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就這點本事?
字數:4216 加入書籤
李舜臣那一萬軍隊前進的方向是遼州北部的一個小縣城,規模不大,人口也就五萬上下,城牆也不高,屬於很容易就能打下來的城市。
為了避免戰鬥對城裏的居民造成影響,甘寧率領軍隊加速前進,終於在李舜臣抵達縣城之前先一步到達,然後在城北擺開陣勢,分明是要和李舜臣在外麵的平原上展開一場正麵對決。
李舜臣看到這個架勢也高興起來了,他最開始還擔心甘寧會在縣城裏進行防守,那麽他這一萬軍隊可能還真不夠用。
雖然這個縣城很小,城牆也不高,但守城一方的優勢依舊非常明顯,更何況還是大陸王朝的正規軍。
可要是在平原上決戰,李舜臣覺得自己就不用擔心了,因為他有火炮啊。
十一台火炮雖然不多,但隻要一輪齊射,必然能夠對甘寧的軍隊造成極大的震懾,讓他們亂了陣腳,然後他下令軍隊衝鋒基本上就能結束戰鬥了。
所以李舜臣也放慢了行軍速度,讓軍隊一邊前進一邊調整狀態,在靠近縣城的時候還特意停下來,埋鍋造飯,讓士兵吃飽了再繼續前進,準備和甘寧決一死戰。
甘寧這邊的準備就簡單多了,就是提前讓一萬軍隊列陣,等待李舜臣撞上來就行了。
甘寧這一萬軍隊並不全都是步兵,而是七千步兵和三千騎兵。
以大陸王朝的國力,就算甘寧拉出來一萬騎兵也不算什麽,但是考慮到李舜臣這兩年多的時間也就弄出來三千騎兵,所以甘寧也隻帶了三千騎兵。
既然說了要光明正大的戰鬥,那甘寧就不屑於在兵力上占據優勢。
七千步兵分成兩個部分,前麵三千步兵組成方陣主要進行防禦,剩下四千步兵分成左右兩翼,三千騎兵在後麵,隨時可以發起衝鋒。
甘寧作為主將,原本是不應該主動衝鋒的,但是這些年他真的是太無聊了,有點忍不住。
當初他可是名震長江的錦帆賊,怎麽可能老老實實地在後麵指揮戰鬥?
隻有親自領兵衝鋒,在戰場上衝殺才是最讓他得意的事情。
很快,李舜臣帶著一萬軍隊過來了,看到甘寧已經擺開陣勢,以逸待勞的時候,臉色就變得嚴肅起來。
甘寧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而他這一萬步兵還沒有展開陣型,一旦甘寧趁機發起進攻,他肯定要吃虧,而且還是吃大虧。
好在甘寧派人過去,明確告訴李舜臣,給他半個時辰的時間擺開陣型,甘寧絕對不會趁人之危。
李舜臣心裏很是懷疑,真有這麽打仗的嗎?
