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建設藍圖

字數:2981   加入書籤

A+A-




    江琦玉坐在書桌前,手中捧著那本《房屋建築手冊》,一頁一頁仔細翻閱。手冊的內容非常詳盡,涵蓋了從基礎的城牆建造到複雜的民居設計,甚至還包括伐木場、采石場等資源采集設施的建造方法。每一頁都配有詳細的圖紙和施工指南,仿佛是為末世基地量身定製的百科全書。
    “城牆、伐木場、采石場、民居……”她低聲念著,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手冊中提到的三十多種建築類型讓她大受啟發,尤其是關於資源采集和防禦工事的部分。
    以別墅為中心,建立領主府,向外呈環形布局建立一圈民居區,也可成為庇護所。
    別墅作為核心建築,牆體由厚實的鋼筋混凝土築成,窗戶安裝特製的防彈玻璃,大門采用高強度合金打造,具備多重鎖閉和防禦機製。別墅內部劃分出指揮中心、物資儲備庫、醫療室等重要功能區域。
    民居庇護所環繞別墅而建,以木質和磚石結構為主。每間民居麵積約30 50平方米,可容納3 5人居住。房屋之間間距2 3米,既能保證一定的私密性,又方便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助。民居外牆由磚石堆砌,厚度約30厘米,具有一定的抗撞擊和防喪屍能力;屋頂采用木質框架搭配石棉瓦,既能防雨又相對輕便。
    在民居與別墅之間,設置一條寬約5米的環形通道,方便人員和物資的快速通行。通道地麵用平整的石板鋪設,兩旁設置簡易的路燈,采用太陽能供電,保障夜間照明。通道內側靠近別墅的一側,設置一排木質崗哨,安排人員24小時輪流值守,負責監控周邊情況。
    整個民居區域(庇護所)的最外圍,建造一圈防禦圍牆。圍牆高約3米,由磚石和廢舊金屬混合搭建而成,每隔10米設置一個瞭望塔,塔上配備望遠鏡和簡單的通訊設備,以便及時發現和通報危險情況。圍牆上還設置多個射擊孔,用於防禦喪屍和可能的外部威脅。
    這是目前能達成的,最安全方便的建築規劃。
    她回想起之前基地的建設,雖然也采集了木頭和石頭,但每次都是開車去遠處的體育場和樹林,效率極低。
    如果能按照手冊中的建議,在合適的地點建立伐木場和采石場,資源的采集速度將大大提升。
    “伐木場可以建在別墅區東側的樹林附近,采石場則可以直接建在體育場旁邊。”她低聲自語,腦海中迅速規劃出基地的未來布局。
    手冊的最後幾頁還提到,隨著基地建築的增多,手冊的等級也會提升,解鎖更多高級建築和功能。這讓江琦玉更加期待未來的發展。
    天剛破曉,江琦玉已站在基地空地中央,身姿筆挺,氣場強大。
    居民們陸續趕來,瞧見她都安靜下來,眼神裏滿是敬畏。在這末日世界,江琦玉憑實力和決斷力成為眾人的主心骨。
    “今天搭建防禦工事和民居,按手冊做,別出錯。”江琦玉語氣幹脆,沒有多餘的話。
    她迅速分配任務:“搬運組,把木頭、石頭運到工地,注意安全。搭建組,嚴格按圖紙施工。”條理清晰,指令明確。
    眾人迅速行動。搬運組費力扛著材料往工地趕,搭建組圍在手冊前研究,因為沒經驗,搭建進度緩慢,每一步都很謹慎。
    第二天,晨光還未徹底撕開灰蒙蒙的雲層,基地的庭院裏已是一片嘈雜。江琦玉站在別墅台階上,看著眼前螞蟻般忙碌的人群,指尖不自覺地摩挲著《房屋建築手冊》的皮質封麵。
    眾人像被抽打的陀螺,在堆滿木材石料的臨時倉庫與工地間來回穿梭。李大林年紀大了,弓著腰扛起一根碗口粗的圓木,汗珠順著脖頸滾進衣領,浸透了背後歪歪扭扭縫著"搬運3組"的布條。"老李你悠著點!"他衝前麵踉蹌的中年男人喊,"這木頭要是砸了,咱今天可就白幹了!"話音未落,老李肩頭的木料突然歪斜著滑落,哐當砸在地上,嚇得旁邊正在釘籬笆的女人差點把錘子砸在手指上。
    搭建組那邊的情況更令人頭疼。五六個腦袋擠在攤開的手冊前,像群啄米的麻雀。穿褪色工裝褲的中年女人用長滿繭子的手指戳著圖紙:"這承重柱必須得斜著打榫卯,末世前我爹蓋過老屋"旁邊戴眼鏡的年輕學生急得直推鏡框:"可手冊第17頁標注的是直角結構。”
    正在給圍牆抹泥張遇甩著沾滿灰漿的手湊過來:"要我說就該先搭框架"
    江琦玉踩著碎石走近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畫麵:兩個男人正握著鑿子較勁,木屑簌簌落在他們青筋暴起的手背上;三個婦女跪在地上用草繩丈量地基,草莖在晨露裏斷成幾截;最年輕的阿明舉著釘耙當標尺,歪歪扭扭的影子在初升的太陽下縮成一團。
    "停。"她清冷的聲音像盆冰水澆下。眾人僵在原地,看著領主抽出炭筆在木板上唰唰畫圖:"榫卯斜角用在屋頂,承重牆必須垂直——王嬸,把你爹傳的麻繩絞盤拿來。"又轉頭對眼鏡學生說:"用石灰水在泥地上標線,每五尺釘個木樁。"最後看向張遇:"框架要等標線完成再"
    突然響起的刺啦聲打斷她的話。眾人齊刷刷轉頭,隻見兩個搬運工正手忙腳亂地扶起傾倒的推車,碎石嘩啦啦滾進剛挖好的壕溝。江琦玉閉了閉眼,聞著空氣裏新鮮木屑混著汗酸的味道,突然想起前世曙光基地那些整齊劃一的混凝土高牆。那裏沒有手忙腳亂的平民,隻有沉默的苦力與監工的皮鞭。
    "今天就到這裏。"她收起炭筆,看著眾人愕然的表情,"太陽落山前把標線畫完就行。"
    暮色降臨時,江琦玉站在天台上俯瞰。歪歪扭扭的石灰線像條銀蛇盤踞在焦土上,三十幾個木樁像豁牙的老者參差不齊。但不知何時,有人用碎布條在木樁間係了鈴鐺,夜風掠過時叮鈴作響——這是最原始的警報裝置,卻比任何精密儀器都讓她眼眶發熱。
    江琦玉雙手抱胸看著,見木頭和石頭快速減少,想起手冊裏“木材和石頭是基地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大量儲備”這句話。她心裏清楚,按現在的消耗和采集效率,資源撐不了多久,得盡快建立穩定的資源采集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