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明官員都是狗屁

字數:4469   加入書籤

A+A-




    王布犁熟讀大明律就是確保自己不會犯錯,盡可能的延長自己活下去的概率。
    洪武朝學律法也用不著幫人打官司,更多的是保護自己。
    要不然誰他媽願意頂著禿頭的壓力學法律啊?
    朱元璋打量著來回溜達的王布犁,這小子熟讀大明律,就是為了不犯錯!
    可有大明律並不能包含天底下所有事情的判罰。
    大明律有漏洞。
    這是他所擔心的事。
    而且空印案這件事,確實是不曾在大明律上體現過。
    或者說實在的,大明律都得為他朱元璋改變。
    搞清楚大小王。
    朱元璋是用律法治理大明百姓的,不是限製他自己的,所以對於王布犁用律法治國的想法嗤之以鼻。
    若全都聽律法的,那大明還要他這個皇帝做什麽?
    “不對。”
    “咱差點被這小子的詭辯給攪和進去。”
    朱元璋從心底裏看不上這些官員,但對於王布犁這樣的胥吏也極為惱火。
    主要是胥吏做大!
    那些官員拿著自己的俸祿去賞賜胥吏的事情,朱元璋都曉得。
    有些地方的胥吏都不是知縣的左右手,而是完全架空了知縣。
    因為這些官員一旦離開了胥吏的幫助,政務上便無從下手,當真是廢物。
    朱元璋也清楚胥吏做大的緣故,主要是前朝餘孽。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因為語言不通風俗各異,官府將許多事情都交給本地胥吏去做。
    官員們隻負責簽字蓋章,完全成了吏員的傀儡。
    如此被統治將近了三十年。
    大明取代大元之後,語言文字上的鴻溝有所彌合,但是官員在處理政務上仍舊繼續依賴胥吏。
    就如同江寧縣的知縣吳衛一般。
    他看似是在積極破案,可實際上還是靠著熟讀大明律,以及心思縝密的王布犁在破案。
    可偏偏吳衛全都覺得是他自己辛苦努力所得的工作成果,以此來居功,妄圖想要早日解除枷鎖。
    朱元璋就是不如他的意。
    這種讀書人為官之乎者也倒是說的溜,可一到政務上,便被人耍的團團轉。
    就知道如何在朝中拉攏關係!
    你這種蠢貨,就給咱帶一輩子枷鎖辦差吧。
    別以為朝中那些官員向胡惟庸主動靠攏的事情,朱元璋是一點都沒有察覺到。
    浙東集團弱小但是能夠同胡惟庸等人抗衡,自是有一番說法的。
    可惜楊憲這個人不堪大用,號稱智囊的劉伯溫又死了。
    其餘人沒有一個能打的。
    朱元璋認為大元的吏治要在大明加以改變。
    可惜據他的得到的消息匯總,在大明,不少被他任命的官員,還是延續大元的行事作風。
    他們繼承了大元官員的壞風氣,麵對政務袖手高坐,全都由胥吏們拿主意。
    這些號稱有文化的讀書人,其實同胡人沒有區別。
    就比如如今的戶部侍郎,儒業出身做官,掌控全大明的錢糧穀米。
    可他將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下麵的胥吏去做,自己則是在衙門混日子,宛如一具傀儡。
    甚至連奏折都是下麵的人給寫的一些假大空的話。
    每次朱元璋問他具體的措施或者為什麽要這麽做的時候,李侍郎便是兩眼無神,茫然的說不出來緣故。
    朱元璋想要矯正這麽一個壞風氣。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漢官不通蒙語,蒙古色目官員不通漢文。
    這種語言隔閡,當真是提高了胥吏在元朝統治係統中的地位。
    而且與唐宋兩代不同,元朝還大量自胥吏中選官。
    元朝官員的主要來源,第一是“根腳”。
    即出身。
    如忽必烈時代怯薛出身的官員占到了官員總數的十分之一。
    第二是“吏進”,也就是由刀筆吏升遷為基層和中層官員。
    第三才是“儒士”,也就是科舉考試出身。
    按元朝人的說法,如果“吏進”出身的官員占比是百分之九十五的話,“儒士”出身的官員占比便隻有百分之五。
    與之前和之後的朝代相比,元朝確實是胥吏們待遇和出路最好的時代。
    在元朝人均文盲的時代,讀書人算個屁啊!
    給你他媽的兩鞭子,給老爺收稅去。
    朱元璋倒是認同王布犁話裏的意思,大明的官員都是狗屁,不堪大用。
    這說明王布犁從心底也看不上吳衛這個知縣。
    “王典吏,你覺得吏進這條路可行嗎?”
    “當然可行。”
    王布犁指了指郭主事,又外麵的那些臨時工:
    “郭主事也可以繼續往上升遷,蔣環有你的關係將來可以走進刑部當吏員,可我手底下的其他書吏,也想往上走啊。
    他們在基層曆經數年,可比光靠著科舉考試,隻曉得之乎者也,對於政務什麽也不懂的知縣強上許多,經驗豐富。”
    如今的大明並沒有把科舉製度定為國策。
    可是朱元璋也想要通過科舉像李世民一樣,把天下英才都納入囊中,為朝廷效力,鞏固大明的基業,從此千世萬世的流傳下去。
    他朱家能一直掌控天下!
    故而在洪武三年就大開科舉,取了諸多進士,但沒有一個人表現的讓他滿意。
    以朱元璋這個勞模,恨不得天天九九六的皇帝,手底下的臣子要是閑著,那就是罪過。
    現在王布犁的話,直接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更讓朱元璋惱怒的是,這盆冷水,還是他自己遞給王布犁的。
    “進士都是天子門生,吏員可都是他的那些上司提拔起來的。
    相比進士這份對陛下的恩情,吏員他們就更敢聯合在一起欺騙陛下了。”
    朱元璋不死心的反駁著。
    他對於臣子欺騙他的事,始終是不能逾越的紅線。
    這次要是不給於雷霆手段,他們就敢聯合起來,掀翻了朱家天下。
    誰動了紅線,誰就得死。
    盡管王布犁說這不符合大明律,但咱是大明的皇帝,大明律也得聽他的。
    “天子門生?”王布犁壓低聲音笑道:
    “郭主事,那些進士多是會把錄取他們的監考老師當為恩師。
    如此行徑與吏員被上司提拔何異啊?”
    朱元璋眼睛瞪的像銅鈴。
    王布犁接連的暴擊,打的朱元璋措手不及。