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花萼相輝樓
字數:7203 加入書籤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開耀十五年。
研究院研究了數年的火車終於被徹底拿上了台麵,而後以陳氏為首的諸多世家開始著手修建貫通南北的鐵路,整個大唐在皇帝陛下的命令中,就像是一座機器一樣開始飛速的運行。
鐵路貫穿南北的過程,也同樣是大唐迅速發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人開始被“燃燒”,但卻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因為燃燒的那些人,為了大唐燃燒的那些人都獲得了足夠的利益和榮耀。
在開耀十五年的年末,大唐的統治階級們終於意識到一個問題,他們不能夠再繼續讓大唐的黔首們燃燒下去了,這樣燃燒下去隻會提前透支大唐的未來。
所以.
大唐的統治者們開始思考辦法,思考能夠改變這一切的辦法。
他們最終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既然無論如何都是需要人的,那麽為什麽.為什麽不找一些蠻夷呢?
蠻夷之人又不算是什麽人,讓他們來承擔“燃料”的這個功能不是更好麽?
珍貴的大唐黔首應該被用在其他的地方。
而這,便是代價轉移。
當高貴的統治者們尋找了一圈之後,終於找到了他們覺著合適的人——即天竺人。
天竺人太適合作為大唐進展的燃料了。
第一,他們的距離很近。
近代表著什麽?代表著他們可以很快的將人弄過來,然後替代正在燃燒著的大唐人,給他們提供利益,而那些被替代了的大唐人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
第二,這群人有天生的奴隸感。
他們被當地的統治者灌輸了“卑微”的觀念——天竺特有的等級製度讓他們底層的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本身就是奴隸的一種——這種觀念已經持續了許多年,或許有上千年?
誰也不知道。
但總歸來說,這群人很好用。
第三,天竺人口同樣很多,但真正掌握了權力的人並不多,他們有大量的奴隸可以給大唐輸送。
於是,在開耀十五年的年末,一群裝備齊全的“豪商”開始沿著水路一路前往天竺,準備和那裏的統治階級進行一些友好的協商。
但最終失敗了。
天竺的統治者十分傲慢,並且覺著大唐不算什麽,他們甚至殺了前去的一位商人——那位商人是大唐某位貴族的私生子,而這觸怒了那位貴族。
更加巧合的是,那位貴族的另外一個兒子是當朝公主的“麵首”,也就是小情人。
在枕邊風以及添油加醋的描述中,這一場很小的商人風波就成了天竺對大唐的挑釁。
長公主的哭訴讓李承乾陷入了暴怒的狀態當中,而此時的大唐也因為這位陛下的憤怒而變得憤怒起來,就像是一個老好人突然之間翻臉了一樣。
開耀十六年,春。
大唐皇帝李承乾詔令,天竺之地不尊大唐天威,擅自殺害大唐使者,大唐將對天竺發動戰爭!
而且是絕對不會停止的戰爭!
除非天竺的統治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隨後,李承乾下令,讓李靖的兒子以及陳臨安的兒子為“主將”,分兵兩路,一路走水路,另外一路則是陳兵邊境,分別從兩個方向攻打天竺!
恢弘的聲音從太極殿中發出,而後整個大唐就陷入了戰爭狀態。
當然了,這一場戰爭並沒有對大唐造成什麽負麵的影響,畢竟如今的大唐實在是太過於強盛了,那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就像是鋼鐵怪物一樣,而在陸地上的士兵也不必步行趕往邊境,而是通過開耀十三年開始就一直在修建的“鐵路”,坐在那不需要人工、牲畜駕馭就能夠日夜運行的火車前往邊境。
是的。
開耀十三年,內燃機和火車被發明出來之後,大唐就開始集結全部的力量修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貫穿南北的同時,其實更多的是從長安一直沿路抵達天竺與大唐邊境。
這一點不得不說實在是太巧合了。
至於是不是故意的、至於是不是大唐早有打算?這一點誰都不知道。
人們的目光直視看向這一場戰爭,雖然大唐的百姓們並不覺著自己會輸掉這一場戰爭。
但他們依舊關注著——就在朝廷的“邸報”上。
邸報上每隔幾日就會出現關於這一場戰爭的信息,但隻是看了半個月之後,就沒有人在關注這一場戰爭了。
因為這一場戰爭打的實在是太簡單了。
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唐就直接獲得了兩個路線的全部勝利。
因為天竺人根本沒有想到大唐的士兵會那麽迅速的就出現在邊境——從大唐開始向天竺宣戰,到大唐的士兵集結完畢,再到大唐的士兵出現在邊境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有一個月麽?
