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奕:嘲諷值拉滿!

字數:11077   加入書籤

A+A-


    李奕感覺自己明明都快把“我是二五仔”給寫臉上。
    結果洪秀全那邊卻說自己忠貞不二?
    搞笑呢?
    忠王?
    確定這踏馬是在表彰,而不是在諷刺?
    對於封王,李奕沒意見。
    但對於忠王的王號,李奕的意見很大。
    不是說忠王的王號不好。
    恰恰是因為忠王這個王號的寓意太好了,李奕這才會感到抗拒。
    他感覺自己如果接受了忠王的王號,將來是要被太平軍道德綁架的。
    如果他隻是一個普通人,那道德綁架自然沒什麽威脅。
    因為,隻要我沒有道德,就沒有人能夠道德綁架我。
    但是,李奕現在的身份卻並非是普通人,而是一方勢力之主。
    他這樣的身份,必須給底下人起到帶頭作用,是不能去做那種沒皮沒臉的事情的。
    如果他起到了一個壞的帶頭作用,那底下人隻會有樣學樣。
    到時候,李家軍上下的風氣會變成什麽樣子,李奕是真的不敢想象。
    你敢想象一群不忠不義,沒臉沒皮,道德低下的人混在一起的樣子嗎?
    那踏馬是打天下還是混江湖?
    反正李奕是不敢。
    道德準則沒了,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隊伍也就不好帶了!
    還有就是,如果李奕接受太平天國的封王,那就過於招搖了。
    要知道,他的本意是想要學老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
    可如果他接受了太平天國的封王,那他作為當下太平天國唯一流落在外的王爺,那和直接在臉上寫“煞筆清妖,快來打我”沒什麽區別。
    嘲諷值直接拉滿!
    到時候,清軍想不注意到他都不可能。
    這和李奕想要苟發展的本意不符!
    沉思一陣,李奕臉上滿是糾結之色。
    答應?還是拒絕?
    這是一個問題!
    拿不定主意的他,下令召來王安,範希元和葉致勝商議。
    隨著李奕的軍令下達,很快,王安,範希元,葉致勝幾人便放下手中的事情,來到了李奕的大帳。
    李奕先是招呼三人坐下,然後又拿出了馮雲山寫給他的那封信,開口說道。
    “這是一封來自永安的信件,王叔和兩位先生且看看吧!”
    “太平軍方麵欲要給我封王,我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否該接受。”
    三人拿過信件,傳遞翻閱起來,片刻之後,範希元首先開口說道。
    “將軍,這明顯是捧殺!”
    “對我軍整體發展而言,可謂有害而無益!”
    “以卑職來看,封王之事將軍您不妨推拒之。”
    王安也是開口說道。
    “我倒是覺得封王沒什麽。”
    “但我軍遲早是要脫離太平天國自立的,領受這忠王的王號肯定不合適,但若是想要太平天國給換個王號,那邊想必也是不肯的。”
    “所以,我讚同範先生的想法,將軍若不想被太平軍捧殺,此後受虛名所累,這封王的恩典,最好不要領受!”
    範希元和王安話中的意思很明確,太平天國的封王隻是虛名,而沒有實際的好處。
    非但受之無用,還容易被架上去捧殺。
    權衡利弊的話,還是拒絕更為有利。
    李奕聞言,也是蹙眉思索著,一時間沒有表態。
    一旁的葉致勝見此,卻是開口說道。
    “將軍若拒絕太平天國的封王,那便是要和太平天國徹底翻臉。”
    “如果將軍真的有此決心,便當早做準備!”
    “如果注定要和太平天國翻臉,那將軍不妨幹脆自立稱王,也好徹底擺脫太平天國的轄製!”
    葉致勝所言雖然也有道理,但他更多的還是想要推著李奕繼續往上走。
    畢竟,如果李奕不進步,那他們這些人又怎麽進步呢?
    他實在是太想進步了!