都說兵不厭詐,如果換成是他在甘寧那個位置,肯定會趁著他立足不穩的機會強行發起進攻,一戰而定勝負,絕對不會給對方擺開陣型的機會。
但這個時候李舜臣也沒有別的辦法,隻能先下令讓軍隊抓緊時間布置陣型,希望甘寧能夠信守承諾。
對於甘寧來說,他早就可以出手將李舜臣滅掉,但卻一直等到了現在,所以他真的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提前進攻。
隻有正麵擊敗李舜臣才能讓他感到滿足。
半個時辰之後,李舜臣的一萬軍隊也完成了陣型,然後甘寧的臉色慢慢變得嚴肅起來。
在這之前,甘寧是真的沒有把李舜臣放在眼裏,但是在看到李舜臣指揮一萬軍隊快速完成陣型布置,整個過程忙而不亂,井井有條的時候,甘寧意識到李舜臣也是一個善於治軍的人。
在甘寧皺起眉頭的時候,李舜臣的臉色也變得難看起來,因為他發現甘寧帶來的一萬軍隊竟然做到了全員披甲,就連三千騎兵的戰馬,竟然也有盔甲進行防護。
一萬軍隊,全員披甲,而他這裏隻有一千套盔甲,相差如此懸殊,這場戰鬥恐怕是不好打了。
這也是李舜臣第一次直接麵對大陸王朝的軍隊,戰鬥還沒開始,他就被嚇到了。
就算是在他穿越過來的那個時代,強大的明朝也無法做到全員披甲,所以在這個三國時代,大陸王朝究竟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
李舜臣臉色嚴肅到了極點,不敢輕易下達進攻的命令。
全員披甲的軍隊戰鬥力強悍,一旦組成陣型,根本就不是尋常手段能破開的。
就算他用火炮進攻攻擊,最多也隻是將陣型打亂,但隻要甘寧善於治軍,可以在短時間內重組陣型。
最重要的是,李舜臣這裏沒有多少炮彈。
實心彈製作比較簡單,隻要將鐵打造成圓球的形狀就行了,如果沒有足夠的鐵,將石頭打磨成圓球也是可以的。
但就算這樣,李舜臣這邊也隻有一百顆炮彈。
一百顆炮彈,就算每次都能擊中,而且運氣很好地殺死三名大陸王朝的士兵,那也隻能造成三百殺傷,對於萬人軍隊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麽。
更何況大陸王朝也是有火炮的,肯定知道要如何應對火炮的攻擊,所以李舜臣意識到他有點輕敵了,事情可能沒有他想的那麽簡單。
甘寧等了一刻鍾,發現李舜臣絲毫沒有進攻的意思,頓時覺得很無語。
明明是李舜臣主動發兵的,怎麽到了這裏卻不敢主動進攻了?
好吧,既然李舜臣不敢進攻,那甘寧就主動一點吧。
甘寧當即下令,三千步兵保持陣型前進,發起進攻。
原本甘寧是打算用這三千步兵做為防禦主力的,可李舜臣到了這裏就不敢進攻了,甘寧隻好改變策略,主動進攻。
三千步兵接到命令,開始保持陣型前進。
李舜臣雙眼微眯,趕緊下令前麵的士兵調整陣型。
他一開始擺出的是進攻陣型,但是發現目前的情況不適合進攻,所以他要抓緊時間調整陣型,改成防禦陣型。
隨著甘寧這邊三千步兵不斷前進,很快就衝到了李舜臣軍隊麵前,而李舜臣這邊調整陣型還沒有完成,隻能先派出最前麵的兩千步兵迎戰。
兩千對三千,數量有差距,雙方的盔甲和武器也有差距,所以李舜臣根本不用想也知道他這兩千人肯定擋不住甘寧的三千人。
但他的目的也不是擋住甘寧的進攻,而是用這兩千人拖延時間,等他調整好陣型之後再進行反擊。
隨著三千步兵和兩千步兵撞到一起,李舜臣再次下令,三千騎兵分成三隊,其中一隊留在他身邊,另外兩隊則是前往了左右兩翼,隨時可以發起進攻。
剩下的五千步兵有三千留在中間,充當主要的防禦力量,剩下兩千步兵為預備隊。
在預備隊旁邊就是十一台火炮。
火炮和炮彈的數量有限,不到關鍵時刻,李舜臣是不會下令開炮的。
等他調整好陣型,最開始那兩千步兵已經堅持不住了。
步兵之間的對決不會產生太多的傷亡,可一旦戰鬥失利,那就真的很難挽回了。
還不到兩刻鍾的時間,甘寧派出的三千步兵就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傷亡還不到一百,而李舜臣那邊的兩千步兵已經開始節節敗退,傷亡數量超過五百。
出現如此誇張的戰損比,一方麵是大陸王朝軍隊確實精銳,而且時不時就要被拉出來搞實戰演習,所以就算他們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但在戰鬥中的表現依舊不俗;
另一方麵是大陸王朝軍隊全員披甲,防禦力驚人,李舜臣那兩千步兵很難對大陸王朝士兵造成傷害。
戰鬥中出現的傷亡基本都是輕傷,很少有陣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