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莽!出大事了!

字數:5357   加入書籤

A+A-




    朱允熥的瞳孔猛然縮了縮。
    腦海內無數念頭閃過。
    他早就已經想到了蔣瓛那夜突然莫名其妙的投效試探極不正常。
    在向老朱告發之後,老朱做出的懲罰,也清楚的證明了這一點。
    但朱允熥卻沒有想通,這其中到底潛藏著什麽意思。
    畢竟。
    玩政治鬥爭和陰謀算計,並非他的特長。
    與老朱等高手中的高手相比,他還差得太遠。
    不過,朱允熥並不氣妥。
    正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他身為穿越者,自然有穿越者的優勢。
    與這群政治高手玩勾心鬥角,那不妥妥的找虐嗎?
    現在有了楊士奇這個玩政治的高手,短板也就補齊了。
    身為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善於驅使別人為自己所用。
    思索了一會兒,仍沒有想通,便道:“先生不妨明示。”
    楊士奇笑了笑。
    將手指伸入酒杯內,沾了一些水酒,在桌子上寫下一個“莽”字。
    朱允熥盯著這個字看了看,又抬頭望向楊士奇,腦海念頭飛閃,已然想到了許多。
    “殿下在朝堂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請求陛下立自己為儲君,靠的不就是這個‘莽’字嗎?”
    “既然已經莽了,為何麵對涼國公之事的時候,殿下卻又畏縮不前了呢?”
    “殿下隻要莽到底,進退兩難的危局便會自解!”
    聲音不大,卻如同一柄錘子,輕輕敲碎了前方道路上阻攔的障礙。
    朱允熥眼內驟然射出兩道精芒。
    他站起身來,深深一拜:“多謝先生指點迷津,本王已經知道該怎麽做了。”
    ……
    ……
    ……
    皇宮。
    一處清淨小院內。
    朱元璋正與人下棋。
    與他對弈的人,乃是翰林學士劉三吾。
    雖然翰林學士隻是五品官,但與後世不同,在洪武一朝,翰林學士的排位還在殿閣大學士的前麵。
    品級不高,但因為能經常與皇帝當麵討論國家政事,參與用人選將,製定國家諸多大政方針,權力和影響力非常大。
    劉三吾有才華,性格卻特別直爽,有話便直說,也因此而更得朱元璋的器重。
    今日無事,老朱便召他來宮中對弈。
    “不對,不對,這著棋,咱走錯了,重新來過。”
    老朱一邊說,一邊從棋盤上拿起了兩顆棋子。
    “陛下說過,一局隻悔棋三次,這已經是第四次了?”劉三吾提醒道。
    “咱悔過棋嗎?”
    老朱回頭望了望旁邊侍候著的一眾宮女太監,道:“你們來作證,朕剛才有悔過棋嗎?”
    他剛才還稱“咱”,此刻卻自稱“朕”。
    宮女太監們個個都將頭垂得很低。
    領頭的太監小聲道:“奴卑不曾見到陛下悔棋!”
    老朱立即指著他道:“劉三吾,你聽到沒有,他說朕沒有悔過棋,你搞錯啦。”
    劉三吾臉上頓時流露出一抹無奈的苦笑。
    不準他悔棋,自己卻悔三次還嫌不夠。
    堂堂天子,怎麽能如此耍無賴呢?
    老朱將棋子重新落定。
    “咱這就不能叫悔棋,咱隻是一時眼花,看錯了而已,怎麽能叫悔棋呢?你這個人啊,太不懂事了!”
    劉三吾沒有接話,默默觀棋落子。
    雙方又各自下了幾步。
    “各地上報朝廷的奏折,說今年風調雨順,又是大豐收的一年啊。”
    “眼下正是各地官府收稅的季節,聽說都很順利,好啊好啊!”
    老朱又下了幾步,明顯心情十分不錯,說起了朝廷的事。
    “全賴陛下天恩,聖明垂治,上天才會降下恩德。”
    劉三吾這回倒是十分懂事的吹捧了一句。
    “得了,這話咱可不愛聽。”
    老朱道:“上天要是真的降下恩德,又怎麽會讓咱的兒子年紀輕輕就離咱而去,讓咱白發人送黑發人呢?”
    說到這裏,他悵然若失。
    剛才的興致勃勃,一掃全無。
    劉三吾坐著拱手彎腰道:“生死有命,非人力可強。陛下莫要傷神,眼下最要緊的,還是早立儲君,以安天下,以定人心。”
    老朱的臉色驟然變得嚴肅起來。
    “立儲之事,關係國本。”
    “朝堂上的大臣們,對此事一個個都是唯恐避之不及。”
    “也隻有你,才敢在朕的麵前,主動提起此事。”
    劉三吾道:“臣食君之祿,自當為君分擾,份內之事,義不容辭。”
    老朱手中拿著一顆棋子把玩,盯著棋盤,也不說話。
    不知是在想棋局,還是在想其他的什麽。
    “陛下!”
    劉三吾再度進言:“立儲之事,可萬萬拖不得啊!”
    “陛下讓諸王皆留在京中,不令他們返回封地。”
    “又分別封了獻王、吳王。”
    “如此安排,必將造成諸王奪嫡的局麵。”
    “朝政不穩,人心不定,天下不安。”
    “陛下三思啊!”
    老朱將手中棋子放下,道:“朕確實想再好好看看,看看他們究竟誰有能力執掌大明江山。”
    他端起放在旁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又道:“諸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該立誰為儲君,朕仍舉棋不定,還沒有想好。”
    劉三吾拱手深拜,道:“陛下天縱之才,深謀遠慮,必有定奪。”
    老朱見他仍抓著不放,臉上不禁流露出一抹無奈的神情。
    這個劉三吾,還真是不知進退!
    不過,滿朝文武,也隻有他有這般膽量了。
    老朱笑問道:“那日在朝堂上,熥兒說立燕王為儲君,將來繼承大位,可安天下。”
    “朕也是覺得,燕王英武似朕,立他為儲君,你以為如何?”
    若換一個人,聽到老朱這番話,必定隻會附和,或者沉默以對,再或者說一些聽憑陛下決斷之類的話。
    但劉三吾卻不一樣。
    此言一出,他立即出言反對:“皇孫年歲已經不小了,可以執掌江山。”
    “自古立儲,立嫡長子。”
    “依照禮法,兒子沒了,就該由孫子繼承。”
    “況且,陛下若是立燕王為儲君,那秦王、晉王如何能服氣?”
    “他們憑什麽不能立為儲君?”
    “陛下又為何要跳過二位長子,反而去立一個第四子呢?”
    “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
    “若是依德行和才華來立儲君,隻會眾說紛紜。”
    “每個人眼中的賢明都不一樣,才華和德行也不一樣。”
    “大家的看法難以統一,隻會造成更大的紛爭,還會給後世樹立不好的榜樣。”
    “大位之爭,從此而起。”
    “唯有立嫡立長,才能奠定大明萬世之基。”
    朱元璋聽他說完,臉色更為凝重,隱約間有寒氣爬上眉眼間,他冷冷問道:“那依伱之見,吳王和獻王,朕又該立誰?”
    劉三吾正待回答。
    就在這時。
    外麵忽然有太監邁著極快的步子,一路飛奔而來。
    “陛下,急報!急報!”
    “陛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