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第一次·大戰
字數:7005 加入書籤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有人曾戲稱,大唐就像是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一樣,開在一架莫名的軌道上,繼而這輛高速列車在軌道上一路狂奔,甚至無法停止。
就連他的掌控者——即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以及這輛列車的把控者陳氏也無法責令其停下。
當然了,也有一些人認為無論是陳氏還是大唐皇帝都不怎麽願意讓這輛列車停下。
因為這輛列車帶來的利益實在是太龐大了。
大唐的所有人、從上到下的所有人,包括那些底層的黔首們,全都享受著大唐這輛高速列車所帶來的利益,所有人成為了事實上的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當李象繼承了他父親的皇位,坐上了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從太極殿中發出聲音的時候,這位大唐的掌控者便發現了這個事實。
他的一生都在用力,用力讓這輛列車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而不要偏離他們所既定下來的軌道,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陳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碩身為李象一生的摯友、同樣帶領著大唐前行,甚至在陳碩晚年的時候,他還和李象一起,竭盡全力的想要讓這輛列車的速度變的慢一些。
他們敏銳的發現了過快發展給大唐所帶來的問題。
貧富差距逐漸的變大——這一點即便他們再怎麽努力也是無法避免的,而針對這樣的行為,陳碩以及李象也想了無數的辦法,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們所發明出來的“階梯式賦稅法”,
是的。
為了避免貧富差距再一次擴大,而讓那些底層的黔首們無法生活,李象和陳碩在陳氏以及與陳氏交好的幾個真正的世家的支持下,進行了賦稅的改革。
這一次的改革波及天下人。
在這一次的賦稅改製之下,那些最為尋常的底層黔首甚至不需要繳納過多的賦稅,反而是那些有錢人、賺的很多的世家需要繳納許多賦稅了。
甚至到了某種數額之後,繳納的賦稅數字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四成五。
這一行為當然引起了某些商人以及權貴世家的不滿,但在陳氏以及皇權的威懾下,他們不得不遵從這樣的行為,畢竟大唐皇帝以及陳氏家主從來不會假仁假義的和他們打太極。
敢逃稅、敢避稅、敢不正確的繳納賦稅?
你以為陳氏以及皇帝手中的刀是幹什麽的?
這一點是在一個龐大的世家——即範陽盧氏徹底覆滅了之後,那些所謂高貴的世家們才認識到的事實。
皇帝的“賦稅製度”是願意跟你講道理——而當皇帝願意跟你講道理的時候,你最好還是跟皇帝講道理,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當你不願意和皇帝講道理的時候,皇帝會做什麽。
更何況.
哪怕是皇帝願意包庇你,那個公正廉明的、六親不認的陳氏會願意麽?
哪怕是皇帝也同樣要屈服在陳氏的淫威之下,甚至所有人都覺著,陳氏的威嚴較之往昔那千年的時候,更加深重了.
看一看吧,看一看現在的陳氏的子弟都在什麽行業。
他們的手中掌握著最先進的科技,掌握著最發達的經濟,甚至站在朝堂的高位上。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他們一直能夠保持自己的純潔性,但這樣的一個政商科技一體的龐大怪物,誰不害怕呢?誰都會害怕的。
於是,在陳氏的監督下,在皇帝的努力下,階梯式賦稅製度方法終於平穩的開始運行了,而這一賦稅方法不僅沒有像是大臣們所想的那樣讓國庫的收入變少,反而是讓國庫的收入翻了近乎三倍。
當然了——以陳碩的嫡長子,當代安國王陳與義的話來說就是:“那群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什麽不知道?他們不知道底層黔首的身上根本沒有什麽油水?他們不知道那都是血汗?他們不知道真正的財富都在權貴們的身上?”
“嘿,如果真的有人信了那群偽君子的話,覺著他們是無辜的,那我覺著他的腦袋不如割下來給長安坊翡翠樓裏的姑娘們當夜壺吧。”
是的。
陳與義不相信朝堂上的那群人所說的話,他認為這群人所說的話都不過是敷衍的借口罷了,是一層披在婊子身上的華麗外袍。
至於這話說的對不對?
基本上沒有人知道正確的答案,因為這話是安國王陳與義說的,所以那些平日裏覺著自己十分高貴的士子們甚至連個屁都沒敢放。
隻有當年同樣為開國國公、甚至是最尊貴的國公之一的房氏後人才敢跟這位安國王辯駁兩句——說是辯駁,其實也就是把自己給洗幹淨了而已。
針對這一點,陳與義倒是沒說什麽。
畢竟房浩和他是好友,房浩的先祖房玄齡和他當年的先祖陳若瀚也是好友。
人情世故麽,必要的人情世故陳與義倒還是會遵守的,畢竟哪怕他是陳氏的後人,陳氏的下一代家主,他也不想要憑借著這個身份張牙舞爪的把自己變成一個人人害怕、人人厭煩的壞蛋。
政治,就是將朋友搞得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
李象的一生也隻是做了這樣的一件可以和他父親相提並論的事情——畢竟他的父親實在是太偉大了。
在李象瀕死的時候,他甚至是感慨的與在自己床前侍奉著的“李適之”感慨說道:“朕這一生若是見到了父皇與祖父,恐怕要被他們嘲笑了,嘲笑我竟然是這麽的無能。”
他甚至緊緊的握住李適之的手,交代著讓李適之一定完成自己的遺願,一定要將大唐帶向更偉大的方向。
鴻隆十八年,在皇位上坐了整整十八年的李象在太極殿中崩殂了。
而後便是大唐的又一個盛世巔峰——即被後世的人們讚頌為封建王朝時期最巔峰的時刻的“開元盛世”了。
鴻隆十八年末,鴻隆十九年初的第一天,年少的李適之在陳氏的輔佐下、在眾多大臣的讚頌聲中,在整個世界的恭敬讚揚聲中,坐在了太極殿中的那個寶座上。
第一次坐上這個寶座的李適之感慨的表示,這個寶座實在是太冷了冷的讓他迷惑為什麽古往今來會有那麽多的英雄爭奪這個位置?
