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諫言

字數:3773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作為上位者,特務政治用起來很爽。
    一直用,一直爽。
    陰脩能這麽果斷的負荊請罪的確有些出乎劉辯的預料,但還是被已經掌握了情報的他輕鬆拿捏。
    隻是當朝九卿之一的少府卿至西園負荊請罪,如何說來都不是一件小事。
    在自西園回宮的路上,在宮門口,郭勝忽然對劉辯說道:“陛下,太常卿蔡公正在前麵等著,說是想見陛下一麵……”
    蔡邕都找上來了,不見著實不好,劉辯想了想,走出了車駕,見蔡邕站在宮門旁,似是等了許久。
    “唉,蔡師,這又是何必呢?”劉辯來到蔡邕麵前,見蔡邕因為正被下午的太陽曬著,額頭上已經出了不少汗。
    看到宮門令在一旁候著,劉辯責怪道:“見到太常公在此,不知道為太常公尋一個遮陽的物什嗎?”
    “莫要怪他,是臣不用的。”蔡邕說著話,還不忘暗諷一句劉辯,“不然,若不辛苦些,如何能見到陛下?”
    劉辯尷尬一笑,拿出了一套老說辭:“蔡師莫要見怪,朕這段時間是在宮中待少了些,可這政務不也沒耽誤嗎?”
    “而且蔡師的奏書朕一本不落,全都看了。”
    “蔡師進宮說話?”
    蔡邕雖然心中對於天子這段時間的懈怠十分不滿,迫不及待地想要當麵勸諫,但見劉辯對他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尊重,也沒在意他言語間的諷刺之意,也就聽了劉辯的話。
    入了宮門後,在繼續往裏走的路上,劉辯明知故問道:“蔡師這麽急著在這裏等,是有什麽急事嗎?”
    “若是大事,朕不在時,可先送往尚書台,亦或直接告知太傅和兩位平尚書事。”
    急事自然是有一件,蔡邕雖還不知道陰脩負荊請罪的緣由,可是以如今雒陽的風氣,猜也猜到了。
    他諫言道:“陛下,陰少府終究是九卿,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負荊請罪,損害的不僅是朝廷的威嚴,更是百官之心。”
    “如今因校事部之事,雒陽群臣人心惶惶,不安便會滋生事端……”
    “蔡師,”劉辯忽然插嘴問道,“我有一問,蔡師會懼怕校事部嗎?”
    “臣自是絲毫不懼!”蔡邕挺直了腰板昂首說道。
    劉辯微微一笑,答道:“這就是了,若是陰少府能夠像蔡師這般立身持重,言行一致,凡事問心無愧。便是朕要逼他負荊請罪,他能願意嗎?”
    蔡邕話語一滯——天子所言,的確有些道理。
    不過他隨即反應過來,又勸道:“昔日孝武皇帝篤信繡衣使者,所托非人,因有江充,遂有戾太子之禍。今校事部日漸壯大,然其內部卻無人可製,陛下就不怕出現下一個江充嗎?”
    在他看來,校事部的危害還要勝過劉辯沒有耽誤朝政的“懶政”。
    “誰說不是呢?”
    聽到劉辯說這話,蔡邕一愣。
    卻又聽劉辯繼續說道:“所以朕才將伍孚安排在了校事部,作為副貳。”
    蔡邕立刻回想起了自己記憶中伍孚的形象——性情正直,以口為劍,比禦史台的所有侍禦史都更像禦史。
    伍孚的品德應無問題,隻是……蔡邕想到他記憶中的賈詡。
    這麽一個深藏不露的人物,是伍孚這麽一個耿直的人能監管住的?
    他想到此處,正要說話,卻聽劉辯又說道:“不過蔡師的話也有道理,的確得加強監管,不如這樣,朕再派一個中常侍到校事部,蔡師覺得怎麽樣?”
    “萬萬不可!臣以為伍孚性情正直,能擔當此任。”蔡邕本能地說完之後,忽又覺得哪裏不對。
    可一時之間,竟想不起來。
    “蔡師慧眼如炬,這麽說朕就放心了。”
    兩人繼續往前走,馬上就要路過尚書台了,劉辯提議道:“蔡師與我同去尚書台看看?”
    “臣是外臣,入尚書台不合適。”蔡邕推辭道。
    “無妨,有朕在呢!”
    入得尚書台,以蓋勳為首的一眾內臣們見禮自是不提,劉辯讓他們繼續做事後,尚書台又恢複成了原本井然有序的樣子。
    各類奏書公文被分門別類的處理好,有已經被送到雲台殿處理完亟待發往三公府等執行機構的,也有亟待處理的。
    六曹尚書荀彧、華歆、陳群、孔伷、周毖、許靖,按照分工不同,統籌麾下尚書郎們的提供的初步意見,最終被尚書左、右丞匯總起來,並交給尚書令蓋勳過目,再送往雲台殿。
    劉辯帶著蔡邕看了一圈尚書台的現狀,幾乎所有人都忙個不停,之後又將他帶入一間無人的房間,問道道:“蔡師方才看見南主客曹孔公緒了嗎?”
    蔡邕點頭。
    劉辯說道:“其實孔公緒初至雒陽時,與何伯求結交,言語間頗有怨言。當時其雖有些才華,卻更善誇誇其談。”
    “可在尚書台這五年,卻能逐漸收斂鋒芒,也不再有什麽不當言論,是以今年才得以從尚書郎遷為守南主客曹尚書。”
    “此時,若是有人翻出孔公緒當年的怨言,朕並不會因此責怪如今的孔公緒,這是因為朕知道他在尚書台五年,已經與往日不同。”
    “朕知之,才能用人不疑。”
    蔡邕微微歎氣,他原本是來勸諫天子的,怎麽到頭來他好像要被天子給反過來勸服了。
    至少,順著天子的想法,蔡邕覺得沒啥大問題。
    劉辯又說道:“其實自光武皇帝設立尚書台以來,數次變革,尚書曹及屬吏皆有增加。”
    “別看如今六曹尚書看著分工分明,實際上,當初的分工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了。若非眼下時機不對,朕本想要將之再度變革。”
    見劉辯說的鄭重,蔡邕問道:“陛下準備作何改變?”
    劉辯說道:“其實當下,尚書台與三公府聯係頻繁,而三公府接到尚書台的詔令公文後便又將詔令公文送至九卿……”
    “朕有意簡化這中間一步。”
    “陛下要裁撤三公府?”蔡邕震驚道。
    “並非裁撤,隻是將之與尚書台合二為一。”
    這下,蔡邕更震驚了——“陛下要裁撤內朝?”
    這可是自孝武皇帝設立以來,光武皇帝亦全力避免外臣介入的內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