    李奕聞言,同樣有些意動,但一時間卻是不能下定決心,隻是繼續說道。
    “現在就自立稱王?是否太倉促了些?”
    按照李奕的計劃,他本來是準備先托庇於太平天國的羽翼之下,默默種田發展。
    等到將來太平天國大舉北伐的時候,他估計種田也已經種出了一定的成果,到時候再脫離天國自立,他也能多那麽幾分底氣。
    如今便自立的話,李奕有些沒底。
    一旁的範希元說道。
    “將軍,現在眼下的關鍵不在於您是否自立,而是您絕不能受忠王的王號。”
    “如果太平天國不給您封王,或是肯改個王號,那麽暫時不自立也可。”
    “可若太平天國那邊鐵了心的要給您一個忠王的王號捧殺,您便要提前做好自立的準備了。”
    李奕聞言,終於下定了決心,點頭說道。
    “是這個道理。”
    “但自立尚可考慮,稱王之事暫且不用提!”
    李奕對於稱王並沒有太大的執念,或者也可以說是他並不在乎。
    他可不想做那隻被槍打的出頭鳥!
    說話間,李奕命人研磨,而他則是伏案書寫了起來。
    準備親自修書一封,命人送去永安,試探一下太平天國的態度。
    如果太平天國決心已定,事情注定無法挽回,那他便要提前謀劃自立之事了。
    很多時候,真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現在的局勢便是如此,隨著太平天國的這一次捧殺,李奕先前的謀劃大半落空。
    現如今,他也隻能是隨著局勢發展,走一步看一步了!
    ……
    結束了議事,李奕揮手屏退了範希元和葉致勝兩人。
    然後在趙科的帶領下,動身前往兵工廠視察。
    準備去檢查一下自己從商城裏兌換出來的軍火生產線的組建情況。
    額,說是生產線,其實並不準確。
    因為李奕在上個月從商城中兌換出了一套後裝步槍彈的生產線之後,發現所謂的生產線其實也就是設備和技術的統稱。
    他與其直接購買成型的生產線,不如分開購買設備和技術,然後再自己摸索組裝。
    如此的話,非但能鍛煉工匠的能力,且售價還能便宜相當一部分。
    比如說一條月產德萊塞後裝步槍300支的生產線,在商城中售價是5000兩白銀。
    但如果將設備和技術分開購買的話,總價卻隻需要3000兩。
    這對李奕來說絕對是一件好消息。
    所以,李奕在這個月商城額度刷新之後,便進行了一場大采購。
    從商城中分別購買了,後裝步槍生產技術與設備總價3000兩,前裝線膛火炮生產技術與設備總價2000兩,火藥生產技術與設備總價500兩。
    除此之外,李奕還從商城中兌換了高爐煉鐵的相應設備和技術,總價3800兩。
    之所以價格這麽貴,主要貴在設備上,而非技術上。
    高爐煉鐵現在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技術,現如今已經被歐洲各國大批量應用。
    所以技術的售價不算太貴,也就300兩白銀。
    但設備,尤其是煉鐵爐以及配套的設備,總價卻高達3500兩。
    李奕算是看出來了,自己的金手指還挺特麽尿性。
    這是鼓勵自己多買技術,自己研究,少買已經成型的設備啊!
    而李奕之所以有了煉鋼法,還要再購買煉鐵法,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鋼和鐵是兩回事,兩者各有不同的用途,不能混為一談。
    更不能說有鋼,鐵就沒用了!
    李奕想組建一條鋼鐵產業鏈。
    那麽,光搞煉鋼是不行的,煉鐵法也得跟上。
    唯有湊齊兩者,一條鋼鐵產業鏈才能算是勉強成型。
    而鋼鐵產業鏈一但成型,對兵工廠的發展和建設,也是能夠起到建設性的作用。
    說白了,李奕就是為了那碟醋,才包的這盤餃子!
    在購買完這些技術和設備之後,李奕這個月的額度便隻剩下了700兩。
    依舊是老規矩,這700兩的額度李奕暫且不準備動用,而是留待應急。
    李奕跟著趙科,帶著自己的衛隊前往了兵工廠的選址。
    一處河邊的空地!