沒有。
在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狀態下,天竺的邊境很快的就被突破了,而這一突破便讓天竺丟了不少的城池,等到天竺人的士兵集結完畢的時候,大唐的士卒們甚至都快要打到天竺的都城去了。
這讓天竺的統治者們十分恐慌,他們甚至開始悄悄的聯係李德謇和“陳無說”,想要通過賄賂這兩位大將的方式來獲得喘息的機會。
而陳無說和李德謇則是在李承乾的暗示下接受了這些“賄賂”,順帶管天竺的統治者要了更多的“賄賂”,而他們索要的賄賂也讓天竺的統治者感覺到奇怪。
他們不要錢不要寶物,不要寶石。
他們要的是那些窮苦的、最底層的吠舍和首陀羅,甚至還不要求吠舍的數量,隻是要求總得數量。
天竺王當然對這個問題表示了困惑,而陳無說和李德謇的回答也很簡單——他們兩位都是有大量封地的人,甚至都是“國公”,是地位最高的人等,所以他們需要有“奴隸”或者說“工具”、“仆人”來幫自己幹活。
大唐人的工錢太高了,他們不想付,所以正好天竺人多,他們就要天竺人去當奴隸。
對此天竺的統治者們當然是有些許不滿的,但也就隻有一點點而已。
為什麽?
因為吠舍在他們眼裏或許多少還算個人,但首陀羅在他們的眼裏也不算人,甚至還沒有“牛羊”高貴,因為牛羊是真的可以吃肉的,也是值錢的。
而且牛羊不好好的照顧,也是沒有辦法下崽的。
但首陀羅不一樣。
他們下崽可太簡單了。
於是,在陳無說以及李德謇的威脅下,天竺王室以及權貴們為了討好這兩位,當即送了不少的“奴隸”給他們,其中包括了四萬首陀羅以及一萬吠舍。
雖然不全都是壯年勞動力,但大多數也都是可以幹活的。
在獲得這一批奴隸之後,李德謇以及陳無說迅速將這些人通過“火車”運往大唐的最中心——這一批奴隸要去做一件名揚天下的大事,甚至是可以留名史冊的大事。
大唐的皇帝陛下李承乾準備在長安城修建一座通天的高樓,那座高樓名為——花萼相輝樓。
李承乾想要用這座巨大的高樓來宣布一件事情,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已經超越了李世民時代的“貞觀盛世”,在他的治理下,“開耀盛世”前所未有的披靡。
這也是為什麽李承乾會支持長公主、或者說為什麽他會布局想要從天竺獲取“奴隸”的緣故。
雖然現在這個時代,水泥以及諸多的工具已經被發明出來了,但修建這種高樓依舊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主要是一些其他的機器沒有製造出來,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依靠人力來修建的。
修建如此巨大的高樓中間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小的傷亡——這對於李承乾來說就是一件不可以接受的事情了,因為鮮血會讓他的治理變得有些“缺憾”。
所以天竺人便成了他最好的工具。
這一批賄賂的五萬人便被運往長安城,而後開始修建花萼相輝樓。
在這個過程中,大唐與天竺的戰爭依舊沒有停止,不僅僅沒有停止,而且還更加.爆發了。
原因就是因為修建花萼相輝樓消耗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僅僅是開耀十六年到開耀十七年這一年,那五萬人就幾乎死光了,大唐需要更多的人,花萼相輝樓也需要更多的人,所以戰爭繼續。
開耀十七年的年末,在寒風冷冽中,天竺人終於投降了。
也是同一年的年尾。
陳氏嫡子、臨安王世子、威武大將軍“陳無說”代表大唐與天竺王簽訂了一係列的條約,這一係列的條約包羅萬象,比如天竺因為斬殺大唐使者所賠償的金銀、再比如在這一場戰爭中犧牲的大唐士兵的撫恤金、以及天竺對大唐的補償等等。
其中金銀還是小事,這個在後世被稱之為“開耀條約”的文書中明確規定了,天竺每年需要給大唐提供“一百萬”的奴隸。
這也是大唐在後世中,被一些沒有被包羅進大明聯邦共和帝國的國家斥責辱罵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個條約開啟了不將“人”當成是“人”的先河。
當然了,無論是哪個時代的華夏人也都的確不將這部分人當成是人,他們隻是認為這些人是工具——是奴隸,並且他們十分理直氣壯。
先賢都說了。
“白馬非馬,夷人人乎?”
