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竹杠
字數:7877 加入書籤
“東家,上麵交待的事兒,怕是有些不好辦呐。”
阿瓦城一家客棧裏,頂級客房中,兩個人正麵對麵坐著,說著話。
“是啊,現在那些礦都被李都督和沐國公分了,還真不知道魏閣老那邊會怎麽做,還要不要這些礦藏。”
說話的兩人,一個中年貴公子模樣,另一個也是中年人,隻是膚色稍黑,顯然是常年混跡海上的。
“錦龍,現在想來,當初還真不該主動請纓,求下這件差事兒。”
那貴公子有些垂頭喪氣的說道。
對話這兩人,一個是福錦商會的大東家李錦,一個則是商會掌櫃陳振龍。
福錦商會是以經營大明和呂宋貿易的商行,不過之前因為受鄧子龍委托,從呂宋弄回來紅薯藤,在福州試種不久,就有朝廷勸農司的人前來考察。
好吧,雖然那時候紅薯剛種下不久,但是朝廷似乎對這個新作物很是上心,不僅派人時刻關注紅薯的種植和生產,還帶走了部分紅薯藤,甚至從地裏挖出了一些剛剛結出果實的紅薯一並帶回京城。
就是靠著和南海水師的關係,李錦這次在福州老家也算是狠狠刷了一把臉,地方官府官員看到他都是客客氣氣的。
之後鄧子龍坐鎮呂宋,不能隨意回到大明,過年前,鄧子龍又委托跑船的福錦商會帶回大明一批呂宋特產捎往京師。
知道鄧子龍在京城有關係,李錦大包大攬下送貨的差事兒。
鄧子龍雖然是武將,可如果有文官靠山的武將,那還是很不得了的。
更何況還是李錦、陳振龍這種,在官場沒多大人脈關係的京中貴人。
不過,在知道要往京城送的那些人家後,李錦就更加傷心。
開玩笑,不是當朝閣老家,就是尚書家,或者侍郎、郎中什麽的,隨隨便便一個人出來,都不是福州知府能輕易慢待的客人。
所以,從鄧子龍手裏接了禮物和禮物清單,李錦、陳振龍回到福建,年都不在家裏過了,直接啟程北上,趕在年前把禮物按照禮單送到各家。
魏府,接待他們的自然是大管家張吉,送上鄧子龍的禮物和他們的禮物。
鄧子龍的禮物,主要是個新奇,畢竟是呂宋本地特產,而李錦的禮物可就豐厚了,讓張吉都有些咋舌。
畢竟是海商,生意的賺頭太大,出手甚是闊綽,隱隱可以和鹽商一拚。
收了禮物,張吉自然也熱情的邀請他們在府上用飯。
席間閑聊,知道他們就是從呂宋弄回紅薯藤的商人。
那想,當初勸農司的人從福建帶回來時,魏廣德就專門過問過。
當然,現在大明已經在呂宋紮下根,紅薯已經算不得秘密,通過詢問當地人,大明對這種作物的種植和產量已經有了很深了解。
不過,畢竟當初李錦可是費了不少力氣,完成了鄧子龍的委托,從夷人手裏弄到紅薯藤,這沒有功勞,苦勞也是有的。
做為掌管魏府對外投資的大管家,福錦商會也被魏廣德投資,不多,隻占兩成份子,那都是魏府的常規操作。
由此,李錦也算是搭上了魏閣老的線。
不管怎麽說,福錦商會都有一塊船引,單就能在月港拿到這東西,說明李家在福建也是有點影響力的。
之後,福錦商會依舊坐著月港到玳瑁城這條航線,不過李錦和陳振龍也意識到,隻經營這一條路線對於福錦商會來說,已經算是遇到發展的瓶頸,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
朝廷沒有增發船引的計劃,所以福錦商會沒法弄到新的海船,自然無力拓展新的航線,但這不重要,既然搭上魏家的線,自然可以尋找其他機會。
於是,李錦有專門跑了趟京城,正巧就是魏廣德籌劃緬甸,在緬甸經營生意,李錦自告奮勇搶下這樁生意。
“東家,要不派人給京城送消息,看魏閣老怎麽說?”
