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物資分配

字數:3590   加入書籤

A+A-


    李舜臣最終還是把所有物資都運送到了城裏,但是他卻不敢將這些物資分發下去。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擔心這是甘寧的陰謀詭計。
    他在十六世紀的朝鮮也算是名將,見識過太多戰爭的殘酷,他不相信敵人會這麽好心在關鍵時刻給他送來物資,幫助他度過難關。
    他最先懷疑的就是這些物資都是有毒的,誰吃誰死。
    但是最開始到城門外麵哄搶物資,生吃粟米的士兵都沒事,依舊活蹦亂跳,而且看起來比之前更有精神了,下毒這個說法似乎有點站不住腳。
    可若這些物資真的沒有問題,甘寧為什麽要主動送過來?
    難道真的是為了幫他?
    李舜臣想不通,他覺得不把這件事弄清楚,他就不能把物資分發下去。
    但是下麵的人等不了了。
    最開始知道這件事的人少,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隨著消息傳播,所有的士兵都知道甘寧送來了物資,但是李舜臣卻不肯分發,所以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放棄了原本的職責,放棄守城,來到李舜臣府邸門口抗議,要求李舜臣馬上分發物資,要不然大家都要餓死了。
    城裏的居民一開始也不知道這個情況,但是看到這麽多士兵都聚集在李舜臣府邸門口,便上來打聽情況,然後他們也知道甘寧送來的物資,於是越來越多的居民也聚集過來,要求李舜臣分發物資。
    如果他們不站出來爭取,可能到了最後,李舜臣會把大部分物資留給士兵,而普通居民隻能得到少量物資,連維持性命都難。
    為了避免那樣的情況,他們必須主動一些。
    就這樣,城裏一共就一萬多人,如今竟然在李舜臣府邸外麵聚集了數千人,將李舜臣的府邸團團包圍,並且聲稱李舜臣如果不分發物資,他們就要衝進去搶了。
    李舜臣很是頭疼,他以為自己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就算是陷入絕境,他們也願意聽從自己的安排。
    但現實根本不是這樣。
    如果底層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他們還會繼續當順民嗎?
    隻有站起來反抗,才能爭取到活下去的機會,所以他們為什麽要逆來順受?
    所謂的人心和威望,在沒有強大信仰支持的時候,一旦遭遇危機就會瞬間崩塌。
    眼看外麵的士兵和居民越來越多,而且還是一副群情激奮的模樣,李舜臣知道他不能再裝作沒有看到了,一旦外麵的人情緒失控,輕輕鬆鬆就能將他撕碎!
    所以李舜臣帶著幾十名親衛出來,表示他沒有要獨吞物資的意思,隻是想要檢查一下物資是否存在問題,因為甘寧是敵人,大陸王朝也是他們的敵人,敵人是沒有理由給他們提供物資的。
    這句話還算有道理,外麵的人稍稍平靜了一些,但依舊要求分發物資。
    如果不分發物資,他們馬上就要餓死了。
    就算物資裏有毒,他們也寧願做一個飽死鬼!
    李舜臣明白了這些人的態度,也就不再堅持,當場同意分發物資,但是考慮到物資數量不多,而且士兵還要承擔守城任務,所以要優先滿足士兵的需求。
    至於城裏的居民,隻能保證他們不會被餓死,否則一旦甘寧發起進攻,守城的士兵連拿起武器的力量都沒有,那就真的完蛋了。
    兩千多士兵對此當然沒有意見,因為他們是這個分配方案的受益者,但是城裏的居民就有意見了。
    憑什麽要優先滿足士兵?
    甘寧分明就沒有進攻的意思,要不然甘寧早就打進來了!
    既然甘寧不會主動進攻,那士兵就不需要承擔守城的任務,為什麽還要多分配物資?
    這不公平!
    李舜臣再一次覺得頭疼。
    他覺得他製定的分配方案沒有問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要優先滿足軍隊的需求,然後才是普通人。
    可這些道理不是能輕易跟這些居民講清楚的,所以李舜臣再次強調他的分配方案,要求所有士兵留下,所有居民回去,到時候會有人將物資給他們送到家門口,讓他們耐心等待。
    對於這樣的結果,餓肚子的居民當然不會同意,因為他們不知道李舜臣要等到什麽時候才會給他們送物資,也不知道會給他們送多少。
    要是他們回去之後等了好幾天都沒有物資,豈不是一家人都要餓死了?
    大家好不容易聚集在一起,當然要趁著這個機會把物資帶回去,要不然想要再聚集起來就難了。
    在場的居民提出了他們認為是非常合理的訴求,卻再一次被李舜臣拒絕了。
    這個時候李舜臣表現出了梟雄氣質,要求所有士兵拿起武器,若是一炷香之後還有人在這裏聚集,不肯離開,他就要下令動手了。
    李舜臣的架勢很足,但是這些居民根本就不帶怕的。
    城裏一共就一萬多人,除了兩千多士兵,就隻有萬餘居民,如今有一半居民都聚集在這裏了,他們就不信李舜臣敢動手!
    但李舜臣還是讓他們失望了。
    李舜臣把物資帶回來之後就清點過了,發現物資隻夠一萬人三天之用,隻能勉強緩解一下目前的困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要如何高效地利用這批物資就成了最重要的問題。
    李舜臣想要優先保證士兵的物資補給,這樣他才有一定的反抗能力。
    但是他放棄居民,優先保證士兵的舉動難以得到居民的認同,所以李舜臣幹脆下了狠手,一炷香結束之後,下令士兵對這些手無寸鐵的居民發起了進攻。
    物資本來就不多,完全不夠用,這些賤民竟然還要用這種方式要挾他?
    真以為他不敢動手?
    剛好他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動手,殺掉一部分人,以此來減輕物資壓力,剩下的人也就好管理了,簡直就是一舉多得!
    李舜臣眼神中充滿了殺意,絲毫沒有對普通居民的同情。
    李舜臣是從十六世紀的朝鮮穿越過來的,為什麽要對三國時代的高句麗人產生同情?
    這些高句麗人,不過就是他對抗大陸王朝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