所以這些人是工具有什麽問題麽?沒有任何問題。
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大唐整個機器的運轉下,花萼相輝樓在開耀十九年的春天修建完成,這座巨大的高樓之下全都是天竺人的鮮血——當然,這也是大唐的榮耀。
整個世界上就沒有比這座花萼相輝樓更龐大、更宏偉的建築了,哪怕是目前已經成為了大唐象征的政治中心長安也是如此。
花萼相輝樓修建在長安附近的郊區,而那一片早已經被化為了大唐的另外一個核心,等到長安城更加強大了之後,便會將此處也吸納進長安城的轄區之中。
這座通天高樓的出現象征著大唐正式進入到了最巔峰的時期之一——為什麽說是之一呢?
因為這是在經濟、文化、軍事上、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科技時代中所能夠達到的巔峰,而貞觀之治同樣是那個時代所能夠達到的巔峰,甚至之後的開元盛世也同樣是當時那個時代能夠達到的巔峰。
這三個時代的聖旨被並稱為“三皇盛世”,象征著大唐最強大的三個皇帝所打造出來的盛世。
李世民、李承乾、以及李承乾的孫子“李適之”。
當然了,李承乾的兒子李象雖然沒有達成千古一帝的成就,但卻依舊承接了這三個盛世之間的一點點距離。
也算是一個好皇帝,隻是比起來他的爺爺、父親、乃至於兒子都有一定的差距。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誰讓他的爺爺、父親、兒子都是猛人?
後世中,李適之也經常被史學家們拿著這一點開玩笑,說他是上不如老,下不如小。
開耀二十年。
周圍的國家都被李承乾打服了,不管是西域也好,還是西域更加遙遠的歐羅巴也好,都已經臣服在了大唐的腳下。
開耀二十年的夏天,六月。
整個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李承乾在花萼相輝樓召開了一次宴會,這次的宴會根據曆史記載,幾乎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有名有姓的國家全都參與了進來。
哪怕是遠在歐羅巴的國家也一樣如此。
《唐書》中有記載,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阿拉伯帝國的皇帝、大高王朝的王、波斯帝國的皇帝、天竺的國王、倭國的國王、等等全都參與了這一出盛會。
在這樣的盛會上,所有帝國的皇帝全都十分恭敬的、謙卑的表示,自己願意去掉“皇帝”的稱號,而尊大唐皇帝為全世界的“天皇帝”。
其中,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三個巨無霸帝國的皇帝將自己的“皇冠”獻上,由大唐皇帝李承乾再次為他們加冕。
而大唐皇帝李承乾陛下則是賜予了拜占庭、阿拉伯、波斯三個國家以“帝國”的稱號,允許他們稱“皇帝”。
自此整個世界都真正的臣服在盛世大唐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