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6833 加入書籤
提起這個,燕丹就要摔東西。
魚腸劍原本在趙國寶庫,後來竟然被當做當今大秦王後的嫁妝給送進秦王宮了。
趙悼襄王,你有病啊!你妹妹嫁人,你送這把劍什麽意思?這玩意適合做嫁妝嗎?
你如果留著,現在就還在你趙國王室手中,用它來做什麽不好?
但是燕丹也沒辦法,隻能想辦法弄到這柄寶劍。
這事,還是要靠趙國鐵杆忠臣,郭開郭大人啊。
燕丹親自秘密聯絡了郭開,這位趙國的大忠臣,密謀大事。
幸好郭開還沒去鹹陽,現在還在邯鄲,要不然在鹹陽談事還真不容易。
唉,這樣的忠誠義士為何不是我燕國之人啊?
為了君主,為了先王血脈,忍辱負重效力敵人,還要竭力相助對方消化自己的國,這是多麽痛苦的事情啊!
可是郭開依舊忍受了,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君主啊。
這樣的人,滿心都是為國為君,隻要有機會複國一定會抓住的。
燕丹執著於魚腸劍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逼迫趙人不能獨善其身,拉趙人下水一同麵對秦國的怒火。
而秦國的王後是新立的趙人,再加上王位之爭,秦王若死,這也必然加重秦國朝堂的分裂。
甚至即便失敗,也有很大概率在秦國朝堂引起軒然大波,造成劇烈動蕩,若是秦王報複趙人,也必然會拖慢秦國的腳步。
一舉多得。
燕丹親身秘密前往邯鄲會見郭開,郭開忙碌一天深夜回府後,臥室突然看到有人,大吃一驚,還以為自己做的事暴露了,有人要來幹掉自己。
郭開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事一旦暴露,肯定有趙人想要殺了自己。
但是郭開不愧是郭開,遇事不慌。
不卑不亢,拱手一禮,對來人淡然道:“不請自來,非禮也。”
燕丹眼見郭開遇事不驚,氣度不凡,心中讚歎盛名之下無虛士,真不愧是人人傳頌的無雙國士。
急忙躬身一拜,態度謙遜道:“在下燕國太子燕丹,拜見郭開先生。”
“深夜來訪實有要事,絕不可為外人知曉,有失禮之處,萬分抱歉,還請先生多多海涵。”
郭開心中一驚,仔細端詳來人,此人身姿高大,麵容英俊,體態軒昂,氣質高貴,絕非凡俗之輩,所言應該不虛。
但是心中就更加奇怪了。
燕國太子燕丹自己也有所耳聞,聽聞頗為賢德,但是燕趙死仇,現在趙國更是已經被秦國吞下,這燕國太子找自己能有什麽事?以前從未有所交際啊。
而且還是深夜秘密來訪,這就更奇怪了。
不過,大概率是和秦國有關。
郭開心中急轉,麵上不動聲色,躬身一禮:“不知竟是燕國太子殿下來訪,有失招待,請太子殿下勿怪。”
郭開說罷,請燕丹坐下,親自取來茶水為燕丹奉上,隨後問道:“不知太子殿下深夜來訪有何要事?”
燕丹輕抿一口茶水,深深歎息一聲,說道:“不知先生如何看待如今之秦國?”
郭開沉默一二,輕歎道:“我已是秦國臣子,還有何可說?”
燕丹自從見到郭開就一直在小心留意著郭開的一舉一動,所有細微表情,畢竟要談的是要命的大事,他不敢不謹慎。無論眼前這人多麽可靠,可是現在情況未定,也絕不能輕易說出。
眼見郭開說出此話,神情極為惆悵,眼神中蘊含著悲傷,這才稍稍放下心來。
郭開不愧是趙國有名的忠臣,還是心念舊國的。
燕丹說道:“先生國士之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先生於趙國忠貞之舉更是人盡皆知,丹一向欽佩至極,仰慕先生多年,在此鬥膽請問先生,若有複國之機,先生是否願意一試?”
