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好事連連
字數:3584 加入書籤
就在李紅來找婁豔茹的那一天,婁豔茹將照片和檢舉信都給了李紅。
等李紅走後婁豔茹就後悔了,既然劉衛東一直保留著這些東西,肯定是有用,她的善良或許用錯了地方。
這一夜劉衛東睡得很踏實,但婁豔茹卻失眠了。
第二天署名茹箐的小說《大青山傳奇》見報了。
劉衛東買回來好幾張報紙,不但自己貼牆上一張,還給對麵裁縫鋪和附近的鄰居都送了,逢人便說是他媳婦寫的。
自己的苦心經營一步步變成現實,劉衛東心裏覺得越來越踏實。
築巢,種田,一飛衝天。
他前世根本沒有像現在這麽信心十足。
等到八點半,劉衛東才小心翼翼地把幾件古董用報紙包好,拎著去了三商店。
王力(王經理)仔細看他拿來的瓷器,劉衛東也不清楚他懂不懂。
“包裝盒證書我去搞,你等信兒就行,不過走商業局和外貿的渠道,肯定會有費用,這一點你要有心理準備。”
劉衛東聽王力這麽一說就笑了。
“這規矩我還能不知道?我都說了有錢大家賺,這幾件古董隻是開始,要真是條路子我就下鄉轉轉,興許還能遇到好東西。”
王經理點點頭:“你這想法倒是挺超前啊?現在北方幾乎沒到搞古玩,不論幹啥,先手很重要,你現在的身份弄這個最適合。
這樣吧,你這就跟我去博物館,咱濱江這一片啥古董值錢,於館長比誰都清楚。”
劉衛東這幾件古董博物館自然看不上,最多算是古玩算不上文物。
不過有件事兒劉衛東挺高興,博物館館長於成認識他老丈人,而且跟婁南關係還不錯。
“沒想到婁南的姑爺居然還懂古玩字畫,你真要把埋沒到民間的文物搶救出來,可是利在千秋的大事,當然發現珍貴文物還是要交給國家,像這種古董不算文物,拿去創匯也算為國家做貢獻。”
開了鑒定證書,於成又幫著找來盒子,將那幾件古董包裝好,臨走還給劉衛東拿了幾本古董鑒定的書籍。
“衛東,有專業部門的鑒定,賣給外商價格應該比咱預想的高,最主要的是能跟外商搭上線,據我所知港商想要的東西很多,比如你手裏的野山參,還有虎骨麝香熊膽啥的,如果你想依托大青山發展特色農業,多個客戶總比閉門造車好。”
劉衛東不由得多看了王力兩眼。
他沒想到王力居然這麽有遠見,果然經商的腦瓜子就是好使。
回到三商店,劉衛東給二隊打了電話,王建國說組織人砍了不少楊樹,準備明後天就送機械廠去,還問他種藥材的地咋弄,劉衛東仔細說了對土地的要求,王建國說馬上帶人去山坡上開荒。
“衛東你現在就要搞中藥種植?是不是風險大了點兒?”
王力有點擔心。
“王哥,你不太清楚我們公社的情況,連續兩年受災,地裏打的糧食隻夠交公糧,社員都靠吃瓜菜度日了。
我知道目前政策還不明朗,可總不能讓鄉親們挨餓啊,種藥材是生產隊的集體行為,我隻是幫著跑腿,即使違反政策也好解釋。”
王力這才點點頭:“你可千萬別把事兒弄到你自己身上,雖然政策放寬了一些,但對投機倒把抓得還挺嚴,你犯不上為了幫鄉親把自己搭進去。”
山坡開荒有要求,按理說劉衛東應該回二隊,可媳婦馬上就要高考了,賣了木柴他還要去進中藥種苗,他真分身乏術,隻能先顧一頭了。
從三商店出來,劉衛東一直在琢磨王力說的話。
政策放開猶抱琵琶半遮麵,越是這時候越要小心,劉衛東仔細梳理自己這段時間做的事,無論是賣專利還是用木材換糧食,都不違反政策。
不過二隊有李保田一家,劉衛東對開荒心裏還是嘀咕。
自留地隻要不超標上頭已經不管了,但對大麵積開荒公社還是不允許,二隊這麽幹,等於公開對抗公社革委會。
也不知道王建國能不能頂住壓力。
回到家劉衛東又開始寫書,沒想到中午大門忽然被敲響,劉衛東開門一看居然是宋義。
“你家真挺好找,我一問左鄰右舍都知道你,還說你媳婦是個青年作家,你們家在這一片挺有名啊?”
劉衛東趕緊招呼宋義進來坐,宋義看見牆上貼著的報紙,頻頻點頭。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看你媳婦這文筆就不俗,咱們采購的電機和軸承買回來了,你要是沒事兒就跟我去機械廠看看,劉師傅他們正裝機呢。”
劉衛東忙跟著宋義去了機械廠。
一進車間就看見一幫工人圍著機器看,劉衛東和宋義一過去工人們忙散開,劉師傅正在拿儀表測試機器各項指標。
“怎麽樣劉師傅,有沒有問題?”
宋義一臉擔心。
“我反複測試了好幾遍,數據都正常,就等劉工過來試車了,好些數據得試車後才能采集,現在說不準。”
機器沒有外殼,劉衛東能看清每一處細節。
他過去仔細查看了一番,又看看劉師傅記下來的數據,點了點頭。
“從目前的指標看具備試車條件,但是別指望試車能一次成功,這可是國內第一台自主研發的聚合式分離榨油機,相比國外的同類型產品,咱們已經算彎道超車了。”
通電後機器運轉正常,不過劉衛東一直把頭貼近機器,不停在本子上做記錄,試車一個小時後關機,劉衛東招呼宋義和劉師傅等技術骨幹去了辦公室。
“有異響,問題應該出在咱們製作的零件,和購買的進口軸承吻合度不夠,精密機器毫厘都差不得,我需要將咱們的零件和進口零件拆下來,去研究所做進一步測試,看看差在哪兒,如果是材料的問題就得重新鍛造,不過從第一次試車的數據看,已經很成功了。”
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衰。
機械廠的工程師和老技工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要知道幫油脂廠製作機器,機械廠不但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在劉衛東的指導下改進了衝壓鍛造技術,這種技術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