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尚書台的新變化
字數:3663 加入書籤
“聽說你有意成為馬韓之主?”
“誤會,一定是誤會!”
“但我看你帶了士卒過來?”
“士卒?噢,那不是不是士卒,隻是我聽說附近有有野獸害人,所以特意帶了些人除害的!”
“他們手裏拿的長矛是?”
“是為了捕獵野獸,對,就是這樣!”
在見識了漢軍嚴肅整齊的軍容後,伯濟酋長沒有絲毫猶豫地改變了他的來意。
而另一邊樂浪太守涼茂正在誇讚著現在的馬韓主有多麽優秀賢明、謙虛有禮。
涼茂對著前來赴會的各小國酋長強調道:“在我心中,馬韓主為了馬韓的安定,從來不會妄動刀兵,但有些人卻因此看輕了馬韓之主,對於這種事,我絕對不會坐視不理!”
涼茂的表態通過翻譯之口很快傳入了在場酋長們的耳中,這讓他們心中一凜,他們明白了目支國的的地位還是不可撼動。
原本他們中的某些人還覺得現在支持伯濟國坐了馬韓主的位置,等以後他們的部族強大了,也可以當上一當呢!
現下,這些心思早就丟到不知哪裏去了。
最終,漢軍的軍容展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回去的路上,趙雲問涼茂道:“君對於三韓之地,可有何想法?”
涼茂有些不解地看著趙雲,說道:“使三韓維持現狀,不給邊塞添亂即可。趙君有何想法?茂願聞其詳。”
涼茂有些懷疑拿下高句麗後的趙雲又起了開疆擴土的想法,但他對此卻不太認同,最大的原因是不值得。
三韓之地,就算發兵拿下了,要想征稅,本就散居的韓人隻怕全都跑到山林中了,若是不收賦稅,設立屬國都尉亦沒有必要,因為三韓本就恭順,隻需要確保像伯濟酋長這樣具備進攻性的小國莫要主導馬韓便可。
涼茂打定主意,若是趙雲想要為了一己之功業而出無名之師,他一定要好好勸一勸,同趙雲論一論是非。
趙雲不知道涼茂的想法,他建議道:“我觀馬韓人缺乏禮儀、不知尊卑。思及其應未讀過我漢家經典,其既然四時朝貢,我等又豈能放任其不知大義?”
“若是伯濟酋長知曉上下之別,便是其決意要與馬韓主相爭,吾等亦師出有名。而非如今日一般,隻能以強兵迫之。”
涼茂聞言登時有些震驚,他沒想到武夫出身的趙雲除了作戰厲害外竟然還有這般見識。當即在馬上對著趙雲拜道:“今日聽君一言,方知我昔日在樂浪郡少做了什麽……虧我此前還自得於樂浪郡百姓安順,竟未能遠謀!”
趙雲繼續補充道:“我聽聞,今歲多有鮮卑大人入朝拜謁。”
涼茂聽了,眼前一亮。隻要見過了天子,那麽馬韓主的國主地位便板上釘釘了!
當即又謝了趙雲一通。
他也是雷厲風行的人物,當即就派人回去,準備同馬韓主商議入朝一事。
涼茂相信,馬韓主既然之前能想到向他求助,那麽此時自也不會傻到拒絕入朝。
如此,三韓之地一定能更加安定!
事實也正如涼茂所想,馬韓主在得知可以入朝之後,忙不迭地答應了下來,涼茂剛剛抵達樂浪郡,便得知了這一消息,當即上了一封奏書。
直奔雒陽而去。
此時的雒陽,台閣所在,劉辯瞧著新擴建完後的尚書台,心中還算滿意。
這也算是他登基這麽多年,在皇宮之內除了修補宮殿外的最大工程了。
有了新擴建的數個房間,原本有些擁擠的尚書台一下子變得寬鬆起來,六曹也都有了各自專門的辦公空間,他們的權責也愈發分明。
隻是這樣一來,不同的尚書曹所負責的內容重要程度和工作量多寡亦有不同,有的尚書曹隻配六個尚書郎便有些不夠用了。
而且解決這一難題,有兩個方向,一是調整不同尚書曹的權責,二是增減尚書曹所屬的尚書郎。
在皇甫嵩病重的當下,作為尚書仆射的荀彧選擇了全都要。
“陛下,往年常三公曹主歲盡考課諸州郡事,選部曹主選舉、祠祀事,民曹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事,客曹主護駕、羌胡朝賀事,二千石曹主辭訟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盜賊事。”
“然尚書台事務日漸繁重,各曹之間權責實則多有重疊。”
劉辯聽著荀彧的說法,目前尚書台雖然有六曹,但實際上與後世的六部還是有些異同的。
他並未先發表意見,而是準備先聽聽久在尚書台的荀彧的想法。
“今尚書台權責愈發增大,臣以為尚書各曹所為之事須得有所更改,此為臣所撰寫之策……”
劉辯瞧著荀彧遞上來的方案,首當其衝的便是三公曹,荀彧倒是沒動三公曹的職責,隻是認為該把三公曹直接並入選部曹。
在荀彧看來,歲考應該和選部曹的選舉之權放在一處。這在劉辯看來也很合理,這不是後來的吏部嘛。
實際上,在改名選部之前,其就叫吏部。
而在增加了歲考一項職責後,原本屬於選部的祠祀事則被荀彧連同負責外事的客曹歸為了一起,謂之曰禮曹。
看到這,劉辯隻覺得過於巧合了。
此外,在劉辯看來職責等同於工部的民曹、稍微類似於刑部的二千石曹的職權在荀彧看來都不需要改變。
倒是中都官曹,在荀彧的建議中,此曹所負責的將會包括原屬客曹的護駕及兵事等,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最後,在去除了三公曹之後,荀彧又提出了新設一個度支曹,以掌管錢糧。
過去,尚書台一直缺乏一個明確掌管錢糧出納的部曹。
而在荀彧如此設計之後,毫無疑問選部曹和度支曹會成為尚書台中最重要的兩個曹,尤其是選部曹,其所需要的尚書郎的數量也要增加兩位。
劉辯觀之,見荀彧的建議大體上還是符合他的心意的,當即說道:“先以卿所請行事,以觀成效!”
尚書台的內部改革,同樣須得慢慢來,別到時把他的外置大腦給搞得不好用了。
荀彧見劉辯同意了他所請之後,又說道:“陛下,六曹之權責分明,而其上隻有尚書令與仆統管六曹,臣以為不足也,請陛下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