陳振龍這時候提議道。
李錦思考良久,搖搖頭說道:“現在我們都還沒有嚐試就給京城送消息,這顯得我們太無能了。
再怎麽說,也得先嚐試下,看李成梁和沐國公是什麽態度,才好給京城遞話。”
“魏閣老不是給東家書信,要不明日就拿著書信找李成梁試試。
若是他不願意,做為這裏的地頭蛇,我們就真沒辦法,除非京城貴人出手。”
陳振龍想想也對,什麽都沒有,報給京城有什麽用?
“其實李成梁那裏或許還有機會,就是那個國公爺那關,怕是不好過。”
李錦皺眉又說道,“不怕是不知道,這位李都督能拿到這個差事兒,聽說就是因為魏閣老出手。
有這份香火情份在,想來李都督就算再想搞錢,也不會不顧及京城那邊的顏麵。
就是國公爺那裏不好說,人家是世襲罔替的勳貴,還是最頂級那種,不好判斷會怎麽做。”
“這樣啊,那不管這麽說,至少可以從李都督那裏分到一部分礦山也是好的,至少對京城是一個交代。
東家,我看還是盡快過去看看,把事兒挑明,定下來,我們也好今早給京師遞話。
這次不是說參與的人裏頭,不止有魏閣老,還有另一個貴人,或許還是有戲的。”
陳振龍略做思考就說道。
“好,你去準備一份厚禮,明日我們就去拜訪下這位李都督。
那份礦山的目錄也帶上,看看他這麽說,至少有個交代。”
李錦雖然心裏頭多少對這種帶兵的武將有些怵,但想著身後的人,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兒才是。
不過這次棄舟登陸的決策,貌似有點倉促了,對緬甸一無所知就魯莽的跑過來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一點,自己居然都忘掉一幹二淨,那就是不熟不做。
第二天清晨,陳振龍就準備好馬車,帶上一車禮物前往了李成梁在阿瓦城的府邸。
雖然明軍已經占領大半緬甸,但是李成梁卻沒有把駐地從阿瓦城前往東籲城。
畢竟,他翻看過緬甸地圖,發現阿瓦城的位置其實才是控製緬甸的關鍵。
阿瓦城北接緬北山地,南方就是緬南平原,地勢開闊。
大軍從這裏出發,可以有效控製緬甸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甚是便捷。
而且,這裏是個大城,有至少三條大道通往大明境內,可謂占盡地利優勢。
如果不是緬南才是緬甸的主要經濟帶,阿瓦城的位置真的是得天獨厚。
這年頭,海貿才剛剛興起,沿海經濟帶這樣的概念根本就沒有產生,所以李成梁有這樣的看法其實也不錯。
後世,也就是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爆發性增長,交通運輸變得越來越重要,才更加突顯出仰光位置的優越性。
但是,那都是便捷的海上貿易帶來的。
但從這個時代來說,還屬於殖民地掠奪階段,把都城選在沿海其實並不安全,極易遭受攻擊。
有魏廣德的帖子,李錦和陳振龍很快就見到李成梁,畢竟魏廣德也是李成梁的東翁,在京城的靠山。
其實,李成梁聽到有大明商人前來拜見,還拿著京城魏府的帖子,李成梁就很是詫異。
不過見麵後,一陣寒暄進入正題,李成梁就眉頭微皺。
他和沐昌祚早就把緬甸的礦山當做自己的東西直接分掉了,隻是現在許多礦山還在恢複生產的狀態,畢竟他是武將,手上做生意的人才可不多。
過去,他在遼東也有生意,但多是幹股,自己實實在在的投入很少。
這些人,自然有各自的家族,並沒有隨他這個撤了遼東總兵官職兒的人南下。
而大明來的商人,則多是西南一帶的商會,他們和沐昌祚的關係顯然要比他緊密得多。
至於本地商人,能得到李成梁信任的人還不多。
所以,這倆月,沐昌祚那邊的礦山許多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始恢複生產,而他手裏那些礦山,還處於恢複狀態,根本談不上“生產”二字。
“李公子,你的意思是魏閣老想要入股緬甸的礦山?”