但當萬邦來朝、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在朝拜他這位大唐皇帝的時候,這位皇帝終於認識到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到底有多麽的巨大——他隻是輕飄飄的一句話,便可以讓一些小國覆滅。
這一點也是後來李適之才認識到的。
權力還在進一步的擴大。
而這種情況下,李適之身邊的陳與義便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定海神針”。
陳與義和李適之的關係也常常為後世人所稱道,這兩位看似是君臣,實則更像是朋友,但更準確的說法則是師徒。
是的。
年齡不比李適之大太多的陳與義在李適之成長的道路上,的確算是老師了。
李適之在位的第七年,他逐漸的成長為了一個真正的皇帝。
而此時的大唐已經成為了整個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國家,位於山東行省與大海交界處的港口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港口之一,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唯有交州行省的那座港口。
一座港口連接了天竺、中亞、以及更遠的歐羅巴,另一座港口則是連接了那方才發現沒多久的帝國。
是的。
“殷商大陸”已經被發現了。
這一點還要從鴻隆十三年說起。
鴻隆十三年,李象的叔叔“李恪”走向了與他的弟弟李泰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同樣是一條為大唐開拓的道路。
他成了一位.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海家。
以及,他注定和他的弟弟李泰一樣,成為大唐曆史上名流千古的人物,甚至有可能比他的大侄子李象更加有名,因為他發現了“殷商大陸”。
是的。
李恪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大陸,這個大陸之上的人自稱是當年殷商的後代,他們在殷商覆滅之後逃離了中原華夏,而後一直向北走,然後再向西走,跨越了無數的冰海,在暴風雪中一路走在白色的陸地上,而後抵達了這裏。
再然後就是繁衍了。
為什麽李恪會相信這個事情呢?
因為他們拿出來了當年殷商人所鍛造的“青銅器”,那是一尊小鼎,象征著王權的小鼎,別說是當年了,就算是現在除了中原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夠鍛造出來如此精美的青銅器。
所以在李恪帶回了他們部落的首領之後,當時的皇帝,也就是被稱之為“鴻隆帝”的李象賜予了殷商部落建立帝國的權力,並且幫助他們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當然,李象不可能做什麽賠本買賣的。
他之所以會這麽幫助殷商大陸的殷商人,甚至是這麽的伸出援手相信他們,並不是因為一見如故這麽簡單的原因,而是因為李恪告訴他,在他的勘探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情。
殷商大陸的地底下埋藏著大量的石油以及.金銀礦!
大唐發展到現在,當然是已經開始鑄造錢幣了,雖然大唐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基本上是大唐將全世界的銀子、金子慢慢的匯攏在自己的懷中,但大唐皇帝一直都是十分“居安思危”的。
研究院的人告訴他,石油也好,金銀也好,都是不可再生的,當大唐地底下的金銀和石油用光了之後,他們就必須是花錢購買其他地方的石油和金銀了——購買石油還好說,哪裏有購買金銀的?
所以大唐皇帝十分焦慮。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從李恪那裏知道殷商大陸下有大量的石油和金銀的時候,當殷商部落的首領開口的時候,李象以及大唐的權貴們才會迅速答應這件事情。
誰也不知道,大唐到底從殷商大陸得到了多少金銀和石油,但他們所有人都能明顯的感受到一件事情——大唐的發展更加迅速了。
這一點引起了幾個人的注意和警惕。
比如波斯帝國的萬王之王、再比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陛下,比如古埃及帝國的法老王、這三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在一起商議了之後,做出了希望限製大唐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的決定。
當然了,他們是不敢明麵上反抗大唐帝國的。
畢竟大唐實在是太強大了.
這樣的密謀一直持續到開元十二年,李適之即位了十幾年後,這三個帝國也沒有找到可以對抗大唐帝國的辦法——畢竟這個帝國實在是太強大了。
波斯帝國的萬王之王甚至在某一次另外兩位日常聚會的時候表示,他覺著大唐與他們的差距就像是太陽與螢火一樣,他們完全無法與大唐帝國對抗。
而這也是事實。
他們的國家還在研究大唐帝國、也就是中原人百年前研究出來的“火藥”的使用,而大唐人已經使用上了穩定的火銃!
或者說那已經不算是火銃了,以大唐人的命名,那應該叫做——槍。
小巧、方便、威力不比之前的火銃小,甚至更大了。
這位萬王之王在懷疑他們之前決定的正確性,畢竟他真的看不到一點獲勝的希望、甚至別說獲勝了,他都看不到一點點可以與大唐平分秋色、甚至落後不至於太多的希望。
開元十五年。
大唐持續進步著,但隨著大唐的進步與飛速前行,另外一個弊端也出現了。
祂需要大量的能源。
比如石油、比如之前所使用的煤炭,尤其是石油。
大唐像是一隻巨大的貔貅一樣,明明底下測量出了巨量的能源,但卻不願意將他們開采出來——甚至他們不願意用正常的價格向其餘的國度購買這些能源
這個國家已經強大太久了,所以到了他們買東西都不願意花錢的時候了。
或者說他們願意花錢,但不願意花太多。
而這也成功的讓一部分國家對大唐有了怨言。
開元十七年。
隨著太極殿中傳出大唐皇帝那威嚴的詔書命令,一場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戰爭出現了。
他持續的時間令人壓根沒有想到。
史書中,將其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