郭開眼神一震,眼睛睜大,雙唇顫動,欲言又止。
終究一聲長歎,歎息道:“秦國勢大,如今王族可以安享富貴,公主更是已經成為秦王王後,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為人臣子,無能無過在下,有負先王托孤之重,慚愧至極。如今也隻能盡力輔佐秦國,保護先王血脈傳承,使祖宗祭祀不絕。”
聽聞郭開這麽說,燕丹心裏反而更加踏實,這等要命的大事,若是輕言應之,那才真是不可與之為謀。
方才看其神色表情,明顯是想的,隻是擔憂主母和君主罷了。
這人靠得住!
燕丹接著說道:“先生切莫如此說,趙國傾頹非先生之過,實乃是秦國勢大,秦王又是不顧蒼生死活,趁旱魃之災無德攻伐,非戰之罪也。”
“先生之才國士無雙,世人皆知。先生為了趙國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立下大功無數,實乃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逆轉。”
“丹此次深夜來訪,便是有要事相商,此事若成,趙國頃刻間便可複國再存!”
郭開雙目睜大,瞬間變得肅穆無比,急忙起身四方查探,確定無人,才快步走至燕丹身前,厲聲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下如今已是秦國之臣,自當為秦國考慮,殿下說這話又是什麽意思?!”
“殿下今日深夜不請而來,已是大大不該,今天說的事更是大大不該。殿下現在離去,在下可以當做什麽事也沒有發生。殿下若是再胡言亂語,在下一定稟報秦王,到那時,殿下怕是會為燕國引來天大的禍患,那時候悔之晚矣!”
燕丹麵色肅然,起身躬身一拜,誠摯道:“先生,丹此番親身前來,難道還不能體現出丹的誠意嗎?丹視先生為趙國忠貞國士,一心與先生推心置腹共商大計,先生又何出此言?先生難道真不知道丹此來何意嗎?”
郭開厲聲道:“殿下可知自己在做什麽嗎?殿下又可知若是激怒秦國,燕國又會有什麽樣的下場嗎?”
燕丹斷然回道:“丹自然知曉!”
“丹正是因為知曉,這才願意冒著天大的風險前來尋先生共議大事!”
“丹正是知道再這樣等下去,燕國也必將被秦國滅亡。”
“丹正是因為心中有著燕國,有著祖宗社稷,為了祖宗基業,這才下定決心。”
“先生心中難道沒有趙國嗎?先生心中難道沒有先王嗎?”
到了現在,郭開已經徹底確定燕丹此來為何,心中大喜,功勞又來了!
郭開身子一震,雙眼飽含熱淚:“先孝成王,先悼襄王之恩德,開,時刻不敢忘啊。”
說罷,郭開擦了擦眼角,穩了穩心神,躬身一禮:“請殿下恕罪,如今形勢複雜,為了太後與大王,在下不敢大意,方才失禮之處,請殿下勿怪。”
燕丹回禮道:“先生多禮了,先生做得對,如今趙氏一族皆在秦王一念之間,先生忍辱負重,不得不小心謹慎,此間辛苦,丹自然理解,丹心中是萬分欽佩先生啊。”
郭開慘然一笑,雙眼已經不知道什麽時候噙滿眼淚:“殿下如此說,在下真是無地自容啊,在下有愧先王之重托,若非為保太後與大王,隻能苟且偷生,在下早已去見列位先王了。在下如今乃是喪家之犬,亡國之臣,實在無顏苟活於世啊!”
燕丹忙說道:“先生大忠大義,一心忠貞,蒼天必不辜負。先生忍辱負重,如今機會便來了。”
郭開又擦了擦眼角,請燕丹坐下,恭敬問道:“機會何來?請殿下指點。”
燕丹拱手道:“先生應當知曉,秦國如今吞下趙國,不過是趁人之危,實則秦國絕無此等實力。趙國雖無力獨自抵抗秦國,然而秦國若是一心想要滅了趙國,其他諸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純粹是秦國運氣好,僥幸吞下趙國。”
“然而雖然吞下,也不過是如同巨蚺吞下雄鹿,一時之間絕對難以消化。”
“在下相信,趙地無數趙人依舊心念故國,隻要秦國出現大亂,無暇他顧,郭大人輔助趙王趁機舉事複國,則必然一舉可成也。”
郭開急忙問道:“如何才能使秦國出現大亂?”
