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文官的基本盤

字數:4019   加入書籤

A+A-




    大早上的,國公府就非常熱鬧。
    “走兩步!”馬尋手裏拿著個胡蘿卜在旺財麵前搖晃,“走兩步啊,實在不行你伸伸腦袋!”
    麵對旺財的懶散,馬尋無奈的向前走一步,“這總行了吧,都到嘴巴邊上了,這都不願意走?”
    旺財沒有生病,更不存在年老體衰,單純的就是懶,不願意走動。
    馬尋徹底敗了,將胡蘿卜塞進旺財嘴裏,“你倒是比我還會躺平、還清心寡欲,給你找小母驢你不要。找小母馬,你嫌它們吃的多還搶你馬廄。”
    清心寡欲也不能這樣啊,都快三歲了,別的驢在這個時候就急哄哄的解決生理問題了。
    可是旺財倒好,不是喜歡在院子裏溜腿,就是偷懶,隻要馬尋出門它就跟著湊熱鬧。
    正經事一件不幹,氣的馬尋差點都狠下心來讓它去拉磨了。
    國舅府的人都習慣了這一切,國舅爺有事沒事就和旺財在鬧,別看他說的厲害,可是比誰都寵旺財。
    就在馬尋還在勸著旺財上進的時候,何大來了,“國舅爺,楊憲楊大人來了。”
    馬尋微微點頭,“讓他進來吧。”
    楊憲進了國公府,一時間覺得自己有些為難,這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因為馬尋在喂驢呢。
    不過楊憲滿麵春風,“國舅爺,許久未見,近來可安好?”
    耿直的馬尋就說道,“前些天才見過吧?我們正旦的時候是不是有一麵之緣?”
    楊憲急了,國舅爺是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客套,明明是攀談的甚為投契、相見恨晚,怎麽就是一麵之緣了?
    不過楊憲隨即笑著說道,“前兩天還和劉兄聊到了國舅爺,劉兄對國舅爺讚不絕口。”
    拉關係,楊憲和劉伯溫的關係不錯,至少是曾經一起合力在勉強招架李善長攻擊的難兄難弟。
    馬尋笑了起來,“那倒是難得,老丈人從來不當著我的麵誇人,難道私下裏在外人麵前誇讚我?”
    楊憲一時間語塞,他不知道這位國舅爺到底是什麽意思。
    按照如今的一些人情世故等,誇人也不大可能當麵誇,尤其是長輩很少當麵誇獎晚輩,在朋友麵前誇誇晚輩倒是正常。
    作為人精、老油條,楊憲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在這位國舅爺麵前,他心裏都沒底了。
    按照正常的禮節,他登門拜訪,馬尋這個國舅就應該在正堂招待。可是現在呢,就在院子裏聊著,這看似是怠慢了。
    可是要覺得這就是看不起人也不對,這說不定就是國舅爺覺得他楊憲是自己人,所以不講虛禮,畢竟不少人都知道馬尋不太喜歡繁文縟節。
    楊憲看著旺財,誇獎說道,“這便是旺財吧?下官也沒少聽過陛下誇讚旺財,果然神駿!”
    “神駿就過獎了。”馬尋滿臉笑意,“不過確實聰明,別人家的驢和我家旺財沒法子比。”
    果然,誇獎國舅爺沒用,他不一定領情。可是誇獎國舅爺的愛驢,那就是投其所好了。
    甚至誇獎這頭驢,皇帝和皇後都高興,這可不是單純的愛屋及烏而已。
    眼看馬尋似乎不願意深聊,楊憲自然不會放棄,他也願意主動引導話題,甚至在心裏也認為自己該占著主導權。
    這位國舅是怎麽回事大家都心裏清楚,因為皇後的關係,大家都願意尊重這位他。但是這隻是敬重身份,而不是尊重他的能力。
    自幼漂泊在外,也沒多少真才實幹,就算是有些醫術,但是那也是小道而已,很難居廟堂之高。
    對於楊憲來說,他也是敬著馬尋的身份,他這樣跟著朱元璋從亂世殺出來的,自然心裏會有足夠多的自信,甚至是自傲。
    楊憲看著馬尋,笑著問道,“國舅爺,您可知道現如今中書省是什麽模樣?”
    “不知道,我又不在中書省任職。”馬尋直接回答,他是真的不想多和楊憲往來,尤其是涉及到政事,“我就是一閑散外戚,哪能知道那些。”
    楊憲耐心說道,“國舅爺可能有所不知,陛下起兵之時並無文官相隨,直至南略定遠之時李相來投。”
    看到馬尋不說話,楊憲繼續說道,“陛下過江取當塗,陶安率父老奉迎。也是在那時,汪右丞客居采石,因此隨陛下建功。”
    這個陶安也是老朱早期謀臣之一,官至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不過洪武元年就死於任上。汪廣洋就不用說了,現在是右丞相,是李善長告老之後中書省名義上官職最高的。
    “鄧將軍舉薦朱升,其首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楊憲耐心說道,“其後越國公能折節下士,薦劉兄、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為陛下效力。”
    馬尋還是安靜聽著,他也知道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文官相對不足,就算是建立了大明,文官集團、天下士子未必和朱元璋一條心。
    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朱元璋這個皇帝讓這些文官集團的人利益受損,這些世家大族等感覺蒙古人對他們更好。
    蒙古人可是直接包稅,這些讀書人自然就從中受益。而朱元璋建立大明,這些地方大族就很難在地方包稅、作威作福了。
    馬尋的耐心讓楊憲受用,他可是皇帝親信,就該為國舅釋疑解惑,大家就應該一條心來解決問題。
    楊憲繼續說道,“左副將軍鎮守浙江之時一度被讀書人蒙蔽,不過也在下官建言下舉薦葉兌。”
    馬尋忍不住微微皺眉,這個楊憲如今意氣風發,這沒什麽問題,因為大權在握,可是不該得意忘形啊。
    如今的中書省情形很特殊,徐達、常遇春、梅思祖等武將雖然在中書省掛職,但是基本上不管事。
    文官這邊的汪廣洋官職最高,可是權力受限。楊憲是正二品的中書左丞,反倒是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
    而胡惟庸是從二品的中書省參知政事,但他是李善長推出來的接班人,基本盤比較厲害。
    話說回來,這個葉兌是厲害人物,獻《武事一綱三目策》給朱元璋。
    建議北絕李察罕之招降,南並張士誠之僭據,東督方國珍之歸順,以建康為都,拓江廣以自資,進則越兩淮,規中原而取天下,退則保全方麵而自守。
    他的一些建言獻策現在全都一一應驗了,不過這人當年也拒絕了朱元璋的招攬,現在在老家浙江逍遙度日。
    馬尋還是在耐心聽著,他很想知道這個楊憲葫蘆裏到底是賣的什麽藥。
    他相信無事不登三寶殿,因為他和楊憲基本上是沒有什麽來往,大家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
    可是現在再看看,楊憲似乎不是這麽認為,他是極想拉攏馬尋這個國舅,想要合力在中書省做些事情。
    現在的中書省鬥的厲害,拉攏一些有用的助力,這對楊憲來說非常重要。
    他本來就和李善長、胡惟庸不對付,和汪廣洋等人也關係不融洽,浙東的也就是劉伯溫看似和他關係還說的過去。
    在四處樹敵的情況下,哪怕是作為皇帝親信也不夠,得繼續努努力、壯大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