    之所以選擇此處,一是因為這裏靠近水源,可以方便利用水力進行工作。
    二則是方便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
    三是因為李家軍的營地就在兵工廠的旁邊,可以確保兵工廠的安全問題。
    河邊劃出了一片空地,空地四周被用柵欄給圍了起來,一堵磚牆正在修建當中。
    一隊李家軍的兵士扛著火槍,在兵工廠附近巡邏,確保安全。
    門口還有幾道崗哨,對出入者進行層層檢查。
    李奕通過檢查,帶人進入了兵工廠。
    入眼望去,幾座簡易的廠房沿河搭設,工人們正在進進出出的忙碌,推著獨輪車搬運各種原材料。
    李奕隨意挑了一間廠房,帶人走進去視察。
    嗡嗡的蒸汽機運轉聲中,一台機床正在蒸汽機的驅動下穩定的運行,幾名工匠操作著機床,用堅韌鋒利的刀頭削銑著炮膛內壁。
    一點一點將炮膛內壁上的毛刺以及突出部位給切削平整,大量的金屬碎屑掉落在地上。
    專門有人手持掃把簸箕打掃,將這些金屬碎屑收集起來,以待回爐重造。
    李奕看著眼前的一切,滿意的頷首,然後詢問一旁的趙科道。
    “現在我軍的兵工廠每月能產幾門火炮?都是什麽口徑?”
    趙科聞言,開口說道。
    “回將軍的話,現在我們剛剛拿到設備沒多長時間,對技術都還不算熟練。”
    “一個月大致能產五斤野戰炮六七門,且良品率隻有不到一半。”
    “不過,等過段時間我們的工匠對技術和設備都熟悉了,產量和良品率肯定都能提上來。”
    五斤炮,差不多也就是西方所通用的六磅炮的意思。
    算是一種典型的步兵所用的小型支援火炮。
    雖火力不算強大,但勝在輕便機動性不錯,幾名步兵合力就能抬著到處機動。
    再加上其生產難度不算高,正好用來給工匠練手和驗證技術。
    等工匠們熟悉了鑄炮流程,再讓他們使用當前所有的設備,去摸索製造大口徑火炮也不遲。
    李奕聞言,滿意的頷首道。
    “不錯!慢慢來吧!”
    做事嘛,總要遵守一個從易到難的流程。
    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才有可能到達終點!
    如果還沒學會走,便想著跑,那肯定是要栽跟頭的。
    從火炮生產車間出來,李奕又轉去了火槍生產車間。
    工匠們也是正在忙活的做著手頭的事情,機器轟鳴聲中,槍管,扳機,撞針,刺刀等零部件被一個接一個生產出來。
    經由質檢之後,再交由下一個流程進行組裝。
    李奕視察了一圈,發現還是那個問題。
    由於工匠對技術和設備的不熟悉,所以,槍械的產量和良品率都不算高。
    現在的後裝步槍生產線,每月最多產出合格的後裝步槍120支,遠達不到預定產能。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經驗這東西隻能慢慢往出磨,做多了也就熟悉了。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緊接著,李奕又去視察了一下火藥和子彈的生產線,溫言撫慰了正在幹活的工匠們,十分熟練的給他們一頓畫餅打雞血。
    然後帶著趙科離開了兵工廠。
    走在半路,李奕轉頭對趙科說道。
    “舅父這段時間幸苦了,兵工廠的建設工作我很滿意,舅父沒有讓我失望。”
    “但是,目前兵工廠的產能依舊遠遠無法滿足我軍的擴軍所需,兵工廠提升產能之事,可謂迫在眉睫。”
    “舅父可有什麽好法子?”