燕丹一副自信模樣,說道:“丹有一手足兄弟,乃是天下頂尖劍客,修煉有絕殺之術,為天下蒼生抱有必死之心,願意刺王殺駕,刺殺秦王!”
“秦王若死,其子嗣皆是年幼,秦國朝堂派係錯綜複雜,必然內鬥不休,大亂不止!”
郭開緊皺眉頭:“殿下所言,在下皆是認可。”
“但是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刺殺秦王?事若不成,其後果不堪設想。”
“在下並非懷疑殿下屬下之能力,然而一人之力終究有限。秦王常居深宮,鹹陽宮高手無數,奇人異士無窮,隻是如何進入鹹陽宮便是困難一件。再者說,在下雖不擅武事,卻也聽聞秦王修為高深莫測。請恕在下直言,此計成功實在渺茫。”
燕丹微微一笑:“先生請勿擔憂,丹自有安排。”
“秦王一向自詡仁德,最是虛偽不過,在其露出爪牙之前,一向假裝大度。”
“秦燕兩國一向交好,若我大燕以慶祝為名,厚禮獻之,秦王必然欣喜。秦王一向裝作禮賢下士,隻要我大燕使者以親自獻禮為由,也必然允許我大燕使者近前,那就是最好的機會!”
郭開緩緩點了點頭。
歎息道:“常言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他國使臣,麵見君王,雖是外臣,然而君王終究是君王。以使臣之尊,刺王殺駕,這、唉,這豈是君子所為呀!”
燕丹瞬間麵上帶上悲傷,抽泣道:“丹雖不才,亦知何為信義。秦王雖狼子野心,但是丹與秦王亦是曾幼年相識,有著朋友之誼,若非迫不得已,寧死也絕不為此事。若隻是為了丹一人,丹縱是九死,也絕不會做如此不信不義之事。”
“可是,丹絕非為了自己一己之私心,乃是為了大燕之社稷,祖宗之基業,也是為了諸國之存亡,天下蒼生之興衰。”
“丹拳拳愛國之心,與先生是一樣的啊。”
“為此,丹願意承受這不信不義之惡名,願意萬劫不複。”
郭開歎息不停,躬身一禮:“殿下之心,在下理解,萬分欽佩!”
“罷罷罷。秦國勢大,除了這個辦法,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就讓在下陪殿下一同操辦此事吧,殿下拳拳愛國之心,不惜自身,此惡名豈能讓殿下一人承擔?!”
燕丹悲痛至極的模樣,抽泣道:“丹、萬謝先生理解,丹感激不盡。”
郭開正色肅然道:“殿下計劃確實周全,也確實有成功之機,隻是不知殿下需要在下做些什麽?在下一定盡力而為。”
燕丹擦了擦眼淚,拱手道:“先生大才大德,大公大義,丹佩服。”
“你我燕趙兩家,雖多年爭鬥,然而時至今日立場卻是一致。便是共同對抗秦國,保護家國社稷。”
“燕國弱小,隻有自保之心,絕無稱霸天下之意,也絕無稱霸天下之力。”
“丹此來是為了燕趙兩國友好而來!”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如今這也是最好的契機呀。”
“我燕國甘冒奇險刺殺秦王,然而縱是秦國大亂,秦國也必然報複燕國,燕國一國也絕難抵擋。”
“我燕國願意趁大亂,派人去鹹陽營救太後和趙王,助趙國複國。隻求趙國複國後,兩家聯合對抗秦國。在下即將前往魏國楚國,共商日後合縱抗秦之事,四國合力對抗大亂之秦國,度過危難不過是易如反掌之事。”
“度過危難以後,丹也想燕趙兩國化幹戈為玉帛,再無爭鬥,以免再給他國趁危之機!”
“燕趙本就同為北方之國,自然可以一家,日後縱然需要強身,也可合力攻伐齊國。”
“齊國富庶,並且一向與諸國不合,唯秦國馬首是瞻。秦國大亂,自顧不暇,與其你我兩國紛爭不休,給他人可乘之機,不若一致對外,瓜分齊國,如此化幹戈為玉帛,一舉數得,豈不美哉?”
郭開聽後,沉吟不語,良久緩緩點頭:“在下明白了,殿下雄才大略,寬而有容,在下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