李成梁還是重複問了一句,實際上李錦剛才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
“是的,李大人,我來此的目的,就是因為受到魏閣老委托,前來收購緬甸的礦山。
隻不過,之前我們尋找了一番這些礦山原來的主人,才知道這些人大多都是原本緬甸各部的貴族,已經被抓起來,送到京師去了。
這麽說,這些礦山應該已經被收歸朝廷了才對,所以我這才冒昧來訪,想知道這些礦山朝廷是打算如何處置。”
大明介入緬甸,自然對這裏的實力進行了一場大洗牌。
緬甸的礦山資源,大多屬於各部首領,現在這些人大多數已經落到明軍手裏成為戰俘,這也是明軍可以接管這些礦山的理由。
沒收。
就是這麽簡單直接。
隻不過,這些礦山並沒有上明軍的戰利品賬冊,因為這些礦山的主人已經變了,不再說那些俘虜,而是出現了一批白手套的名字。
至於原來參與過這些礦山的本地商人,則主動獻出了他們的股份,否則早就逃到緬甸西部殘餘勢力掌控的地盤。
不管是李成梁還是沐昌祚,都是不會留下他們的。
“不知道魏閣老是打算完全掌控這些礦山還是”
李成梁小心翼翼問道。
對麵是魏廣德的代表,說起來其實應該大家都是自己人。
隻是,討論的東西過於敏感,是早已經被他視為自己的財產。
“李大人,其實我們到達已經有些日子了,也知道現在的情況。
京城魏閣老和另一位貴人對緬甸礦山勢在必得,當然,既然派我們來,自然是為了和氣生財”
李錦開始述說他知道的情況,李成梁臉色聽著他的話也不是不斷變化。
如果說這裏是遼東的話,眼前這個人就算是魏廣德派來的,李成梁也不介意讓他發生點意外。
邊軍的將領就是這麽強悍,膽子也足夠大。
可惜,現在這裏不是。
“如今緬甸的一些礦山已經開始恢複生產,出產了不少銅錠和金銀,而另一些則還在修複中,所以,我這次來,也是帶著和李大人合作的目的來的。
按照我之前提出條件合作,李大人這些礦山就能在最短時間裏恢複出產,讓大人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最後,李錦說出了他和陳振龍昨晚上了的辦法。
已經知道緬甸被李成梁和沐昌祚瓜分了,那麽就根據兩家的情況各個擊破。
李成梁這邊的礦山,顯然因為缺乏商業方麵的人才,所以在恢複上速度很慢。
而他們帶來的人,不少都是商號的老掌櫃,其中不乏參與東南礦山開采之人,對開礦甚是熟悉。
這就是他們的長處,可以和李成梁合作。
“所需耗費由你們提供,生產銷售也是你們負責,我們隻管分紅
這辦法好是好,可給我兩成份子,未免太少了些。”
按照李錦的盤算,福錦商會提供銀子幫助礦山盡快複產,自然要拿大頭。
而京城那邊,按照張吉的暗示,也要三成份子,所以就算李錦反複計算成本和收益,商會拿出的銀子,收益至少也要達到五成才能賺錢。
等下五成份子分給京城以後,李成梁這裏就隻剩下兩成份子可拿。
當然,這五成份子其實都是白送出去的,投入全部是福錦商會砸銀子。
但是礦山開采在這個時代就是無本萬利的買賣,賺頭依然很大。
就算隻拿五成,六七年差不多就能完全回本。
實際上,在大明開礦,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私底下,也就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官府上下也都是要打點的,還不可能少。
這次,主要還是京城那邊要的有點多。
什麽都不做,就要走三成,屬實胃口比較大。
現在李成梁嫌少,李錦急忙陪笑道:“李大人有所不知,這些礦山的操作,如果沒有京城那邊的護持,怕是很難維持下去。
實際上這三成份子不止是魏閣老,還有京中另一位貴人,他們分到的銀子,自然就能保證這些礦山可以長久的開采下去,不會讓人從中作梗。
這可是細水長流的買賣,說傳家幾代也不為過。”
“哦,京中還有誰也參與其中?”
李成梁心中一動,不禁問道。
幾個人名不斷在李成梁腦海裏閃動,在京城可以和魏廣德合作的人,屈指可數。
“這個,張管家沒和我說過,隻說權勢很大。”
李錦笑道。
“那李公子對於沐公爺那邊,有打算如何做,據我所知,那邊已經開始投銀子了。”
李成梁有些戲謔笑道。
被敲竹杠,李成梁經算是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