題。
    一個生態位置上的生物被淘汰,沒有新物種頂替它的位置,會出現連鎖反應,整個生態環境大洗牌。
    歐洲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工業是生態圈生存的頂梁柱,為了生態圈不垮,那麽就不能允許工業垮台!
    美國呢?美國不是完整的生態圈,美國是生態圈的核心,美國亡了,有新的核心頂替它的位置,它的部分構成組件,也會無縫切換到新的生態圈中,擁有新的生態位。但被頂替的,在新的生態圈找不到自己位置的部分怎麽辦?去死?
    美國的農業,礦業,恐怕什麽都不擔心,一部分先進工業暫時不擔心,但部分工業,軍工,金融,隨著空間縮減,體量必然驟減的領域,會溫和的走入良夜?
    先發優勢,隔代剝削,生態壓製,武力壓製,當然都是非常恐怖的壓製。
    但隨著相對優勢,撕開口子,陷入消耗戰,開始比較優劣,自然就會開始同平台,相對公平的內卷,競爭,重新定位各自的生態位。
    在最後總結一下,西方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一步步淘汰,最終確立了,各個國家行業的生態位。
    但隨著生態圈的擴張,容納,吸收,改造其他生態圈,兩個生態圈的碰撞,融合,都需要隨著鬥爭,內卷,去確立自己的位置。
    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是一個競爭的時代。
    大部分人的社會性,在我的語境中作為人的社會性是不可能完整的。
    注定被時代裹挾,作為不同生態圈,不同生態位的一部分,為了總的社會性的生存競爭而放棄,讓渡一部分個體的社會性。
    這當然是悲哀,無與倫比的浪費,不是為了什麽理想,集體利益最大化,星辰大海,隻是大家作為俗人,為了俗物,紛爭不休的爭鬥,正如自古以來的永不停歇的廝殺一般,要生存?談不來,那就隻能打,打出上下尊卑,對錯道理來。
    中國作為一個生態圈和西方,和其他不同的生態圈融合的進程還算是比較順利?
    我們的實用主義,讓我們身段靈活,選擇轉化的速度也快。
    印度,伊斯蘭,都是相對完整的生態圈,在和西方生態圈融合的過程中,沒有我們順利,一定程度上當然也有我們擠壓他們的生態位的原因。
    如果把視角放長遠,西方的社會生態圈必然會逐漸擴張,容納所有次生生態圈,統一地球的人類社會生態。
    要麽選擇融入,要麽選擇被淘汰,社會的主導性,會殺死所有的異類。
    作為底層,在這個時代的命運恐怕會格外慘烈。底層注定是要淘汰,改造,萎縮的。托時代的福氣。
    一定維度,底層也遇到了自古以來物質供應最充足的時代。托時代的福氣。
    中國是農業時代發展的最大,最精致的文明。
    前麵粗略的提到社會的的分層。
    我們古代農業社會時,把地下的鬼分有十八層地獄。
    人世間,分為上九流,下九流也是十八層。
    天上神仙,分三十三重天。
    在認知中把人類社會生態 一共分為三大階級,六十九個小階層。
    在這個地球人生態圈逐步融合,逐步淘汰,逐步擴大,逐步精致的時代。
    我們能粗分幾個大階級,細分多少小階層?
    所以我說當代的文科生們確實一般,在塑造人類文明文化,軟實力,構建地球人類社會統一生態圈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呐喊出的聲音小的可憐。
    都在各自為戰,為屁股搖旗呐喊?聽不到能讓階級,讓人民共振的東西。有時候需要一點能實現的,能落地,又理想化的東西。
    怎麽消除彼此內外之別,怎麽確立文化的內外之別,怎麽劃線確立平台的公平,減小內耗,調節平衡?
    如果未來注定人類是一個生態圈,怎麽確立生態位?怎麽公平?怎麽確定彼此邊界,減小內耗。確立對錯,主從。難道要自工業革命算起又是幾百年亂世,總是要靠打來確立出一個規則?西方內部打完了,所有生態圈還要再來打過?就是勉強融為一體了,內部不平,不公,也是要再來打過?
    一如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