    趙科聞言,先是沉吟一陣,然後開口說道。
    “工匠,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匠,唯有有了足夠的工匠,兵工廠的產能才能迅速提升。”
    “但目前來看,岑溪縣內的大半工匠都已經為我軍所用,短時間想要招募更多工匠,絕非一件易事。”
    其實也就是幸虧李家軍現在在岑溪,岑溪縣內各類礦產資源豐富,相應的工匠也有不少。
    否則的話,李家軍的兵工廠別說擴產了,隻怕投產都不可能。
    李奕聞言,思索一陣說道。
    “這樣吧。”
    “既然招募工匠暫時行不通,那我們就著手自己培養。”
    “從我軍治下各村落中遴選一批精明聰慧的少年人,交由那些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帶著,讓那些老師傅盡快帶一批徒弟出來。”
    “當然,不要讓人白幹活,那些老師傅每教一個徒弟出師,我們這邊就要給出相應的獎賞。”
    “甚至,徒弟出師後的前幾年做活所得的工錢,老師傅也能有一筆抽成。”
    這年頭的手藝人都忌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所以,想學手藝你得先給師傅當好幾年學徒,當牛做馬的把師傅伺候高興了,師傅才會傳你手藝。
    而現在的李家軍可沒那麽長時間去等老師傅慢慢考驗徒弟。
    但空口白牙就想讓人把安家立命的手藝傳出去,那肯定是不行的。
    伱得加錢!
    趙科聞言,當即點頭表示明白。
    “屬下明白,將軍英明!”
    李奕微微頷首,兩人繼續並列前行。
    忽然,李奕像是想起來了什麽,開口說道。
    “舅父你記一下,接下來我們的兵工廠中,可以嚐試著采用流水線的方式進行分工生產。”
    “我們不需要工匠學會軍械生產的全過程,沒那個必要,隻要他們能學會並熟練掌握其中一個流程就可以。”
    “隻要我們能嚴格把控零部件的尺寸和質量,哪怕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分開生產的,到了最後也能進行統一組裝。”
    “如此一來的話,我們所需要的就隻是簡單接受過基礎培訓,並熟練掌握一個生產流程的工人,而非掌握全部流程工匠。”
    “工人可要比工匠好培養的多了!”
    “如此的話,當是可以解決兵工廠缺人的難題!”
    趙科聞言,點頭表示明白。
    緊接著,李奕又提出了用績效核算工錢的方法。
    俗稱計件!
    俗話說的好,計時不要臉,計件不要命。
    想提升生產效率,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那通過績效考核來核算工錢,絕對是最有效的方法。
    趙科再次用力點頭。
    ……
    滿清鹹豐元年,西曆1851年,三月二十日。
    永安城外二十裏,清軍營門處。
    李星沅這個欽差大臣跪在最前麵,而在他的身後,向榮,周天爵,李能臣,秦定三等人分跪兩側。
    而在他們麵前,則是擺著一張香案。
    香爐內三縷青煙嫋嫋升起。
    一名穿著黃馬甲的禦前侍衛手持明黃色的聖旨,站在所有人麵前,朗聲說道。
    “欽差大臣李星沅接旨!”
    李星沅在地上磕了個頭,然後朗聲道。
    “微臣接旨!”
    他的話音落下,隻見那前來宣旨的禦前侍衛打開手中的明黃色卷軸,然後朗聲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欽差大臣李星沅顢頇懈怠,剿賊不力,縱賊流竄,乃至永安淪陷,八桂震動。”
    “上不能安朕心,下不能撫百姓,可謂無能之至,著令,罷其欽差之職,革職還鄉,由大學士塞尚阿接任剿賊事項。”
    “在大學士塞尚阿抵達廣西之前,欽差之職暫由李星沅署理。”
    李星沅聞言,忍不住麵露苦澀,但還是下拜道。
    “微臣遵旨!”
    他以為自己盡心盡力的為朝廷操持剿賊事項,可以遺澤子孫。
    不成想,到頭來還是落得個革職還鄉的下場!
    現在,唯一令李星沅感到欣慰的,便是自己隻是革職,而不用一大把年紀還要背井離鄉的被流放了……
    先更一章,今晚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