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這家夥開掛了吧?
字數:4482 加入書籤
辦公室安靜下來。
楊院士這大半輩子經曆過事情,基本算是能做到波瀾不驚,但此時臉上還是下意識地露出錯愕,半天才反應過來,“做出來了?”
“嗯。”
“三道題你都做出來了?”
許青舟再次點點頭,把稿紙遞過去。
這三道題不算難,看一眼基本上在心中就有答案了,之所以花費20分鍾,也就是寫過程而已。
楊院士盯著稿紙,仔細看了看。
張長青麵色古怪,瞄了一下時間,謔,也就是20分鍾,這位許師弟不會在糊弄人吧?
但
老師的表情,很認真呐。
楊院士目光快速從稿紙上掃過去。
第一題,答得非常好。
第二題,沒問題。
第三題
半響,楊院士吐出一口氣,緩緩說:“全對。”
“本來可以快點,就是寫過程浪費了些時間。”
“”
張長青嘴角抽了抽,一個人真的能這麽逆天,數學牛逼,量子物理牛逼,粒子物理還牛逼?!
這家夥開掛了吧?
這三道題他最開始的時候也試過,花了差不多30分鍾。
可他現在博三,馬上畢業了啊。
楊院士又看了看最後一道題,有些驚歎地說:“不僅全對,而且解答得很精彩,小許,看來你真的在粒子物理的領域下過苦功夫。”
“就是興趣,沒怎麽深入。”許青舟笑了笑。
張長青表情更加複雜,這位師弟說得雖然誠懇,但為什麽總有一種他在裝逼的感覺。
楊院士輕輕笑著,給許青舟遞了一個u盤,說道:“這裏邊都是關於s的實驗資料,你回去好好看看,不過我可以先給你說說。”
“這次主要為探究2013年確定發現的higgs粒子,包括其質量、自旋、耦合強度等等,8月10日出發,過程順利,1個月大概就能做完。”
許青舟微微點頭,認真聽著。
higgs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重要粒子,也是物理學領域長期以來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在1964年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進而預言了higgs粒子的存在,很遺憾的是,快50年,2013年,才在lhc(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發現。
“量子力學和場論方麵的內容,我就不管你了,這一個月,我建議你看看《粒子物理學導論》《粒子探測器與數據獲取》,尤其是後者。”
“還有,你的出國材料正在辦理,就是簽證方麵你需要確定一下,別正要出發,才發現過期了。”
說到最後,楊院士笑著提醒。
“好嘞,謝謝教授。”許青舟點頭道謝。
從高能物理研究所出來,許青舟徑直回家,這段時間圖書館爆滿,他跟宋瑤兩個人都是在家看書。
在6月最後一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宣布因為無法解決素數在算術級數中平均分布的“水平”問題,證明並不成立。
【∑q≤xaxqa,text{eff}}}{\varesesilon \frac】
雖然沒有看到論文的正文,可許青舟基本明白問題在哪了,斯圖爾特教授使用的估計也是gy篩法,因為張益唐關於孿生素數猜想的那篇論文也遇到這種問題。
這個公式裏邊,其中heta是一個正數,\hi是歐拉函數,a是任意大的正數。
在heta小的時候,這個式子是成立的,在heta=12的時候,此式成立。而當heta取到1的時候,這個式子是錯的。
張益唐運用分解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斯圖爾特教授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或者說正確的方法。
對於這個消息,許青舟就是淡淡一笑,這類事情在學術界很正常,一個證明一般都是由一係列要點構成,這些要點又建立在另外一些要點上,但凡有一個點出問題,很有可能意味著整篇論文都是錯誤的。
所以他也談不上幸災樂禍,而是專心搞自己的推演。
他這邊還算順利,桌上的計算稿紙和資料日益增加,都已經一百多張。
7月1日,清早,宋瑤在家複習,許青舟則是搭著地鐵再次來到量子研究所。
“師弟。”
在研究所大門口,鄧子怡正啃著包子,見許青舟後,揮手打招呼。
“早上好。”許青舟笑著,不知道為什麽,總感覺這位師姐比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圓了一圈。
鄧子怡無奈,這幾個月下來,足足胖了8斤,壓力大的時候去吃一頓,半夜忙完了又得去吃一頓
“師弟,我記得你負責解碼算法的內容吧,順利嗎。”
“挺順利。”許青舟點頭,這東西他以前就研究過無數遍,熟練得很,所以沒浪費多少時間。
鄧子怡讚歎:“厲害,不愧是咱們研究所建所以來的‘最強實習生’。”
“也就幫了一點點小忙。”
“學弟,我覺得你是在凡爾賽。”
“這明顯?”
“”
“小許。”
常教授接過許青舟遞來的硬盤,笑著,“先坐,等人齊就開始對數據。我聽老季說,物院這邊準備讓你參加下個月在瑞士的s實驗?”
許青舟回答:“嗯,想讓我出去多見見世麵。”
常教授微微點頭,麵色感慨,他們以前把許青舟弄過來,本來是想著讓年輕人好好鍛煉一下,結果人家根本就不需要。
鄧子怡:羨慕兩個字都已經說膩了。
和熟人打完招呼,見還有時間,許青舟從包裏掏出波利尼亞克猜想的資料,慢慢看起來。
會議開始。
大家各自匯報自己這邊的情況,最後交給齊師兄他們,許青舟幫助做計算。
“首先,我宣布個消息,我們原定11月進行的實驗,9月份就可以完成,同時,衛星的發射時間也進行調整,提前五個月。”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提前給全國人民放個煙花。”
許青舟不意外,墨子號衛星的研製本來就已經到最後階段,後續基本都是進行實測,更何況他那篇快一百頁論文還是有點東西的。
“當然,能夠提前發射衛星,小許的功勞很大,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關鍵性的問題。”
會議室中響起掌聲。
許青舟謙虛地笑了笑,補充道:“我就是做了微不足道的貢獻,現在的成功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功。”
這也是實話,他的經驗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先學習先輩的經驗,再曆練自己,獲得新的經驗。
換句話說,在座的人,包括鄧子怡在內的人,都算他“師傅”。
模型,係統設計等等全部都完成計算,接下來就是不斷的進行模擬實驗,對設備和整個係統進行修正。
於是,許青舟在這裏的工作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